APP下载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基于吉林省“双线”规划及其实践

2023-04-06

关键词:双线吉林省民族

王 伟 吕 萍 多 海

2018年,吉林省首次提出并大力构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配套制定了1个意见和13个规划。(1)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配套政策的通知》,http://xxgk.jl.gov.cn/szf/gkml/201904/t20190426_5826333.html。“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作为一项开创性的重大举措,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培育了强劲动能,焕发了发展活力。2021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2)吉林省人民政府:《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我省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之“一主”篇》,http://www.jl.gov.cn/zw/yw/jlyw/202110/t20211025_8256534.html。“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扣国家需要布局吉林发展,保持吉林战略连续性、创新性,锚定核心任务,聚焦攻坚重点,从形式到内涵都有了重大丰富和提升。

“六双”中的“双线”,即《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和《长松大白通长河湖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发展规划》。“双线”规划的启动实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为遵循,立足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创新实践,标志着吉林省以“冰雪+避暑”双品牌驱动“双线优化”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双线”规划旨在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冰雪旅游强省、避暑休闲名省、新兴旅居大省。要实现这个目标,推动旅游产业及其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品牌化发展是关键,而这其中文化因素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真正吸引游客的正是在旅游观光、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异域的民族风情,感受到不同的风俗文化。旅游地和景区蕴含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持久吸引力和创新源泉。如果将文化比作带动旅游这辆汽车前行的发动机,那么民族文化好比为这台发动机配备的增压涡轮,如果“调校”得当,必将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强劲持续的助推力。

一、相关概念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文化。(3)《民族文化》,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6%97%8F%E6%96%87%E5%8C%96/2669884。作为文化的一种独特形式,它很难原封不动地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之中,一般需要对其进行解构和重构,转化为可被市场调用的资源形式,即通过资本化路径,赋予其商品属性和经济附加值,使其转化为经济资本,融入到社会生产活动,方能产生经济效益。由此,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理解为不同民族在特定时空、特定环境下创造的能够根据人们需求加以开发利用的一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总和。民族文化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形式的存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可塑造性和可利用性。不过,对于文化中的一些特殊形态,如宗教、禁忌文化等,有一些是不适宜转化为市场化资源的。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按照国家旅游局2003年颁布的《旅游规划通则》中规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4)浦江县人民政府:《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http://www.pj.gov.cn/art/2021/3/15/art_1229197931_1743023.html。西方国家与此相似,也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但与中国不同的是,它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5)《旅游资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7%85%E6%B8%B8%E8%B5%84%E6%BA%90/877815?fr=aladdin。鉴于本文的研究视角,本文参照后者进行界定和开展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理解为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前提下,根据市场化原则,借助技术、法律、经济、艺术等手段,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把各种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转化为可调配利用的资源形式,与传统旅游资源和要素优化成为系统性的功能整体,并通过对其开发利用,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价值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过程。(6)杨培玉:《城市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研究》,《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66页。

二、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必要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论是从上述概念的梳理来看,还是从现代社会实践来看,民族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二者相互交融的结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发挥好民族文化的独特优势,将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尤为必要。

(一)必要性分析

1.赋予旅游活动更多丰富内涵

旅游因为与市场接轨,自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旅游并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还具有社会属性,其本质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7)黄晶:《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海南日报》2009年11月28日,第A02版。再优质的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自然风光都因文化附加值欠缺而显得呆板没有活力。人们选择到某个目的地旅游根本上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上,被当地不同的文化所吸引。旅游活动,根本上就是以时空转换为手段获得异质性文化体验的过程,其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最具吸引力的异质文化类型之一。经过资本化的民族文化资源已经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民族文化资源中的风土人情、传统文艺、独特技艺、风俗习惯、历史文物、遗址遗迹等都可以经过挖掘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使旅游活动内容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

