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科技创新新变化驱动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4-06姚明明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

科技中国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新区产学研辽宁

■文/姚明明 梁启东(辽宁社会科学院)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围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动,科技创新迎来了新变化,取得了新成就,全省科技实力迈上新台阶,为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科技创新的新变化

(一)科技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辽宁通过平台、项目、人才创新平台建设策略,已经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批建省级创新平台1269个,其中依托辽宁省内科技型企业牵头组建的平台突破500家,涵盖材料科学、清洁能源、机器人、临床医学、自动化、精细化工、海洋食品工程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全省战略科技实力明显提升。

(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通过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搭建产学研联盟,创新要素不断向企业集聚。截至2021年底,全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省市共结成联盟1300余个,集聚上下游企业及产学研合作方6400多家,典型联盟共组建各类创新平台143个,全省两院院士达到58人,数量居全国第8位。在企业创新主体领域,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独角兽”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别达到了8000家、14 000家和3181家。

(三)重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

2012年以来相继获国家科技奖励178项,金属纳米结构材料、“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国产止裂钢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国产首艘航母、航母舰载机、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目前,辽宁实施101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科研项目1636项,攻克关键技术847项,转化科技成果1233项,获得发明专利2691项,制定标准1160项,获得各类奖励325项。

(四)区域创新中心加快形成

目前,辽宁省形成了以沈阳、大连及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为中心的区域创新高地。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2016年获批以来,建设步伐加快,在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方面增长明显,特别是沈阳IC装备、大连软件等独具区域创新特色的产业集聚态势发展迅猛。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成为全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改革创新示范区,成为引领全省区域创新中心发展的新高地。

二、辽宁科技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能力不强

国家高新区是科技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阵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更是高新技术企业、高新产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据2022年2月科技部公开报道,2021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高新区)预计全年营业收入超过480 000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国家高新区以0.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约全国13%的GDP。辽宁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8个,居全国第6位,占全国国家高新区总量的4.7%,但是2021年辽宁省国家高新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9.9亿元,仅占全国国家高新区GDP总值的0.79%。究其原因,在于辽宁省国家高新区虽然科技创新成果较为突出,但整体产业水准基本处于中低端,变现为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缺少衔接,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充分转化为新产业技术,造成国家高新区的GDP总值贡献能力弱、产值不高。

(二)未来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较低

当前,新一轮工业革命下的数字信息技术正加速突破,数字智能技术正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显著的渗透效应。尤其是面对新冠疫情冲击,传统产业的供应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也进一步触发了数字智能技术驱动的未来产业的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辽宁依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全面转型期,特别是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辽宁在元宇宙、人工智能与类脑科技、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数字智能技术方面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差距仍存

从区域范围看,辽宁省科技创新成果及科技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鞍山、盘锦、营口等辽中南城市群,是辽宁科技创新的“中部隆起带”,而在辽宁西部、辽宁东部等地,不仅国家级高新园区少,而且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以辽宁省18个省级及以上高新区年度生产总值为例,产值在300亿元以上的只有沈阳国家高新区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超过200亿元以上的有辽阳国家高新区、抚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丹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盘锦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和长兴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本溪、锦州、阜新、铁岭、葫芦岛等地的高新区年产值均在100亿元以下。尽管辽宁实施了以辽中南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但是受制于各地方政府对于创新的认知程度差异与不同的利益考量,区域内以“项目制”的方式实现创新能力提升与创新体系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条块分割的巨大障碍,导致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程度低。

(四)科技创新生态有待优化

目前,辽宁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尚未建成,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还不高。辽宁在全国专利申请受理数量的排名一直不占优势,“十三五”期间在全国最好的排名为17位,辽宁专利授权量只有全国排名前列省份的十分之一左右。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2022年辽宁创新指数得分67.22分,比全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8.2分,全国排名第14位。与科技大省相比,辽宁的企业科技创新规模仍然相对较小,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培育只有150家,而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区已经突破400家。辽宁产学研创新主体仍然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其他规模以上企业很少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

三、推进科技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保持创新要素投入强度,增强科技投入对经济拉动作用

加大科技人才投入,推进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创新。人才是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最核心的驱动力量。一是要加大创新型人才投入。充分发挥辽宁省国家级科研机构相对集中的优势,对能够促进辽宁转型升级和引领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计划项目及其研发团队,完善高端人才队伍刚性支持机制。加大支持强度,形成各级财政经费合力支持的局面,并发挥财税等杠杆作用,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资本和个人加大对创新人才团队的支持强度。二是要加强人才引进的制度创新。借鉴中关村、张江、东湖等国家高新区在人才激励和制度建设上的成功经验,打破常规,实行人才客观评价和人才柔性流动的动态管理制度,将全省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和盘活,让中青年科研人才更多承担创新项目任务。三是要提高对海内外人才的吸引力。通过各类人才计划和创新团队项目支持计划,吸引海内外人才,逐步将辽宁打造成全国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增加政府财政科技支出,拉动全社会科技投入。辽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一方面要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政府财政科技支出更多向科技前沿、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转移,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稳定增长保障机制,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总量的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从而带动企业、社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确保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在最短时间内达到2.2%以上水平。另一方面要激发国企科技投入热情,激活国有企业创新活力。针对辽宁省国有企业多创新动力不足的现实,要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造,加快实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的常态化科技创新成效考核机制,将研发投入、技术创新产出成效等纳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研发部门的重点考核指标,通过考核,推动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常态化和长效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保护个人所获转化权益。

