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初探

2023-04-05钱天宇齐旭明王昊天陆宇燕李丕鹏莫燕妮

热带林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鹦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钱天宇,齐旭明,王昊天,陆宇燕,李丕鹏,莫燕妮

1.沈阳师范大学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

2.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海南昌江 572700;

3.海南省林业局,海南海口570203

海南岛是南海最大的岛屿,也是中国第二大岛,其独特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1]。此外,海南热带雨林被认为是最濒危的陆地生态区域[2]。海南上溪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上溪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于1981 年经原海南行政区公署批准成立,1990 年经原万宁县人民政府划界确权。近年来,随着保护区调查和研究的深入,逐渐揭开了上溪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的神秘面纱[3-4],但仍缺少对两栖动物较为全面、完善的研究和报道。2018 年以来,开展了对上溪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的调查。

1 自然概况

上溪保护区地处万宁市西北部,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5],总面积11662hm2,海拔高度从180m~754m,其森林覆盖率达89.3%。保护区常年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4,6]。

保护区总体属于低山-高丘陵地貌。区内最高山峰海拔为900m,其余山峰海拔一般在350m~700m 之间,为海南岛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低海拔类型。区内保存了为数不多的热带低地雨林和季雨林树种。自然植被主要为低地次生雨林、灌丛和草坡。属于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干湿季节分明,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砖红壤。5 月—10 月为雨季,11 月至次年4 月为旱季。区内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均降雨量为2077.4mm,年均蒸发量为1770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台风、暴雨、干旱、低温、阴雨等是保护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7]。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调查以集中调查为主,护林员在日常巡护中的调查为辅。集中调查时间为2018 年—2019 年8 月;监测性调查为2021 年4 月、7 月和10 月(每次7d),2022 年4 月—5 月(13d)。鉴于两栖动物以夜行性为主,有些还具有集群繁殖现象[8],野外调查主要以夜间(18:00—22:00)为主,调查方法采用样线法。

综合上溪保护区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考虑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类型和生态习性,对沟溪、河流、沼泽、水塘(水坑)、灌丛和草地等进行调查。调查时沿途缓慢行进,寻找两栖动物,夜晚辅助以LED 手电照明,并依据蛙声辨别物种并寻找。使用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对观察到的个体进行定位,记录发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信息,并用手机或数码相机对物种及生境进行拍照,必要时采集标本带回鉴定。

2.2 物种鉴定

物种鉴定与区系分析主要参考《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中卷 无尾目》[9]、《中国动物志 两栖纲 下卷无尾目 蛙科》[10]、《海南两栖爬行动物志》[11]、《中国动物地理》[12],分类系统参考“中国两栖类”信息系统和Amphibian Species of the World[13-14];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参考《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15]。

2.3 分析方法

2.3.1 两栖动物生态类型划分

根据无尾类成体对栖息地的适应,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水域型、陆地型和树栖型[16]。综合产卵场所及蝌蚪和幼体的生活状态,在两栖动物调查中通常将生态类型划分为五种:静水型、陆栖-静水型、流水型、陆栖-流水型和树栖型[17]。

2.3.2 物种资源量等级划分

根据任金龙等[18],结合该次调查实际情况确定物种的资源量等级,即在调查期间采到或观察到的两栖动物个体总数:5 只以下、6只~15 只、16 只以上,分别划分为稀少(+)、一般(++)和丰富(+++)等级。

2.3.3 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

对海南省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的调查,已有报道涉及甘什岭、黎母山、鹦哥岭、五指山等4 个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22],为了评估上溪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区系特点,采用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Average Faunal Resemblance,AFR)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N1与N2分别表示两个区域总物种数,C为2 个区域共有的物种数。AFR 值域为0~1,判别标准为当AFR 值<0.40、0.40~0.59、0.60~0.79与>0.80 时,分别代表2 个区域的动物区系分别为疏远关系、周缘关系、密切关系与共同关系[23]。

