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摄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4-06陈婧赟
陈婧赟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一、高校摄影专业现状
摄影专业作为高等院校特色艺术专业,应用型教学是其最明显的突出特征。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数字化经济带动了传播媒介快速变革,信息结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环境,新型的传播方式带领大众从“读图时代”进入了“读视频时代”,成了一种新形态的文化意识现象。“摄影”作为最重要的视觉载体其概念也愈加宽泛,在一次次拓展了静态和动态影像的边界后,更是不断与互动技术、虚拟现实等结合,创造了新的传播语言。这个时代影像行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摄影人才需求愈发旺盛,但是对于摄影人才的要求也愈加全面,对高校创新型摄影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级的要求,要求摄影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支撑还要有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具备国际化视野的同时能够跨专业进行摄影创新应用实践。从事摄影行业的人员如果没有创意的思维、敏锐的市场意识、熟练的专业技能就将被市场抛弃。然而,高校摄影专业目前较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难及时赶上时代的变化和需求,高校创新摄影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
二、摄影类学科竞赛资源
摄影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科,相比于其他专业的学科竞赛,摄影学科竞赛由于其特殊性,更加关注当前经济发展的特征,更加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趋势和走向,竞赛主题目标明确,参赛作品内容充实而不空泛,可以更加直观且客观地评判学生的专业水平,获奖作品含金量也较高,往往很多学生的获奖作品将成为其学生时代的代表作之一,在未来考研、就业、创业、出国留学时带来巨大的优势。
放眼全国,摄影专业可参加的学科竞赛数不胜数,例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等等。还有一些由政府部门、企业、高校联合赞助的学科竞赛更是层出不穷,成熟的摄影学科竞赛体系,反映出了社会对于摄影这个学科的殷切期望。以浙江省为例,浙江省摄影艺术氛围浓厚是全国摄影强省中的佼佼者,浙江省已经拥有数量不少的专业竞赛及展示平台,例如观察中国摄影前沿艺术动向的重要平台“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还有“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大赛以及面向大学生的“徐肖冰杯”全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省级的竞赛展览更是数不胜数,例如浙江省摄影艺术展、浙江纪实摄影大展、浙江视觉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摄影创作成果展、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等多个侧重不同形态的竞赛及展览平台,屡屡成为国内摄影界瞩目的焦点。通过这些专业平台,孕育了非常深厚的摄影学科竞赛土壤,有利于培养各个摄影方向的摄影人才。而目前在这些学科竞赛中,大学生更是参赛的主力军,他们在这片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将最真实的优秀思想通过摄影、影像的方式表达,将影响力辐射全国。因此,积极构建“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探究基于学科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摄影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融会贯通,具有非凡的意义[2]。
三、“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实施方法
(一)“以赛促教”
召开研讨会制作学科竞赛梳理表(按照A、B、C类分类),教师提交学科竞赛融合摄影课程项目申报表,系部研究小组和评审小组进行筛选和归类,继而把学科竞赛引入摄影专业各个课程,创造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双核心模式。要求任课老师必须打破原本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讲授理论再布置实践内容的传统单一模式,首先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分配,提高教材中理论知识与学科竞赛的联动性,将学科竞赛主题贯穿于课程教授的各个环节,其次要求教师将自身的学术水平、拍摄实践、指导获奖、实践经验等内容融合进入课堂教学,并覆盖教学全过程。促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优秀的思政素养。
例如第十届大学生摄影竞赛的主题为“共富之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参赛作品要求围绕主题进行创作,探索具有示范意义的共同富裕之路。课程中,任课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对于国家政策进行学习解读,到底什么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用摄影、影像的方式去拍摄并阐述“共同富裕”?任课老师需指导学生不要盲目追求过于宏大的主题,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进行拍摄主题的选择,尽量从身边人和身边事出发从小角度切入,拥有自己的作品风格和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一等奖获奖作品《“黑金”的共富之路》,便是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选题,以学生自己的矿工父亲作为切入点,深入到距离地面几百米的矿井里用专业防爆相机进行纪录片的拍摄。从前矿井里面灯光黑暗,人行巷道狭窄,工具简单原始,安全没有保障,煤矿工人的工作难上加难。在国家共同富裕方针的引领下,现在煤矿工人五险一金有了保障、生活水平有了提高,煤矿行业从手持锄头采煤到机械自动采煤,智能化监测等高科技设备在保障煤矿工人安全的同时,大力推动行业高水平发展。这就是真实的“共同富裕”的案例,是学生与家人切身体会的“共同富裕”。“以赛促教”提升了老师的思政素养,教师将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学科竞赛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加以深化落实。获奖项目级别之高、数量之多,更是代表着教师们的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也代表着学校摄影学科的优势地位。更好地促进摄影专业教师的指导技能水平,丰富应用型本科的摄影教学资源,提升摄影专业教学的丰富性、实践性、创造性[3]。
