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京慧教授治疗湿疹湿疮病经验撷英

2023-04-06刘希良耿贤华杨京慧

光明中医 2023年4期
关键词:忌口舌质湿疹

刘希良 沈 琪△ 耿贤华 杨京慧※

杨京慧主任医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德州市名中医,从事皮肤病治疗数10年,重点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的内外合法治疗,也注重顽固疑难杂症的攻关,在治疗皮肤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对湿疹湿疮病的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科疾病,中医又称“湿疮”“浸淫疮”,为渗出与融合倾向样的皮疹[1,2]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其表皮的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具有多形性皮损弥漫分布、对称发作、瘙痒剧烈、易反复发作的特性。临床上,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3,4]。湿疹发病率相对较高,病程相对较长,极易反复发作。目前临床上常采用抗组胺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外用制剂进行治疗[5]。但长期服用引发的不良作用较为明显,且易于复发。目前,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湿疹湿疮上优势明显[6]。历代医家认为其病因多围绕着风、湿、热3个方面论述,也有医家从脏腑功能失调辨证,认为湿疹的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使风、湿、毒客于肌肤发生湿疹,认为湿疹的发生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身体气血运行失常,表现于外,发为湿疹,如《诸病源候论·浸淫疮》说:“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在浸淫疮中说:“此证初生如疥……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尽管临床上对湿疹病因病机的分析及其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从传统文献及其临床上的医家治疗湿疹的分型病机中,都离不开“湿邪”。杨师运用中医药配合针灸外治法治疗湿疹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可靠,他认为湿疮病外因不离风、湿、热;内因不离脏腑阴阳平衡紊乱,尤其以肝脾肾三脏的病理变化为主;湿疹的辨证分型为湿热内郁证、肝郁脾虚证、阴虚火旺证、外寒内热证;他认为内因肝脾肾的功能失常为本,风湿热为标。“治病求其本”,杨师在湿疹的治疗上,注重调理肝脾肾,同时兼祛风、或祛湿、或清热。杨师深入研究经络理论及脐部八卦理论,并将脐部针灸运用到临床治疗中,疗效较单纯中药明显增加。

2 辨证治疗

2.1 湿热内郁证湿热既是湿疮的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急性期、亚急性期多见,临床表现较多,湿重于热时皮肤起皮疹发亮,起疱流水,瘙痒,缠绵难愈,舌质淡胖,齿痕多,苔薄白,脉弦滑迟;热重于湿时皮肤皮疹红肿,皮温高,压痛,口气重,心烦不宁,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胖大,齿痕明显,苔薄黄或厚黄,脉弦滑数;风邪明显时,皮疹瘙痒剧烈。杨师遵循治疗湿热内郁,以“分消湿热”法导邪外出,使风湿热实邪从皮肤、小便、大便而出,药物用量小,药性平和,方剂选择“升降散”加减,皮疹部位不同,选择引经药,如四肢部加桑枝,忍冬藤等取象比类的方法;会阴部位加白芍、橘核、黄柏等入肝经的药物。

毕氏,女,75岁。就诊时间:2019年3月28日。项背部皮疹,瘙痒,反复发作10余年,原因不详,外用过膏剂,药物不详,疗效不佳。刻下,皮疹红、痒,项背部手掌大小,破后流水,小便略黄,大便秘结,舌质淡胖大,脉弦滑。中医诊断:湿疮,湿热郁结证。治法:祛湿清热,疏风止痒。方以升降散加味。组成:羌活 6 g,独活6 g,荆芥6 g,防风6 g,川芎6 g,片姜黄6 g,僵蚕6 g,蝉蜕6 g,大黄3 g。水煎服,每日2次 温服,忌口,7剂。配合脐针1次,选穴:脾,肺,肾,1周后复诊,瘙痒消失,皮疹范围减小,大便正常,继服7剂,痊愈,嘱其忌口半年,未复发。

