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3-04-06张凌云张书瑜
张凌云,张书瑜
(1.酒泉市林果服务中心,甘肃 酒泉 735000;2.中共酒泉市委党校,甘肃 酒泉 735000)
林业作为酒泉市经济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1]。如何提高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成为了林果科技部门优先解决的关键问题[2]。为此,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酒泉市林果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林果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对策建议,为今后优化林果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供参考依据,以期更好地推动酒泉市林业科技推广高质量发展。
1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 林业科技成果概况
“十三五”期间,酒泉市林业科技部门针对辖区内林果产业发展和林业生态建设的技术瓶颈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实施项目,坚持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引擎,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各类林业科技项目68项,共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6项,通过市厅级验收23项;取得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制定颁布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1项、地方标准(草案)6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整体发展情况充分体现出科技项目由脱离生产实际向精准具体转变,科技创新由引进复制向自主创新转变,技术成果由分散碎片化向集成创新转变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林业生态建设和林果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2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情况
1.2.1 健全服务体系,加大推广力度
“十三五”期间,全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市林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280余名,累计11人次入选全市领军人才,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4名、县级科技特派员80余名。各类技术人员通过采取市级包县、县级包乡、县乡技术人员包村、市级科技服务队巡回培训和首席专家、岗位专家重点培训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7个特色林果服务队,连续多年持续开展“春之梦、秋之实、冬之训”林果科技服务活动,严格落实林果专家“五个一”、领军人才“六大行动”、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等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县(市区)、镇、村、组四位一体的“网格化”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将先进的实用技术及时传送到林农手上,推广到林业生产实践中,实现科技兴林、科技扶贫、科技富民。
1.2.2 强化示范带动,促进成果应用
“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新建经济林238公顷的技术服务,建成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示范点,通过以建立科技示范园为抓手、培育新型林业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全覆盖推广绿色、无公害林果标准化栽培技术。其中,桃树杂交育种、经济林提质增效、热带果树设施栽培、节水灌溉、防霜越冬、抗旱造林、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果品贮运加工、啄木鸟防治光肩星天牛、抗天牛树种引种试验、油用玫瑰开发利用、种苗花卉产业工程建设等一批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科技投入产出比达到1:10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为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2.3 加大三新引进,推动成果转化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组织推广林业科技成果50余项,引进林业新品种270个、新材料44种、新技术32项;辐射推广无公害林果标准化栽培技术494.78 hm2,无公害技术覆盖率达到92.7%。新增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项,林果产品中有机食品认证60 t、获得有机转换证书1.33 hm2;绿色食品有证面积20.74 hm2、果品5.97万t;无公害食品有证4.4万t。林果产量较“十二五”末的28.4万t增加到50万t,林果产值由25.6亿元增加到40亿元,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自1 800元增加到2 700元,科技贡献率进一步提升,有效实现了经济增长和产业提升。
1.2.4 升级服务方式,提高推广能力
近5年来,共累计举办现场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示范各类技术培训3 623场次,发放技术资料18.03万份,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林农29.75万人次,活动范围遍及全市每个农业乡镇。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林农对林业技术的需求,除常规每年组织百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下县活动,还进一步强化信息化培训手段,通过酒泉林果科技服务网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国家、省、市及林草系统各类渠道、媒体发布林业科技信息4 218篇,并在酒泉林果科技服务和微信公众号上开通了林业科技专家咨询平台,实现了技术培训无死角,在线咨询解答零距离。配合建成了国家、省、市、县病虫害测报、检疫要求书核发、植物调运检疫、种子经营许可证等数据共享的管理系统,权责清单、办事流程、办理进度等信息纳入电子政务督查系统,实现了信息公开、网上办理、全程监督,切实打通了为林农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1.2.5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手段
依托中央和省市项目、资金,全市林业科技服务部门积极争取基础设施、科技推广站建设及能力提升项目资金,建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试验室等基础设施3座、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实验室3座、酒泉市李光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实施了林科所及实验基地和良种苗圃提升改造工程,办公设备、科研仪器、病虫害防控设备逐步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林业科技部门争取和落实各类资金2 839.38万元,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研推广和服务手段得到显著提高。
1.3 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要方式
1.3.1 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积极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在稳定露地林果栽培面积的前提下,扩大设施林果栽培面积,发展南果北栽新兴产业,拓展节会、休闲采摘、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模式,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主动淘汰老旧品种,引试应用新品种,适度发展早、中熟品种,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先后引进火龙果、台湾青枣等新热带水果品种,适度调减传统大宗水果规模,积极优化树种结构。大力引进园林绿化彩叶树种和热销花卉品种,调减留床量大的乡土常用造林树种,不断满足园林绿化多样化、高档化的市场需求,促进种苗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地促进了林果产品的供需平衡,提升了林业产业质量效益。
1.3.2 坚持政府主导,依靠项目带动
以政府行为和行政调控为主体,通过各级政府制定政策、投入资金,由相关机构部门以专题项目为载体,主导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诸如以解决区域内制约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林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主的科技项目攻关,以退化林分修复、公益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等为载体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实施,以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行动、“春之梦、秋之实”等形式的林果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工作。
1.3.3 坚持科技引领,强化技术支撑
