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规律与备考路径*
——以202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
2023-04-06江为峰朱唐林
□江为峰 朱唐林
高考作文分值大,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每年高考语文命题的重头戏,也是考后全民热议的话题。在高考综合改革的“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要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突显“一核”“四层”“四翼”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同时,高考作文命题作为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一环,须依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考评价的相关规定:“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本文以2022年4套全国卷(全国新高考卷I、全国新高考卷Ⅱ、全国甲卷、全国乙卷)的高考作文题为例,从“教—学—考”有机衔接的角度来探究“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以期通过对“高考作文命题规律”的探寻来反观和促进“作文教与学的改革”。
一、“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规律
(一)以真实任务情境为试题载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规定:“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情境化命题是“三新”背景下命题改革的重要创新点。要想科学客观“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依托复杂的、开放的、真实的情境”[1]。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者大都注重创设真实、典型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要求学生筛选、提取、整合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批判的思维视角与方法,通过审美鉴赏与评价,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完成情境化的写作任务。
2022年4套全国卷的作文题都是以真实任务情境作为试题载体。其中全国新高考卷I设置的情境为:由围棋领域的三个专业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引入,引导考生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由此类比迁移。全国新高考卷Ⅱ设置的情境为: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这一时代背景下,推介展示在不同行业的佼佼者——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的思想主张和行动实践,要求考生参加复兴中学团委组织的主题为“选择·创造·未来”的征文活动。全国甲卷设置的情境为:《红楼梦》中众人给大观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命名,有人“直接移用”,有人“借鉴化用”,有人“根据情境独创”,各有妙处,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阅历,思考迁移。全国乙卷设置的情境为:以表格的形式呈现2008年和2022年北京两次奥运会期间中国在体育、科技、交通、经济等方面的跨越式进步,要求考生思考“跨越,再跨越”的内在联系。这样的典型任务情境,综合指向学生的“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三个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侧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考生必须认真阅读分析这些情境材料,尤其要全面关注任务情境的几项具体要求,按照情境要求创造性地完成写作任务。
(二)注重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课程目标”进行具体界定,其中有一条是这样表述的:“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提升思维品质”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衡量指标。“新课标”指引“新高考”,在考试评价上必然有全新升级。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高阶思维能力,而高阶思维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要求的一种关键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以2022年4套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全国新高考卷I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本手、妙手、俗手”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借“题”发挥。全国新高考卷Ⅱ设计三个主题关键词“选择”“创造”“未来”,考生要仔细辨析这三个关键词的内在联系,思考在新时代如何选择,怎么创造,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蓝图,理性面向未来。全国甲卷要求考生对“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三种做法进行辨析比较,并拓展迁移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结合自身的经验阅历,谈感悟启示。全国乙卷要求考生结合北京所举办的两次奥运会呈现出来的多组数据的对比,思考“跨越”“再跨越”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将青少年的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这4道作文题都聚焦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考生思维的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能力层级要求较高,考生要想自己的作文获得理想成绩,必须具备较强的思维创新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三)作文话题力显多元开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考命题原则提出了具体要求:“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这就要求高考作文相关情境材料的组合与选择力求灵活多元,写作任务的设计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综合开放,为学生思维的驰骋预留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多样的角度,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有理可析,有情可抒,全方位展示拥有学生个性特点而且具备创造性的可视性学习成果。