3 结果与分析

3.1 物种组成

上溪保护区分布有两栖动物26 种,隶属1 目7科20 属(见附录1 和表1),有单型科1 个,单型属15 个。其中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余除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刘树蛙属待定种(Liuixalus sp.)外的23 种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占两栖动物总数的88.46%;海南湍蛙(Amolops hainanensis)、细刺水蛙(Hylarana spinulosa)、大绿臭蛙(Odorrana graminea)、海南臭蛙、鸭嘴竹叶蛙(Odorrana nasuta)、海南溪树蛙(Buergeria oxycephala)和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共7 种被列为海南省省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占两栖动物总数的26.92%;虎纹蛙被列入《CITES 公约》附录Ⅱ;有9 种为海南特有种,占两栖动物总数的34.62%,分别是海南拟髭蟾(Leptobrachium hainanense)、鳞皮小蟾(Parapelophryne scalpta)、脆皮大头蛙(Limnonectes fragilis)、海南湍蛙、小湍蛙(Amolops torrentis)、细刺水蛙(Hylarana spinulosa)、海南臭蛙、鸭嘴竹叶蛙、海南溪树蛙。

保护区内常见种有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脆皮大头蛙、海南湍蛙和小湍蛙。

3.2 栖息地及生态类型

上溪保护区两栖动物以树栖型最多,为8 种,占30.77%;陆栖-静水型次之,为7 种,占26.92%;流水型5 种,占19.23%;静水型和陆栖-流水型均为3种,各占11.54%。

3.2.2 保护区间比较

比较上溪保护区与甘什岭、黎母山、鹦哥岭、五指山等4 个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科、属组成特点,发现上溪保护区在科级水平和属级水平的多样性比较高,其中科级水平居5 个保护区之首,属级水平仅次于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表1)。

表1 上溪自然保护区与海南省其他4 个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组成特点比较Tab.1 Comparisons of Amphibians in Hainan Shangxi Nature Reserve and Other Four Nature Reserves of China

上溪保护区两栖动物区系组成特点(见表1 和附录I),与甘什岭等4 个保护区间AFR 值的统计结果表明:上溪保护区与黎母山保护区(0.8413)及鹦哥岭保护区AFR 值最高(0.8421),属共同关系;与甘什岭保护区(0.6469)和五指山保护区(0.7133)属密切关系(表2)。

表2 上溪自然保护区同海南省其他4 个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的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Average Faunal Resemblance (AFR)Value of Amphibians in Hainan Shangxi Nature Reserve with Other Four Natural Reserves of China

4 讨论

上溪保护区分布有26 种两栖动物。保护区森林结构完整,有原始热带雨林和次生林,保护区外围还存在经济林与农田结构,使得这种生境的树栖蛙类占主体(30.77%),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生态类型的特点。此外,该次调查将海南拟髭蟾、脆皮大头蛙、海南臭蛙的分布海拔下限分别扩展至200m、210m 和141m,这说明在植被保护完好的区域,两栖动物在低海拔下仍有较高的多样性[24-25]。

从物种组成来看,与目前已知的甘什岭、黎母山、鹦哥岭、五指山等4 个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仅次于海南岛中部的鹦哥岭保护区(38 种),略多于该区域的五指山和黎母山2 个保护区(分别为22 种和24 种),远多于海南岛东南部的甘什岭保护区。在区系组成上,上溪保护区与上述4 个保护区均由东洋界种类组成,包括华南区、华中华南区、华南西南区和华中华南西南区物种;但通过AFR 值计算分析,上溪保护区与黎母山保护区和鹦哥岭保护区AFR 值均大于0.8,属共同关系,说明这3 个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物种和区系构成上最为相近。

上溪保护区在科级水平和属级水平的多样性比较高,其中科级水平居5 个保护区之首;属级水平仅次于莺歌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溪保护区生存有9 种海南特有两栖动物,占海南特有两栖动物总数的64.28%,说明上溪保护区两栖动物特有性程度较高。该次调查不仅在上溪保护区记录到有海南臭蛙的分布,且分布海拔也是目前所知的最低限,还采集到一种待定名的刘树蛙[24-25]。这进一步说明上溪保护区两栖动物不仅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比较高,而且还有其一定的特色,在海南两栖动物保护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开展上溪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的全面调查和研究,同时不断加强对两栖动物的保护,完善和开展两栖动物十年监测计划和国家及地方重点保护物种的资源及栖息地现状调查。

猜你喜欢

鹦哥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俗文学中鹦哥孝母故事演变及文化意蕴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红嘴绿鹦哥——绍兴尖叶菠菜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涉及各类保护区的项目建设的探讨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