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促进德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
——以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小学为例

2023-04-06李云霞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学校

李云霞

(秦安县第一小学,甘肃 天水 741600)

一、引言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少年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和人本身。只有正确理解劳动对人的价值,才能认识清楚个体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进而促进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引导学生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才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点,懂得劳动光荣、懂得自己的幸福靠劳动创造,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能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简言之,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秦安县第一小学创始于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距今有116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教学班40个,学生2244人,教师110人。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突出“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因地制宜地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需求的劳动教育场所,着眼于通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确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德育理念,培育学生重视劳动、热爱劳动、具备良好劳动习惯的德育氛围,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先后被评为省级德育示范学校、天水市儿童美德教育工作优秀学校。

二、当前劳动教育促进德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一)家长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存在偏颇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视知识而轻视技能的问题比较突出。家长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影响,既舍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也不愿意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甚至娇生惯养,存在着家长包揽一切的现象。学校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因为家长的消极态度也逐渐流于形式,大大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部分家长对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持不同的看法,认为“学校的工作应该聘请专门的人去完成”,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劳动教育是挤占了孩子的学习时间等等。

虽然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受城市化、独生子女、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等多因素影响,大部分中小学生轻视、甚至厌恶劳动。2019年,半月谈记者发表文章《学生劳动能力堪忧,劳动教育这门课切不可荒废》的文章,指出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2]作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及其紧迫性。

(二)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不够深入

劳动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育人目标和内容的变化,而且深刻影响着育人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要从原有的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走向实践学习。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亲历实践、项目探索、价值澄清,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完成系统综合的劳动教育任务。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还比较单调。劳动教育课程还存在着课本化、游戏化、表面化现象,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还不够深入。当前,各地组织的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虽然有利于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但是组织内容比较零碎,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的片面化,劳动教育“简单化”和“娱乐化”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形成有机整体,活动和教育相分离,无法顺利实现劳动教育实践和课堂教学的深度整合,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去认真思考。

(三)劳动教育的实施缺乏常态化,组织不系统

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思维、劳动品质为核心的劳动素养,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者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握课程目标的层级,渐次推进劳动教育育人目标。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普遍存在以劳动技能、道德教育、体验活动等某一方面的要求作为劳动教育总体目标的情况。此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随意化,未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等问题。以上问题共同导致课程开放性不足,且课程实施缺乏常态化,劳动教育课程多成为常规课程的“点缀”和“附庸”。

组织不系统也是劳动教育课程没有达到常态化实施的重要表征。由于中小学学校教育相对封闭,以往高度重视知识教育,导致其和社会的联系不够紧密。劳动教育所需要的场所和专门人员,仅依靠学校难以满足教学需要,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较少,渠道还比较单一。学校有一半的学生生活在城镇,对农事、农业劳动并不了解,学校没有额外的经费和专门人员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农业劳动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学校领导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和安全问题,小学阶段的校外劳动实践主要安排在学校所在社区附近的公园,适合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进行,这些都影响了劳动实践教育的正常开展,不能使劳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开展。

(四)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亟待建立

按照劳动教育的属性,目前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构建劳动课程的内容体系,劳动教育评价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劳动教育走向深入,真正发挥育人实效。劳动教育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劳动工具选择的合理性、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还要关注劳动强度、劳动效率、劳动时长等劳动实践要素。除此以外,学生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度、主动性、积极性和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安全劳动、创新劳动等劳动品质应当包含在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之内。[3]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这与常规课程评价相比操作上更加困难,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亟待建立。

三、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的实践经验

我校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积极贯彻落实劳动教育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从加强组织领导、依据学段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加强专题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对中小学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劳动教育的落实

组织领导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保障。学校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成了校长负责、党员教师示范、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组织实施。安排公用经费为教师培训、购买劳动器材、耗材等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学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楼梯走廊悬挂有关劳动价值的名人名言,渗透劳动教育内容。通过周一集会、校园广播、班队会、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校外研学实践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引导师生养成劳动光荣的风尚、尊重劳动的习惯、热爱劳动的意识、善于劳动的品质,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培养全校师生正确的劳动观。

