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改革
——以延边地区为例

2023-04-06宋学清王童舒

关键词:朝鲜族语文课程思政

宋学清 王童舒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提出要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而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性质,这使其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现实命题。“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1)《习近平出席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国宗教》2020年第8期,第4页。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既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的应有之义,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是促进朝鲜族语文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以延边地区为例探究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改革问题,对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中的落实,促进朝鲜族中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与应然状态

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具有极高的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到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明确其应然状态,才能深入研究其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一)推动思政教育工作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落实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教育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模式,是一个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2)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1期,第9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关系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究其根本,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与学生的做人、成才及终身发展密切相关。而思政教育在朝鲜族教育中的落实又显得尤为重要,推动朝鲜族教育中思政教育的落实,有助于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核心点,通过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3)吴月刚、张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4期,第42页。民族团结及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是在朝鲜族教育中推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内容,对于朝鲜族学生的成人成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思政教育的开展要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语文课程的实施为实现的手段和依托。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融入到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去,才能使思政教育富有生命力与吸引力。而语文学科本身便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语文学科中天然地蕴含着诸多有利于思政教育开展的资源,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促进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与自身生活体验,从而在思想情感与价值观领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感悟,进而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落实学习成果,全面提升个人素养。

(二)促进朝鲜族中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学习

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相结合,是其与语文课程理念之间的相互呼应,也为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新思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页。由此可见“立德树人”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够促进语文课程“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推动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对于朝鲜族中学生而言,通过落实中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能够在思想层面促进学生对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在此基础上更加有利于校本课程、民族特色课程的建设,有助于朝鲜族学生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加深对于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由此为朝鲜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状态

在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可以促进思政元素与朝鲜族语文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在全面提升语文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与自身修养。具体而言,在教育中应做到一般性与特殊性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而言,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如文化自信、文化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培养学生对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以及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不仅要注重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曹能秀、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65页。从语文课程的视角出发,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注重在校本课和语文课程中引入本民族文学和文化,使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与文化的理解,并且通过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培养其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凝聚力。

在朝鲜族中学的语文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教育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做到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要在语文课程内容中融入民族特色化的课程内容,在思政教育中加入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教师应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与校本教材中的丰富资源,将民族优秀的文化与历史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朝鲜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语文教学的开展得到更好的落实,语文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课程思政”理念深入影响了高等教育实践领域,同时在基础教育领域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践与落实,但在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改革现状,分析教师与学生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延边地区某朝鲜族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共涉及300名学生和若干名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当堂匿名填写并回收的调查方式,在3个年级中的每一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有6个班级的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问卷总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1份,有效回收率为97%。

针对教师的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访谈的对象以朝鲜族中学的骨干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为主,旨在了解朝鲜族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认同情况,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在调查过程中,对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共6名调查对象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其中包括入职3年内的年轻教师3名,以及具有10年以上教龄的经验型教师3名。

将学生问卷的数据整理并分析后,与教师的访谈结果相结合,归纳和总结出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具体总结如下:

(一)部分延边地区朝鲜族语文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有待优化

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朝鲜族语文教师虽然对“课程思政”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但将其落实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仍有待提升。例如,教学内容缺乏民族性,难以做到“因地制宜”,教师在将“课程思政”元素与语文课程内容结合时,没有做到将其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思政教育脱离了民族的深厚文化积淀与历史传统,成了无源之水;并且朝鲜族学生的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部分朝鲜族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主要采用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在课下学生利用背诵的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巩固,这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其中,更加难以挖掘、感悟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难以将思政教育的因素内化于心。此外,部分朝鲜族语文教师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化”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文化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语文能力的提升都是无益的。

(二)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师团队的发展空间受限,教师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朝鲜族教师团队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朝鲜族人口长期负增长,再加上国内外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朝鲜族生源锐减,教育条件和质量发展不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无法均衡”。(6)严秀英、文国哲、王雪:《朝鲜族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以延边地区为中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第87页。这对朝鲜族中学教育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当地教育部门尚未建立明确针对普通高中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导致产生学校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障、教育质量不高、学校的生源锐减等现象,并且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不均衡,教师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教师数量存在较大缺口,教师招聘成为难题,还存在部分教师辞职或调任的现象,“教师的流失增加了留守教师的工作量,教学负担加重,致使很多学校出现了一人兼两科的现象,教师的身心健康受到威胁”。(7)王悦、李蕴莹、宋学清:《延吉市朝鲜族乡镇中学汉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第134页。在这样的背景下,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受限,职业效能感较低,职业热情与安全感受到影响。因为教师的自身发展受限,职业归属感低,这使他们难以将注意力专注到教育教学方面,难以在语文课程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

(三)学生对于学习语文课程可以提升思政素养的认识不到位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十分活跃,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及学习能力,在这个年龄阶段,虽然多数学生能够意识到“课程思政”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真正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意义仍存在较大难度。许多学生认为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是相互独立、互不干预的,语文课程就是学习语言与文字的课程,思政教育则是政治课程需要承担的任务。这种现象与语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及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关联,中学生难以认识到语文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即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相关内容有所提及与讲解,也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相结合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与机械记忆层面,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难以切实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个人素质。

(四)学生自身语文能力较弱,难以深入理解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理念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环境、生活环境等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许多朝鲜族学生在生活中多使用朝鲜语,他们的汉语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汉语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升。朝鲜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存在书面语表达能力强于口头语表达能力的情况,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发展不均衡,并且学生对于汉语语言文字的掌握能力要优于学生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发展,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各方面的发展不均衡。这种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导致延边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弱,若想在语文课程中巧妙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及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外,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能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会文本内容与主题,体会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元素,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受到滋养,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否则即便语文教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教学,学生也会因自身语文能力的欠缺而难以深入领悟文本内涵,难以体会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思政教育的效果也会被极大削弱。

