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对策及长效机制探究

2023-04-06董克礼

中国民商 2023年1期
关键词:精准农村发展

董克礼

平原县法学会

一、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农村与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贫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是当前减少贫困人口的障碍。在我国的扶贫工作中,由政府主导的扶贫方式转变为完善的扶贫,这就表明了扶贫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一)扶贫方式的限制

农村扶贫项目要系统化,与经济建设和思想建设同步。在发展过程中,扶贫首先要考虑经济问题。此外,前期个别农村地区的形式主义,即"帽子工程"和"亮点工程",也影响了扶贫进度和效果。

(二)扶贫主题单一

一般来讲,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产业参与,再加上社会的参与,形成了一个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但是,前期有个别地方贫困人口的脱贫,主要靠政府,这就导致了政府在扶贫中的单打独斗,导致了扶贫工作流于形式,后期才得以改正,从而影响了扶贫整体效果。

(三)扶贫目标偏离问题

前期,有的地方扶贫已经偏离了国家扶贫资源的分配与使用目标,也就是无关人员通过特殊渠道获得的扶贫资源,不能有效地用于扶贫。有些人不是扶贫的主体,也不是主要的参与人,但是他们在扶贫资源中的比重很大,这就导致了扶贫工程的成本增加、效率降低,从而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成效。在脱贫攻坚战期间,才得以整改,走了一些弯路。

二、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

实施扶贫和农村建设战略对实现我国两个世纪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是农村振兴的基础、前提、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

(一)两者在目标上高度重合

"精准扶贫"是指到2020 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保障的新型能源供给方式,这一目标已如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以一套完整的规划与体制来保障乡村的发展,并使之得到适当的治理。乡村振兴是我国实施“三农”战略的重要途径。后者的目标要远大于前者。二者在政策预期目标上存在着较高的一致性,这将直接影响到三农工作的效果。

(二)两种内容都是互相嵌入的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明乡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目的是实现“五位一体”,实现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富裕。“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的“五个一批”策略及“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精准项目安排”等的“六个精准”。“五位一体”“五个一批”和“六个精确”在具体的政策内容中彼此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工业产品,让一部分人先摆脱贫困,通过优化设计、重新安排就业等方式,优化农业、发展农业、让农民富裕起来,这两种措施的内涵是相辅相成的。要使农业生产达到最优、最现代化,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的福祉,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通过生态补偿、扶贫、减少生态脆弱性,真正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证生态适应性和生态活力。教育扶贫、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增强民族文化、实现乡村文明、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社会保障和移民安置,降低贫穷,提供有效的施政和福利,保证人民从底层开始参加发展。振兴农村,必须突出工业繁荣,生态美化,乡村文明,有效治理,振兴农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和组织。此外,五项振兴措施可在六个综合优先领域实施,以人才振兴为依托,形成强力的扶贫合力。通过文化振兴,断绝文化返贫的传导渠道。加强生态补偿与移民安置工作,以生态恢复为切入点。加强组织建设是巩固脱贫工作的重要保证。

(三)二者在体制上的互相借鉴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仅提供了一种精准、系统、辩证的思想,还提供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机制,例如“中央统筹、省、市县抓”、“五个班子一起抓”、“党政一把手”、“脱贫工作组”、“第一书记”等。将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应用于乡村振兴进程,可以将"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费用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乡村振兴进程的效率。

乡村振兴能够为消除贫穷提供强有力的内部推动力。产业振兴为产业扶贫的发展提供了工业支持,为实现精准扶贫打下体制和物质基础。我们要将我要脱贫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将生态适宜的理念融入到减轻环境贫穷的进程中,并在生态条件不佳的地区实施整体搬迁,确保他们的居住安全与生活质量。精准扶贫能够为农村发展提供物质和组织基础,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三、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协同作用

