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3-04-06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美育美的

关 琳

(兰州现代职业学院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立足实践发展,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要求。《纲要》特别指出:注重融入贯穿,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各学科教育中,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中,使传授知识过程成为道德教化过程。[1]“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担负着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因此,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规律,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立德为先,树人为本,发挥语文学科育人优势和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探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融合贯穿其中,培根塑魂,端本正源,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审美教育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而紧迫、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青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群体。按照《纲要》要求,聚焦培养人才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风貌,不断创新载体途径,深化教育引导,增强道德建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的落脚点,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点。运用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是一种深入心灵、独特有效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是一种通过培养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感、净化思想、完善品格,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教育方式。美育源远流长,是一种传统的道德教育方式。早在周代,就有周公“制礼作乐”的优良传统。礼是规范,乐是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学生,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主张以“诗”启迪心智、陶冶性情,以“礼”规范行为、遵守道德,以“乐”陶冶情操、内化修身。这种“礼乐相济”的思想将审美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美育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影响深远。可见,美育本身就具有以美育人的德育功能,这与《纲要》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殊途同归。美育以美启智、以美求真、以美扬善的特点,与公民道德建设塑造社会主义高尚道德体系和个体真善美价值体系的目标一致。

美育相对于以外在约束、硬性规范为主的教育方式,具有形象性、启发性、自由性、普遍性等特点,可以借助一切美的形式和元素,通过广博自由的内容、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受教育者在深刻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审美观,自觉追求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追求,于无声处起到浸润心灵、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精神和塑造人格的作用。美育对于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摈弃生硬说教和教条灌输,增强教育的直观性、自觉性、感染性和启发性,起到深入持久、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积极独特的作用。

二、高职语文审美教育是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育即母语教育,母语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根魂,母语教育不仅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宝贵精神品格和崇高价值追求的使命。高职语文就内容而言,承载了鲜明的民族情感、丰富的思想认识和光辉的道德榜样,包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趣味、美学精神和艺术形象;就目标而言,高职语文教育既注重学生汉语能力的训练,人文素养的养成,职业素质的发展,又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提升审美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与《纲要》所强调的公民道德建设重点任务与要求高度吻合。

语文审美教育也称“语文美育”,指通过语文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实践活动等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语文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审美属性和价值,“美”无处不在地流淌在语言的字里行间、作品的鉴赏品读和活动的参与体验中。声韵的和谐美,作品的情感美,榜样的示范美,教学的艺术美,活动的激发美,无不都是生动形象的审美元素,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欣赏美、感悟美、创造美,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启迪,从而培育美的心灵、发展美的品格,将知识、道德、审美等转化为精神素质,形成真善美的人格和丰盈和谐的精神境界。因此,审美教育是语文学科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高职语文审美教育的独特性为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广阔性。高职语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覆盖面广,参与性强,具有审美教育面向的广泛性;课程设置灵活,必修选修结合,线上线下互动,校本规划兼容,资源选择丰富,特色优势互补,具有审美渗透的广阔空间。

职业性。语文教材编写体例个性突出,职教色彩鲜明;内容选材范围广泛,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考虑职业发展需求;活动设计紧贴“三教”改革,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欣赏、感悟、实践相结合,融通专业,注重引导,具有审美内化的多向途径。

灵活性。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其教法多变,形式灵活,能与时俱进地融入时代精神和道德风尚,具有涵养审美素质的开阔视野;语文活动局限性小,向生活、自然延伸,与现实、实践接壤,具有审美体验的开放性。

直观性。语文教材中,无论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楷模代表、道德品质优秀的艺术典型,还是独特的审美意象、行业的模范人物,他们都直观具体、亲切可触,以感性形象树立了言行风范和道德榜样,从而激发学生见贤思齐、自觉效仿的欲望,具有审美示范的感染效应。

传承性。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理念、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基因,散发永恒魅力。高职语文传承文化的特性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丰沃土壤。

三、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现状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刚入校的高职学生在年龄上处于青年初期,渴望摆脱依赖,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反抗倾向;批判性思维逐步加强,但仍缺乏经验,思想比较幼稚和片面;自信心相对不足,对专业和职业有一定期待,但尚未构建清晰的人生目标;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追星模仿,容易受到社会思潮和网络环境的影响;对自我身份和公民角色认同感较低,对个人和集体、精神和物质价值分辨不清,容易出现责任感缺乏,行为失范等问题;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分化,开始考虑自我价值、进行自我完善、探索确立自我等。这种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特点,使他们在面对拜金主义、奢靡享乐、造假欺诈、不讲诚信、极端个人主义等与时代主旋律不和谐的现象时,很容易出现伦理道德观念模糊、美丑和是非善恶不分的问题,甚至影响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且采取强制被动、说教灌输的教育方法还会适得其反。

