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有效策略研究
——以红色经典阅读为路径
2023-04-06卢燕
卢 燕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统编教材增选了大量的红色经典作品,如何用好教材中的红色经典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力量,为青少年精神成长铸魂,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1]
开展整本书阅读,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红色经典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育和阅读的关系时,曾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事实上读整本书本来就应该是语文教育的必需,只是从前我们太重“篇”不重“书”,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碎片化阅读带来了很多弊端。比如同学们通过电视和大人讲的故事,知道《红岩》中有个双枪老太婆、忍受酷刑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的江姐、许云峰、成岗等人物故事,但只是浅显地了解,对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在狱中的斗争,他们经受了比死亡更残忍的酷刑都不知道。只有通读全书,在人物革命斗争的故事情节中,作者的语言驾驭力和整本书的架构才能得到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在此基础上自我教育也才能真正开启。同学们只有真正感受到昔日无数的“江姐”选择了牺牲自己,为的只是让未来的我们不再经受他们所经受的痛苦和折磨,他们知道并且坚定地相信着,未来的我们一定能过上他们梦想的美好生活。真正理解了“每一片岁月静好的背后,都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这句话的分量。明白了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是每个学生的职责。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也跟不读书时不可同日而语。
二、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名著阅读课不够重视,对名著阅读的教学认识上存在严重的偏差。认为这样的课上与不上都差不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变化不大,学生自觉就读,喜欢就读,不想读就不读。初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大量时间去阅读,名著阅读流于形式。
教育研究者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力度不够,对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研究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对整本书的教学指导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一线教师的自我阅读意识不够。很多教师只是布置学生读,自己根本不读,这样怎么指导学生读书?
红色经典书籍与课标要求的其它小说类、散文类、科幻类名著比起来,作为写实性的作品,作者只是记录历史事件,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像散文那样讲究遣词造句,文章布局,让学生沉醉。书中出现的许多政治倾向性词汇让学生的阅读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大多数学生阅读这些书是为了应付老师,草草翻过,留在大脑中的内容太少,细节少之又少,阅读效果不理想。
(二)原因分析
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的备课投入太大。单篇教学,一节课备课一小时基本能完成。而整本书的导读备课,前提和基础必须是把这本书读熟,仅仅一个提前读书的时间,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不读书,别人备好的课,别人现成的课件,都用不了。
整本书阅读推进,经验积累太单薄。很多一线老师一年到头难得上几节整本书导读课,即使要上,也是老套路:摘抄美词美句、圈点批注、写读后感。每本书都是有个性的、有生命的,不针对它的独特语言密码来导读,效果肯定不佳。
考核评价的机制欠缺。读了那么多书,在中考命题时,如何加强这一块的考查力度?如何考查真阅读能力?如何让多读书的孩子不吃亏?有些地区的整本书阅读题目甚至不读原著也能回答。
三、整本书阅读实施策略
(一)善用教材资源“借力打力”
“立足课本资源”,抓住教材“借力打力”。根据名著“读书方法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选择内容,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2]在落实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我们之所以常常迷茫,不是跟着感觉走,就是跟着试题走,就是因为我们忽视教材等有利资源,其实统编教材对每一本必读书目都有阅读指导,用好教科书资源,也是教师能力的体现。
基于此,本研究做了以下尝试:
指导同学写人物小传
同学们,我们的偶像在这里:请仔细阅读《红星照耀中国》[3]中的章节《造反者》《贺龙二三事》《苏维埃掌权人物》《彭德怀印象》《为什么当红军》《红色窑工徐海东》《关于朱德》,学写人物传记。
阅读《彭德怀印象》,老师打算给彭德怀元帅写传记,具体是这么做的。
1.明确人物基本信息,如:外貌,家庭出身,性格特点,特长,兴趣爱好。
2.了解人物经历。
3.做好人物评价。
4.整理成文。
教师示范小传写作
彭德怀小传
彭德怀是红军一方面军的司令员。他是一位出色的红军将领,有着极强的作战能力与领导能力,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彭德怀生于湘潭县农村的一个富农家庭。虽然家境不错,但他的童年生活却并不幸福。他六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续弦后,后母憎嫌彭德怀;老师也经常打他;祖母残酷又专制;父亲冷漠又麻木。这些人尽管给幼年彭德怀留下了痛苦回忆,但彭德怀却并没有对他们恨之入骨。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宽厚、善良的。
彭德怀乐观爱笑,身体极为健康,只是肚子不好。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表面的伤。他曾任国民党军官,但后来何键发动的“农民大屠杀”让彭德怀不满,随即便举行平江起义。之后又建立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后来南方红军长征,彭德怀打先锋,一路英勇杀敌;他在长征时基本是步行,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和受了伤的同志们骑。彭德怀生活简朴,伙食简单,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但彭德怀很爱吃瓜(因为宁夏产瓜)。