以上因素说明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存在内在的连贯性,并且相信,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可以在价值观、主题、联系和手段方面相结合。协同理论是系统科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其意义在于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互作用下,在时间、空间、功能等方面都会自发地产生一种秩序的结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系统能否达到协同的效果,依赖于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或组件的协作。在管理系统中,当人、组织、环境等子系统相互影响时,可以形成“1+1>2”的协同作用。相反,整个体系就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二者都是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既具有理论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可能性,有利于后扶贫时期的相对贫困治理。

(一)主体协同

这两种战略既包括部门战略、社会战略、市场战略,又具有协同作用。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这就需要在不同部门价值、利益、目标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决策本位化、互相推诿、信息孤岛、搭便车等问题的协调。其次是社会的团结。它涉及到社会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社会的多元化、自我调控、以及在这些社会中相互影响的需要。最后,制度互动。它能够在协调项目供给与官僚制的关系、民主治理与法治治理、城乡体制变迁和社会自治等方面的协调。

(二)内容协作

由于产业与扶贫动力之间的关系,贫困人口已经从可持续扶贫的主要来源转变为可持续繁荣的来源。建设有利于生态的环境友好型村庄,在农村社区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农村文明"。加强组织建设,在党的领导下解决农村分化问题,确保有效治理。通过建设工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好农村建设设备,解决住房、卫生和教育问题。使农民安居乐业,逐步实现小康,可见这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

(三)价值协同

精准扶贫开发战略与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密切相关,是民族团结的最高价值。特别是在不同的地区和地方,精准扶贫和农村振兴不仅对当地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实现区域公共利益与现实公共利益的协同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两个因素也影响特定社区的脱贫致富和善治,这是社区层面地方利益互动的基础。所以,在提升人民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满足基层人民基本需要这两个层面上都能达到良好的协调。

(四)关系协同

这主要包括府际关系、科层关系和动员关系、行政自治关系、法治自治关系、群众获得感关系、阶段性适应关系等。实现农业与乡村减贫,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相结合、法制与自治、法律制约与行政决定相结合、乡村层级与行政架构的协调。二者都与民众的情感和逐步调整的次序相关。

(五)方法协调

在具体的政策和战略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可以形成依法行政和权力协调的合力。此外,它还可以在社会动员、协商民主、公共管理等领域发挥良好作用。与此同时,乡村建设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扶贫工作队,并通过不断健全的“驻村工作队”制度,实现与村委会的“互补”。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对策及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一)进一步推广脱贫攻坚帮扶政策,提升相对贫困工作水平

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中央提出了五年过渡期。在农村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中,可以制订过渡时期的工作计划和实地协助,把过渡时期要解决的问题和具体方法、策略纳入到农村发展的战略计划之中。也就是说,在发展基础较差的贫穷地区,过渡的时间会稍微长一点。巩固脱贫成果,预防出现大规模的返贫;在有良好发展基础的贫困地区,过渡时期可以缩短,重点是预防少数返贫,扩大脱贫成果;在原先有较好发展基础的区域,可以不设过渡期,而是直接实施全面的农村振兴战略。同时,要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以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与绝对贫困水平相比,贫困指标更加多样化和复杂。按照目前的国际惯例,中国的贫困人口可能会增长,这是因为中国的相对贫穷程度比较高,因此,政府的财政压力会非常大。为此,中国应按照分阶段、分层次的原则,将扶贫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现实成效相结合,理顺相对贫困的标准,明确调整的条件,尤其是确定收入贫困线的条件。

(二)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基础

要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和政策的战略重点进行综合分析,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产业领域中提供的扶贫机遇将深刻地影响到减少贫穷的效率。为此,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的优势,实现农业的发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和组织的整合。一方面,发展贫困地区的实体经济,建立企业、加工业等,使其经济基础更加牢固。这既是对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撑,也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帮助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就业问题。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使其能够独立使用劳动力,获得固定价值。同时,在制定具体的扶贫战略和长期安排时,必须明确区分贫困家庭的类别。根据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区位优势和制约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互动帮扶计划和管理制度。为了确保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县补贴的有效性,我们还必须真正了解受惠者的要求。因此,扶贫规划应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及时优化调整。同时,在实现农村工业化、实现高层次扶贫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到农业发展与农民职业教育的相互联系与效果。强调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综合,确保工业供应链的科学化。为此,必须运用"农业产业化"的策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可再生的经济体系,让中国在战胜贫穷的过程中,实现共赢。