可见,高职阶段是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是一生最为重要的发展期,是确定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的起始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健康人格的黄金期,是构建道德修养的价值认同和扬弃整合期。因此,高职语文发挥好学科优势,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融入审美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自主愉悦地接受教育,从而深化道德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品德素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方面。虽然高职语文教师通过多样化培训、专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增强了品德修养,为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不断结合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深入理解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宗旨、任务和原则,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到语文学科教育中,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道德和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再者,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公民道德建设责任认识不到位、理解比较局限、落实不够重视和缺乏相关学习研究等问题,导致对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美育优势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缺乏思考和探索。

教学方面。教师层面的问题导致在教学中仍存在重智轻德、公民道德建设目标模糊,教育方式简单机械、流于形式,单向传输、忽视情感交流,侧重理论传播、缺少模范引领等问题。特别是缺乏公民道德建设与专业特点、社会热点和校园生活的联系,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轻视语文实践延伸活动,降低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感和内化效果;注重文学解读,没有突出学科资源和美育优势,使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体系方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还要把握规律、积极创新,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计划、有目标地系统实施。但是,对于教师将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做法,大多没有统一科学的内容体系,课程之间也缺乏整合;另外,公民道德建设在课内外、校内外也很少形成有序渗透和有效衔接的机制,没有使学校教育、各类阵地、道德实践形成教育合力。

四、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加强修养,以美德之师奠美育之基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首先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塑造优良师德师风,坚定理想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才能教育学生“德技并修”,筑牢道德根基,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旨在以美启智,以美启德。育有德之人,需美德之师。教师是通过学科美育渗透公民道德建设的设计者、执行者,必须修身养德,完善素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风,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要求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身教重于言教。高职语文教师只有政治素质过硬、学识素养高超,才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坚定自己的信仰追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审美元素蕴含的道德价值,用自己的坚定信念、广博学识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用散发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以教传德。只有热爱学生、勤勉付出,善于学习、潜心钻研,才能充满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艺术,做到以美启德。只有具备全面的专业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正确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精神,也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探求学校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做到以文载德。只有扎根教学实际,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丰富审美情趣,才能以美导德,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内容贯于课、融于学、化于美、践于行。

(二)深挖细品,以感美能力促道德培育

美育的关键在于“感染”“内化”,只有将审美对象的价值转化为人的精神素质,才能实现其育人目标。感美能力即审美主体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美与善同根同源,只有提高学生的感美能力,才能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才能深刻感受到语文审美对象蕴含的价值,使情感受到触动,心灵得到美化,从而自觉追求美的品德。

如果说语文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美育世界,那么教材就是美的主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宝贵的精神财富,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审美价值,巧妙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引导学生在品味字里行间的语言美、情感美,剖析人物形象的思想美、精神美,领悟主题表达的追求美、价值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感美能力,汲取道德养分,滋养启迪心灵;另一方面,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资源,生动新颖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感受美的意境,搭建体验美的平台,营造鉴赏美的氛围,以美启思,以思求真,使学生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观察感悟、辨析思考,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在聆听中端正审美观念,在合作中发现美的情感,在讨论中分辨美的价值,不知不觉地提高感美能力,愉悦自由地接受教育,将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内化为对真善美的道德追求。

(三)继承创新,以传统美德焕时代之彩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五千年文明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文学经典星光璀璨,浩瀚的论著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的精神品格,这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和培植爱国情感的深厚资源。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发挥好教育资源的源头活水作用和方法手段的创新融合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面对不良思想文化和网络有害信息的侵蚀影响,以及违反文明公德、妨害社会和谐幸福的道德失范行为、错误思想意识,鉴别力不强、涉世不深的高职学生很容易受到迷惑和影响。高职语文要积极寻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传统美德的契合点,汲取诚信守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慈孝仁爱、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精华,结合时代要求和职业道德规范进行继承创新,焕发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动最光荣、技能成才、爱国爱家、崇尚美德善行、“四个自信”的时代光彩。同时,借助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参与式、情境式教学方法,表演、展示活动、微信等灵活新颖的方法和手段,补充那些体现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身边事、身边人的鲜活范例,行业模范、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强化价值引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表达对善恶美丑社会现象和校园言行的思考,在活动中展示自强自律、技能报国、友善自信的精神风貌,突出价值感染,让传统美德历久弥新,发挥增强自信、坚定信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四)树先尊德,以榜样楷模领价值风尚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不乏进行审美教育的榜样典型和先进楷模。他们或伟大、彪炳史册,或平凡、温暖社会,但都以鲜明的形象、高尚的道德、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和感染人,激发人的审美情感和体验,使人获得心灵共鸣和道德认同,进而转化为自觉主动的道德行为,起到言传身教、示范引导和启迪传播的作用。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语文美育在阐发古圣先贤的高尚品德和经典名言、民族英雄的壮行烈举和丰德厚绩,滋养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应适时引入紧密联系生活、符合时代价值和职教特点的道德楷模、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以及“最美大学生”“技能形象大使”等校园榜样,将真实的人物形象、动人的事迹融入语文美育,用他们代表性的言行示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发挥榜样楷模的价值观引领、闪光点感召、可学性激励等优势,在语文美育中树立鲜明的社会道德价值标识,鼓励学生将知识学习和做人做事、能力增长和素质修养结合起来,追逐劳动光荣、生态环保、努力奋斗、勇于创新的时代风尚,尊崇学习像钟南山这样的最美“逆行者”的家国情怀,黄文秀、张富清的敬业奉献,“八步沙”六老汉的奋斗坚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屠呦呦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思想情感,坚定勇于学习的理想追求,形成正确的时代价值观,提升道德内省和自律能力,自觉完善道德修养,主动弘扬社会正气。

