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迷途的女人》中“迷失”的双重意蕴
2023-04-06边静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00
⊙边静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薇拉·凯瑟(1873—1947)是20 世纪初的美国女作家,她的早期小说主要以西进运动后美国的拓荒为主题,描写了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历程,而这种敢于冒险、艰苦奋斗与追求财富的精神成了美国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美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捍卫传统精神,文笔清新淡雅却不失内涵。随着一战的发生,凯瑟的创作凸显了针砭时弊的意味,反映着时代的变迁与人们的精神缺失。发表于1923 年的《一个迷途的女人》(A Lost Lady)真实再现了两辈人面对拓荒时代的不同态度,成功塑造了福瑞斯特夫人这一步入迷途的女性形象。作品名中的lost 有“迷路的”和“丧失的”等意,董衡巽翻译为“迷途的”,迷途在汉语中有“迷失道路”或“错误的道路”等意。凯瑟正是通过“迷失”的福瑞斯特太太来看女性自我的迷失以及时代的变迁。
一、女性自我的“迷失”
凯瑟在《一个迷途的女人》的开篇用回忆的方式和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福瑞斯特一家的迷人与没落的氛围,将全文背景定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丹尼尔·福瑞斯特上尉作为老一辈的拓荒者,有着敢于冒险的雄心和魄力,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财富,成为甜水镇的风云人物。比福瑞斯特上尉小二十五岁的福瑞斯特太太由于丈夫的地位和保护成为拓荒时代末期一个迷人的人物,她行为举止优雅大方、得体自然,每次开设宴会都深得人们的欢心和赞赏,例如当与勃林顿铁路有关的人来到甜水镇,他们总愿意到最舒适的房屋,去欣赏这位远近闻名的迷人太太。她拥有典型的贵妇人气质,不论穿什么衣服,无论干什么事情,都凸显着迷人的气质。当小孩在房屋周围玩耍时,她会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食物,当孩子受伤时,她又积极帮助救治,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让故事的叙述者尼尔沉溺于福瑞斯特太太迷人的品质之中无法自拔,一旦她有出格的行为,尼尔就对她失望几分。福瑞斯特太太身上所具备的特征是传统时代对于女性的理想要求。
福瑞斯特太太的迷人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福瑞斯特上尉拯救了这个迷人的女人,使她过上了体面风光的生活。她的风光与福瑞斯特上尉的风光同在,她的生活全部倚仗丈夫,“经济危机一来,他们退出舞台了。福瑞斯特一家人跟其余的人一样,地位下降了”①。随着丈夫的垮台,福瑞斯特太太也一步步地走向迷途,步入堕落的深渊。尼尔·赫伯特和之前来家中参加晚宴的弗兰克·艾林格都对她的迷人钦慕不已,艾林格对福瑞斯特太太的痴迷只是为满足自身的欲望需求,但在福瑞斯特太太的丈夫去世之后,艾林格抛弃了她。尼尔对福瑞斯特太太的钦慕是出于她对丈夫的衷心态度,这是她最美好的品德。但随着第三者艾林格的介入,尼尔对她的看法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也可从叙述者尼尔的口中得知:“起变化的是福瑞斯特太太自己。自从她丈夫去世之后,她成了另外一种女人。”②她丧失了寻求自我的能力,随风摇摆,漂浮不定,丧失了她原本所具有的一切传统美德,浮华性格逐步显现,开始依靠年轻律师艾维·彼得斯,最终她仍然屈服于物质,嫁给了有钱的英国老头亨利·柯林斯。她的一生充满了流言蜚语,但她并不会为此争辩,甚至以风流为荣。她从迷人到迷途的历程都是依靠男性权力,从未挣脱男性权力而选择走向自我之路。
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③,这说明女性的地位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男人和社会的双重影响使其成为第二性。女性的社会地位不能由生理、心理和经济决定,但波伏瓦仍旧认为“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主要取决于她们生存的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④。福瑞斯特太太的迷人特质与拓荒时代的拼搏奋进息息相关,这是美好时代酝酿的结果,但她也是因依附男性权力而成为迷人的女性的,当旧势力倒塌时,她就会立即寻找新的依附对象,逐步步入迷途,用“风流”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福瑞斯特太太始终在男性中寻找自我,以依附的方式来成就自我。