加大科学仪器设施建设和共享,提高科技资源有效供给。辽宁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建设上投入强度偏低,科学仪器设施共享不足。要加快省级和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所需要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建设,实现科学仪器设施的有效供给,从而改善科研环境。要加强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盘活存量仪器设施,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行业领军企业、产业技术联盟单位、专业协会、社团组织搭建本领域科技资源开放平台,建立健全后补助奖补制度,鼓励高校院所向社会开展“实验室开放日”和“网上预约使用”活动,充分利用闲置科学设施,破解创新资源使用上的“孤岛现象”。

(二)促进技术市场稳健发展,提高创新产出水平

针对辽宁省技术交易不够活跃,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成果外流严重的实际,加强重点领域产学研合作,提高本省高校院所技术成果的本土化、根植化,提高技术成果省内转移转化效率。一是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活跃技术交易活动。政府应以利益为纽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制度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各个创新主体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实行产学研各方融资拆借等多种合作运营模式,充分活跃技术交易活动。二是推行技术经理人制度,促进技术有效对接。重点开展中国北方技术交易市场及各市技术交易市场和盘锦产学研对接会等分领域专业性的技术对接活动,以及利用各类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在技术经理人支持下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化。鼓励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组建专业技术转移团队,培育一批熟悉校方成果优势及区域技术需求的技术转移经纪人(经理人),实现技术专业化管理,促进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三是搞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开展政策咨询、技术评估、市场策划、融资贷款、知识产权服务等一站式专业化服务,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辽宁省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水平。四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着力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支持其专利成果产业化。成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与司法保障中心,提高知识产权维权响应速度,降低维权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自主或联合创造和运用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鼓励产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创新联盟。

(三)完善创新平台与载体,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围绕孵化平台建设薄弱、企业创新活动不够踊跃等问题和不足,应重点加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完善定制化创新政策并落到实处。

加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对“双创”的支撑能力。一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精神。新时代弘扬创业精神、创客文化和创新意识,树立崇尚创新、尊重创业的价值导向。弘扬工匠精神,加强技术工人培养,培育崇尚实业、重视工匠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加强以小微型创业企业、青年创新者和创新团队为孵化对象的众创空间建设。提供低成本、个性化的全创业链增值服务。三是提高在孵企业数量和孵化质量。在环境建设和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的基础上,政府通过注入创新资源要素,降低在孵企业成本、提高孵化质量,着力孵化项目、培育新人,孵化更多新型经济体、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项目。

重视创新政策具体落实,提高创新政策执行效率。一是加紧制定突破性和定制化的创新政策。根据各创新主体个性化特点和需求,以利益分配为纽带,着力解决体制机制的约束,实施创新松绑式和服务型的创新政策体系。同时,结合国家对辽宁的战略部署和辽宁省“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布局,在总结自创区、高新区等改革经验,并与兄弟省份对比分析基础上,找准辽宁在创新政策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锻造创新新动能、实施新体制机制、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出发,提高科技政策有效供给,实施一批突破性、颠覆性和定制化的创新政策。二是促进创新政策因地制宜落到实处。针对基层执行落实上级创新政策不到位等实际问题,结合服务型政府建设,探索制定大部制下的一揽子可操作的创新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不断细化政策条款,简化操作程序,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策落实服务,建立监督考评制度,因地制宜地将政策落实到基层。就影响科技创新成效的科技人才评价、选拔、聘用、流动和激励政策,以及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不断总结完善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地方性法规。

(四)加强高新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提高创新对经济支撑力度

辽宁省国家高新区和省级高新区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在全国排名普遍靠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度不高,带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乏力。

以高新区建设为依托,完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结合高新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工作,着力进行高新区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新区创新载体支撑能力再提升建设。一方面做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全面提升辽宁的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排位。辽宁沿海经济带、辽东绿色经济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以及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等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RCEP经贸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建设等,从开放合作的视角,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准推进高新区建设,强化创新载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双集聚”。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新区各类创新载体建设,鼓励采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促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在高新区大发展,集聚创新创业新元素。重点支持和加强高新区各类研发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风险投资、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特色鲜明的研发体系,以新型创新载体促进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针对辽宁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工业企业比重偏小的实际,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投资开发,利用其机制活的优势开展全方位产学研紧密合作,拓展企业创新资源集成度,提高创新能力。二是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激活企业创新活力。政府应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企业特点,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科技金融、人才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分类指导和重点扶持。围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研发实体平台,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在机制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孵化、人才集聚、股权激励、资源共享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形成体制新机制活的人才、资金、政策集聚高地。特别是针对辽宁省普遍存在的“大企业病”(创新惰性),鼓励大中型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缩小核算单位的内创制度,鼓励形成内创柔性创新研发组织。鼓励全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人工智能等复合技术领域,以知识产权、商标、品牌等为纽带组建体制新机制活的各类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

猜你喜欢

高新区产学研辽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辽宁之光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