2.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

我们国家地广物博,秀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历史文物古迹遍布,但随着现代社会行业竞争力的持续加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传统的观光式旅游已经无法承载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能够促进旅游品质和竞争力的提升,打造出特色旅游品牌。脱离了地方特色与民族文化精髓的旅游业只能停留在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上,最终走向雷同发展的道路。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是没有灵魂的,必将失去强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真正实现带“火”旅游、带“活”旅游的发展目标。

3.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是为了满足某种或某些功能性需求而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这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延续的前提和基础。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能像化石一样展示在博物馆中的橱窗里,而是要重新挖掘其承载的功能属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同社会需求对接、有机结合,赋予民族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价值,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无疑是发挥民族文化功能的绝佳契合点,也是检验民族文化现代适应性的重要尺度。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化激发活力、创新发展的重构过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文物古迹、文化馆所已经成为其重要载体和依托,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视,同时也带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修复、挖掘和利用。加强民族文化资源同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仅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有利于打造高度一体化的民族文旅产业体系,推动民族文化在保护性开发利用中得以创新发展。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以尊重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提

按照布迪厄的资本理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过程可以理解为民族文化资本按照劳动等价原则转化为经济资本,进而融入旅游产业进行系统化运作的过程。(8)[法]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5-200页。这一过程必然要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对文化自身进行调试和包装,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或以过度世俗化甚至低俗化为代价一味迎合市场,造成民族文化被贴上污名化标签。在对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过程中,要坚守开发与保护并重这条底线,使民族文化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2.要注意并非所有的文化都可以通过资本化为旅游发展作支撑

按照布迪厄的观点,文化资本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即身体形态、客观形态和制度形态。(9)[法]皮埃尔·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5、162页。大多数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都可以参与市场进行资本化运用,转化为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如物产、饮食、服饰、建筑等物质文化及歌舞、曲艺、风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但是作为制度形态的禁忌文化就不宜转化为旅游资源,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教信仰中的规训或宗教实践中恪守的禁忌。

3.要注重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资源在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过程中,其原生态特性显得弥足珍贵。但原生态不意味着将民族传统文化简单地以拿来主义作静态展示,而是要注重人的因素,让正在使用着、传承着这些文化传统的人参与其中,引导当地居民对本民族文化作出本土性叙事,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要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需求与愿望,调动他们参与旅游产业的积极性,在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同时,促进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各方带来最佳、最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吉林省“双线”规划中的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双线”规划以长春为中心,一环向东,将长白山、通化、白山、延边、吉林等地进行串联,形成以避暑消夏及冰雪文化休闲旅游等为特色的旅游大环线,即东部旅游环线;一环向西,将松原、大安、白城、通榆、长岭等地进行串联,形成以河湖草原湿地生态为特色的旅游大环线,即西部旅游环线。吉林省是多民族边疆省份,“双线”覆盖了吉林省众多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样。

(一)历史文化遗产遗迹

历史上吉林省曾是夫余、高句丽、渤海、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统治区域,也是清王朝满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长白山因此也被称为满族的龙兴之地。在吉林省境内目前仍遍布着这些民族或族群生活过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在东部旅游环线及周边地区有永吉学古、帽儿山、泡子沿前山、桦甸西荒山等夫余遗址,国内城、丸都山城、好太王碑、五盔坟、将军坟、国东大穴、采石场等高句丽遗址,西古城、二十四块石、六顶山墓群、贞孝公主墓等渤海国遗址,完颜希尹家族墓地金代遗址,辉发城、讷殷古城明代女真遗址;在西部旅游环线及周边地区有塔虎城、城四家子城、偏脸城、大金得胜陀颂碑等辽金遗址,叶赫部城明代女真遗址,忠亲王碑、洮南双塔等清代碑刻、文物遗址。

(二)民族音乐歌舞

音乐歌舞在吉林省各少数民族文化展示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舞蹈、音乐、戏曲、乐器等为主的众多民族文化形式已经成为民族文化资源及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如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博舞,满族的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朝鲜族的洞箫、伽倻琴、鹤舞、象帽舞、长鼓舞、传统音乐阿里郎以及曲艺盘索里、朝鲜族三老人等。其中“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此外,还有诸如黄龙戏、东北大鼓、东北二人转、森林号子等融汇东北各民族文化元素和地方特色的多种文艺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吉林省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三)节庆游艺活动

