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3-04-06谢明芬
谢明芬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呈贡幼儿园,云南 昆明 650000)
云南省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茶文化,加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也是少数民族区域教育的重要使命。将民族茶文化融于学前教育,既能丰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又能传承和发扬民族茶文化,将民族文化融于学前教育,能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学习、热爱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加深对本民族的自信和荣誉,能够实现民族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及学前教育传承现状
1.1 云南民族茶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数达1621.26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33.6%[1]。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农耕文化与生态文化在其民族文明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云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也是云南除“稻作文化”外贡献给世界最重要的文化。云南茶文化起源于澜沧江流域及其毗邻区域的“古濮人”,即为今天彝族、哈尼族、白族、土家族、布朗族、普米族、纳西族、拉祜族、氐族、羌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的先人,“古濮人”在澜沧江流域遇见“古茶树”后,两者之间便建立了互存互生的关系,在精神、生活、生产、习俗、社会方面构建了独特的少数民族茶文化。至此,茶文化是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历史进程中赋予其“和静怡真”、“精勤俭德”、“崇尚自然”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理念,使得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功能[2]。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现代文明对云南少数民族文明的冲击,少数民族茶文化出现了文化传承人缺失、传承载体及传承场减少、民族文化记忆流失等困境[3],譬如阿昌族“青竹茶”的制作、德昂族“成年礼茶”“媒茶”“小酒茶”“亲情茶”等传承减少。在云南少数民族经济地位提升和社会进步背景下,年轻人更多选择下山进城,在乡镇、县城及更远的城市生活、工作,下一代难以接触到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明,至于传统民族茶文化更是难上加难,容易造成民族茶文化记忆传承的断层。
1.2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的重要性
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传承至今的优秀文化遗产需要不断地继承和发扬,才能永葆活力和发扬光大,在继承和发扬中需要培养优秀的接班人,实现民族茶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学前教育阶段是人成长的奠基时期和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人的习惯、人格塑造、情绪情感等都在这个阶段得以培养和形成,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茶文化引入到学前教育教学中,既能丰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又能创新教学模式。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民族茶文化嵌入式传承与发展的主要路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在学前教育中如何传承民族文化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4]。同时,在对民族地区幼儿学前教育阶段将悠久历史的民族茶文化教育资源引进,是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极大补充,尤其是在日常教学中,将白族“三道茶”、佤族“苦茶”、傣族和基诺族“吃茶”习俗、布朗族“茶祖节”等民族茶文化中的特色内容开发利用,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让幼儿从小就接触民族茶文化、认识民族茶文化,在幼儿感受、欣赏和体验民族茶文化时,提升幼儿的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与责任感,也能式促进民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1.3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的现状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多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是严重影响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十三五”扶贫攻坚战中,云南省启动实施了多批次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三个一”工程建设,在园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取得较大发展。在此基础上,各州市幼儿园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社会的支持下,推动实施了一批民族特色课程文化的开展,开展了一批多样化的民族茶文化的实践。如普洱市幼儿园将教学楼走廊设置为民族文化长廊,设置民族茶文化体验区,精心修建茶艺室,幼儿可以亲身体验泡茶、品茶等;临沧市第一幼儿园组织课堂《家乡的茶叶》,增加孩子对临沧勐库茶叶的认知;西双版纳州推动幼儿实地参观勐海、勐腊古树茶基地和茶叶研究所、茶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同时,云南省部分茶企开展多种活动,将民族茶文化课程推向学前、中小学阶段,如勐海茶厂大益茶业创办的“知茶识礼”少儿茶道课程,在昆明、西双版纳已向数百名学前教育学生授课,提升了民族茶文化的感知;下关沱茶集团公司公益活动“小小茶艺班”,通过组织走访茶园基地、下关沱茶博物馆、观看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以及学生自己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对民族茶文化有具象的认识和了解。
