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兴”之于“生态兴”的基础性作用
2023-04-06刘广超
刘广超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6)
一、引言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森林和草原作为大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纽带,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和草原重要性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公众对森林和草原的认识多停留在对其美丽景色的直观感受,对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和生态条件等缺乏具体深入的了解,对当前森林和草原建设面临问题的严峻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保护森林和草原的自觉性不强、紧迫性不够;学术界对森林和草原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研究多以定性论述为主,基于科学数据和生态学原理等学理性研究不多,尚不能全面综合地为行业主管部门提供管理和决策依据。有些地方政府要么片面强调森林和草原的公益性,要么片面强调其经济作用,对其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缺乏系统思考和战略考量。
2022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林草兴则生态兴。”(1)《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 全社会都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让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人民日报》,2022年3月31日第1版。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林草兴则生态兴”,与“生态兴则文明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深刻阐释了森林和草原的重要地位,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出习近平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对林草工作的殷切期望。
“林草兴”与“生态兴”是辩证统一关系,“林草兴”既是“生态兴”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一方面“林草兴”是“生态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林草兴”,“生态兴”就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林草兴”可以推动“生态兴”、促进“文明兴”,“林草兴”是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标志,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和行为自觉,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林草兴”之于“生态兴”的重要作用
森林和草原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点,具有多种生态功能,是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森林和草原是绿色循环经济体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林草兴”对提升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实现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和行为自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一)森林和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点
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陆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点也在陆地,陆地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尤为重要。研究表明,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99%。(2)赵树丛:《发挥林业主体作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11月27日第1版。《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森林面积40.6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30.8%。(3)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https:∥www.fao.org/forest-resources-assessment/2020/zh,2022年11月18日。根据世界自然研究所的数据,世界草原总面积为52.5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40.5%。(4)陈洁:《草原:全球状况与保护利用热点》,《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7月3日第3版。《2021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显示:我国森林面积34.6亿亩,森林覆盖率24.02%,草地面积39.68亿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0.32%。(5)寇江泽:《〈2021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公布》,《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9日第11版。从以上数据看出,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森林和草原面积之和都超过了陆地面积的70%,是陆地上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类型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多的。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自然湿地30类。(6)生态环境部:《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摘录)》,《环境保护》2022年第12期,第61-74页。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性丰富,如,对福建平潭大练岛典型森林群落样方数据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共计178种,隶属于65科;(7)何雅琴、曾纪毅、陈国杰等:《福建平潭大练岛典型森林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2年第3期,第759-769页。对中国羊草草原样地样方数据调查,共记录维管植物325种,隶属于43科。(8)杨柳:《中国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及其地理分布》,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99页。在完全发育的森林中,除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活地被物层之外,森林里还有动物、微生物等,形成了完整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因此,森林和草原较之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生态类型最多、组成结构最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也是最为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比越大,对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就越大,抗外界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强;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越多、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整个生态系统就越稳定。而生态系统的稳定是保持生态平衡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森林和草原无论从面积占比上还是从其自身强大的稳定性上,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森林和草原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功能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母体,人类的生存生活离不开适量的氧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森林和草原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提供了丰足的氧气、涵养了水源、清洁了空气、调节了温度,为人类的生存生活和身心健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森林和草原是“制氧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研究表明,大约150平方米的植物叶面积,就可满足一个人一年对氧气的需要。(9)苏德林:《森林的贡献有哪些?》,《国土绿化》2018年第9期,第52-53页。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10)刘梅香、张金平:《森林调节气候功能与创建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第15期,第128-131页。1亩森林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约67千克,产生氧气约49千克,能满足65个人一天的需要。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供给所需氧气。