按:此病为湿疮,“风盛则痒不止,湿盛则糜烂流水,日久则湿邪凝滞,耗伤阴血,肌肤失养,皮厚如革,干枯皲裂,则为顽湿,即转变为慢性湿疹 ”。患者毕氏,患病10余年,湿热内郁日久,反复发作,部位在太阳膀胱经络,属典型的湿热内郁证。方选升降散加味,方中白僵蚕散风除湿,清热解郁,透热于外;蝉蜕轻清宣散,疏表透热,散邪热外出,与白僵蚕均为虫药,同用以开郁透热,行气破结;姜黄苦温破血通经,行气散结,又有解毒除湿散风之能,助二虫开郁除湿清热之力;大黄泻下热结,推陈出新,使气血畅通;四药相伍,升清降浊,开郁达邪,分消湿热,调畅气机,中焦枢纽运转,小便自利,大便通畅,以除湿热。荆芥、防风透热外散,祛风胜湿以止痒;羌活、独活引领诸药直达患处,乃引经之意。诸药共奏开郁散结,祛湿清热,疏风止痒之功。杨师取脐部进行针刺,认为脐部是人体重要的穴位即神阙穴,它与十二经络相连,与五脏六腑相通,针灸刺激相应部位能够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杨师根据辨证论治取穴,取穴精当配合中药内调,疗效显著。

2.2 阴虚风动证患者湿疹迁延日久,皮疹鳞屑变暗、变粗糙,瘙痒症状呈阵发性,舌质暗,苔干白或干黄,脉象多弦细涩。杨师遵循“虚则补之,燥则润之”,治以当归饮子加减,以取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周某,男,77岁。肘部、膝部皮疹,皮肤粗糙,起白皮脱落,长年瘙痒难忍,挠出血才痒止,舌质暗淡,苔少根部滑腻,脉弦细数。中医诊断:湿疮,阴虚风动证。治法:滋阴润燥,祛风止痒。方以当归饮子加味。组成:生地黄20 g,白芍30 g,麻黄6 g,阿胶3 g,苦杏仁9 g,刺蒺藜10 g,当归10 g。水煎服,每日2次,温服,忌口,14剂。脐针取:肝、脾、肾,每周1次。二诊:瘙痒减轻,粗糙感改善,皮肤红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上方加丹参10 g以加强凉血解毒之功。14剂,皮疹消失,忌口1年,未复发。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况患者已近耄耋之年,阴血早虚,又长时间患病损伤阴血,皮肤失于润泽故鳞屑较多,皮肤粗糙、暗沉、肥厚;阴血虚则生内风,风盛则动,故瘙痒症状呈阵发性,干燥且出现脱屑;阴血亏虚,正气不足,津液不能气化而湿生,燥湿相兼之证已成,故口干却不想喝水,舌质红、津液少、舌苔根部滑腻;脉弦细,阴虚风动之征。治疗此证当用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法,方选当归饮子加味。方中生地黄、白芍、当归、阿胶滋阴润燥,麻黄、苦杏仁、刺蒺藜祛风止痒,丹参凉血解毒。全方共奏滋阴润燥,祛风止痒之功,皮疹消失,忌口对慢性湿疹非常重要,最少坚持忌口1年以上。

2.3 肝郁脾虚证该证型日渐增多,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倍增,肝气不舒,情志不畅,郁而化热,木旺乘脾,脾虚胃强,造成人体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使“湿自内生”。临床表现:皮疹频发,瘙痒,流水多,抓后糜烂,鳞屑较多,伴乏力、纳呆或易饥,烦躁易怒或情绪不稳,胸胁脘痞,腹胀便溏,舌边尖红有齿痕,苔厚腻,脉弦滑数。杨师遵“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之旨,治以丹栀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味,疏肝清热、健脾祛湿之法。

张氏,女,57岁。会阴部及大腿内侧常年皮损,瘙痒潮湿,抓到流水疼痛后方能止痒,伴有情志不畅,烦躁易怒,饮食可,胸胁胀满,腹胀大便溏,舌边红齿痕,苔黄腻口臭,脉弦滑数。中医诊断:湿疮,肝郁脾虚证。治法:平肝健脾,祛湿止痒。治以丹栀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味,组成:柴胡24 g,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茯苓12 g,薏苡仁30 g,炙甘草6 g,龙骨20 g,牡蛎20 g,黄柏10 g,藿香6 g,桂枝9 g,苦参10 g。水煎服,每日2次,7剂;配合脐针治疗,穴位选择:肝,脾,肺,肾;脐部针刺是根据后天八卦理论将脐部按照方位取穴,针刺选用平刺进针法,进针0.5寸,肝位于震位,脾位于坤位,肾位于坎位。留针30 min,忌口。二诊:会阴部腿内侧瘙痒、潮湿,皮损面积减少,皮色变浅,舌质略红,齿痕减轻,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上方加青皮9 g,白鲜皮10 g以增强疏肝理气、清热止痒功能,继服7剂,忌口。三诊:皮损变淡,暗紫色,上方去牡丹皮、栀子,加丹参15 g,易白芍为赤芍15 g。继服7剂,忌口。四诊皮损基本痊愈,原方继续服用14剂,忌口1年,未复发。

