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断想
2023-04-06陈茂林
文 陈茂林
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重点,断断续续想了以下一些有关问题,列出来供同仁们参考。
(一)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正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课堂教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任何好的教学效果都是建立在苦、实、巧基础之上的。
苦是态度。任何工作都需要吃苦,既不想吃苦,又想取得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像嗷嗷待哺的小鸟,渴望老师喂食呵护。他们又像稚嫩脆弱的小苗,渴望老师浇水扶持。老师必须具有严肃认真、踏实肯干、不惧吃苦的态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是基础。老师必须具有广博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一桶水”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代教师只有成为“常流水”才能适应教学需要。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基础,不重视学习,不认真积累,必然被“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所淘汰。
巧是方法。教师是播种知识的人,是塑造灵魂的人。播种的知识能不能在学生的身上扎根,塑造的灵魂是不是符合国家要求,方向确定之后关键在方法。因此,老师只有紧跟时代,不断创新,坚持改革,才能在方法上精准有效,收到实效。
有了严肃认真、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有了扎实雄厚、范围宽广的专业知识,有了符合规律、灵活多变的科学方法,谁都可以成功,老师是这样,学生将来也是这样。
(二)
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在精细管理的过程中开展的一项综合改革。
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教师职业是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全方位地展现教师的个人素质,为学生树立成长的榜样。学生会从老师的工作态度、言行举止中领悟信仰的意义,像老师一样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会从老师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为人处世中领悟道德的意义,像老师一样做一个有道德、有品行的人;会从老师严谨治学、认真负责的课堂教学、个别辅导以及作业批改等环节中领悟获取知识的重要性,做一个像老师一样有知识的人;会从老师灵活运用知识、精于动手实践中领悟能力的重要性,知道仅有知识是不够的,给知识插上翅膀、能让知识变成成果的是能力,从而立志做一个像老师一样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会从老师日常的衣着打扮、对人对事的评价中领悟美的意义,做一个像老师一样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会从老师严肃认真的课堂教学、一丝不苟的个人备课、精准细致的作业批改中领悟认真对待工作的意义,像老师一样做一个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人;会从老师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中领悟健康的意义,做一个像老师一样身心健康的人。
万万不可认为这是对老师的苛求,恰恰相反,这是我们老师应该具有的素质。综观教育、教学质量优秀的学校,无一不是在执行教育方针上严肃认真,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措施具体,在学校管理上精准到位,这是保持学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的三大法宝。
(三)
有人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有法”是指规律,强调教学活动是有自身规律的;“无定法”是说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固定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如果学不到本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是空架子,搞了形式,走了过场,一阵风之后仍然面貌如故。
拒绝形式主义,坚持按照规律进行课堂教学,最好的办法一是学习,二是创新。校长要学习,成为“学习型”校长。向书本学习,向别人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像蜜蜂采集花粉一样,取其精华,经过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支持课堂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期望一种教法适应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只有百花齐放,才能生机盎然。校长要创新,成为“创新型”校长。创新要有新思路,不是旧思维的延续,不是老工作的重复,而是能让人听了觉得耳目一新、深感振奋的动员令。比如从长远发展上来看,要把学校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为此,近期要做哪些事情,达到什么目标,学校发生什么变化。通俗地说,不重复、有变化、大家认可就是创新。创新要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困难,有阻力,有挫折,有失败,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创新是要有结果的,结果就是学校发生了变化,师生精神状态更加生气勃勃,社会反响良好。
老师要学习,成为“学习型”老师。除了通过书籍杂志、网络信息、专题讲座、参观学习外,特别要在与学生交流、合作中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从而形成学生欢迎、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老师要创新,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不要迷信创新,不要认为创新高不可攀。其实创新就是从自己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学科的特点出发,不断探索、改变自己的方式方法,学生满意就是创新。
(四)
课堂教学的全部艺术在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下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1.强化学生预习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活动,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预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2.课堂教学改革应从少讲开始。如何做到少讲?关键在于抓住重点,明确难点。这就需要认真备课,认真研究学生。只讲重点,其余让学生去发现、去理解,老师自然可以少讲,而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索、去研讨。
3.教法的本质是学法。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上。因此,思维比知识重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思维的基本规律。如果老师能够讲清是什么,深刻揭示为什么,明确告诉学生怎么办,并且引领学生亲自去实践,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思维,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开了窍”,那就做到了会学习。
4.教师工作是一种脑力劳动,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脑力劳动。脑力劳动不能靠强制,也是无法监督的,全靠自觉。如何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靠的是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教学质量”,老师付出了多少感情,就会有多少收获。
5.老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都想学习成绩优秀,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即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渴望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师相信和尊重学生,会成为学生奋发向上的一种动力。一位老师说得好:“老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信任的表情,都会让学生热血沸腾。”这句话我相信,因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毫不夸张。
6.教学活动中不要怕出错,尤其不要怕学生出错。学习是允许出错的,有的地方不懂,有的地方说错了,都是正常现象。学生出错正是合作、探究和加深印象的极好机会,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通过更正错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切不可批评、指责甚至惩罚。
7.学生的成长取决于老师的成长。只有老师不断学习,教学改革才能不断深化,学生才能不断提高。
8.课堂教学只是发出信息,效果如何还要重视反馈。因此,要通过学生作业、个别辅导、“点菜单”、“问题卡”等形式,及时发现共性或个性问题,采取措施加以跟进,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
长治二中原校长缑国禧的《赢在课堂》出版时我写过一个小序,结尾时我写了四个小故事,实际上是四个观念,照录如下,仍然是想说明今天我们如何当老师: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首先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灵碰撞。
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是一位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老教师,讲到高兴处,他会迸发出内心的激动,说到伤心处,他会眼含泪水。受语文老师的影响,同学们知道了爱什么、恨什么,以及如何爱、如何恨。语文老师不仅教给了我们如何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人。
上大学时,正遇上我国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缺煤,暖气供应不足,冬天上课常常是手脚冰凉。哲学老师体谅学生,上课时隔一会让我们搓搓手,蹬蹬腿,跺跺脚。受哲学老师的影响,同学们懂得了理解、同情与关爱,由尊敬老师转移为喜欢哲学。什么是以学生为本?哲学老师的做法就是以学生为本。
有一次听课时,一位同学发表了和老师不同的观点,我听后觉得有一定道理,正琢磨着如何应对时,这位老师既自信又谦和地说:“我说的是一家之言,你说的也是一家之言。很好,我们继续讨论。”我为这位老师的回应感到高兴,也为这位同学感到庆幸。高兴的是这位老师是用智慧在工作,庆幸的是这位同学的探究精神得到了呵护。老师会从学生的观点里汲取营养,学生会从老师的肯定中获得自信,这就是教学相长。
还有一次听小学的语文课,一位同学站起来纠正了老师一个字的读音。我怀疑,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怎么会发现老师读错了呢?借来课本一看,原来拼音字母上标有声调,老师确实念错了声调。正发愁老师如何下台时,这位老师先是仔细看了看课本,然后勇敢地承认了错误,并且真诚地表扬了这位同学。老师错了并承认错了会不会降低威信?不会的。敢于承认错误是谦虚诚实的表现,它会让同学们感到老师更亲切,更可爱。学生纠正了老师的错误,老师应该高兴,这说明学生的识别能力提高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不曾接触过,老师应该高兴,这说明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学生的问题难住了老师,老师应该高兴,这说明学生学会了捕捉信息的本领。老师在高兴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这就是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