(二)“以赛促学”
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学科竞赛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深化学生艺术创作能力,形成良好的学术导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性的同时更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水平。在摄影学科竞赛中获奖,对于学生来说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知名度,大大增加专业自信,特别是在大类分流的政策下,部分学生并不是以第一志愿进入摄影专业,刚进入本专业学习时,陌生感较强而归属感较低。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一方面代表着学生对摄影学科的认可度,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与热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个人在全省乃至全国同年龄阶段、同学历水平摄影专业人才中的专业程度,激励学生更加潜心研学。
在学科竞赛主题公布时,面向全系同学甚至全校同学第一时间召开学科竞赛动员大会,并邀请往年获奖的团队及指导老师进行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们结合自身的优势进行小组、跨专业、跨学院合作,让具有丰富参赛指导经验的摄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培训与指导。例如摄影专业的同学可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实验影像艺术的创意拍摄,摄影专业的同学也可以和人文专业的学生合作进行剧目影像创作等。在此过程中,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仅能够加深不同学科间的认识与了解,更是能够发挥每位学生各自的专业优势,综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不同专业间师生的紧密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具备跨学科创作的艺术视野。例如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一等奖作品,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均是由学生自主跨专业甚至跨学院组队合作完成。在跨专业组队拍摄的过程中,优秀的题材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祖国的归属感。例如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作品《莫干问剑》中,将“武术”和“铸剑”这两项经典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交织在一起,同时将寻剑过程与体育精神相匹配,不依赖于外物而追求超越自身的境界。拍摄过程中,师生多次去往莫干山进行实地勘查,在影片中注重文化精神的表达,体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展现出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
每次竞赛获奖后,学校、学院、系部都会在官网上对竞赛情况进行宣传,专业公众号也会进行获奖经验总结并展示获奖作品,激发学生的个人、集体荣誉感,对学科竞赛更具备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学校培养赋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竞赛意识的优秀应用型人才,还能在全校范围内不同学院之间形成良性的学科竞赛氛围。
(三)“以学促教”
在学科竞赛中加强校企合作,创造性地将企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项目融入课堂教学,密切与摄影产业相结合,通过真实的商业项目间接地转换成学科竞赛的要求以及课程作业的要求。在课堂中引入摄影行业专家及资深摄影工作者,邀请一线商业摄影公司负责人及一线影像公司负责人进行企业宣讲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摄影行业最新的发展热点及趋势,分享获奖图片及获奖影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竞赛的参赛主题,不仅从大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创作,更是学会从市场的角度对参赛作品有了新的理解,让参赛学生把参加摄影学科竞赛、完成课程作业当作一次具体的商业项目的实弹演习的过程。例如中国院校商业摄影大赛“金海洋奖”获奖作品《“SEAS山海系列”项链》,便是由企业提供产品支持,学生于课程中自主拍摄,教师耐心指导完成。在此过程中,学校、社会、企业均参与其中,不仅很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与实践,更是彻底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学科竞赛参赛作品课程作业考核时,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打破由单一的任课老师评价考核体系,由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共同进行评价,更大力度上促进学生对学科竞赛的全方面参与程度。建立激励保障机制,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条例,企业挖掘有潜力的学生,给予优秀学生去企业实习的机会,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表现,表现较好的同学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企业获得人才,专业帮助就业,实现校企实现双赢。
