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23-04-06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性恩格斯共生

李 玲

两性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结构中是历史最为久远、影响最为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历史上人类一直在探索规范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合理原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性关系问题是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问题,所以,马克思明确要探索“家庭和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1]563,恩格斯也积极推想“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2]96。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总结两性关系历史发展过程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两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两性的辩证统一性、两性的对立冲突及其根源、两性和解路径等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内涵极其丰富,实质包含妇女解放理论和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内容,是对妇女解放和爱情、婚姻、家庭等两性关系问题的整体阐释,内在要求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

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以及他们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等思想的单一方面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富,但把上述研究对象综合起来纳入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综合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可以克服片面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和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的不足,在强调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同时关注男性的发展和两性和谐共生问题。两性和谐共生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长期被遮蔽的一个重要理论维度。已有关于两性关系问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华征的著作《现代化语境下的两性和谐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西方女性主义比较研究》、胡晓红的著作《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冷舜安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性别和谐研究》、李庭的博士论文《从“两性平等”到“两性和谐”》等,都体现了从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进一步发展到两性和谐共生的价值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两性和谐共生的基本思想。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共生的辩证统一,是两性走向真正和解的必然要求,缺一不可。“马克思的幽灵始终保持着通向几乎所有重大问题域的出场路径”[3]283,当代社会两性关系问题纷繁复杂,要更好地解决两性关系问题,还要回到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中去寻找智慧和启迪。

一、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路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论述两性关系问题的专著,但是他们在多部经典著作中论及两性关系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妇女解放的思潮和运动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的催化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两性关系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并使无产阶级家庭出现两性关系的新形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借鉴人类思想史上的性别文明成果,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男女平等思想,以及批判地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妇女解放思想和人类学关于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思想,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全面深入地研究两性关系问题。梳理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理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内涵和实质。

早在《论离婚法草案》中,马克思就很关注两性的婚姻关系和伦理理性,他既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和限制离婚自由,又反对基于个人幸福主义而不顾家庭责任的草率任性的离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学维度开启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他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提出的公妻制主张,揭示其实质仍然是将女性视为私有财产,是文明的倒退和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4]184在马克思看来,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两性关系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两性关系的状况是判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社会属性的参数或尺度之一。如果男性玩弄女性或者压迫欺凌女性,反映的是男性作为人的无限退化和缺乏文化教养。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关注妇女解放,而且关注更深层次的两性关系的人性回归问题。只要存在人类社会,就必然会有两性关系的问题,两性关系深深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也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这些基本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两性关系的逻辑基点。

伴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劳动、生产、阶级、婚姻家庭、历史发展等维度更加深入地考察两性关系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两性关系的对立冲突和异化发展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如前所引述,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两性关系的目的是要解决两性关系的对立冲突和探寻更合理的两性关系的形式或秩序。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两性关系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社会关系,而是由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所决定的并表现在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爱情和性关系、婚姻家庭关系等关系形态中的社会关系。人类历史的初期,两性关系是比较自由平等的,分工和私有制导致性别压迫和阶级压迫在历史上几乎同时出现,并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使女性在两性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或从属依附地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非常赞同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提出的“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标准”[5]250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必将消灭私有制,而两性关系将随着私有制的被消灭走向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和解也会促进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总结两性关系历史发展过程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深刻阐明两性关系问题的重要性、两性的辩证统一性、两性的对立冲突及其根源、两性和解路径等基本问题,形成两性关系思想。

(一)两性的辩证统一性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分男女,这既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结果。男女两性关系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具有不可分割的同一性。男女相互依存并相互合作,共同创造了人类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两性关系时,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阐明两性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合作的辩证统一性。

