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高速发展时代技术转移人才的开发路径
2023-04-06韩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
■文/韩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移动互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信息化所体现的资源共享性、市场竞争性、经济与文化的交互性以及全球化加速性等特征,也成为导致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速度加快的重要因素。新一代技术转移从业人员需要全过程参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应具备的职业胜任素质越来越体现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发展趋势。线上技术交易愈加频繁,使得技术商业化的通道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给技术转移人才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新时期技术转移人才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密集出台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人才开发战略总体布局已形成。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创新创业机构改革,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2021年12月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当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等。以上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新时期技术转移人才开发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二是科技部所属部门及时出台技术转移人才能力建设纲领性文件,建立人才培养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进一步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科技部要发挥主责作用,牵头做好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的组织实施、统筹指导与监督评估,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等相关单位要积极主动协调配合。科技部围绕科技成果评估、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分步落实。科技部火炬中心2020年印发了《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强调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要“融合新形势下技术转移的新模式、新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经批准开展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培训业务,目前已建立了功能较完备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下一步建立信息完备的技术转移职业讲师师资库、海外名师及专家库,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与继续教育业务,提供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认证考试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不利因素
一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比较匮乏。互联网、移动通信以及云平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创新生态建设、技术优化升级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带来全新变化。新发展理念下我国经济向更高质量发展,技术和知识产权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国各地高新区、众创空间以及加速器、孵化器等实体机构对技术转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十分匮乏。
二是《大纲》执行效果还未显现,市场公认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考评以及监督体系尚未形成。从《大纲》实际执行效果看,人才培养的大市场化概念还未形成,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程度有待提高,市场公认的培训、考评以及监督体系尚未形成,《大纲》的影响范围和执行效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是在技术转移人才的使用、流动、岗位设置以及薪酬设计等方面缺乏功能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调研了解到,技术转移专职岗位较少,兼职较普遍,缺少行业普遍公认的激励机制,合理流动性不强,信息应用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技术供给方——科技创新研发机构的工作团队(包括研究型医生、教授、研究员、实验室主任等具有首席学者或研究员身份的人),缺少专门负责与产业方对接联络的岗位。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链条、综合性服务的流程,在技术供给方加强科研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型企业等技术需求方,以及技术转移专业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技术检验检测、法律与金融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甚至第四方机构的共同参与,而这些专业岗位还需详细梳理,并面向社会发布亟须配备专业技术转移人才的岗位,形成工作合力。从人才市场发展角度看,信息技术目前在人才测评、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应用不够充分,有待建立功能完善的技术转移人才信息化、市场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在制定人才供需方互认的薪酬标准、建设高质量人才信息库、搭建国际化人才信息交流平台、确保技术转移人才有序流动等方面形成有效机制。调研显示,如果技术转移从业人员没有合理的预期收入和前期投入保障,会对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业务带来消极影响。技术转移职称改革还存在地区性差异,职业上升通道不够顺畅,缺少统一的人才信息共享平台,行业自律性和从业人员职业归属感比较薄弱。
四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不足,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意识有待加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在线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通过信息交互进行远程设计和参与跨国讨论、接受专门咨询服务等,通过网络技术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渠道和创业机会。我国数字化教学不存在技术障碍,但在技术转移人才开发方面运用程度不高,培训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对教育培训的科技资源投入意愿不足,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更是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技术转移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还缺乏相互借鉴,对于持续提高从业人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视不够。
五是对国际技术市场动态信息掌握不充分,影响了专利的有效转化。国家知识产权局《2021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存在结构性短板,小微企业、高校、科研单位转移转化水平有待提高。2021年我国微型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26.6%,成立时间在5年以下的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27.3%,明显低于企业整体46.8%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0%,专利转移转化水平相对较低。上述情况与从业人员缺乏全球战略思维和共享经济意识有一定关系,某种程度上造成我国与国际技术市场动态存在信息不对称,不能深度融入国际技术市场的流动大循环之中,国际交易议价能力较弱等客观现象发生。归根结底,人才是我国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海外布局、建立高效率信息交互系统、拓宽技术专利发布渠道以及积累海量数据资源的有效保障。
二、信息高速发展时代技术转移人才开发的路径分析
(一)建立信息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考、评、监独立运行的培养体系,形成公开、公平、公正人才开发环境
一是在培训体系建立上,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模式,促进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职业生涯的全生命周期发展。增加师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定期对师资开展资格审查和授课水平评估,并组织师资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为师资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条件。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对培训机构进行管理,高效有序开展招生和培训的组织实施工作,逐渐形成包括继续教育在内的健康有序的技术转移人才培训体系。
