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破局路径探析
2023-04-05张蓝心
◎张蓝心
(惠州市广播电视台,广东 惠州 516001)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出了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等。它们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同时也充分迎合了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在此大背景下,电视新闻行业迎来了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这对已经习惯了传统电视新闻工作模式的记者而言,是极大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电视新闻记者只有拥抱变化,积极迎接融媒时代的挑战,才能助力电视新闻行业可持续发展。
一、融媒时代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发展
第一,媒体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如今,从媒体形态上看,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频、智能手机视频客户端深度融合。这对传统电视新闻媒体生存和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电视新闻的“采、写、编、评、播”如何与网络新媒体的信息生产、传输以及反馈进行深度融合,需要电视新闻记者努力探索和创新。
第二,直播将呈现常态化发展趋势。互动性与及时性是融媒时代信息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直播则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征。比如,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三人太空出差半年之久,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等等,都通过融媒体进行了直播。融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直播成为常态,新闻媒体可以通过直播传递最直观又丰富的新闻信息,还可以让受众充分体验到现场感和参与感,在形式上搭建起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双向互动的平台。目前,各大电视新闻媒体几乎都会采用直播的方式进行新闻传播,有网络平台直播、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无疑这些直播方式如前面所述,一方面提高了新闻信息处理效率,使得新闻发布时效性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也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获取的多样化需求,增强了互动参与感,使得电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得以提升。
第三,新闻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在融媒时代下,借助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的支持,新闻内容生产实现了共建共享。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新闻记者可以借助各种融媒体技术,跨越时空障碍,从不同路径搜集各类新闻素材。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搜集素材的效率,又丰富了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第四,新闻采编流程日渐简化,新闻信息发布方式也在改变。传统新闻采编大多需实地采访,为保证新闻质量,采访后还需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一切就绪后才能发布新闻信息。这就很难保证新闻的强时效性。在融合媒体时代下,报社、电台、电视台、新媒体、手机平台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实现了信息共建共享。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可以在这种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下简化采编流程。在发布新闻时,也可以优先选择在互联网平台发布,以便更好地保障新闻的时效性。
第五,电视新闻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优势更加凸显。诚然,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等便捷方式获取新闻信息,但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行业日渐萎靡。事实上,电视新闻作为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历经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拥有较为充足的人才资源[1],相较于新媒体,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权威性、公信力要更强一些。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在日后发展中,需要积极发挥和扩大自身优势,逐步优化、改善自身不足,进而获得全面均衡发展。
二、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记者面临的挑战
很显然,电视新闻传播在融媒时代呈现出的以上六大发展特征,对电视新闻记者来说,既是变化也是挑战。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在此大背景下,电视新闻记者遇到的具体困境,希望能抛砖引玉,引发广大同行的思考和讨论。
(一)电视新闻记者媒体融合意识亟待增强
我国为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倡导各级媒体推行“中央厨房”模式。以人民日报为例,2016年12月26日建立“中央厨房”大厅,201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40 个融媒体工作室每天都推出优秀的内容产品,“中央厨房”常态化运行从此有了空间平台[2]。作为一种新型新闻生产方式,“中央厨房”注重于整合资源、协调合作,对报、台、网端、手机端,以及策划、采编、发布等环节进行整体统筹调配,强调激发创意,彰显个性,追求产品多元化、多样化和特色化,通过丰富的内容供给,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但从各级媒体实践情况看,新闻记者的融合意识、创新意识和创作活力不足,导致新闻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无法满足“中央厨房”运行需求,直接影响了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电视新闻记者的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就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媒体发展情况来看,整体规模参差不齐,虽然一些本土传媒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主要是主持人的品牌效应在起作用。融媒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离不开品牌化、个性化的记者。加大品牌记者的培育力度,让知名记者的品牌优势与品牌效应推动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三)新媒体冲击下,电视新闻需要更加注重新闻表现力,在节目内容和形式上急需创新和丰富
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所具备的时效性、互动性及个性化优势,如何使新闻语言更加生动、个性化,新闻画面更加灵动等,是新闻记者们在融媒体时代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
(四)平民化视角的报道匮乏
在融媒时代发展的影响下,很多电视新闻栏目在报道新闻内容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时效性,新颖性,呈现出“快餐式”新闻,对基层百姓真正关注的问题缺乏深入报道。此外,很多记者在感受到新媒体带来的工作便捷后,不愿意“下基层”采访,甚至存在一些消极、抵触情绪,以至于很难获取到基层百姓感兴趣、关注的新闻素材,导致为百姓发声,接地气的、平民化视角的报道呈现下降趋势。