1.两性在人的本质上相互确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男人和女人的两性关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可以折射人的本质和人性状态。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做出深刻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如果男人不把妇女当人,男人也就是不把自己当人。男人越是把妇女当作自然的人,不把妇女当作平等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越表现为自然的本质,人的本性就越表现为自然的本性,人的文化教养程度就越低。当男人把女人同样视为人,即彼此都把对方当人的时候,任何一方都不是另一方要占有的对象或者满足需要的工具,此时的男人和女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体现为既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男人的本质就是妇女的本质,妇女的本质也就是男人的本质,从而才充分体现了人的教养程度。马克思还从人对人的需要的角度剖析两性关系,他指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还表明: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需要,而他作为最具有个体性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这即是说,人对人的客观需要是“互需”,具有同一性、平等性。如果男人把妇女当成淫乐、压迫的对象,那就不是“互需”,更不是真正的人的需要,而是动物的本能的需要。马克思认为,只有合乎人性的需要才是真正的人的需要,才体现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总之,人通过两性关系表现出自己的人的本质、教养程度、合乎人性的需要等,通过相互尊重的、平等的两性关系,男人和女人确证自己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

2.两性在两种生产过程中的合作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创立了两种生产理论,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两种生产,两种生产之间相互制约,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诞生以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而人类要代代相传,还必须通过生育来生产他人的生命。无论是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两性之间的互相合作。

首先,人自身的生产是通过两性结合和生殖活动来完成的。迄今为止,以性为基础的两性生殖活动构成各个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人作为一个物种,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种族繁衍始终要遵循两性结合和生殖活动的自然规律。当然,人还不同于动物,动物依靠自然本能就能够完成生殖活动和种的繁衍,而人不是,人自身的生产既要遵循自然规律还要遵循社会规律。人往往要先有情感、有爱情、有婚姻家庭,才能延续后代。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男女结合成夫妻,组成家庭,生育子女,是符合客观规律、实现人自身生产的基本形式。这是他们对有史以来人类进行人自身生产的历史活动的深刻总结。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将“男女们互相结合成夫妇,生出孩子来,共同把孩子抚育成人”的“这一套活动称之为生育制度”。[6]1

其次,物质资料的生产需要充分调动两性共同生产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一方面,人人都应当享有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由权利和平等权利。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生产是劳动的主要形式,人的本质和意识活动要通过劳动来确证和实现。剥夺一部分人的劳动权利,实质就是剥夺一部分做人的权利。另一方面,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主体。历史发展表明,男人和女人都可以作为劳动者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恩格斯竭力主张妇女走出家庭重新回到公共事业中去。他甚至认为:“妇女说得非常少,做得非常多,平均每一个妇女的工作等于三个男人。”[7]234任何一个社会,只有充分发挥男女作为历史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男女两性各自的劳动优势和提高两性分工合作的效率,克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所造成的生产力严重浪费现象,才能使社会处于持续、协调、高效的良好发展状态。

3.两性在爱情、婚姻、家庭中的感情关系

恩格斯说:“人与人之间的,特别是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是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2]287男女两性之间不仅是经济利益关系,还可能产生情感联系、婚姻家庭关系。从古至今,两性对情感、性、婚姻、家庭等方面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之前社会的庸俗的、以利益为中心的爱情、婚姻、家庭关系,并对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揭示了真正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也揭示了两性在婚姻家庭中的独特情感联系和满足彼此性与情感需要的同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爱情是两性之间的以性爱为基础的互爱、纯粹、严肃、忠诚的亲密情感关系。在给燕妮的信中,马克思曾谈道:“在这爱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8]515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爱情才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拥有真正的爱情证明一个人的生命表现是有力的、幸福的。马克思和燕妮忠贞不渝的爱情被后人视为真爱的榜样。在恩格斯看来,以纯洁的性爱为基础的、纯粹出于相互爱慕的、平等的、自由的情感才是真爱,强烈持久的性爱往往使相爱的双方渴望结合而不是分离,为了彼此结合,双方甚至甘冒生命危险。爱情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也是两性之间满足性的需要和互爱的情感需要的重要形式。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而自由的婚姻家庭观。马克思反对抱着幸福主义、只想到个人幸福的轻率任性的离婚;强调立法者要尊重婚姻、承认婚姻深刻的合乎伦理的本质,而且已婚者的任性应该服从婚姻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末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2]96未来社会男女的婚姻都将彻底摆脱最卑下的利益、最鄙俗的贪欲的支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婚姻。马克思、恩格斯无情地批判资产阶级的家庭,认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9]34,预言资产者的家庭和卖淫现象“都要随着资本的消失而消失”。[9]49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婚姻家庭是两性在纯洁的爱情基础上的稳定结合形式,婚姻家庭应当摆脱金钱造成的异化而回归以爱情、亲情为基础的关系本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两性依然会通过爱情、婚姻和家庭达到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

