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短视频的叙事特征与价值呈现

2023-04-05李秀文

声屏世界 2023年1期
关键词:受众主体内容

□ 李秀文

受乡村社会表达需求的影响,短视频在乡村地区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与巨大的实践空间,以低廉的技术门槛与参与成本、社交式的分享互动等特点为乡村主体搭建了一个广泛的创作平台,充分调动起了乡村主体对短视频的参与积极性,吸引众多乡村主体主动投身于短视频平台,记录生活日常,演绎乡土风情。由此,凭着独特审美风格的乡村短视频一跃成为记录和书写乡村建设的重要媒介,成为传播乡村文化、展现乡村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

乡村短视频的蓬勃发展

乡村短视频现状。近年来,乡村网络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使得乡村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数字化乡村建设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目前,大量乡村主体和返乡群体参与到短视频的创作中,乡村题材短视频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抖音平台推出“新农人计划”,宣称投入总计12亿的流量资源来扶持平台上的“三农”创作者,激发了更多人加入到乡村短视频的创作浪潮中。另外,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政策之下,针对来自国家级贫困县的创作者,平台也会给予优先培训、流量加成等倾斜力度,这也是对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持和共同富裕的深切回应,带动了全国各地区的主体参与短视频实践。2021年抖音平台再次推出“新农人计划2021”,以各种各样的“充电奖励”鼓励更多贫困地区的主体加入到短视频创作的队伍中。《2021抖音“三农”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三农”相关视频日均播放超过42亿次,其中乡村生活、乡村美食和“三农”电商在最受欢迎的乡村短视频中排名前三。2022年越来越多的乡村主体涌入短视频领域,以新媒体为“新农具”,数字内容为“新农资”,网络空间为“新农田”,成为“数字农人”,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与弘扬乡村文化,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短视频内容呈现。相较于传统媒体中的新闻叙事,作为新媒介的短视频以独特的在场感和沉浸感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使得乡村空间重新走进大众视野。乡村短视频平凡朴素、充满乡土气息的内容呈现,为受众塑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种具有乡土底蕴的视频内容已演化为勾连受众记忆的桥梁,通过生动可视的叙事方式重塑受众的乡村记忆。

一、视频内容多元发展。与一般短视频作品相比,乡村短视频主要围绕乡村中的人、景、物,具有独特的乡村文化基因,在凸显内容的差异性、吸引观看群体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因而能够从短视频洪流中脱颖而出。随着拍摄经验的渐趋成熟,乡村短视频内容从简单的风景记录也趋于多元化,大体分为乡村地理风景类短视频、乡村特色美食类短视频和乡村趣味情景剧类短视频三大类。尽管存在具体的视频内容分类,但这些作品的创作表达都基于真实质朴的乡村环境和乡村文化,丰富的题材内容饱含乡村原生态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向社会大众传递出淳朴祥和的生活面貌。其中,以乡村美食类题材的短视频创作尤为突出,这类题材的短视频内容主要围绕当地乡村美食制作的各个环节展开,甚至详细到前期的耕作收获、食材的备选等。以第一现场的镜头记录下乡村美食从无到有的真实过程,将真实的乡村美食图景呈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通过“云参与”的方式体验乡村美食制作。

二、视频时长大幅增加。在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下,多数乡村短视频几乎都取景于乡村自然环境,以此展现乡村真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风貌,例如自家小院、田野地间、山林小溪等具有乡村特征的场地。起初,由于拍摄经验不足,乡村短视频时长一般都比较短,多在三分钟左右,视频内容也浅显直白,但随着内容的深耕和细化,拍摄手法愈发成熟,许多乡村短视频创作者开始突破取景对时长的限制,视频的拍摄时长明显增加。以乡村短视频的头部账号“蜀中桃子姐”为例,其转型为美食类短视频创作后,视频时长多在5分钟左右。转型后的视频内容具有别样烟火气,不仅有乡村美食的制作分享,也流露出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吸引了更多的粉丝群体,甚至受到央视点名称赞。视频时长的转变和内容的细化,使“桃子姐”迅速跻身于乡村美食类短视频创作的佼佼者,与粉丝群体形成较强的黏性,不断扩大视频的影响力。