在节庆方面,朝鲜族的传统节日有岁首节、上元节、寒食节、秋夕节等。满族的传统节日有颁金节、开山节,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也是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而沿袭下来的。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燃灯节、迈达尔节、那达慕大会等。在传统游艺方面,朝鲜族的荡秋千、跳板、摔跤、拔河和木排赛等是大型节日运动会的主要运动项目。满族欢庆丰收的珍珠球等游艺杂技趣味十足。蒙古族的摔跤、射箭、马术、套马、赛骆驼等传统体育活动活泼奔放。由于受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在吉林省旅游“双线”上,我们还能够领略到传统民族民俗的风采。例如,吉林市乌拉街、伊通满族博物馆等记录了满族文化在吉林的发展演变。延吉市中国朝鲜族民俗园、图们市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安图县红旗朝鲜族第一村等充分演绎了朝鲜族风情。以吉林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县、蒙古族主要聚居地白城市为代表的吉林省西部地区,展现了粗犷豪放的蒙古族民俗风情。

(四)民族服饰

在民族服饰方面,吉林省蒙古族、朝鲜族、满族的服饰比较有代表性,并各自具有独特之美。蒙古族传统服饰为蒙古长袍,通常配以靴子、腰带和首饰等,服饰配色以鲜明靓丽的颜色为主。朝鲜族传统男装以上衣和裤子为主体,外加各种冠帽,有时外配坎肩或者朝鲜族长袍;朝鲜族女性服饰基本以短襟上衣和长裙为主,在重大节日或出于礼仪需要时会加穿周衣。朝鲜族男性服饰多为素色,以此彰显沉稳内敛的风格;现代朝鲜族女性服饰色彩鲜明,展现了活泼开朗的风格。满族男子的基本服饰是袍褂,腰束衣带,有时也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性主要穿着是长及脚面的旗装,有时外配坎肩等。旗头是满族妇女的常见发式,比较有民族特点。

(五)特色饮食及民族工艺

特色饮食方面,朝鲜族有泡菜、打糕、冷面、大酱汤、石锅拌饭和烤肉等。满族传统饮食有停悸、饺子、林米水饭、高粱米豆干饭、火锅、酸菜、豆糕、酸汤子等,流传至今的“萨其玛”“驴打滚”都是满族传统点心。蒙古族的特色传统饮品有马奶酒、奶茶等,传统食物有炒米、奶酪、烤牛羊肉、牛肉干等。在民族工艺技艺方面,长白山满族剪纸、满族刺绣等传统美术栩栩如生,前者更是被列入了世界非遗名录。朝鲜族的泡菜制作技艺展现了朝鲜族在饮食文化上的卓越造诣。吉林省前郭县蒙古族马头琴制作技艺凝聚了不凡的工匠精神和传承精神,该县多次刷新马头琴齐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也因此被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命名为“中国马头琴之乡”。

(六)民间口传文学

民间口传文学方面,满族有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反映历史上满族人民征战生活与情感世界的长篇说唱艺术——满族说部,它风格凝重,气势恢弘,包罗氏族部落兴衰及民族习俗和生产生活知识等内容,被称为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蒙古族有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代表作品有《镇压蟒古斯的故事》《唐五传》《忽必烈汗》等。朝鲜族民间则流传着《檀君神话》《高朱蒙神话》《朴赫居世神话》等图腾族源神话与感生神话,《创世记》《成主传》等叙事巫歌以及《金达莱传说》《阿里郎传说》等民间故事。这些民族民间口传文学作品,为在旅游活动中讲好“吉林故事”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原型素材,同时也为山水景观赋予了更多灵气。