4.两性在人类解放进程中携手共进

一些西方女性主义者指责马克思、恩格斯是“性别盲”,即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忽视了性别压迫问题。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了男性对女性的性别压迫问题,而且认为这种压迫几乎是和阶级压迫同时产生并与阶级压迫相互作用的。但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像西方女性主义者那样强调性别压迫,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两性关系的复杂性、辩证性,并不是以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去看待两性关系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性别压迫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是一种社会形态中不合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其根本上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关系造成的。也就是说,父权制社会并不是由男性的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父权制社会不仅使女性受到压迫,也使男性受这种不合理性别制度的支配和控制,男性并非真正实现了自由意志和自由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性别压迫将逐渐被摧毁,继而形成性别平等制度。所以,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男人并非天生的压迫者,男女并非天生的仇敌,而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了男女两性的矛盾和对立。马克思认为:“生产者阶级的解放是不分性别和种族的全人类的解放”[10]568,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683所以,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妇女解放并不是妇女站到男性的对立面与男性决裂或做殊死斗争,而是男女共同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11,这个时候,男女是推动人类解放的盟友、同盟军,可以携手共进。妇女解放最终会伴随着人类解放的实现而实现。

(二)两性对立冲突的根源及其和解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观分析两性关系对立冲突和异化发展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调节两性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两性和解的根本途径。

1.两性对立冲突和异化发展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性关系对立冲突和异化发展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

其一,性别分工造成男女不平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最初的分工是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别而形成的自然分工。在自然分工条件下,妇女具有劳动生产的优势,并且生育的子女只能确定母亲是谁,这些因素使妇女在历史的初期居于较高的社会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更需要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动力,并逐渐形成基于男女生理特征的所谓性别分工。性别分工即指男性在外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女性在家庭内从事人自身的生产和家务劳动。这种性别分工的结果是造成男女的地位不平等,男性从事社会生产,占有社会财富和社会地位,成为女性的统治者;妇女被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被禁锢在家庭中从事家务劳动,沦为丈夫淫欲的奴隶和单纯的生儿育女的工具。而且,在婚姻关系中,男性可以一夫多妻,女性却被要求贞洁和忠诚,确保婚生的孩子继承父亲的私有财产。所以,家庭的奴隶制是最初的奴隶制,妇女是最早的名副其实的奴隶。男性的发展和自由是以女性的受压抑和痛苦为代价的。

其二,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是造成两性对立冲突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性别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剩余产品开始出现,男性由于掌握了物质资料生产,因而掌握了剩余产品和物质财富,逐渐确立起男性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在此经济基础上,男性掌握了家庭和社会的威权,并开始了对他人(包括女性在内)的劳动力的支配。妇女则失去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失去劳动的手段,丧失经济独立性,只能依附男性生存。所以,恩格斯指出,妇女受压迫“并不是妇女在经济上受压迫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2]87卖淫现象的长期存在、把妇女当成淫欲的虏获物和婢女等不合理现象,归根结底都是男性占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造成的。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以“工厂制度所必然造成的女人统治男人的现象”,说明“原来男人统治女人的现象也应该认为是不近人情的”。[5]432-433在恩格斯看来,现在的女人也是像过去的男人一样,把自己的统治建立在她为家庭谋得大部分甚至全部公共财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依据他们为家庭创造的财产情况来决定的。所以,“现代社会的家庭正日益解体这一事实,只不过证明了维系家庭的纽带并不是家庭里的爱,而是隐藏在财产共有这一外衣下的私人利益”。[5]433这深刻地揭示了从古至今造成两性关系对立冲突的根源是私有制和私人利益。