2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系统的制度和规划
完善的制度体系和发展规划对于推动云南民族茶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和激励作用。当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没有系统、全面的民族茶文化与教育融合的政策与发展规划。缺乏稳定和健全的政策供给,民族地区幼儿园缺少动力配备专门的民族文化教师、有关民族茶文化的资源建设更是无从下手。同时,较多民族州市、县(市、区)规划中涉及少数民族茶文化的内容较多在地区农业产业、文旅项目中作为子内容、章节在中体现,更多是呈现作为一种文旅“卖点”、茶产业的“附加值溢价”,如主题公园、特色小镇、乡村旅游景观、农业园区、生态城市系统等规划,并未有效展现教育为主题的规划。另外,对于民族茶文化的科普教学也未能有效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多以概念性文字表述,较多是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指导民族茶文化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开展,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则存在缺乏科学指导、不具体不明确、缺乏配套措施等政策支持。
2.2 相关教材与课程不够完善
教材是民族茶文化传承和培养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族茶文化教育教学的质量和高度。目前民族地区乃至全省尚无学前教育阶段有关茶文化的教材,同时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也较为碎片化。编制民族茶文化教材有规定的程序和对应的经费,根据西双版纳州教育局有关政协委员普及青少年茶文化教育提案的回复中得知,将茶文化与茶知识纳入学校课堂,需要省级、州市级或教育部、省教育厅政策确定,经州级审定后报省厅审定通过后需进入相应的专业学术委员会认定,选择试点学校进行1—2年的试点,根据试点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进行推广使用,教材编写和试用时间周期预计为2—3年,按照循环教材进行购置,三年一轮换,每年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刚性支出为90万元左右。民族茶文化地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实力较难保障。同时,民族茶文化幼儿教材基本只能作为地方教材使用,较难大区域推广。民族茶文化属于特色课程,具有民族地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在全省学前教育课程中属于“特色、少数”范畴,整体上学前教育阶段民族茶文化课程没有有效统筹和规划,与普通课程相比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存在较大差距。
2.3 教师民族茶文化底蕴不足
相对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学前教育领域的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低,尤其是民族地区民办幼儿园关于幼师学历门槛更是降低,中专、大专生占有较高比例。相对于文化素养,幼儿园可能更多关注于孩子的在园期间安全与吃饱穿暖,涉及茶文化、传统文化不一定有足够的认识。当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教师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相比之前有着较大的提升,少数民族教师比例也有所提升,依旧存在少数民族教师比例不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问题。一是能够使用地区民族语言较少,熟悉了解自身民族茶文化比例不多,民族茶文化在教师队伍中体现很少,较多学前教育教师成长、教育阶段没有民族文化的系统性教育,对于各民族地区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茶文化,大多数学前教育教师的认识都比较混乱、无系统;二是少数民族地区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尤其在边疆民族山区更为普遍,与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培训,使得地区学前教育与时代脱轨,导致教师文化底蕴不足,不能在教学中引进更多有关民族文化、民族茶文化的内容,导致即使开展了茶文化课程效果却差强人意的尴尬局面[5]。
2.4 民族茶文化教育资源匮乏
茶文化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单纯依靠幼儿园、教师对幼儿传承民族茶文化具有较大的限制。根据调研,部分州市的幼儿园会邀请民族茶文化传承、经营、传播等主体进入幼儿园开展民族茶文化推广和教育,但频率较低、机会不足。强化家校合作和共同教育不够。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幼儿园自身教学资源、精力有限,需要家长共同参与推动,民族地区相当比例幼儿家长为少数民族,民族茶产业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农事实践使其拥有丰富的民族茶文化积累,但民族地区较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家长是幼儿教育工作当中重要的一环,家长的参与度明显不足。同时,参与学前教育民族茶科普和推广的社会主体较为局限于地方民族文史、民族发展等部门及少部分茶企,少数民族地区涉茶各类资源并未有效利用,未能实现学前教育民族茶文化与现代环境资源的有机融合,一定程度影响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学生存续、传承和发扬民族茶文化。