三、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策略

(一)挖掘朝鲜族文学特色资源,发扬民族文化

朝鲜族文学是朝鲜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总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民谣、神话、传说、小说、诗歌等。朝鲜族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文学又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因此,朝鲜族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朝鲜族文学资源,使学生通过研读朝鲜族文学作品,并将朝鲜族文学作品与语文教材中的选文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拓展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树立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而推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感悟与提升,将思政教育的积极效果落到实处。

朝鲜族文学领域中的经典作品十分丰富。例如,金昌杰创作的《暗夜》《建设谱》《世情》《绝笔词》、尹一柱的作品《舍兄的生涯》、李旭的《岩石》等。朝鲜族作家不仅仅在作品中展现了有关朝鲜族的生活习俗、饮食习俗、节日风俗等,还对本民族的优秀精神传统(如勤劳、勇敢、乐观等民族品质)进行了诠释与赞美。“中国朝鲜族用他们的乐生主义平衡心灵的紧张,从而使其能以一种从容洒脱之心面对现实、憧憬未来。”(8)范庆超:《抗战时期东北朝鲜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传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37页。这种坚韧与乐观是朝鲜族得以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洋之中,反映了中国古往今来的人们内心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力量。它展现了本民族的精神境界,与此同时也充实、丰富了中华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朝鲜族文学的丰富资源,将课内外文本相联系,鼓励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增进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多方面体会作者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内心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例如,金昌杰的部分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思想便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极佳元素,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强化朝鲜族中学语文师资队伍,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语文教师在学生学习和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必须加强朝鲜族中学语文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扎实学科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及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养的语文教师队伍,结合朝鲜族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复合型语文教师。从外部影响因素而言,这需要当地教育部门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为教师提供培训与自我提升的机会,使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获得感和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师的归属感。从教师自身角度入手,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理念与语文课程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自身做起,做一个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师,成为学生思想上、人生中的榜样。

与此同时,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师应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念,优化语文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使语文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对字词、语言等方面的学习,而是扩展到对文本内涵的深度解析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与唤醒上。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结合朝鲜族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培养民族凝聚力意识,促进思政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以追求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两篇课文时,这两篇文章都属于说明文,说明文中缺乏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活的人物形象,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不求甚解的现象。这种情况对于学生思维水平的纵深发展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都起到了消极的影响,但若能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辅之以自主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便能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掌握说明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国建筑文化之美,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成就,感受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与伟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例如,在讲授《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由点及面,引导学生对于家乡及了解过的其他建筑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中深化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性认知,培养朝鲜族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实现全面发展。

(三)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是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凭借,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且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均为经典文本,文质优美,内涵丰富,其中多包含有关祖国大好河山、中华历史与优秀文化,以及经典古诗词等相关篇目。因此,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解读与感悟,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功底的提升、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与领悟,增强文化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共同体意识。此外,对教材的精准把握对于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思想境界的全面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于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自身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并不断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最大程度地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在价值。除了统一使用的语文教材外,校本教材的编写与使用也是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内容,“校本教材不应该是主流教材的复制品,也不是附庸,而是其重要的拓展和补充”。(9)袁春平、范蔚:《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2期,第22页。因此,校本教材的内容应具有本土性与民族性,校本教材的编制与使用需要结合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通过对校本教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充分推进思政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落实,发挥校本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本单元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寄情山水”,本单元的选文都是关于描绘自然山水风光的古代诗文。古诗词的学习对于朝鲜族学生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自然美,便能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入诗人所创设的美好的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感受祖国山川风景之美,全面提升审美素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发挥教材资源的作用。又如,在讲授《与朱元思书》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深入山水美景中,体会文中诗人所描绘的美景,激发相同的体验与感触,感悟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人生态度,以此帮助学生深化对于祖国河山的感性认知,培养朝鲜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语文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朝鲜族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开发丰富的校本课程,促进思政教育在朝鲜族语文课程中的落实。

(四)激发朝鲜族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语文素养

朝鲜族学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爱好、知识储备等,如朝鲜族学生在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汉语,并且受着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熏陶。这种独特性为思政教育在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中的落实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思路。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朝鲜族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结合个体经历与知识文化储备,激发朝鲜族学生的独特体验,深入体会中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价值,培养朝鲜族学生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只有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特而深入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获得切实提升,激发内心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此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坚实支撑,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语文课程中的积极因素,感悟民族文学的丰厚内涵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

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木兰诗》时,教师可以将“文化融合”作为独特的切入点。学界普遍认为《木兰诗》创作于民族大融合的北朝时期。主人公木兰的形象可以说是丰满且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因此,教师可以从木兰的形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民族融合”意识在本作品人物塑造方面的具体体现。木兰是鲜卑族女子,但她替父从军的这种行为却并非出自鲜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是源于汉族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孝悌、忠义思想。但木兰的骁勇善战与保家卫国的特点又得益于她对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可以说,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完美地将文化融合的成果集中于一体,体现了民族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合为一体的结果,《木兰诗》体现的精神便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因此,在讲授这篇课文时,可以从该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帮助学生在体会文化融合的意义与价值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与精髓,在语言、思维、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落实。

四、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是新时代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推动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落实与改革,对于提升朝鲜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及民族文化自豪感,全面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具有深远影响,但其课程思政落实与改革发展现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推动朝鲜族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改革,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延边地区朝鲜族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与应然状态进行分析,并在实践层面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实践层面对教学现状提出改进的策略。在此基础上,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改革提供了一个方向,即扎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以语文课程为基础,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这样才能在少数民族的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朝鲜族语文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KORE A TOW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