四、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SWOT分析

吉林省民族文化资源虽然丰富多彩,但在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过程中,仍需找准自身定位。下面以SWOT为分析工具,对吉林省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劣势、挑战及机遇进行逐一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民族文化传统保存完整。同其他省份一样,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人口普遍分布在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也因此保存得相对完整。如在旅游东线生活的朝鲜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其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文化延续至今。在旅游西线生活的蒙古族沿袭了传统游牧生产方式,同时吸收了汉族的农耕文明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渔猎文化等,形成了以游牧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形态。吉林省的满族、锡伯族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看似没有沿袭下来较为完整的、独立的典型文化形态,但是其文化传统并没有消失,而是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的精神和血脉,成为内化于日常生产生活的文化积淀。这些保存至今的文化传统与文化积淀,为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软实力支撑。

生态环境优越。东部旅游环线上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长白山地区及鸭绿江、松花江、绥芬河、图们江等众多水系,森林覆盖率高,地势跌宕起伏,水资源丰沛,景观气势恢弘。西部旅游环线上有世界A级湿地丹顶鹤的故乡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莫莫格湿地、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查干湖,河湖草原面积广阔,生态系统良好,景观丰富多彩。秀美的自然风光背后凝聚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自然环境成为彰显民族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优质的生态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优势得天独厚。

民族关系健康和谐。吉林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它们共同为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边疆地区繁荣稳定贡献了力量。在近代以来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吉林省各民族凝聚在一起,奋起抵抗。从反抗沙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以蒙古骑兵独立团、东北回民支队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武装成为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力量,为吉林省民族团结局面打下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吉林省是全国最早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省份之一,延边州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延边博物馆、伊通满族博物馆、前郭县郭尔罗斯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延边州革命烈士陵园、白山市靖宇东北抗联教育中心等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健康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也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涵盖类型齐全,总体数量较大,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结构不理想。从吉林省政区图来看,“双线”以长春为轴心,将吉林省划分成两大旅游板块,其区域面积大体相当。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禀赋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东部板块的旅游资源数量和质量明显优于西部板块。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全省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31家,除去作为省会城市及“双线”交叉点的长春市以外,东部环线旅游板块有142家,西部环线旅游板块仅有52家,二者差距近两倍之多。此外,全省7家5A级景区,除4家在长春外,其余3家全部位于东部环线旅游板块内。(10)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0年吉林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http://whhlyt.jl.gov.cn/zwgk/tjsj/202005/t20200513_7216572.html。优质旅游资源集中态势明显。基于东部旅游环线打造的绿色旅游精品带已经颇具影响力,而旅游资源相对稀缺的西部旅游环线由于受到基础设施落后、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充分等多重制约,其发展劲头略显不足。

文旅整合发展工作机制不完善。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乎旅游产业链自身完善问题,而且涉及诸多行业和部门。然而,实际情况是吉林省内仅有个别地方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绝大多数地方基本上是民族工作部门唱独角戏。由于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导致民族文旅项目在规划论证、建设实施、后期运营等诸多环节协调不畅,各方在很多方面难以达成共识。例如,抚松县锦江满族木屋村在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中,涉及土地、林业、环保、文物、消防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又都有自己的政策规定,因此缺乏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致使一些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规划不够系统、运行不够顺畅、效果难达预期,限制了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的空间。