2.两性和解的基本原则: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共生

如前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现实的两性对立冲突的时候,积极探索“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及“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最终要实现两性平等。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探索如何实现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消除性别压迫,实现男女平等、性别平等,是衡量妇女解放程度的重要尺度。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或秩序首先应当确立起男女平等的原则。

两性和谐共生是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开始从人学的维度开启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探索,他认为侮辱和压迫妇女的两性关系是人性的退化,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本质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映,异化的两性关系是私有财产和人的异化造成的,两性关系应当是平等的、和谐的。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指出消灭私有制最终是为了实现两个和解,“即人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4]63“人与自然的和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人类本身的和解”不仅包含消灭阶级压迫实现阶级关系的和解,而且包含着消灭性别压迫实现两性关系的和解。正如人与自然的和解是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关系的和解也是走向两性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蕴含着两性和谐共生的基本意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真正的爱情、婚姻、家庭是幸福美好的,体现两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亲相爱的和谐共生关系。

因此,马克思所探索的“两性关系的更高级的形式”、恩格斯所探索的“资本主义生产行将消灭以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应当是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两性和谐共生。男女平等是妇女解放和两性和谐共生的基础。没有男女平等,不可能真正实现妇女解放和两性和谐共生。以性别不平等为基础的两性关系不可能真正达到和谐,要实现两性和谐共生只有以男女平等为基础、为前提。两性和谐共生是两性关系发展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和文明追求。狭义的两性关系是指以性爱、爱情为基础的男女关系,广义的两性关系指社会中所有的男女关系。无论是狭义的两性关系,还是广义的两性关系,两性和谐共生是指两性之间本质上应当是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和谐共生的状态,而不是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伤害、相互疏离的两败俱伤的不合理状态。男女两性不仅要实现平等尊重的公平生活样态,还要实现和谐共生的幸福生活样态。

3.两性的彻底和解:实现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两性对立冲突、异化发展的根源是分工和私有制,因此,要实现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两性和谐共生,促使两性关系达到彻底和解,根本途径是消灭不合理的分工和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

恩格斯反对传统西方哲学提出的女性缺乏理性、因而只适合从事家务劳动的毫无根据的谬论。他主张变革不合理的性别分工,认为妇女解放要求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社会生产,家务劳动只能占妇女极少的时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妇女和男子的平等体现在拥有平等的参与公共事业的机会,所以必须消灭不合理的性别分工。消灭不合理的性别分工有助于消灭私有制、实现两性经济平等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推想共产主义社会两性关系会彻底和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产阶级把妇女看作单纯的生产工具,明确要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卖淫”,主张妇女要得到尊重和平等权利,使人们最亲密的关系回归人自身。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两性关系将摆脱私有制的束缚而回归纯粹的私人关系,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将废除私有制并将由社会教育儿童,从而消除私有制所产生的妻子依赖丈夫、孩子依赖父母的不平等关系。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预想消灭资本主义生产之后的两性关系的秩序,认为消灭分工和私有制,人们在爱情婚姻上就能够真正实现自由自主,无论男女都不会再出于经济利益来决定婚嫁,而且生产资料一旦转归公有,社会的经济单位就不再是个体家庭,家务劳动则成为社会的必要劳动,抚养和教育孩子也是公共的事情,婚生的、非婚生的一切儿童都会被社会同等地关怀。这也就是说,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妇女将得到彻底解放,两性关系将达到彻底和解。