四、“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实施成果
(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摄影类学科竞赛获奖硕果累累
在基于学科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摄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施过程中,尽管因为疫情影响的原因,防疫政策和在线教学让一些课程计划变得被动,但是摄影系部也进行了较为切实及灵活的调整,目前获得了非常优秀直观的学科竞赛成绩,产出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创意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5项,获省级奖项10余项。在中国院校商业摄影大赛中,学生获“金海洋奖”1项,“银海洋奖”1项,“绶带奖”6项。在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若干项,获优秀组织奖和优秀指导老师奖。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浙江省第九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在浙江省第十届大学生摄影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在滨江•浙艺金鹄电影节中获得短视频单元二等奖1项;在浙江大中学生春拍大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奖作品刊登在学习强国浙江学习平台等。
(二)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改善摄影专业教学环境
在“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实践过程中,处于一线教学的摄影专业教师们的教学水平稳步提高,更加关注摄影学科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教师们共享教学资源、分享教学经验,促进了教师间共同进步。提高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培育了一线教师们课程思政能力,摄影专业的老师们现在非常擅长挖掘摄影专业课的思政元素,积极申报了各类课题,调动了摄影专业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例如《商业广告摄影》课程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例如《人文与纪实摄影》《数码图形图像处理1》《数码图形图像处理2》等多门摄影课程被评为校优质课堂。教学团队获校第三届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摄影系多名老师被评为校大学生科技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同时,摄影专业的教学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摄影专业整个系部进行了搬迁,原本摄影系及专业数字影棚实验室处于A区,由于半地下室的结构,尽管开启新风系统也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潮湿问题,摄影器材设备较为昂贵价值较高,特别是内部的精密电子器材元件,一旦受潮就损坏。如今搬迁到阳光较为充足的水晶剧院,解决了一直以来摄影器材容易发霉失效等问题,更新了摄影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健全了实验员的工作流程,对实验室专业设备进行了维修与更新,让摄影专业与其他专业学生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4]。
(三)促进了学生就业实习,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实施以来,摄影系老师走访了大量企业,带领学生参观丰富多彩的摄影场地和影视基地,了解摄影相关企业各个负责部门板块,以及优秀图片摄影、影视摄影项目业务。探讨公司未来发展方向与高校合作领域以及招募计划和要求。不但签订了摄影专业实践基地以及若干校企合作项目,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推动了学生就业。目前,我专业已有多名在学科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的同学进入一线公司实习并被录用。
为了让学生更富有社会责任感,本着让学生创作出更加有意义的参赛作品,摄影系师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深入到社会中、大自然中、人民群众中,例如重阳节师生共赴大清谷参加“长寿时代、从心微笑”肖像拍摄公益活动,为200多位银发熠熠,光彩照人的长辈拍摄肖像照片,记录下了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后续还举办了公益肖像摄影展以及投票评选“我最喜爱的照片”,学生跟老人们结对子等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的社会责任心和孝顺优秀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同学们专业知识、摄影实战能力的一种临场历练,活动中的优秀摄影影像作品更是可以投稿各类学科竞赛,一举多得。
结论
构建“教、赛、学”三融合三联动机制,在摄影专业已初步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学促教”对促进高校摄影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摄影专业的创新型人才、提升摄影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艺术类专业素质教育成果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继续践行基于学科竞赛驱动下的高校创新摄影人才培养改革的研究,完善已有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科竞赛在摄影专业受到重视,促进摄影专业拥有更加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