(三)以振兴农村为目标,在经营方式上要灵活多样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接续推进脱贫地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贫困地区的人与自然。在援助过程中,扶贫战略正在逐步优化。通过建立以科学为基础的长期机制,确保计划和目标的有效性。同时,有关部门要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这意味着扶贫工作的合理化对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实施扶贫措施的过程中,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贫困程度和贫困户数量,采用科学、合理、快速的手段,使受益方能够有效地实施农业政策。为什么要强调"精准"扶贫,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好脱贫方法。为此,有关部门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制订出一套科学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其经营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化。特别是振兴农业,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根据当地情况和各地区不同的经济条件,政府可以签订合作生产合同,发展大型农场,建立农业合作社,优势互补,依靠集体力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能力,在平原上,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把山地分散的土地改为个人承包,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可操作性强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巩固脱贫成效,促进乡村振兴。

(四)以振兴农村为目标,重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今后进一步健全、完善,重点加强农村活动。"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不但要针对贫困人口,而且要着眼于文化、教育、精神文化等领域。为此,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长远的发展计划。比如,针对一些特别的农产品,我们可以为他们搭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所以,通过消除边远地区的地域局限,让人们对就业有新的认知。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可以从电子商务、网上销售、网上配送、服务管理、售后贸易等方面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可以帮助制定以当地农产品为重点的技能提升计划。特别是要根据这种扶贫战略,进一步加强扶贫工作。根据对这一群体的特别关注,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就业率。在整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必须为贫困家庭提供财政支持。建立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和制度,指导基层组织落实资金。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优势和作用,提高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因此,扶贫计划的有效实施可以促进所有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职业教育。积极丰富农民和贫困家庭知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五)深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强化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

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为避免贫困家庭因贫困线调整、疾病等因素造成的返贫,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通过低保制度对因意外状况而陷入贫困的家庭或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保制度,以解决目前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等问题,并能够有效的抑制非收入性危险因子的影响,突破贫穷的怪圈,使之与发展更加紧密。对于弱势群体,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安全制度。尤其是那些处于特殊困境的人群,他们的工作机会不足或不充分,而且受贫穷的因素至少两种或更多。可以尝试建立一个滴灌系统,该系统不一定很高,但涉及广泛的服务,如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康复、职业培训等。

(六)调整扶贫方式,构建分级的社会协作救助机制

在扶贫工作中,重点是"收入提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着力于消除"物质贫困"。在今后,无论是单纯的扶贫治理,还是巩固和扩大脱贫与相对贫穷的治理,都必须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应对"多维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对策,确保扶贫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此,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必须针对不同的需要,构建乡村社会分层救助体系。一方面,这是一个阶层的乡村。中国已彻底摆脱了赤贫,特别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是建立在社会保障之上的。我们可以把农村人口分成三个层次:贫困阶层、低收入阶层和普通阶层,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差别化的帮助;其次,对我国农村居民的需要进行分类。有目标的特殊支持服务应该满足各种相对贫穷人群的实际需求,并且应该把重点放在收入援助上。把不同层次的农村居民和各种贫穷需要与支助结构和特定援助形式相结合,以便使援助办法与扶贫目标保持一致。在实践中,要明确不同接受者的资格要求,坚持把"收入贫困"作为获得各类援助的基本条件之一,突出"优惠"援助项目与"包容"援助项目的融合,建立互联互通机制,加强扶贫开发,分级治理农村发展。

五、结论

精准扶贫是新时代的一种新型扶贫方式,其优越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同时,要使扶贫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进行,就要积极对接乡村振兴,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机制来保证扶贫工作的持续、稳定和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猜你喜欢

精准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