依据波伏瓦对于女性解放的观点,她的堕落和迷失自我是由于她的依附性格。“当时女性在经济上要依附男性,地位无奈而又尴尬,夫贵妻荣,夫衰妻辱。作为‘lady’而不是‘woman’的福瑞斯特太太也不能免俗。”⑤在凯瑟看来,福瑞斯特太太应属于拓荒时代,作者用尼尔的口吻表达对福瑞斯特太太的定位:“她不愿意牺牲自己,不肯当这些伟人的未亡人,她属于拓荒的时代,但她不愿意与这个时代共存亡;她愿意接受任何条件去生活。”⑥这个迷人的女人抛弃了与丈夫在一起时的美好品德,选择风流潇洒与堕落的生活方式以谋求未来的生存。站在捍卫传统精神文明的角度,福瑞斯特太太的迷途之路是不可取的,站在人本主义的视角,生存下来才是首要的。但为了生存而选择不断依附有势力的男性的行为,与她原本拥有的美好品质渐行渐远,由此她也丧失了女性的独立地位。福瑞斯特太太的堕落成为“迷失”的表层意蕴。
二、时代的“迷失”
《一个迷途的女人》是凯瑟从初期创作转向中期创作后较为典型的文本。原本恪守中立政策的美国开始动摇并决定参与战争,这一决定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也使美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20世纪20 年代成为美国历史上重要的十年,“这是美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10 年,一方面是战后社会的空前繁荣,另一方面是物欲横流带来的精神空虚和道德堕落,最终则戛然而止于大萧条”⑦。这个时代的美国商业空前发展,失业率降低,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社会达到空前繁荣。残酷的战争、理想的不复存在、生产的不断发展、收入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等,使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社会中蔓延。正是这样的社会状况催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态度,即绝望与希望。“迷惘的一代”与哈莱姆文艺复兴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文学潮流。此外,西奥多·德莱塞、舍伍德·安德森、薇拉·凯瑟等作家的创作都跨越战争前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幻灭感,人们对奋发、开拓等传统价值普遍存在一种失望情绪。在凯瑟看来,战后物欲横流的社会状态和及时行乐的享乐生活使人们远离了她所赞扬的拓荒时期的那种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和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经历过一战的美国人认识到了崇高理想的不现实,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及时行乐成为战后人们普遍认为的最好的生存方式。战争装备的需要促进了美国生产力的发展,使当时的美国物质文明极度发展,但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社会危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的降临给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福瑞斯特上尉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生了变化,由于全国性的金融危机,丹佛银行破产,福瑞斯特上尉受此影响也破产。福瑞斯特上尉面对危机,并没有退缩,而是遵循顾客提出的条件一一进行赔偿。尽管他自身已陷入经济危机之中,但仍然坚持绝不能少存户一元钱,他的做法得到了法官的赞赏:“一位正值的人就该这么做……他要么名誉扫地,要么保持自己的名誉。”⑧律师艾维·彼得斯则认为应给自己保留资产。福瑞斯特上尉和艾维·彼得斯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逐渐趋向不同的发展方向,上尉尽管守不住自己的江山,但却能守住拓荒时代人们的美好品质;艾维·彼得斯没有经历过拼搏,在上尉遭遇灾难之后将他的财产据为己有,追求的是一种物质至上和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念,艾维·彼得斯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他们享尽别人的幻景,驱散早晨的新鲜空气,挖掉伟大的自由的思索精神,铲除伟大的占有土地的人的自由自在在的生活方式”⑨。福瑞斯特太太因物质放弃了拥有传统价值观念的上尉,不愿与拓荒时代共存亡,成了“迷途的女人”。她的迷途也是时代的迷途。这个时代从追求自由、进步和正义变为一个人们信仰缺失、精神幻灭和及时行乐的时代。时代的变迁成为“迷失”的深层意蕴。福瑞斯特太太的堕落与时代的变迁相互呼应,互为表里,传达着凯瑟对于拓荒时代的怀旧情绪,同时又对时代和社会的误入迷途进行了批评。