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风险分析及管控措施研究
2023-04-06肖飞
肖飞
沈阳建筑大学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速,教育事业及其经济运作发展迅猛,随之而来的高额费用支出也带来一定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机遇与创新的大环境下,高校不仅要肩负树德育人的光荣使命,还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压力。由于对外盲目投资、预算制度缺失、资产管理混乱、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资源优化配置与资金利用率,增加了高校的运营风险。因此,分析高校财务风险,建立健全管控措施尤为重要,应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一)高校财务风险种类
高校财务风险涉及债务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制度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对于债务风险而言,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资金来源为国家拨款,而国家拨款的根据又基于往年水平进行调整,当高校谋求快速发展或规模扩大时,就需要寻求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因此高校就会通过贷款融资,同时肩负债务风险;对于投资风险而言,高校会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或土地开发以稳固自身财产或获得一定量的增值来满足发展需求,部分高校还会通过技术、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等方式进行产业投资,此外也会进行流动资金的直接投资,近年来高校通过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升高,高校对外投资也成为高校主流的投融模式,但缺乏专业性以及责任主体的不明确导致高校有着很大的投资风险;对于资金流动风险而言,高校的建设与日常开支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此外高校很大部分的资产为土地、设备、技术等固定资产,因此高校的现金流动自主性并不高,同时有着很严格的资金动向审查,因此高校的资金流存在收支不平衡的风险;对于制度风险而言,高校内部制度迭代与人员流动性较差,内部控制力度和方法与头部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权力监督方面,高校内部权力机制不够透明,外部监督力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就导致了一系列由上到下的潜在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风险特点
高校的财务风险存在很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此外由于高校的收入组成与社会效益,又存在着很强的客观性与破坏性,因此进行高校财务风险管控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对于复杂性而言,高校兼顾教育、科研、学术、工程等多种职能,同时校领导也掌控一定的国家权力,这就使得高校财务并非高校内部系统的风险,还包含了外部环境对其造成的复杂影响;对于不确定性而言,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市场需求、国家发展、政策倾斜、生源结构等多种影响,还包含了各种资金来源渠道的稳定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银行贷款,复杂系统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民生等多领域的综合影响使得高校财务风险充满了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对于客观性,高校的财务风险始终存在且处于不断累计的阶段,只有进行定期的抑制与调整才能够避免风险的密集爆发;对于破坏性而言,高校发生财务风险后不能同一般企业一样进行破产操作,这就需要政府或银行为其财务漏洞埋单,一旦某一方在某一环节上不配合则将对各利益相关方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1.加强抗风险能力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高校资源配置社会化,财务风险随之增加。由于高校内部财务管理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及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高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管控水平,全面提升高校抗风险内力尤为必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提升管理能力
随着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高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现代化成为高校教学改革新动态。提升财务风险控制能力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所需,是加大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可靠保障。
二、高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盲目投资,缺乏目的性
高校对外投资是指将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以及科研成果等,以出让或者入股的方式向产权清晰的企业投资的经济行为。高校对外投资需经过正规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按照规定程序,履行非经营性资产到经营性资产的报批手续,明确产权问题,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对外投资的有形资产包含货币资金、实物等,无形资产包含知识产权、学校冠名权、非专有技术等。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中规定,高校对外投资不得使用财政拨款、结余,不得使用日常教学使用的设备、场地等,不得从事企业债券、基金、期货以及股票等风险债券性投资;不得为任何经济活动提供担保。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相关管理与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或者执行不到位,盲目追大求全,导致高校对外投资出现校企不分、账实不符、资金回笼困难、收益低等问题。
(二)预算制度缺失,缺乏规范性
高校预算意识不强,预算制度不健全,谎报瞒报、多报乱报现象严重。不少高校设立了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以及费用支出制度,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高校财务内控基础薄弱,预算管理虚有化,执行力差,缺乏创新,导致财务目标与预算不实,资金管理混乱;部分高校案的预算管理制度缺失或者尚未健全,虽然制定多项内控措施,但执行力差,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等问题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工程建设上,费用审核不严格,施工中擅自更改、增加修缮费用,工程预算流于形式,实际意义不大;部分高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没有进行量化指标分析,混淆“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导致收支不平衡,财政预算与决算存在差异;部分高校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或沿用“基数+增长”的方式,粗线条确定公用经费,或凭经验主观推断费用数额,导致预算方案不严谨,预算项目安排与会计科目无法合理对接、科学运用;部分高校预算编制范围不够广泛,属于校内的预算外收入未计入综合预算里,无法真实、全面地体现高校收支情况,缺失财务预算与收支控制系统、经费支出跟踪系统等,财务管理与财务支出等方面问题突出。对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预算不清晰,变动、变更频繁,询价与采购金额差距大。预算制度不规范,导致“擦边球”、“钻法律漏洞”等现象时有发生,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无法发挥整体效应,严重影响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资产管理混乱,缺乏科学性
高校资产管理的岗位划分粗放化,存在职责不清、服务不规范、工作效率低、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差等问题。部分高校资产管理出现账实不符、账账不符等问题,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对相关管理方法、政策的理解不准确,缺乏执行力。物资采购的扎口管理不到位,责任划分模糊,错位管理、越位审批、乱干预等问题严重。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业务不精、培训少,缺乏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支撑体系,资产处置、清查等工作流程不合理,工作效率不高。资产使用与管理矛盾突出,资源利用和掌控能力差,资源优化配置不到位,资产管理整合难、推进难、配合难、监管难。资产清点、盘查“重痕迹,轻效果”,无形资产管理无序,存在账外无形资产,使大量无形资产不受内部控制,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资产处置不规范,报废期限不合理,资产处置损益存在不入账问题。