他谈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拐弯抹角;动作、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笑,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此外,他还精力过人,他冲上山顶时,像只兔子一样迅捷。彭德怀有很多好习惯,如:不吸烟,不喝酒,不睡懒觉。虽然每晚平均只睡四五个小时,但他一天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放松。
彭德怀很喜欢孩子,常与“红小鬼”们谈论政治与个人问题。同时,彭德怀也很尊重、爱护孩子。一个寒冷的夜晚,他脱下自己的棉衣,披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但是,彭德怀脾气暴躁。幼年时,用凳子打了私塾里经常发脾气的老师;后来又因反感祖母抽鸦片烟,而把祖母的烟盘从炉子上踢下来,还差点因此被溺死;少年时,又因打抱不平,带领农民攻打一个大地主的米店,运走了其所有的存粮,也因此被迫逃命,后来从军。彭德怀热爱阅读,博览群书。年轻时读过《资治通鉴》;研究马克思主义后,又读《共产主义入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新社会》《阶级斗争》等对中国革命作唯物主义的文章及小册子。他擅长游击战术,认为“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彭德怀拥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也没有接受过很多的教育;但他内心的善念一直为他指引着方向,引领他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颗耀眼的红星!
(二)举办学生讲坛“以讲传情”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4]举行“学生讲坛”,让学生去讲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各自表达自己对这个人物的理解。
基于此,本研究做的尝试是:
我们读《红岩》,学生讲到江姐、许云峰、成岗等英雄人物,更有同学讲叛徒甫志高,通过分析他的种种行为,找到他为何叛变的原因。他是一个极其自负、意志薄弱和渴望权力的人,利己主义是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这让他丝毫不考虑在他背后所关联到的其他同志的安危,不遵守隐蔽战线工作原则,被捕后出卖同志,出卖良知。这个败类,更加衬托出英雄们的伟大。
(三)借助批注“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5]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本书中必然有读者自己要精读的部分,这部分中的重要的部分最好要留下痕迹,否则阅读流于形式,收获不大。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不同,他所做出的摘录也会不一样。老师千万不要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填鸭式地教给学生,而是用自己摘录的句子跟学生做示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留痕迹,做摘录的过程就是阅读者个性化思考和欣赏的过程,阅读者自己摘录的句子都是会对其心灵产生触动的句子,值得反复诵读推敲并摘录,遗憾的是很多老师认为摘录是最简单的,而不加指导“无为而治”,结果也只能事与愿违了。遵循阅读教学要求和规律的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读书,带着问题去读书。
基于此,本研究做的尝试是:
引导学生做读书摘要,批注式阅读。所谓批注式阅读法,指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精彩片段等,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的读书方法。也就是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1.评点感想式批注法。读作品时,读者深入文本,会有所感悟。把瞬间感悟写下来,可形成只言片语的评点式批注。
例如,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二章《到红色首都去的路上》里的片段:“虽然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几乎都遭遇过悲剧,但他们一点也不沮丧,也许是因为太年轻了,他们都很快活,是我初次所看见的真正快活的中国无产阶级之一群。消极的知足是中国的普遍现象,但对于生存怀着积极感的高超的快活情绪,却是很少看见的。”[6]P64
同学批注:书中多次写红军的乐观,不论是将领还是普通战士,甚至红区的老百姓,都那么乐观自信,他们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解放全中国,乐观就是他们的信仰。我也应该像他们一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2.赏析评点式批注法。读作品时,对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彩之处,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即是赏析式批注。
例如,“黑沉沉的大楼,耸立在布满密云的夜空里,厚实的窗帘,紧紧遮住灯光,就像一匹狰狞巨大的野兽,蹲伏在暗处,随时可以猛扑出来伤人。”(选自《红岩》第六章)[7]P95
学生批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楼比作狰狞的巨大的野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阴森恐怖,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为下文不祥之事发生做了铺垫。
3.质疑发问式批注。对文中的具体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提出疑问,并表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里的片段:“《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田间劳动了。不消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我到一个失业的法科学生家里,在那里读了半年书。以后我又在一位老先生那里读了更多的经书,也读了许多时论和一些新书。”[8]P124
学生批注:主席和自己的父亲关系一般,他们在很多事情上观点不一致,主席还离家出走了。不是说要听父母的话吗?如果我和父母想法不一致,应该怎么办,怎么判断谁对谁错?
