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记忆
2023-04-06赵叶青
文 赵叶青
1988年,是我踏入课堂的第一年。那年秋天,我胸前挂着爸爸手工制作的小黑板,背着妈妈缝制的花书包,被拖拽着送到了村小学。那时的课堂,一切都是简易的:板凳是自己带的,课桌是没有“兜”的,窗户是用纸糊的。上下课都是老师说了算,连课本都没有,只能跟着老师咿咿呀呀地念。我记得当时和高年级的同学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同龄的学前班只有五个人。我还发现,同桌的黑板一点也不臭,粉笔也不一样,摸了摸居然是石头的,后来才知道那是石板和石笔。在那样的场景中,我度过了两年的时光。
1990年,我告别了村小,被送到了镇上的学校。那时的课堂变了样:教室前后都有黑板,后面的黑板还办了板报,一人一桌,窗明几净。老师也不一样了:穿着讲究,戴着眼镜,课堂上说话还有点“怪怪”的,那成为了我们学习普通话的起点。在那样的环境中,我们渐渐学会了讲普通话,回到村子里还常被老人们取笑“拽洋腔”。
1998年,我考上了师范。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音乐课我们可以在琴房,体育课我们可以选择室内和室外,美术课我们甚至可以到校外去写生。课堂上我们不但学习文化知识,还开始接触电脑,学习“basic语言”……课堂生活无比忙碌、充实。
2001年9月,我踏上了三尺讲台,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对我来说,课堂是神圣庄严的殿堂。每次临近上课,我都会认真检查自己的着装,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我总是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然后静静等待。待铃声响起,我快步走上讲台,挺拔站立,用庄重而柔和的目光与每一个孩子对视,然后带着饱满的热情开启新的一课。我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全部抛洒在了课堂上。那时农村小学的课堂还相对简陋,我响应壶关县教育局自制教具的号召,多方收集材料,组织孩子们动手制作科学识字卡片、拼音轮盘、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化演示器等教具。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强化了动手能力,充实而有趣。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我县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中小学校成为全县最安全、最漂亮的地方。现如今,贯穿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我们的课堂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回想记忆中的课堂,我深感惆怅,岁月的年轮从不停歇;目睹如今的课堂,我又深受鼓舞——课堂的变化见证着祖国的日渐强盛,我将怀揣教育理想,继续砥砺奋发,让课堂充满智慧和张力,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享受更加充实快乐的学习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