(四)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
我国高校大多数为公立学校,由国家财政拨款,其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无论是思想还是观念,都无法适应社会经济运行秩序,高校财务管理沦为保障、服务的配角地位,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报账,对于相关经济活动采取事后执行,倾向于服务职能,未能发挥事前决策的效用。“重核算,轻管理”、“重结果,轻防范”的财务风险控制模式,与市场经济脱节,阻碍了高校的创新改革发展。此外,为扩大规模,完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解决经费不足问题,部分高校选择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周转压力。由于缺乏危机意识,贷款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高校贷款金额超出自身资金承受能力,增加财务风险。而内部审计职能弱化,使履职、廉政等方面的潜在风险规避更加困难。
三、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管控的措施
(一)重视财务风险控制,开展精细化管理
全面贯彻落实上级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对年度财务预算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办法,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工作,清晰权责,抓实抓牢业务培训工作,统一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与认知,统一口径与管理方法,统一分配与运算程序。完善投资机制,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明确投资目的,做好投资项目的风险评估,重视可行性报告分析,提高对外投资比例、投资方式的科学性,实现财务收支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管理,在满足人才需求、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强化预算执行力度,严格控制预算收支
高校内部各组织的经费使用情况,需要以月报、季报、年报的方式公示,以供相关部门监督审查。高校及其二级单位的财务预算与费用支出等,应严格遵守预算管理程序,计划数额合理并经主管机构审批后,方可执行。针对超预算支出,需根据金额大小,上报相应部门,逐级报批,申请增加预算或者减少不必要支出,严禁无预算安排支出,建立预算全过程动态跟踪管理,把控好财务审批流程,核实报销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坚持“一岗双责”原则,采用“经费本”管理办法,有效控制高校内部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与收支系统跟踪服务效果,让相关二级单位管理者明了其自身资金的使用与结余情况,提高预算编制、定额与核算的合理性与精细化水平,强化预算执行力度,改进铺张浪费、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
(三)抓实资产管理工作,建立资产共享机制
积极完善资产采购与处置方式,严控物资的数量与质量关口,促进资产利用率提升,重视政府采购平台,发挥招投标优势,加强资产购置的审批力度。建立健全供应商数据库,汇集整合采购信息,提高资产购置的科学性。完善资产处置、清查、报废等制度,重视资产管理的自查工作,定期对资产进行盘盈、盘亏,重视资产闲置与报废的清查工作,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做到日清、月查、年汇总。了解各类资产的使用情况与使用效率,做好基础台账工作,完善报损、转让、租赁、变卖等信息,推进高校资产管理向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高效化发展。同时,要扩大再次利用资产的共享范围,比如说组织校企合作、社会众筹、校内借用等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全方位拓展资产共享的常态化渠道。健全资产成本补偿机制、核算机制以及折旧办法,实行资产绩效评估,提高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四)加强风险控制意识,改进风险控制方法
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意识,充分认识财务风险防控的价值与意义。实时关注市场趋势,对可能遭遇的风险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提高高校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防控培训,深化其对于风险控制的理解,以提升高校的抗风险能力。改进风险控制方法,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发现并处理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不正常行为;或根据规律分析,凭借经验,总结财务风险发生的条件与特征;或根据监控预防法,从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入手,开展风险预防与控制活动,防微杜渐,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及时处理。
(五)拓宽财务收入渠道,减少流动风险累积
改善高校财务状况,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根本方法还归结于拓宽融资来源、丰富收入渠道,提高收入的首要方式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引进高水平人才来获得更多的教育拨款并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其次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应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例如采用校友投资、招商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第三高校应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学研的融合,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校知名度与信用,模仿品牌建设形成知名度效应的正向循环;第四,高校应在自身能力范围内扩展成人教育、第二学历教育、高等级考试教育辅导等业务,并且一方面加强与地域内高校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另一方面加强与全国范围内同类型高校的合作,加强技术与资源的共享,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校的合作,实现人才的流通往来,并以此为基础吸纳资金。
高校同企业间的合作不仅要实现技术上的交流,也要实现管理方式上的交流,学习企业保证现金流安全的同时提高资金利用率,并通过加强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方式切实有效的实现,动态监管资金流动,保证季节性与周期性收入低谷时也能够保证高校的日常运维。在传染病肆虐等特殊情况下,高校要预留出足够的资金以应对大规模的学生活动。
(六)建立财务管理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平台是高效管理大型单位财务最可靠也最高效的手段之一,对于财务风险而言,高校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平台还应该兼顾风险预测的功能,首先要实现内部信息的及时上报与系统整合,信息来源以二级学院的财务报表作为基本单位,同时附加重要项目组的财务清单,系统根据大量数据找到财务运维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系统应实现大量高校财务风险案例,将数据与结果绑定,再让系统找到可能导致风险的操作,第三对潜在风险进行评级,通过分层管理高效应对,第四预警系统的建设过程中高校需要掌握完全的知识产权,以保证预警系统为降低漏警概率而牺牲小的虚警概率值,从而增加高校财务风险管理时间与资源成本。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是数据,而财务管理与风险管控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执行,因此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数据责任制,从而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高校财务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风险控制可以加强高校的抗风险能力,促进综合管理质量提升,高校的财务风险具有很强的客观性、隐蔽性与一系列共性特点,因此各大高校应积极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加快财务管理与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发展。
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压力,各大高校不但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重视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实行财务精细化管理,强化预算执行力度,抓实资产管理,建立资产共享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建立高效、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资金利用等多方面与我国社会紧密联系,使高校财务风险的系统化分析与指标设定上更加符合实际,并减少制度因素对于风险管控的阻碍,推动高校健康、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