三、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阐明了两性的对立统一,提出了彻底解决两性对立冲突、异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路径,是正确认识两性关系、规范调节两性关系的科学指导思想,对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解决两性之间的对立冲突、构建男女平等基础上和谐共生的两性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探索“两性关系更高级的形式或秩序”,实质就是提出了两性关系理论命题。两性关系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广泛的基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理论命题具有本体论意义。但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理论命题几乎被妇女解放理论命题完全遮蔽。这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背景:其一,两性关系中妇女是性别压迫的受压迫者,迫切需要解放;其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迫切需要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中抽取出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用以指导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以助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表明,妇女解放理论对于促进妇女解放具有科学真理的指导作用,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还很难完全解决两性之间的矛盾对立。把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两性观等思想内容融合成一个整体,构建起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探求以两性都满意的原则来规范两性之间的社会关系,体现了对两性关系问题的整体性关照以及两性关系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坚持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指导,有助于在推进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研究的同时,深入进行马克思恩格斯妇女解放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的整体性研究,切实探索实现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共生的现实路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当代两性关系发展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方面。但两性之间的矛盾冲突仍然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男女权利、机会、资源分配仍然不平等,对家务劳动的承担程度也不平等,这些现象实质是性别不平等的体现。其二,情感之间的矛盾冲突。由于当代社会尚未形成与妇女解放相适应的新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多数男性还停留在“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中,而越来越多的女性婚姻家庭观念淡化,更倾向于追求独立和自由,两性之间难以建立起情感联系,呈现出疏离隔阂的发展趋势,婚姻、家庭、生育等领域纷纷出现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其三,侵害女性合法权益的事件凸显性别矛盾。尽管国家不断完善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但家庭暴力、强奸、性骚扰、猥亵、拐卖、逼迫卖淫等事件仍然时有发生。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是解决上述两性关系问题的科学指南。

首先,妇女解放是两性和解的第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妇女解放。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保障妇女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优势,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妇女生存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和更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使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妇女解放同时应避免男女同质化、女性男性化的异化发展趋势,以及片面追求独立自由而忽视婚姻家庭生育的单向度发展问题。妇女解放的目标并非男性的生存样式,而是妇女作为人、作为女性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自由自觉地劳动,并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妇女在经济独立之上的单向度发展并不符合人的本质规律,妇女解放的实质是要求优化妇女生存发展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使妇女发展全面的社会交往关系,并为社会的两种生产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其次,要实现更加实质的和彻底的男女平等。应通过完善制度政策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政治歧视、文化歧视等问题,做到性别歧视零容忍。当前很多女性对两性关系的不满主要源自家庭领域的男女不平等,实现家庭领域真正的男女平等是调节两性关系的必然要求。这要求男性要适应妇女解放之后女性内外兼顾的生存样式,自觉主动地从“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起男性内外兼顾的新的婚姻家庭伦理观念,和女性共担社会发展和家庭建设的责任和义务,做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的文明男性。妇女解放发展和男性的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男性的发展,女性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发展,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也无法真正实现。在彻底消除针对女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的同时,也应防止对男性的性别歧视和偏见,两性应互相帮助,携手推进人类解放事业。

再次,要构建两性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性别文明。男女平等基础上的两性和谐共生是两性关系最合理的原则和形态,应注重构建两性和谐共生的性别制度和性别文化,引导两性消除彼此的隔膜、化解彼此的冲突、关注彼此的体验、满足彼此的需要,最终缔结彼此都感到满意的新的平衡关系。两性关系比较特殊的形态是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妇女解放发展的过程绝不是要抛弃和弃绝爱情、婚姻和家庭,而是使爱情、婚姻和家庭回归其本质,带给人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更好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建设社会主义以爱情为基础的和谐婚姻家庭,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引导人们摒弃天价彩礼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用心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与和谐幸福的婚姻家庭。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两性关系思想对当代人类社会两性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妇女解放不仅是妇女自身的解放问题,实质还是两性关系调整变革的历史过程,妇女解放是优化两性关系的第一步。男女平等和两性和谐共生辩证统一的发展理念和目标,是人类性别文明发展的新形态,要求人们正确理性地认识两性关系,既要消除性别不平等,积极化解两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疏离隔阂,又要重视构建两性之间的同一性,促使两性努力形成真诚相待、和谐尊重、合作共赢的新的性别文明形态,从而“共建共享一个对所有妇女、对所有人更加美好的世界”。[11]

猜你喜欢

两性恩格斯共生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