森林和草原是“绿色水库”。森林和草原松软的枯枝落叶层以及地下发达的植物根系和深厚松软的土壤层,使其具有强大的持水性和渗透性,下雨时吸收、贮存,无雨季节又能缓缓渗出补给旱季的径流。同时,经过森林的净化,河水也会更加纯净。据统计,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贮存5—10吨水,1万公顷林地所含水量相当于一座300万立方米的水库。(11)刘世荣:《森林“四库”系列解读:森林是水库》,《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4月15日第3版。草原植物根系发达,纵横交错,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渗透率。草地比裸地的含水量高20%以上,在大雨状态下草原可减少地表径流量47%—60%,减少泥土冲刷量75%。(12)《草原具有水库重要功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有关负责人阐释“四库”功能》,《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6月8日第1版。
森林和草原是“调温仪”。夏季,林木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速度比较快,能迅速将水分释放到空气中,水分的蒸发带走热量,森林就会较为凉爽。冬季则相反,阳光直射进林间,因林内气温散热较慢,森林里温度较之无林地高。森林不仅能调节自身的温度,对整个周边环境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研究表明,森林地区比少林地区降雨量多17%-26%;夏季气温可降低4—5℃,而冬季又可提温3—4℃;在稠密的建筑群中,气温甚至可与林地上相差10℃左右。(13)刘梅香、张金平:《森林调节气候功能与创建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第15期,第128-131页。
森林和草原是“净化器”。森林绿地可以净化有毒有害气体,很多树木可以分泌杀菌物质,降低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细菌含量。据研究,城市1立方米空气中细菌2万—3万个,而林区1立方米空气中只有细菌30—300个。绿地内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比非绿地地区少10%—50%。(14)刘梅香、张金平:《森林调节气候功能与创建森林城市的几点建议》,《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年第15期,第128-131页。森林和草地是天然的吸尘器,叶片上的黏液、绒毛和油脂等可滞留一部分粉尘颗粒。据调查,1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粉尘颗粒50—80吨。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较非绿化地区减少50%以上。(15)刘俊文:《森林生态效能及其提升途径》,《现代农业科技》2018年第17期,第148页。
(三)森林和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物种资源的保护地
生态安全是指具有较为稳定的、完整的、不受或少受威胁的、能够支撑国家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的能力。森林和草原在防风固沙,以及重要水源地、完整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和物种自然基因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和基础。
森林和草原是防风固沙的屏障。截至2020年底,三北防护林工程40多年累计完成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4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45.59%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61%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16)寇江泽:《三北工程营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万公顷》,《人民日报》,2022年7月29日第7版。如果把森林比作立体生态屏障,那草原就是水平生态屏障。草原植被增加了下垫面的粗糙程度,降低了近地表风速,从而减少风蚀作用的强度。研究表明,随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风蚀模数下降,当植被盖度达70%时,只有6级强风才可引起风蚀。(17)陈佐忠:《森林·草地·沙尘暴》,《草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1-23页。
森林和草原是重要水源涵养区。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重要大江大河源头大多是由森林和草原草甸组成的。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草原区,是世界上河流发育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亚洲水塔”,该区域湖泊星罗棋布,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6%,黄河水量的80%、长江水量的30%来源于此。东北河流水量的50%以上直接来源于草原地区。我国90%以上的冰川也分布在草原地区。(18)王辰:《建立健全机制 保护修复草原》,《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8月10日第2版。
森林和草原是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地。森林为地球上6万多种不同树木、80%的两栖类、75%的鸟类和65%的哺乳动物提供了家园。(19)联合国粮农组织:《2020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https:∥www.fao.org/forest-resources-assessment/2020/zh,2022年11月27日。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涵盖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类型。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5个国家公园、2676个自然保护区、6514个自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我国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分布有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保护着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保护了30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和130多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20)艾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林草贡献》,《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10月12日第3版。自然保护地已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和国家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重要节点。
森林和草原保护了生物物种自然基因库。中国是世界动植物遗传资源王国,约有3.6万多种高等植物,其中野生植物中有一半以上是中国特有的。在世界园林花卉中,中国所拥有的种类占世界总数的60%—70%。中国已知有药用植物物种约11118种,占全世界药用植物的40%。(21)艾自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林草贡献》,《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10月12日第3版。目前,这些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在森林和草原中得到有效保护,我国已建成的162个植物园,收集保存了野生植物2万多种,建设99个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以及新疆、山东2个国家级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国家分库,保存林木种质资源4.7万份。建设31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和2个种质资源库,保存种子种苗1.2万多份。(2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浙江林业》2021年第10期,第5-10页。
(四)森林和草原提供了生态产品和生物质能源
生态产品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需品。森林和草原持续提供的绿色生态产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体现,另外,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本身提供的能源和材料也是人类文明兴盛、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
森林和草原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2020年,全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8.17万亿元,全国林下经济年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经济林面积保持在4000万公顷以上,干鲜水果、森林食品等产量达2亿吨;(2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森林和草原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4月15日第1版。2021年林产品进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以上,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近6亿吨,折合干草1.9亿吨。据测算,我国草原单位面积畜产品产值为每公顷770元,全国近40亿亩草地每年畜牧业产值可达2000多亿元。(24)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非凡十年·林草答卷|林草高质量发展篇》,2022年10月13日,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21013/094655409175454.html,2022年12月5日。截至2018年,全国林地林木资产总价值为25.05万亿元,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生态服务价值达15.88万亿元,提供森林文化价值约为3.10万亿元。(25)符超:《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成果发布》,《绿色中国》2021年第6期,第74-75页。