3 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的对策
3.1 完善学前教育与民族茶文化融合发展规划
少数民族地区要高度重视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茶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的深刻意义,将地区民族茶文化融入区域发展规划或者单独编制相关规划,拓展民族茶文化全局性、系统性的发展思维,强化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加大教育领域“茶元素”的比例,完善民族茶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教学保障机制,如提供财政支持、制定民族茶文化领域师资培养计划等,同时,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民族茶文化教育的成功,必须尊重地区民族的特性和个性,完善编制出台学前教育阶段民族茶文化教育的规划内容,要对学前教育课程运用民族茶文化的相关规范、细则、计划等等做好系统性设计,将民族地方课程融于国家教育课程之中,综合性、创造性地制定学前教育民族茶文化的教学计划,将本地区民族传统文化扎实传承下去。
3.2 多方统筹推进茶文化课堂
民族茶文化课程属于特色课程范畴,特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较为丰富,可以借鉴其做法和经验。民族茶文化区域茶产业基本为主导产业之一,拥有较为丰富的茶叶科研、技术推广、产业经营体系,统筹地区涉茶主管部门、科研院所、高职院校、茶协(学)会等部门人才、资源优势,针对本地区学前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阶段共同编制科普绘本,另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学前教育学校针对民族茶文化的教学需求,可以“学前教育传承民族茶文化”为主题开展的教学研究、课题分析,明确指标和范围收集地区民族茶文化素材,将素材整理成册编撰成“民族茶文化教辅书籍”,让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前教育学校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系统设计茶文化教案,对学前教育课程运用茶文化的相关规范、细则、计划等等做好系统性设计,同时还要对教学的考核、监管、反馈、激励等多个环节做好制度建设,确保茶文化真正地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获得传承与创新,并在民族茶文化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调整。多数茶叶主产区的中等、高等职业学校均开设茶文化与茶知识专业课程,可以因地制宜借助地区中高职学校师资力量和课程实践,聘请教师前来幼儿园在茶学科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积极开拓民族茶文化“第二课堂”,将民族茶文化课堂与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相结合,将民族茶文化教学场所搬到地方博物馆、科研院所、民族文史馆、茶叶企业、民族村寨等场所,全方位、立体化的让学前教育阶段的学生沉浸式情景教学,丰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课堂。
3.3 提升教师茶文化教育能力
要高度重视幼儿园师资队伍开展民族茶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幼儿的人生启蒙者,拥有较高地区民族茶文化素养的教师,才能实现对本地区民族小朋友更好地传授民族传统文化。地方教育部门将民族茶文化内容纳入学前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定期围绕民族茶文化开展专题讲座,系统培育学前教育教师的民族茶文化认识观,提升教师认识和参与茶文化课程开发的专业活动水平,推动幼师对民族茶文化有系统全面的认知[6]。重视幼儿园与民族茶文化的融合,彰显民族茶文化的校园,能够极大使得教师队伍融入民族文化和茶文化氛围,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自主的将民族茶文化融于教学课堂。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要主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或是向本地民族茶文化的乡土专家、土秀才、非遗传人等多种专家请教,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州市级和县级非遗名录的茶叶加工制作技艺传承人、制茶大师等,不断丰富其民族茶文化教育的素材,通过提升了自身民族茶文化的素养增强民族茶文化教育能力,实现更好地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民族茶文化教育,培养学前儿童对于民族茶文化的情感体验[7]。
3.4 增强学前教育供给资源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开展学前教育阶段的茶文化的教育,除了发挥、利用学校资源,还应该积极外延,获得园外社会资源的支持,将民族地区社会的多元主体“填充”到民族茶文化的课程体系中。强化家园合作是有效传承民族茶文化的重要途径,较多民族地区学前儿童的祖辈文化程度不高,但拥有涉及茶的历史、人文环境、饮茶习俗、茶道茶艺、歌曲、茶故事等本民族茶文化丰富的积累和深刻的认识,通过家园合作能够让学前儿童在家庭中便能收到民族茶文化的教育,对于其他家庭成员也是一种再教育过程,能够增强少数民族家长、学前儿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同时,伴随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加强了“走出去宣传、请进来体验”的宣传策略,让国内外消费者能够切实体会云南茶叶所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民族文化魅力和前景较好的市场价值,不断将云南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传奇的民族茶文化以及知名的茶马古道文化传播、推广,政府、茶企、茶叶协会等可以将部分资源投入学前教育领域,让儿童成为云南民族茶文化的形象大使和生动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