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官”考

2023-04-06汪征鲁

关键词:都尉点校后汉书

汪征鲁,陈 劼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侯官是福建历史上的重要县份,其得名缘由及演变,值得一考。

“侯官”前身是“候官”,“候官”的前身是“候”。候是两汉部都尉之下的最高层次的属官。

西汉时期,郡置都尉,为郡太守的副贰。(1)(东汉)应诏撰、(清)孙星衍校集《汉官仪》:“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二千石。孝景时更名都尉。”见(清)孙应星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51页。边郡置部都尉,《汉旧仪》:边郡“置部都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2)(东汉)卫宏撰、(清)孙星衍辑:《汉旧仪》卷下,见(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1页。。部都尉是武官。《汉官仪》:“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补盗贼[案‘补’当作‘备’,见《续汉书志》]。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六)年省,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3)(东汉)应劭撰、(清)孙星衍校集:《汉官仪》2卷,见(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1页。

西汉典志虽谓都尉不治民,然史书上每有郡校尉兼管民事的记载。如《史记》卷19《周勃世家》、《后汉书》卷45《张酺传》都有守、尉均“巡县”安民、处理民事的记载。《史记》卷122《酷吏传· 宁成传》、《东观汉记》卷7《城阳恭王(刘)祉传》还有争民事权的记载。

东汉初,典志便明文规定边郡都尉治民。 “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4)(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3621页。到东汉初,裁去各郡的都尉,并其武职于太守,仅在边郡、属国置都尉,也有分县治民,如同郡守治民。边郡部都尉“领县治民”这个传统当自西汉始。部都尉之治民,导致候的治民,但这种治民有一种准军事管理的色彩。

关于“候”与“候官”,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作了很好的小结:汉代郡太守以下的军事组织,有都尉、候、候长、隧长四级官吏,其治所(即府署)分别称都尉府(或府)、部、署。“候官”“城官”之官犹官署、官府之官,不作官长解,故至都尉府曰诣府,至候官曰诣官。(5)陈梦家:《汉简缀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页。

东汉边境郡县每每由都尉下属的候进行准军事管理。候的府署——候官进而成了边境县的名称。如东汉,《后汉书·郡国五·上郡》:有十城(县),其中一城名候官;《后汉书·郡国五·张掖属国》:别领五城(县),其中一城名为候官;《后汉书·郡国四·会稽郡》有十四城,其中一城为东部侯国。(清)钱大昕在《二十二史考异》谓东部侯国:“案:《宋书·州郡志》,候官前汉无,后汉曰东候官,属会稽。此‘东部侯国’当即‘东候官’之讹。汉时未见有封‘东部侯’者也。”(6)(清)钱大昕著,方诗铭、周殿杰校点:《廿二史考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5-266页。王国维附会其说:“《续汉书·郡国志》会稽郡下,有东部侯国乃东部候官之伪。惠氏栋《后汉书补注》、钱氏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并已正之。”(7)王国维:《后汉书会稽郡东部候官考》,见《观堂集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1页。本段所例举的“候官”,前两个后来消失了,只有东部候官流传下来。

东部候官起始与范围有两说。

其一,王国维说。王国维谓:“窃意武帝初置会稽东部都尉,本治冶县,如朱育之说后徙回浦,尚留一候官于此,以其地为东候官所治。故后汉时谓之东部候官,或但谓之侯官,因以为县名,而东冶之名转废。”(8)王国维:《后汉书会稽郡东部候官考》,见《观堂集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1页。其起始东部都尉徙回浦(章安)的年代 ,所统地域即为原东部都尉所统范围,大约为今福建省。

关于东部都尉徙章安的具体年代,王国维作了考证与推测:“《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下云西部都尉治,回浦下云南部都尉治。《太平御览》171引《汉志》南部作东部。古书所纪亦但有会稽东部都尉,无南部都尉,则作东部者是也。《吴志·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朱育对濮阳兴曰:‘元鼎五年除东越,因以其地为治[乃冶之伪],而立东部都尉,后徙章安,阳朔元年,又行治鄞,或有寇害,复徙句章。’此较《汉书》所纪沿革殊详。考章安,即回浦。《续汉志》无回浦,有章安。刘昭注引《太康地记》曰:‘章安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盖光武初年,省县为乡,后复立县,因更其名也。惟《班志》言:‘回浦南部都尉治,为平帝元始二年事[班氏地理志用元始二年版籍]’。而朱育言阳朔元年已徙治鄞。二说不同。疑朱育之对于事实无误,而于年代则未必尽合。尝熟考之,知都尉之治冶与回浦乃前汉事,后汉改回浦为章安时,都尉之治如故。朱育云:‘后徙章安’,从其后名也。《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二月,海贼曾旌等寇会稽,杀句章、鄞、鄮三县长,攻会稽东部都尉。颇疑都尉徙鄞实在是年。朱育所云阳朔元年乃阳嘉元年之误也。至徙治句章则便更在其后。如此,则班、朱二说均可得而通。”(9)王国维:《汉会稽东部都尉治所考》,见《观堂集林》卷12,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560页。

王氏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一、《汉书·地理志》记载“冶,回浦。南部都尉治”,当为东部都尉。二、《汉书·地理志》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版籍,其回浦南部都尉治,即王国维以为当改为东部都尉,系平帝二年事;另《会稽内典》引朱育说:东部都尉,“阳朔元年(公元前24年),又行治鄞”,二者在时间上矛盾。三、于是王推测,“徙鄞”是为了防海贼,而之后的东汉阳嘉元年(公元132年),章、鄞、鄮三县滨海地区海贼作乱,且“阳朔”“阳嘉”只有一字之差,“阳朔元年”当是“阳嘉元年”之误。如此,其文乃安。