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者土也,土乃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无不受土之气而后能强。脾主运化水谷,喜燥恶湿,喜利恶滞,若肝木克土则脾虚湿生,湿邪随经而行或蔓延致病。该例患者中年女性,平素肝气郁结,郁而化热,木郁乘脾,脾虚生内湿,肝脾二经循行股内侧及会阴部,湿郁经络皮部,临床表现会阴部股内侧皮疹,烦躁易怒,舌质边红,苔厚腻,脉弦滑,证属肝郁脾虚证,方选丹栀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味。方中牡丹皮、栀子、柴胡、白芍、龙骨、牡砺清肝热,疏肝气,调和肝脾;党参、白术、茯苓、藿香、薏苡仁健脾利湿;黄柏、苦参、桂枝引药入经,清热解毒。全方共奏平肝健脾、祛湿止痒之功。

2.4 外寒内热证该证多见于急性湿疹,外有风寒湿侵袭肌表,内有湿热瘀阻日久,既有表证的特点,又有湿热里证的体征,临床表现:皮疹急发,轻者速来速去,重者水泡较大,瘙痒难忍,抓后流水,伴恶风寒,肢节疼痛,流涕,身重,大便黏腻,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浮滑,重按有力。杨师遵:“其有邪者,渍之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解表散邪、清热除湿之法。

刘某,男,39岁。颈部、双手起皮疹,密集小水泡,瘙痒,曾用过皮炎平等外用药,好转后复发,伴有咽干痒,畏风,舌质胖,苔淡白腻,小便黄,大便黏,肛周瘙痒,脉浮数滑。中医诊断:湿疹,外寒内热证,治法:解表散邪,清热除湿。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组成:麻黄6 g,连翘10 g,炒苦杏仁12 g,赤小豆30 g。水煎服,每日2次。配合足太阳膀胱经游走罐治疗。忌口,避风寒。二诊:颈部、双手皮疹减轻,水泡,瘙痒消失,效不更方,原方加桑白皮10 g。三诊:皮疹消失,给予玉屏风颗粒以巩固疗效。

按:《素问》云“其有邪者,渍之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外寒内热证属于外邪侵袭腠理,营卫失调,日久与中焦湿热之气互结,出现在外畏寒恶风,在里湿热瘀阻,外见皮疹瘙痒,杨师遵《伤寒杂病论》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杏仁、生姜、炙甘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汗而发之”祛邪外出;连翘、赤小豆清热除湿,让湿热从小便而出。全方共奏解表散邪、清热除湿之功。配合足太阳膀胱经游走罐治疗配合玉屏风散共同达到以扶阳固本,通利三焦。杨师认为此法为表里同治,“治病求其本”的体现。

3 总结

名老中医工作室是传统中医药传承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杨京慧主任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已经数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章总结了杨师对湿疮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脐针外治方面治疗思想。

3.1 病因病机陈无择“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把六淫致病归于外因,七情致病归于内因,不能归入内外病因的一律归于不内外因。杨师认为湿疮的外因是由于风、湿、热邪郁滞体内,反映于皮肤;内因是五脏六腑功能失调,阴阳平衡紊乱,尤其以肝脾肾三脏的病理变化为主。杨师发现由于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增加,致使五脏中的肝脏阴阳平衡紊乱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年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的患者逐年增加。疏肝平肝的药物在方子里常用,如柴胡、蒺藜、青皮、龙骨、牡砺等;根据生客理论,木克土,产生肝脾不调;子病及母,产生肝肾阴虚;金克木,产生木火刑金,肝火扰肺。总之,杨师指出治疗湿疮必须重视肝的功能。

3.2 辨证论治杨师认为湿疮属于过敏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和饮食不节密切相关,虽然临床表现不一,部位不同,在分型上应抓主证,分部位、经络、脏腑;简单的分成4型:湿热内郁证、阴虚风动证、肝郁脾虚证、外寒内热证。用药上重视君臣佐使、引经药的搭配;尤其经络学运用,如后背部选膀胱经药如麻黄、桂枝等,会阴部选入肝经的药如柴胡、橘核等,四肢部选桑枝、首乌藤等;重视消灭主证,提高生活质量。杨师在运用中药内调治疗外,还擅长脐针治疗湿疹;并发现脐针适宜技术具有痛苦小,不良作用少,简验廉的优势,在临床中推广,收效明显,病人接受程度高。

猜你喜欢

忌口舌质湿疹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题鱼庄
基于舌诊偏色与去干扰的计算机技术研究∗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