再回看2022年4套全国卷作文题。全国新高考卷I,考生可以从个人的发展这一小处着眼,也可以拓展视野,从大的方面联系企业乃至国家发展对“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多样化解读。全国新高考卷Ⅱ,考生“对标”情境材料中的科学家、摄影家、建筑家这些榜样人物,可从实处落笔,也可泛化勾连,深入论述“选择”“创造”“未来”三个主题词内在的有机联系。全国甲卷从《红楼梦》中给匾额取名的具体情境切入,归纳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种成功的经验做法,非常贴近考生学习生活实际,给予考生多元表达的自由和空间。全国乙卷以考生比较感兴趣的北京两次奥运会的多组对比数据为情境材料,考生可以围绕“跨越,再跨越”这一主题从青年个体切入,也可从体育发展拓展论及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既可横向比较,也可纵向思索,还可纵横结合。命题者尽量让每个考生都有较大的思维拓展空间,拥有多种言说的自由,便于科学检测不同层次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四)关联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科学评价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现有状况,“三新”背景下的高考作文题一般都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时代精神。由于高考命题者秉持“反押题”的指导思想,有的高考作文题虽然表面避开时事热点,但又能在“骨子里”与时代同频共振,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点,关注时代品格,感受个人成长与时代变迁的密切关联,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继续以2022年4套全国卷的高考作文题为例。全国新高考卷I关注考生的个人成长,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做任何事,先要夯实基础,成为“本手”,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创意迭出,才能成为“妙手”。而这种脚踏实地同时又富有创造性的“妙手”正是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全国新高考卷Ⅱ展示了不同行业的标兵人物——科学家、建筑家和摄影家的典型事迹,意在要求考生思考:对标时代榜样,个人该怎样正确“选择”,如何进行价值“创造”,从而赢得美好“未来”,将个人自身的价值与祖国的发展密切关联。全国甲卷通过对《红楼梦》中众人对匾额命名效果的比较剖析,得出放之任何领域都可借用的三种做法“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关联传统与现代,引导考生重点思考当今时代背景下“情境独创”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今乃至未来时代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全国乙卷在任务情境部分有明确指向:指向过去,青少年真切感知体育的飞跃和国家的日益强大,面向未来,个人成长应融入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澎湃浪潮。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深刻认识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关联,肩负时代使命,增强责任担当。
二、“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备考路径
(一)树立“大单元教学”理念
崔允漷教授对“大单元教学”进行了具体界定:“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2]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三新”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在“倒逼”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贯彻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作文课堂教学效率,这必然成为“撬动课堂转型的一个支点”[3]。
统编教材将作文教学的相关内容穿插散布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教师在实施教学时,一方面要将高考考查的能力点与每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与目标有机关联,组织实施好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与能力,依“考”导“教”,促使“教”“考”顺利衔接。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根据校情、学情,整合并重组相关教学资源,开设多样态的作文专题指导课,比如作文微专题,写作基础课,写作升格课、作文比较鉴赏课,创意表达课等等。每一样态(类型)的作文专题课就相当于一个以大概念为统摄的“学习单元”,教师要依据新课标和学情设定单元习作目标,合理设置任务情境,有效组织作文教学,制定作文评价策略。
(二)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教师既要认真研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这些指导语文课程综合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同时要深入探究“三新”背景下高考命题的特点,对“标”施教,依“考”促教。教师要自觉地将“大任务”“大活动”“大情境”“综合性”“实践性”等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核心价值、语文学科素养等能力或品质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设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这些活动情境要么指向学生的个人体验,也可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或者指向语文学科认知。教师让学生在多样复杂的情境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理性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个体成长体验、生活阅历和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联系,引导学生要多闻窗外事,做到身边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要教会学生跳出书本,从书本向生活、时代迁移,积极参与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关注人生百态,关心时代变化与发展,思考个体成长与时代进步、国家强大的密切关联,自觉增强责任担当与历史使命感。
(三)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新高考命题的考查目标聚焦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倒逼教师要改变“教”的方式,而且鞭策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式,加强“学”与“考”的对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引起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亦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尊重、提升和张扬”[4]。教师利用真实任务情境的驱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指引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学习方式,并分享学习体验,展示学习成果。
有学者认为,新课程改革语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开展学习活动,并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给予督促和协助”[5]。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重组,采用专题学习、对比探究、项目学习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促使深度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生。教师要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思辨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提高辩证分析问题与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善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作文教学有机融合,创设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的学习生态,不仅让学生拥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