三、内容叙事以方言为主。方言看似只是语言,实际上是刻在人们骨子里的文化记忆。当方言在耳畔响起,家乡的山水、草木、美食等也会随之浮现在脑海中。在乡村短视频的叙事中,大部分创作者区别于城市表达,选择使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自我介绍或内容叙述,一方面是为追求内容的真实呈现,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主要受众是在外务工的农民群体和迁移城市生活的居民,方言表达有助于拉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方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带有当地特色的文化符号,这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语言符号,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迅速将信息以声音特效的方式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视频所传递的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建立起内在的情感联系。

乡村短视频的叙事特征

不同于“技术流”和“时尚流”的短视频,乡村短视频通常不会选择宏大的叙事表达方式,不会过度追求特效技术,而是一改对潮流的追随,从而成为短视频的一股清流。乡村短视频借助乡村符号和文本语言,用普通人的内部视角将乡村日常生活影像化,通过独特的乡村元素和朴实叙事呈现乡村文化。

叙事影像真实。短视频是媒介技术高度发达的产物,凭借天然的真实性和沉浸感在现代影像传播中取得一席之地。早期影像叙事更强调美感和特效剪辑,讲究镜头的景别、景深、构图等画面美感,追求镜头剪辑的特效技术。随着移动互联网设备的普及和短视频技术的简化,乡村主体将农村主流叙事和形象建构的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从视频的“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打破了早期影像叙事中被表述与被建构的“他者”乡村形象。在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下,乡村短视频依托于空间地理属性赋予的特定创作情境,真实形象地记录着乡村的人文地理。乡村短视频的真实性并非只表现在用镜头对现实生活事物单向度的记录层面,创作者还常常将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投射在视频内容中。对于乡村短视频创作者而言,真实的影像与情感能够建立起连接受众群体的桥梁,摆脱短视频表达的空虚;对于受众而言,真实的叙事影像更容易与自身的生活经历实现融合与共情。以乡村短视频代表者“农村四哥”为例,其视频内容虽然没有电影般的故事情节,却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呈现,具有淳朴的情感色彩与勤劳的生活认知,受众也可以透过他的短视频了解着新时代变化下乡村民众对乡村生活的坚守与热爱。

叙事元素聚焦。正如其名,聚焦乡村元素、根植乡土气息是乡村短视频最显著的特征,其叙事元素无一例外,全部围绕乡村中的人、事、物和景。视频镜头展露的不是乡村的封闭、落后与贫穷,而是聚焦于日常化、接地气的乡村景象:乡村民众不受城市生活那般快节奏的裹挟,自由自在地进行着乡间的休闲娱乐,构成惬意舒适的乡村生活;或是勤恳地在田间劳作实践,以朴素的作风塑造着踏实勤劳的淳朴形象;亦或是热情地宣传着乡村景色和乡村特色产物,为乡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这种贴近生活情景又符合田园想象的叙事元素备受受众的青睐,满足了受众对“诗和远方”和“人间烟火”的审美需求。尽管内容质量方面参差不齐,但不可否认满是乡村元素的乡村短视频是乡村实践的生动表达。从自然的乡村景物到淳厚亲切的乡音乡情,都遵循着乡村逻辑,散发出浓厚的乡村气息。正是这种聚焦生活、自然与乡村邻里相互交融的真实情境,为受众提供了一种通过替代性实践走进乡村的渠道,唤醒人们对往昔乡村之美的无限追忆和当下乡村建设的殷切盼望,从而获得一场别样的“返乡”之旅。

叙事空间自由。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成为“草根”展演的舞台,提供了乡村主体自我叙事的渠道。乡村短视频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不再囿于传统叙事设定的乡村形象,而是借助更加丰富立体的形象,从乡村生活和个人生命史的本体出发。在乡村短视频中,乡村生活的主体在开放的短视频空间中成为自由的个体,通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图景勾勒乡村日常的价值维度,建构出真实丰富的乡村形象和景观。内容方面不仅有传统和现代共通的乡村风俗和地理风情,更有传统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乡村幽默、地方民歌等。同时,在视频拍摄方面,乡村短视频的拍摄消解了真实性与虚拟性的边界。在对乡村风貌进行拍摄取材时,并不是简单地完全照搬,而是通过叙事主体的主观设计、后期剪辑有选择性地自由呈现,是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乡村主体不再依赖传统刻板的叙事模式和叙事结构,具有极度自由的叙事空间。