(二)根据学段特点,设立劳动教育课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劳动价值观的有效确立、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而非特定技能的学习。我校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1-6年级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学期安排第一周为劳动教育实践周,寒暑假安排了劳动教育实践月专项活动。形成了课内和课外相辅相成,校内实践和校外研学互相补充,定期和不定期相互融合,家庭和学校共同推动的劳动教育模式。在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中,要让学生懂得劳动方式虽有不同,但绝无贵贱之分。这样,孩子们才会明白,劳动之于人的意义,才会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懂得劳动,使其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三)开发校本课程,强化师资队伍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加大劳动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力度。近年来,我校选派科学技术老师和班主任担任劳动与技术综合实践探究课教师。选聘家长、民间艺人、劳动技术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果树修剪专家靳志强同志为我校劳动技术顾问,剪纸艺术传承人黎芳云为剪纸特聘教师,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积极组织编写校本劳动实践教材,学校以“大地湾文化”为特色构建“爱我秦安”系列校本德育课程。学校所处的秦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大地湾遗址最早的年代是距今8万多年。至2013年,在已发掘的遗址中发现了十项“中国之最”——最早的旱作农作物标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雕塑、汉字最早的雏形、最早的宫殿式建筑、最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人造轻骨料、最早的消防实例、最早的度量衡与十进制、最早的绘画。我校依托秦安文化为特色的“爱我秦安”系列校本德育课程,植根于秦安本土文化,既注重文化的传承,更注重学生的成长需求,在传承与创新中寻找自身的文化根脉。学校以此为主题,开展了如剪纸、编织、泥塑制作等课程,全面促进学生以劳树德等多方面教育功能的实现。

(四)加强专题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学校充分发挥主题班队会的作用,让劳动教育扎实地贯穿到学校常规工作之中。开学初,学校政教处和少先大队结合我校实际,相继安排了“我劳动我健康”“劳动最美”等主题班会和“我是劳动小能手”的主题队日活动。通过视频、演讲、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劳动模范的事迹,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意识。

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清理学校周边广告,废旧物品。结合“五一劳动节”组织部分师生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社会公益性劳动,培养了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品质。此外,学校举行了各种劳动实践教育竞赛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学校还根据学生实际统筹安排,有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竞赛活动。其中,1-2年级进行“我帮妈妈做家务”的绘画比赛;3年级学生制作“劳动最光荣”手抄报比赛;4年级学生开展征集“劳动小窍门”“劳动金点子”的征文活动;5-6年级学生开展评选“劳动小能手”的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过程的表现,择优评选奖励,不断激发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热情,全面培养学生在劳动中实践、学习、创新的能力。

(五)形成家校合力,筑牢家庭保障

学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与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加大对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4]学校要求学生在每天休息时间以及周末、寒暑假等节假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日常性劳动,在劳动中培养生活技能。在寒暑假,开展了“我是劳动小明星”活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了学生家务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通过让学生参加家务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引导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弘扬和传承优良的家风。

(六)开拓实践基地,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学校建设了两个劳动教育功能室,开设了手工、剪纸、编织、泥塑等社团以及一个富含地域性的“非遗传承”教室。校园内规划建设了“求知园”“悦读园”“和谐园”等十个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积极联系秦安县职业技术学校、秦安县盛源菊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到秦安县职业中专开展劳动实践校外研学活动,参观县职校钳工教学实践基地,电子电路装调与应运、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车间,烹饪班等现场教学,通过职校老师详细的讲解、大哥哥大姐姐手把手地辅导、孩子们亲身的参与,充分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植起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我校有农村户籍学生一千多人,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农田、果园等。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在周末、农忙时节帮助父母到地里劳动,学习播种、施肥,采摘苹果、花椒等劳动技能,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我校家长连建强带领孩子参与农业劳动、家务劳动的视频《连建强的乡愁》,在网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带动作用。

四、小结

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整合,将劳动教育科学合理地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当中,会使得劳动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更加系统化。中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德育的实践路径应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挖掘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资源,建设与拓展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升华劳动的价值,体悟劳动精神,尊重劳动人民,从而培养儿童发现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品德与习惯,为今后人生发展打牢基础,做好准备。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