森林和草原组成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十三五”时期,我国森林旅游游客总量达到75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6.8万亿元,其中,2019年森林旅游游客量达到18亿人次,创造社会综合产值1.75万亿元。(2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三五”时期全国森林旅游发展十件大事》,《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1月19日第2版。2021年,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林草专类园、国有林场、国有林区等区域共接待游客20.83亿人次,超过国内旅游人数的一半。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就业和增收能力,也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森林和草原为国家储备和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生物质能源是可再生、可降解的绿色能源,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就其能源当量而言,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原材料中唯一的绿色、可再生、可降解的原材料。(27)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与生态建设状况公报(节选)》,《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年第4期,第53-57页。我国现有森林资源中,能用于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有3亿多吨,可替代2亿吨标准煤;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33.3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28)张永利:《论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2008年5月31日,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2674/content-430797.html,2022年12月10日。
(五)森林和草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直接导致全球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20年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目前全球公认的控制温室气体减少的方式是固碳和减排。生物固碳是目前最为经济、安全、有效的固碳方式之一。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并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包括地上生物质、地下生物质、凋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质等。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库”。202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森林总碳储量达到6620亿吨。《自然》(Nature)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29)《40年实现碳中和 我们的底气在哪?》,2021年3月6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3486349592854292&wfr=spider&for=pc,2022年12月17日。目前,我国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居世界前列。(30)寇江泽:《〈2021中国林草资源及生态状况〉公布》,《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9日第11版。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的碳储量分别占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38.9%、8.4%、32.1%和20.6%。(31)韩国栋、李紫晶、李平等:《从六个方面助推草原碳汇发展》,《中国绿色时报》,2021年6月16日第2版。其中,森林和草地碳储量之和超过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70%。
值得注意的是,森林和草原既是碳汇,也可能是碳源。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林草的死亡分解、林草火灾以及人为毁坏和不合理采伐,乃至林草生物质产品的利用和消耗过程等,又可能将林草中储存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根据2021年《自然·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表明,近20年间全球森林年均总碳汇量达到156亿吨二氧化碳/年,同期由于毁林等因素造成了约81亿吨二氧化碳/年的碳排放,这期间全球森林净碳汇量为76亿吨二氧化碳/年。(32)肖文发、朱建华:《森林“四库”系列解读:森林是碳库》,《中国绿色时报》,2022年4月22日第3版。
(六)森林和草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天然课堂
森林和草原是生态文化的主要源泉,是人们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重要窗口。生态文化集中反映了人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价值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可以教育引导全社会了解生态知识,认识自然规律,促使人类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体验森林和草原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回归大自然愉快心情的同时,会激发热爱森林草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愫,从而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加义务植树就是最好的体现。据统计,近10年,我国累计55.03亿人次参与义务植树216.86亿株(含折算)。10年来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9.22%提高到42.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87平方米,(33)顾仲阳、刘温馨:《美丽中国不断铺展崭新画卷》,《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3日第1版。共建共享绿色家园蔚然成风。
森林和草原是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在森林和草原中,人们可以体验大自然的自然景观,也可以体验到人类为保护自然做出的不懈努力。如横跨祖国半壁河山的三北防护林、“中华水塔”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一大批林草行业重大工程、创造了世界绿色奇迹的塞罕坝,这些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起到了生态文明教育典型示范作用。目前,全国已有林草科普场馆、非场馆类科普基地667个,国家级、省级科普基地338个,(34)绿文:《2022年全国林业和草原科技活动周启动》,《国土绿化》2022年第8期,第12页。许多被列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这些基地可以为民众科学认识自然、研究自然提供现实案例,通过林草科普互动体验等活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和科学素养。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中国林草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积极贡献,产生了重要影响。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世界绿色的增加中有1/4来自于中国。我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35)吴月辉:《全球增绿 我国贡献最大》,《人民日报》,2019年2月25日第14版。近年来,中国林草事业秉持全球发展观,积极促进全球生态系统保护、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生态治理,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三、新时代“林草兴”推动“生态兴”的实践路径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我国林草事业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源性、结构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对林草之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性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实现“林草兴则生态兴”任重道远,需要大力提升林草面积和质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建立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大力提升公众保护森林和草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自觉。
(一)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扩大林草面积、大力提升林草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50页。。扩绿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重要途经,也是生态良好的最直观的体现,绿化所产生的效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林草行业本身来说,森林草原的面积质量的提升也是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持续性的根基。