乡村短视频的传播价值

显而易见,乡村短视频的蓬勃发展拉动了乡村的经济建设,但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乡村话语的表达与创新提供现代化的媒介支持,赋予乡村文化嬗变的活力,促进对乡村意象的重塑和当代“数字农人”的身份建构。

对乡村话语的表达与创新。在传统的传播格局中,乡村文化常以被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借助主流媒介讲述乡村故事,形成了间接式的乡村话语体系。短视频这一新型信息呈现方式的出现,则为构建直观的乡村话语体系开辟了全新道路,使得乡村长期依附于城市叙事脉络,被主流话语体系所建构的现实局面发生改变。身处媒介社会边缘的乡村主体借助短视频获得自我表达的机会,成为拥有一定话语权力的乡村叙事主体,乡村与城市也逐渐从二元对立的交流格局转向双向流动融合的场域。活跃在乡村短视频里的农民不再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而是具备“现代性”主体意识的新农人,他们积极主动投身于乡村宣传和建设,着眼于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在乡土文化传播中融入现代因素。乡村短视频的创作者以轻松日常的农村生活为切入点,依据自己的意愿自主表达、自由创作,向社会大众描述新农人的乡村振兴实践。这些由乡村主体创作的乡村短视频从现代性的视野对乡土内容进行自我建构,打破了主流媒体话语体系的权威。日益兴盛的乡村短视频在未来的实践中乡村话语的表达将日趋丰富,乡村的自我呈现也将愈发自信,所承载的意义也将愈发多样。

对乡村文化嬗变的促进。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作为乡村主体的中坚力量——青壮年群体大量离开乡村流向城市,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受到冲击,乡亲邻里和乡村社群不断解构,流动性成为现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而基于乡村社会实践形成和传承的乡村文化也随之出现“流动性”的隐喻,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迫趋向没落,甚至陷入被消解、被取代的困境。在这种境遇下,乡村短视频走入大众的视野,成为“社会现实—媒介呈现—社会现实”互动路径的重要一环,对促进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复兴与嬗变有着重要意义。当短视频不断渗入乡土社会肌理,成为乡村实践中新的组成部分时,用当代视听语言使潜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乡村文化符号重回大众视野,为乡土文化的嬗变提供了实践基础。乡村主体通过短视频进行文化展演,实现了乡村文化的空间拓殖,给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内容和形式。同时,乡村短视频吸引了大量的创作者,使他们自发成为乡土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承人,为文化创新注入人才动力。由此可见,乡村短视频不仅是呈现乡土景观的重要媒介,更深度嵌入乡村生活,从内容和传承两个维度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促进乡土文化现代化嬗变。

对乡村意象的重塑与认同。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言:“数字化生存使每个人都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的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让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在数字化交往空间出现重构,人们对乡村的集体记忆和整体认知突破实体的物理空间和生活场景的局限,也由此改变传统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印象”,如今新媒体时代的新农人借助短视频刻画着乡村意象。在乡村短视频蓬勃发展背景下,乡土的质朴并未在滤镜与编辑中失去本真,甚至不断转向立体和丰富。乡村短视频将镜头聚焦在新时代的乡村建设,以乡村场景为创作土壤,通过不同的视角反映着价值观朴素的乡村实践,赋予镜头语言真善美的现实意象。碎片化的乡村短视频折射出的乡味、乡趣和新农村面貌,是乡野气息的意象聚合,彰显悠久传承的乡村美学。可见,乡村短视频有助于重构“数字原住民”的乡村记忆,促使大众从旧有的乡村刻板印象中解放出来,建构一个崭新的乡村意象,从而形成对乡村意象的认同,构筑起情感共鸣。

结语

移动短视频打破了信息平台的“数字鸿沟”,成为乡村主体展示自我、公开表达的关键渠道。乡村短视频为乡村创收、增收的同时提高了乡村形象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力度,以遵循乡村价值体系的方式参与着乡村实践。显然,乡村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展示。然而,当下短视频仍以娱乐属性为主,要警惕乡村短视频在“数字化仪式”中陷入“狂欢陷阱”,更要避免落入追逐流量的窠臼。乡村短视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根植在视频内容中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因而如何让乡村短视频真正长远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是当下亟待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受众主体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