民族文化挖掘利用不充分。当前,吉林省的旅游产业总体上仍旧停留在单纯依靠观光游览来吸引游客的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多样化的文娱活动和互动交流空间,对民族传统文化创新性挖掘利用还不够。在旅游景点方面体现为文化内涵单薄,游览内容单一,缺少展示民族文化的有效平台,产业链条还不全面。例如,主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牌的延边州和龙市金达莱村,村寨基础设施建设一流,朝鲜族饮食、民宿等特色鲜明,本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但因对民族文化挖掘不深入、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产业发展不完备,导致游客没有机会参与体验民族歌舞、民俗展示、体育活动等系列项目。因此,类似的地方只在本地或省内被人知晓,没能打开全国市场。此外,市场上的旅游文化衍生的周边产品也良莠不齐,蕴含的文化品质不高,差异化发展思路不明显,也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民族文化旅游包装宣传不到位。文化带动旅游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旅游地能够持续吸引源源不断的游客,而其前提就是景区或旅游地被消费者所熟知或者有所耳闻,使其一心向往或愿意尝试一游。在这个过程中,对旅游的包装和宣传推介显得尤为重要,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然而,就这方面而言一些地方做得还不够,主要体现为宣传工作往往仅侧重于某一旅游地甚至某一景点的外在优势,忽视整体的宣传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全域旅游及文旅融合观念还不深入,导致外界只对某地某处甚至其中的某一方面熟知,而对整体性认识比较模糊。例如,外地游客对于吉林省代表性旅游景点的认知仅停留在长白山景区一处,而对其他方面缺乏全面了解。此外,宣传渠道单一、宣传手段创新不足、宣传思路缺乏时代性等问题也表现得较为突出。

(三)威胁分析(Threats)

替代威胁。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地理位置相邻,地形地貌和空间区位相近,民族成分也大体相同,主要的少数民族为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等。伴随着基本相同的历史发展轨迹,东北三省的民族文化资源也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替代性,在开发旅游产品时难免定位接近或趋同,致使相互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竞争。

过度商品化、娱乐化威胁。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及民族文化保护制度的缺失,旅游产业从业者有时过度关注于旅游带来的经济收益,导致一些民族传统文化被过度商品化或过度娱乐化。例如,有些不适宜开发为旅游产品或旅游内容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要游客付费,便被不加区别地拿来利用,对民族文化的尊崇之心被淡化,其文化魅力和真实性也大打折扣。

(四)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政策利好。目前,吉林省大力推进“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落实,并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如《关于加快推进吉林省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以西部生态旅游为突破点促进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的指导意见》等,大力支持发展全域旅游。民族地区“一州三县”也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当地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此外,延边州还编制了《图们江边境旅游风情带规划》,伊通县编制了《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营销方案》等,(11)上述地方性文件来源于当地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年报”。拓展宣传手段,鼓励各类资本积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这些制度的出台、规划的落实,为促进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整合,使二者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被优化利用,带来了政策红利和新的发展机遇。

符合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旅游产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旅游者对旅游认知程度的提升,旅游市场的基本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旅游体验的向往同旅游质量与规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亟须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观光游览型向参与体验、休闲娱乐综合型转变,赋予旅游活动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因此,文化旅游,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吉林省拥有优质的自然禀赋,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其特质与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具有高度的吻合性,二者整合开发利用必将大放异彩。

五、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路径

广义的旅游资源不仅包括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包括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事务与现象。旅游资源依据状况、形态、特性、特征等,可划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八大类别。(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第2-3页。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路径,就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机嵌入到各种类别的旅游资源之中,融入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及旅游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使其优化成为系统性的功能整体。

(一)打造民族特色生态体验旅游

吉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如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系统与特殊的民族文化背景相互影响,最终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极为突出。要利用好吉林省生态环境条件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东部旅游环线以朝鲜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与长白山山地、原始森林、河流水系、冰雪气候等自然生态资源融为一体,打造“长白山森林水系文化生态区”;将西部旅游环线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文化与查干湖、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月亮泡、乾安泥林环湿地生态圈融为一体,打造成为“草原河湖湿地文化生态区”。围绕长白山景区、查干湖冬捕等,精心打造一批精品生态体验旅游线路,构建生态带动、文化支撑、多点呼应、区块链接的民族生态文化体验旅游新格局。在生态旅游线路设计中,要创新多渠道的营销手段,注重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展示宣传,可围绕民族节庆习俗,结合当地自然风光特点,开发出继承民族根、展现民族魂、全面展示吉林省民族特色风情的大型实景演出,使吉林省民族文化内涵及精神被更直观地传达出来。同时,设计互动环节让游客参与其中,增强游客旅游体验中的文化认同感。