二是在考试体系建立方面,要独立授权考试机构并委托第三方专业考务机构,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组织实施考试。在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相关技术转移专业水平考试过程中,彻底做到培训实施与考试报名、题库开发与监督考试等业务相关方完全分离,独立运行,维护考试体系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充分借鉴国际在线居家考试等成熟经验,规避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对考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安全隐患。严格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法律规定,通过建立考生信息注册、在线报名等信息化系统,吸纳高信誉、高水平考试推广机构加入,不断积累机构管理经验,形成国际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认证考试体系。人才评价应顺应技术转移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考评结合等形式,包括借鉴英国牛津大学国际注册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RTTP)等考试科目,针对业界高层次人才定期开展学与干、考与评相结合的人才评价工作。
(二)技术转移人才开发要充分体现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
新时期的技术转移从业人员为了最大化满足市场需求,自觉形成了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职业发展方向,其复合型、新职业特征越发明显。技术交易需要建立功能强大的互联网络系统,包括数据资源分析、信息安全防护、市场平台运营以及协同办公管理等,人才开发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体现出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以英国牛津大学国际注册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RTTP)课程设置为例,课程包括营销、谈判、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项目管理、创新等,而这些知识最终将转化为实战能力,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效率最大化,总之,为国家开发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国际技术贸易规则,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推进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创新应用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技术转移人才可有效提高技术专利的实施率和产业化率。开放式创新是国际技术转移应用的发展方向,正如《亚太区域技术商业化指南》指出,开放式创新的趋势主要是扩展企业与外部研发者之间的互动,包括由开发者、公司、创新型消费者和创新型用户团体共建创新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广泛应用敏捷管理这一源自于软件开发的理念,不断促进渐进式开发,强调适应性和协作性,开展宽领域多国别的国与国协作,有利于专利的经济价值在国际大市场环境下实现从技术向商品的转化。现代信息技术的更多使用在国际协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比如围绕IT平台构建虚拟孵化器,忽略物理位置,便捷而高效地扩大业务规模,吸纳未来客户。美国高校通过技术转移办公室与企业合作取得了最多的商业化成果,技术转移办公室通过信息化应用,梳理用户元数据,实现面向全球的数据共享;建立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不同组织、机构、人员的多维度数据标准并运用网络技术实现需求对接。我国技术转转人才开发也要面向国际,在国际知识体系的本土化应用上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与实践。例如2020年为进一步提高科技部定点扶贫县基层干部以及科技特派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政策水平和服务能力,强化推动技术创新与合作等方面的专业素质,加快科技成果在基层的落地转化,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将列入APEC技术转移指南的知识体系运用到基层干部和科技特派员培训中,效果良好,充分说明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转移知识体系可以与本土化培训有效结合起来,既不会水土不服,又能够助力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四)加强对国内外技术转移人才开发的历史沿革研究,推动人才队伍职业化建设
一是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1997年原国家科委印发了《全国技术经纪人培训大纲》,并于2000年进行了修订,为在全社会引导形成技术转移服务理念,发展壮大技术转移从业人员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部关于《技术经纪资格认定暂行办法》指出,技术经纪人是指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经纪业务,并取得合理佣金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鼓励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建立以技术经理人为主体的评价人员培养机制,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发明披露、评估、对接谈判,面向市场开展科技成果专业化评价活动”。技术经理人服务范围覆盖整个技术转移全流程,比如美国以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商品化,形成高校与技术经理人合作共赢模式,使得技术转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要求由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所属权归学校所有,学校则承担限时推动科研成果商业化,并创造出市场价值的责任。至此美国高校开始大量建设技术转化机构,1989年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应运而生,并培养出一支规模化高校技术经理人队伍。技术经理人制度为美国高校技术商业化带来了显著效果。2020年《国家技术转移专业人员能力等级培训大纲(试行)》首次提出了高级技术经理人培养理念,推动落实“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模式”。高级技术经理人能力等级的设置是我国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胜任素质与国际接轨的象征,赋予了技术转移人才国际化和专业化属性。
二是国际注册技术转移职业经理人。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ATTP)是首个全球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组织,于2010年由欧洲科学与技术转移行业协会(ASTP)、北美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AUTM)、英国大学知识商品化协会(PraxisUncio,现更名PraxisAruil)、泛澳大利亚知识商品化协会(KCA)共同资助成立,旨在开发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标准、提供注册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认证证书(RTTP)。RTTP称号授予在技术转移领域具有突出成就、具备核心能力的技术转移专业人士,能够让技术转移供需双方共同认可一名职业技术转移经理人的胜任素质和业务能力。
国际技术转移已进入技术商业化发展阶段,技术转移从业人员需具备全球化视野,能够借助信息化应用系统,利用开放性资源收集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并对需求方转化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成果转化价值最优化。技术转移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应体现在遵循行业行为规范,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及拥有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等各个方面。
(五)技术转移人才开发业务与课题研究同步发展,逐步实现技术转移人才评价标准的国际互认
一是加强课题研究。与人社、教育等领域的人才政策研究部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探讨实现人才需求匹配的方法,以及人才在提高成果转化率方面发挥作用的有效路径。加强对技术转移信息化应用领域的重点调研,提供对技术转移人才开发决策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资源。
二是加强运用引才引智职能,促进国际专业人才交流。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转移人才开发经验,宽领域、多国别引进高端专家,促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与国际接轨。在引进国际成熟知识体系基础上,与国内相关行业协会以及专业机构加强课程融合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中国拥有或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转移人才开发标准,逐步提高我国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最终实现人才评价标准的国际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