目前我国林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森林覆盖率仍低于全球32%的平均水平,(37)顾仲阳、常钦:《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4.1%——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日报》,2021年8月6日第2版。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比较脆弱的国家,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仍然突出。要加强国土绿化空间规划管理,把造林绿化空间落实到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因地制宜推进扩绿提质。要科学绿化、有效增绿持续扩大林草面积,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加大森林抚育,优化森林结构和功能,提高森林质量;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对退化草原进行补播改良;要开展森林城市建设,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大力倡导义务植树,鼓励和引导人人动手、全社会搞绿化,共同建设绿色家园,让大地山川更多地绿起来。
(二)坚持系统思维和一体化保护理念,有效维护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3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71页。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山的只管护山,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林草生态各要素。在森林生态系统方面,加强现有森林保护,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特别是保护好天然林,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在草原生态系统方面,加快草原生态修复,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力度,推进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实现草畜平衡,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强化草原火灾、生物灾害和寒潮冰雪灾害等防控;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重要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自然生境;加快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并实施有效保护;加大林草保护的执法和督查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林草生态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坚持底线思维,以森林和草原生态脆弱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为重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满满的安全感。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泰民安的坚固基石,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态根基。生态安全的“底线”就是指一条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的决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即“生态红线”。坚持底线思维,既包括守住有形的边界,即不能触及自然生态保护的底线,也包括无形的边界,即不可触碰破坏生态环境制度的高压线。
我国虽然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但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脆弱因素复杂,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陆地国土空间的55%。要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域、生态极脆弱区域进行严格保护,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生态空间;保护好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秦岭、祁连山、黄河流域等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存机理,重点加强生态脆弱区的植被保护和生态重建,推进生态系统脆弱和退化区域生态恢复,加大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工作力度;建立国家生态安全评估预警体系,充分挖掘和运用大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信息集成,构建生态安全综合数据库,对生态安全现状及动态开展分析评估。
(四)积极推动森林和草原生态价值的转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以生态保护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以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反哺更大维度、更大层面的生态保护,充分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哲学思想。
生态价值转化是生态价值在不同领域通过一定方式转换为经济价值的过程,生态价值转换对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大意义。要积极探索森林和草原生态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在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推动绿色生态、本地资源与富民产业相结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充分考虑不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注重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经济补偿、绩效考核和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森林和草原等生态标志产品、绿色产品认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系统保护的积极性;健全国家和地方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益林管护机制。健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各类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
(五)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提升公众保护森林和草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自觉
习近平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39)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93页。生态文化是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强调要从人类统治自然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
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建立生态文化教育体系,逐步让生态文化知识成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把生态文化教育列为大学的普修内容,把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内容纳入林草和生态环境领域各级干部的专题培训;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用生态道德规范、约束、引导公众的行为,推动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并最终使生态道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所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的一部分,变成自我约束意识,转化为自觉自愿行为;持续开展森林和草原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在植树节、国际森林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活动,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典型示范、展览展示、经验交流等形式,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激发公众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感恩,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森林和草原生态人人有责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当前,森林和草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全社会保护森林和草原的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破坏森林和草原资源的行为和案件时有发生。从林草建设自身来看,我国尚存在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草原持续退化等突出问题。新时代林草事业应更好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以“林草兴”推动“生态兴”,更好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以“生态兴”促进“文明兴”,引导广大公众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丽中国,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