三、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记者的突破路径
(一)向全媒体记者发展
“全媒体记者是指具备突破传统媒介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3]电视新闻记者首先要有从零开始学习的勇气和决心,实现技术转型。比如,文字记者需要学习视频技术,熟练运用镜头语言。为适应网络传播,还要学会动画制作等技能。全媒体记者不仅要掌握各项技能,而且要具备全媒体的思维和素养,即主动发现和适应融媒体环境变化的洞察力;从海量信息中挑选新闻内容的判断力;根据素材,科学有效地选择产品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执行力[3]。另外,全媒体记者很多时候可能会单兵作战,装备随身携带,现场采写、剪辑等工作强度也会增加,对体能也是一大挑战。两会期间,电视新闻记者可以在电视端、新媒体端同步推出《两会观察》专栏,也可以灵活利用“Vlog+时事政治”的方式,以记者视角呈现给受众不同的新闻报道,提高受众的新闻体验感,也积极转变电视新闻刻板的印象。通过全媒体报道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新闻传播效果,而且也能促使记者逐步向全媒体记者发展。
(二)致力成为专家型、研究型记者
记者应该成为“专家”还是“杂家”,从传统媒体时代开始就一直被讨论。在融媒体时代,信息是既“多”又“少”。从新闻供给来看,海量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而且第一时间的、碎片化信息居多,而权威性、系统性和有序性的信息显得尤为珍贵。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普通受众大多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专业的、权威的信息就是他们的指路明灯。
电视新闻记者要确立正确的新闻工作方向,在具有全媒体素养和视野的同时,专注某一领域或方向,致力成为专家型、研究型记者,为受众提供专业、权威的新闻报道,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比如,在第一时间做好新闻跟踪查证,保证获取到新闻事件真相,掌握新闻发言权;对于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电视新闻记者要有担当,积极发挥专业性、权威性优势,就新闻事件第一时间给受众答疑解惑,引导好社会舆论。
“一个社会学家只不过是一个更准确、更复杂和更科学的记者。”芝加哥学派代表学者帕克的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专家型记者应有的素养,即具有资料收集的系统性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能够准确把握报道领域的现状、问题和趋势[3]。另外,身处融媒体时代,很多专业人士在自媒体领域深耕,拥有很强的公信力,他们既专业又亲民。电视新闻记者要想与他们竞争,既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拥有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进而成为融媒时代的意见领袖。
(三)以新闻节目为载体,释放更多潜能,凸显个人魅力,迈向“主流网红”,打造知名记者品牌
融媒体时代催生了许多新的社会文化,网红现象就是其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电视新闻记者要深度融入全媒体生产链,以新闻节目为载体,释放更多潜能,凸显个人魅力,迈向“主流网红”,打造知名记者品牌。同时,电视台应当给予电视新闻记者各类资源支持,多方支持记者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逐步塑造出知名记者形象,打造记者特色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增强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比如,首先电视台建立以融媒体为中心的数字化新闻部门,为新闻记者学习新技术提供良好条件;其次,可以邀请业内专家学者,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再次,积极构建数字新闻工作室,不断提高新闻制作、编辑技术水平。同时,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大力引进数字人才,为后续发展储备力量。
(四)始终坚持和强化“内容为王”,深入基层挖掘各类素材,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在融媒时代下,海量信息鱼龙混杂,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对于电视新闻而言,要求新闻记者始终坚持和强化“内容为王”,要言之有物,还要讲究质量。这需要记者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深入基层挖掘各类新闻素材,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立足平民化视角报道新闻。比如,某电视新闻记者为了报道《办企业磨难记》,先后辗转多地,下基层,深入企业、政府等机构,深入基层生活,了解最为真实的情况,最终生动地报道了注册外资企业面临的重重困难,深刻反映了很多注册办企的创业者的心声。这一新闻播出后,备受企业界、受众喜爱。了解基层百姓所需所想,为百姓发声,尊重和保证受众的知情权,才能增强受众对电视新闻的信任感。这种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对电视新闻行业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采取多种报道形式,使电视新闻更具时效性、鲜活性和互动性
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动画、新闻短视频、无人机航拍、长时段移动直播等报道形式独立或彼此融合,助力开辟了电视新闻报道新方式。比如,中国网络电视新闻台面向全球,多语种、多终端、立体化传播新闻信息,以视听和互动为核心,24 小时不间断地提供最快捷的国内外新闻资讯,其中新闻直播是很大的亮点。
新闻直播在融媒时代已经越来越常态且越来越灵活,要求记者具备较强的现场应变能力、新闻报道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直播记者需要和受采访人员做好沟通,准确表述新闻事件,确保直播顺利进行。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在实践中一边学习一边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新闻现场报道水平。
另外,新媒体的出现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曾经单一的受众开始借助微信、视频号等方式主动参与信息传播或者表达自己观点与媒介互动。电视新闻记者在发布新闻信息时也可以借助其优势,比如在直播中加入观众抽奖、问答、实时评论等方式增强互动性。例如,央视电视台《中国舆论场》节目的播出,便与央视网建立合作关系,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并对全网新闻热点舆情进行了实时关注与跟踪,以天、周为单位,盘点前10 名舆情新闻。同时,该节目也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了点对点推送,在新媒体、电视、互联网之间建立紧密联系,实现了深度融合。还有江苏卫视《新闻眼》、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等新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了解全媒体平台舆论热点,而后结合相应的融媒体模式,引领受众参与到新闻话题讨论中,借此激发整个社会对舆论的关注,达到新闻传播的目的。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媒体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只有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才能获得长足发展。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融媒时代下,要努力培养全媒体记者的思维和技能,同时专注某一领域或方向,努力成为专家型、研究型记者,从而打造自身品牌。在实际新闻报道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始终坚持和强化“内容为王”,深入基层挖掘各类素材,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同时,与新媒体深度融合,采取多种报道形式,使电视新闻更具时效性、鲜活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