又据《后汉志》卷22《郡国四会稽郡》,(唐)李贤注引《晋元康记》曰:“(章安)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立。未详。”(10)又见《晋太康三年地记》:“章安本鄞县南之回浦乡。章帝章和元年立。[《续汉郡国志四》称《元康地记》,《宋书·州郡志》称《太康志》,同。]”见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晋太康三年地记及其他一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8页。这样,章安设立时间为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之后由章安徙鄞在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则可以推测东部都尉徙章安时间在上述二者之间,即由章和元年到阳嘉元年的55年之间。会稽东部都尉徙章安后,一候留守东冶故城,管理东冶县,后称“东候官”或“候官”。其范围大约为今天福建之地。

其二,《三山志》《八闽通志》等方志说。《三山志》谓:“《宋志》又云:‘后又分冶地为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临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此固后汉至吴时所分。……光武时罢都尉,后复设南部。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县。谓光武以为东侯官,未见其据。”(11)(宋)梁克家纂、陈叔侗点校:《三山志》卷1《地理类一·叙州》,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9、9-10页。《八闽通志》亦谓:“光武罢都尉,后又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此为南部,建安初,始有侯官,即今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12)(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修订本)》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其起始于建安初,即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后(东汉献帝建安年号共使用25年,即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所统范围为明代的四府之地。

侯官(候官)之后的演化在三国东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改属建安郡。

“吴永安三年,割会稽南部,以建安、将乐、邵武、建(当为建阳)、吴兴、延平、东安、侯官等九县为建安郡。”(13)(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101《江南东道十三·建州》,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011页。此建安郡为会稽郡南部,即原冶县地。

“景耀三年,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以建安为建安郡,改汉兴为吴兴。增置建平[即今建宁府]、东平[未详]、将乐[即今将乐县]、昭武[即今昭武府]、东安[即今泉州同安、南安两县地]凡领九县。”(14)(明)黄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八闽通志(修订本)》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虽云九县,仅罗列七县,当加侯官县,亦只有八县。值得注意的是,设立的东安县,即“今泉州同安、南安两县”(明代的泉州同安、南安两县),从中亦见侯官范围已不包括泉州甚至漳州地域了,亦即侯官的范围仅为明代的福州、兴化二府。

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一统天下后,析原建安郡的候官县(侯官县)、东安县为晋安郡。

“晋安太守。晋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领县五。……候官口相,前汉无,后汉曰东候官,属会稽。原丰令,晋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晋安男相,吴立曰东安,晋武帝更名。罗江男相,吴立,属临海。晋武帝立晋安郡,度属。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15)(南朝梁)沈约撰:《宋书》卷36《志第二十六州郡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93页。

“晋太康三年,始以侯官为晋安郡,严高为守。初治故都,迁今城。县八[原丰、新罗、宛平、同安、侯官、罗江、晋安、温麻]。……宋泰始四年,改为晋平郡。县五[按《宋志》:晋安太守领县五:侯官、原丰、晋安、罗江、温麻,而无新罗、宛平、同安者,并省也]。”(16)(宋)梁克家纂、陈叔侗点校:《三山志》卷1《地理类一·叙州》,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9、9-10页。

这里《宋书》为五县、《三山志》为八县,如《三山志·地理类一》所云前者并省了三县。这时的候官县与其他七县已等量齐观,为一个普通的县。

宋时,福州辖县十二:闽县、连江县、侯官县、长溪县、长乐县、福清县、古田县、永福县、闽清县、宁德县、罗源县、怀安县。(17)参见(宋)梁克家撰、陈叔侗点校、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2、13、27、28页。且侯官县、闽县、怀安县成为福州州治的三个附郭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三月,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

候与侯通假。早在(西晋)司马彪的《续汉书·郡国志四》会稽郡列县之末有东部侯国,前已揭示“东部侯国”乃“东部候官”之伪,但已开启“侯”“候”通假之端。“侯官”最早出现于《南齐书·州郡上·晋安郡》。南齐至清初,“候”与“侯”并用。如(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乐史撰的《太平环宇记》、(宋)王存撰的《元丰九域志》、(宋)梁克家纂的《三山志》等均用“侯官”,而(后晋)刘煦等的《旧唐书地理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地理志三》、(明)黄仲昭纂的《八闽通志》则用“候官”。清以降,统一用“侯官”。

其读音,候官为[hòu guan];因“候”“侯”通假之故,侯官有两读[hóu guan] [hòu guan]。按国家地名办的最初规定,当读 [hòu],然现在民间的读音正向[hóu]转化,似已有90%以上的人读[hóu]。那么,展望未来,是重新纠正民众的读音呢,还是顺应民众的读音,一般是后者。这就叫,约定俗成。这也是地名形成的法则之一。“候”与“侯”的变迁,正是未来[hòu]与[hóu]的变迁。

猜你喜欢

都尉点校后汉书
宋朝驸马都尉研究1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两汉三国时期丹阳都尉考
物勒工名,以考其诚东吴尚方镜铭中的尚方与都尉
“驸马”一词从哪来?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古籍点校成果著作权探析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