(五)拓展延伸,以合聚之力强道德实践

语文美育融入公民道德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道德从“知”到“行”的转化,将美育的外部教育力量转化为内在的品德修养。道德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履行社会道德规范的平台,满足了他们发展道德能力的需要,促进了道德的转化形成。因此,高职语文除了聚学科优势,合教育之力,协同渗透公民道德建设内容、提升道德认知之外,还要拓展美育渠道,加强道德实践。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以美范美、以美扬善的辩论演讲、媒体宣传、文艺创作、阅读写作等课外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三观目标。参加以美传美、以行践美的志愿活动、社区服务、学雷锋、文明城市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参加以美承美、以美创美的学生社团和校内外文化传承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继承创新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礼敬自豪的态度,深植中华文化基因。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发挥以美启德、以美立德的课程思政优势,立精神之魂,补道德之钙,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道德理想追求。携手专业课程,结合岗位要求,拓展以美建美、崇美播美的方式,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模拟职业情景,强化职业语文素养,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责任的认识与理解。

(六)依托阵地,以创美活动涵品德情操

如果学生能将语文审美教育中形成的道德认知和修养转化为主动的审美实践,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和活动,在校园德育阵地和实践活动中,表达美的理解、展示美的创造、传播美的理想,就是审美教育内化为精神素质和道德追求,审美教育与道德建设形成融合互促和良性循环的体现。

高职语文审美教育可以突出学科的听说读写特点,依托课前演讲和活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审美主动性,精心创作演讲词、课件和视频,展现遵德守礼的自我追求、爱国成才的远大志向和对社会生活的真知灼见。依托社团、校园美育活动,组织学生发挥审美能动性,在书法、朗诵、征文等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的人文素养、优势特长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依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指导学生发挥审美自觉性,在书香卷海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观交流中抒发对坚定团结、中国力量的理解。依托思政实践基地、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发挥审美分辨力,在特色鲜明的学习讨论、团体互动中提高思想觉悟、传承红色基因、塑造理性平和心态。依托食堂、志愿岗,教育学生发挥审美示范性,撰写光盘倡议书、参加公益项目,以实际行动示范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传播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用切身体验、深刻心得营造立德修身的良好氛围。依托传统节日、各种仪式、网络道德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坚持性,用新时代美好高雅的表达方式、规范的礼仪要求、文明的网络语言,加深对民族情感和精神的理解,强化集体归属认同感,积极维护网络道德。

(七)有机整合,以中心教材统有序渗透

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没有统一的内容和体系。高职语文审美教育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可以通过发挥教材主线作用,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加强将公民道德建设贯穿于学科体系的有序性,促进道德教化效果和引导作用的整体提升。

语文美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色,教材就是进行审美教育、发挥学科优势、统领德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高职语文普遍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是加强与心理健康、思想政治和职业生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同向合力进行思政教育的最佳时期。可以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高职语文课程大纲等相关规定,围绕教材蕴含的人文精神,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和要求,以价值引领为主题重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可以以教材单元和学生课堂、课外、节假日不同的学习生活阶段为线索,将语文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有目标地强化学生道德培养。可以以教材改革为核心,适应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编写校本语文教材,确立清晰的思政教育主线,在篇目选择和课堂研讨、拓展阅读、实践练习中巧妙融合公民道德建设内容和资源,引导和推动教师发挥教学改革的能动性,有方向地落实公民道德建设要求。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构建课程体系,有目标地对教材进行重组和资源补充,发挥媒体和平台在道德培养方面的引导、示范和可视化优势。可以结合必修教材,开设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民俗、魅力汉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通过自主学习有选择地拓展渗透公民道德的途径。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我国现阶段以及职业院校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需要所有教师和学科以促进人才培养为核心,挖掘教育优势,改革创新方法,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道德素质不断提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美育美的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