(二)打响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边境口岸是旅游资源类别中综合人文旅游地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与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利用的另一切入点。吉林省地处三国交界,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南与朝鲜隔江相望。全省共有各类口岸21个,其中对俄边境口岸2个,对朝边境口岸14个,其他口岸5个。(13)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吉林省口岸发展现状调查报告》,http://fzzx.jl.gov.cn/yjcg/yjcg_2017/201712/t20171215_3721586.html。绝大多数边境口岸分布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发展跨境民族文化旅游条件便利。要树立整体发展意识,对内加强各行业部门的协调,对外加强与邻国的交流合作。旅游主管部门要从整体层面统筹规划,主导推动建立跨境旅游新格局。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设计具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统一旅游形象标识,借助各种新媒体扩大宣传,构建跨境旅游发展新轴线。珲春、集安、白山、长白等地可重点打造东北亚跨境游、红色文化游、边境民族风情游、避暑休闲游等主题线路,打响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并将特色饮食、民居民宿、音乐歌舞、节庆风俗等全面融入旅游活动中,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完整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民族文化资源在边境旅游中的参与性、建设性作用,促进地区旅游产业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建立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

以各地特有的自然禀赋为依托,促进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人文旅游相互协调发展,推动民族文化与居住地和社区深度融合,完善配套设施,以观光旅游点标准建设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可在全省39个被国家民委命名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关于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410/1079695.s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1703/1072709.s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委关于做好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相关工作的通知》,https://www.neac.gov.cn/seac/xxgk/202001/1139478.shtml。中,每年遴选出一个特色浓郁、潜力突出的村寨进行集中投入,重点打造精品,切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避免以往“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做法。东部旅游环线可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延边博物馆、伊通满族博物馆、滑雪场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建立朝鲜族、满族风俗文化村;西部旅游环线可以以查干湖、莫莫格湿地、向海湿地等草原湿地为依托建立蒙古族、锡伯族风俗文化村。风俗文化村建设中要充分开发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文化精髓。不仅在建筑外观上体现民族特点,还应在装饰布局、配套设施、馆所建设、商业开发各方面融入民族因素,突出个性。开发多样化小型娱乐活动,利用好满族说部、蒙古族乌力格尔、朝鲜族传说故事等民间口传文学艺术,为讲述当地故事注入生动的文化气息,使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同时也能“记得住乡愁”。

(四)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要实现旅游强省的跨越,离不开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在塑造旅游品牌的过程中,要树立差异化发展思路,注重融入当地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加快各类示范点和基地建设,包括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创意产业园、特色街区、文化综合体及各类文化旅游主题小镇等。依托产学研优势设计开发旅游产品,利用好吉林省丰富的教育资源,把旅游产品的设计、研发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环节中。结合市场需求,发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开发出覆盖衣、食、住、行的多样化特色旅游产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将满族剪纸、满族刺绣、民族乐器制作等传统技艺开发作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产品形态。政府要加强对民品民贸企业的政策指引和资金支持,大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化人才,并与旅游产品生产紧密衔接,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体系,刺激旅游业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此外,要重视民族文化影视产品创作,可结合吉林省发展历史,组织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影片,让观众通过银幕一览吉林山水之美,领略吉林民族风情。

六、结语

在旅游产业竞争日益激烈、游客尤为注重旅游体验的当下,结合地区实际,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优势和潜力,将其转化成为可供市场调用的资源形式,并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利用,显得尤为必要。吉林省作为东北边疆民族省份,这里生活着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资源多样且丰富。在将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定位,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可尝试通过将民族文化资源与生态游、跨境游相结合,建立少数民族风俗文化村,构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等,找准二者的结合点,从而促进民族地区乃至全省的旅游业发展,为“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双线吉林省民族
我们的民族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中老铁路双线区段送电成功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一种双线半自动闭塞信号过渡设计的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