针对酒泉市林果标准化生产程度低的问题先后实施了葡萄、枸杞、红枣、李广杏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等4个中央财政示范推广项目;针对盐碱、沙荒地土地利用率低的问题,实施了胡杨造林和风沙口治理等试验示范项目;针对黄斑星天牛防控的严峻形势,实施了肿腿蜂、花绒寄甲、啄木鸟防治天牛和抗天牛树种引种试验等项目。通过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加大先进林业科学技术的深度试验和全面应用,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不断打破制约酒泉市现代化林业产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提高林业生态和产业体系发展质量。
1.3.4 坚持联合创新,促进新兴成果引进
注重与知名科研院所、高校、涉林企业的深度合作,一是通过由政府或企业提供资金,与科技研发主体联合开发,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引进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单位,加大本地区科技研发力度;三是以经营主体为主,采用转让购买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设备装置等形式,促进新产品研发及产品科技含量提升。
1.3.5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提升科技人才队伍能力
牢固树立“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理念,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关于人才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通过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省内外专家、教授开展技术指导和科技培训,组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赴外考察、学习、进修等方式,不断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能力。同时,坚持将生产实训作为能力培养的关键措施,采取市级包抓示范园、县级包抓示范点、个人包抓示范田的方式,积极开展技术大练兵、观摩评比等活动,努力构建人才成长的宽阔平台,促进技术人才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为科技创新和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林业科技创新水平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有机、绿色栽培技术试验推广相对滞后,杏树防霜冻、光肩星天牛防治等一些林果防灾关键技术难题尚未攻克,需要进一步强化攻关、加大技术研发推广力度。此外,有些科技成果技术含量不高,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缺乏先进性和实用性,导致转化率不高。
2.2 科技队人才伍力量与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不相匹配
与20世纪末相比,全市森林面积扩大到7 561.78 hm2,特色经济林面积533.6 hm2,造林绿化、生态保护、林业勘察设计、生态环境监测、产业指导服务等技术支撑的范围越来越广,但科技服务队伍人员相比却未能增加,导致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与林业生态建设及产业发展的需求非常不匹配。尤其是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后,林业科技工作人员分流严重,人才队伍缩编减员,市县林业站承担职能多、任务重、人员少,乡镇技术人员不固定,人员力量和服务时间得不到保证。
2.3 林业科技总体投入仍然不足
一方面科研经费不足且多集中在市级科研部门,基层技术部门缺乏专项科技研发和试验研究的经费;另一方面林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总体偏低。
2.4 林农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主要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者普遍存在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和科技素质偏低的问题,因此对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的接受力不高,敏感性不强,缺乏使用先进科研成果的胆识和热情。
3 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联动体系
以队伍稳定、设施完善、技术先进、能力提升为建设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研部门、技术推广部门、涉林企业、产业协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逐步构建成以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3]。
3.2 加强林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是健全林果科技服务体系,全面厘清机构改革后各级林业科技服务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职能定位,保障人员力量,理顺工作机制,稳定林业科技服务推广队伍,全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其次是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一方面不断引进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要重视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实现精准引才,逐步转变人才断档的现状,优化人才结构;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有效将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成为提高林业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的实践能力。
3.3 建立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是市县林业科技部门实施科技项目、转化科技成果的基础保障。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渠道广泛参与的林业科研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首先,要继续保持和稳定增加财政对林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的经费力度;其次,各级林业科技部门要依托各类重点项目、生态工程和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大力开展科研攻关,创新一批解决制约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治理的优质科技成果,并积极在各类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中示范推广,在保证项目和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移应用的成效;最后,积极引导和鼓励林业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社和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林业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对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在立项、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通过自建科研机构边研究边转化,或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共享,让企业承载和发挥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的使命[4]。
3.4 创新林业科技管理,带动成果质量提升
立足于当前本地区新的林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着力改革和创新林业科技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体制等,通过科技管理创新,进一步实现科技创新。一是加强科研项目立项的前期论证,引导科技人员在市场和生产实践中找问题、建课题,切实解决本地林业发展的实际困难,对技术先进、应用性强、经济效益显著、转化周期短的科研项目优先批准立项;二是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管理,采取定期检查、阶段性督促、绩效考核等方式,确保项目按期高质量完成。同时根据林业生产的特点和林业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案,使研究成果不但价值高,而且易于转化;三是完善与科技成果相匹配的标准和技术规程,集成配套、整合优化,进一步提高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适用性[5]。
3.5 强化示范推广,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
林业科技研发的目的在于将成果转化到生产应用中。为此,林业科技部门应该把科技示范作为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坚持高标准、高规格的原则建立示范点、建设示范园,科学制定技术方案,严格执行技术规程,确保各个生产管理环节技术措施准确到位,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品种、新技术标准化示范园区[6]。通过技术示范,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育新时代职业农民,在全面提高农民生产管理技术的同时,提升林业产业效益,切实应用转化林业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