福瑞斯特太太原本拥有的传统女性的迷人气质随着新旧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她选择以生存为先,沦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流女人。误入迷途是她生存的手段,也是迫于时代变迁的选择。《一个迷途的女人》融追忆与幻灭于一体,成为凯瑟创作中期的经典作品,传达着凯瑟对时代和女性生存问题的担忧。对于凯瑟来说,传统的精神文明是不能随时代的发展就丢弃的东西,但对福瑞斯特太太,凯瑟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指责她的“失职”,只是表明她抛弃了原有的道德观念,选择了一条所谓的迷途之路,这其中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面对新旧时代变迁女性如何体面生活的无奈。
三、结语
不同于海明威等重点描写战争的幻灭,不同于菲茨杰拉德等突出描写金色年代醉生梦死的生活,凯瑟着力描写了美国的拓荒时代,怀念传统的美国价值观念,同时透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作者将叙述者尼尔置于一个怀旧的立场,他仿佛是作家的代言人,在个人精神缺失和信仰危机的时代担当重建时代精神的使命,他对于福瑞斯特太太的爱慕也是由于她身上那种忠诚于丈夫的迷人性格。尼尔“已经见到一个时代的告终,见到拓荒者的晚年。他生逢一个光辉几近消逝的时代”⑩。在见证福瑞斯特一家的盛衰景象的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在物质极度发展和精神逐步空虚的20 世纪20 年代,故事的叙述者尼尔与作者凯瑟一样怀念拓荒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状况。董衡巽在《一个迷途的女人》的译者前言中写道:“品格高尚的创业者不能适应新的时代潮流,而像艾维·彼得斯这样没有道德但善于钻营的人却成为‘新时代’的主人。如果说《我的安东尼》是拓荒时代的一支颂歌,那么,《一个迷途的女人》就是那个时代的挽歌了。”这样的评价在笔者看来是较为中肯的,尼尔的怀旧情绪和福瑞斯特太太的风流都是在惋惜那个时代的衰亡。
布鲁姆认为,凯瑟的小说世界与菲茨杰拉德、海明威及福克纳的小说世界都是怀念旧时的美国,但是凯瑟“探讨一战后美国人精神状态的方式比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都要隐晦,但也是对那个时代痼疾的一个贴切再现”⑪。布鲁姆认为将凯瑟的《一个迷途的女人》与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等作品放在一起阅读仍然不失其美学特色,并认为《一个迷途的女人》“比这些作品更微妙,更柔和,但同样也是一曲深刻的挽歌,祭奠一种失去的光辉或和谐,祭奠一种关于纯真、优雅与希望的独特美国梦的失败”⑫。从福瑞斯特太太的自我迷失和时代的变迁两个方面解读凯瑟蕴含于其中的情感,更能体会凯瑟的怀旧情绪和对一战后美国社会的无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逐渐远离拓荒时代已成为必然,但也要承受现代文明对于人的异化,进而产生一种抵抗情绪,因此难免会在怀旧与绝望的十字路口产生一种迷失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曾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它一方面压迫我们进入对于短暂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又把对满足的无尽推延强加给社会中的所有人。”⑬如何不“迷失”的话题同样也是文明发展进程的问题。
①②⑥⑧⑨⑩〔美〕薇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董衡巽译,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72页,第107页,第120页,第63页,第74页,第119页。
③〔法〕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合卷本)》,郑克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359页。
④ 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⑤ 马敏:《迷失的三层次——薇拉·凯瑟〈一个迷途的女人〉解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101页。
⑪⑫〔美〕哈罗德·布鲁姆:《小说家与小说》,石平萍等译,译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254页,第255页。
⑦ 钱满素、张瑞华:《美国简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版,第349页。
⑬ 〔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