4.反思联想式批注。读作品时,如能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反观自身,获得情感的启迪,就可形成反思式批注。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里的片段:“我们也成了热烈的体育锻炼者。在冬季假期里,我们在田地上走着,上山下山,围绕城墙,渡河过江。假如遇见下雨,我们就脱下衣服,说这就叫‘雨浴’。当太阳很热的时候,我们也去掉衣服,说这就是‘日光浴’。在春风里我们大声叫着,说这是一种叫作‘风浴’的新游戏。已经下霜了的日子,我们还在露天中睡觉,甚而至于十一月里,我们还在冷水里游泳。这件事对于锻炼我的体格,帮助不少,而这一种体格,后来我在华南许多次的进退行军里,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里,是这样迫切地需要它的。”[9]P138
学生批注:这才是真正的青春,热情的、奋斗的。而我,跑个步两腿发软,体育课偷懒,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唉声叹气,想退缩。做事没热情,就是老师说的油腻少年。我得改变了!
(四)连接书本与生活“以写促情”
读书,如若不能切己关联,将自我的生命投入在作品深处,即便是再伟大的作品也都有可能在我们手中沦为一种泛泛的消遣。[10]P7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也由此阅读可以走向更深境地。学生在整本书中读进去又能走出来,真正打通书本与学生的生活,考试是为了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落实而不是最终目的,成长才是整本书阅读的最终目标。所以整本书阅读不是为读而读,而是读后对生活的思考。
基于此,本研究做了这些实践尝试:
1.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很多同学因为有了深入的阅读,所以也就有话可说,有的质量还很高,比如某同学的《伟人的品质》、某同学的《历史伟人的成长》、某同学的《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某同学的《创造中国的精彩》等等。
2.设立读后反思:《红星照耀中国》读完,你最大的收获或者感受是什么?学生纷纷留言,现摘录一二:
“伟人”不是神,他们只是一群指引别人前进方向的人。他们或拥有强健的体魄,或具备广泛的学识,或能够理性地分析。而走在伟人身后,未来要做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品质,是需要我们好好去思考的。 ——某同学
泱泱中华,现在,又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我们逐渐壮大,西方国家越来越看不惯我们,想遏制我们的发展—疫情上的“甩锅”、技术上的“卡脖子”、新疆棉花的诬陷……曾经那个任我们加速发展的和平美好年代已经过去,排挤、打压已经到来!正值特殊时期的我们,必须赶快成长为栋梁之材,为国效力了! ——某同学
通过写各种话题的小作文,展示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如写信:布置学生以成岗(或江姐)的身份与口吻给叛徒甫志高写信。
本研究认为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策略不需要搞花架子,它指向落实整本书阅读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理想信念。就像钱梦龙老师所说“抓住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即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一个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自己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是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遥远目标了”。[11]P58整本书阅读教学,我们都还在摸索的路上,谁也不敢说,自己做得已经很成熟了,可以成为典范。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敬畏的心,用心地去脚踏实地去做,去尝试,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