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系统建构及其经验传承

2023-04-05郭子璇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延安时期

崔 浩,郭子璇

(1.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重庆市江北区教育委员会 教育督导与研究室,重庆 400020)

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建设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与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抓起,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重大命题,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和紧迫课题。习近平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指明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强调党内政治文化的根本属性是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党的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中心任务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历了萌发、发展、成熟、曲折、完善、创新的演进过程。延安时期(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关键期,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逐步走向定型与成熟,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发展人民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培育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完成了“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3]的“伟大的工程”,使得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不断壮大,并孕育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时代是出卷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面对时代之变的新情势新问题新特点来建构和完善自身政党文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变化和党自身发展要求建构新型党内政治文化。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需要全民族团结一心救亡图存,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及时调整党的方针政策,顺应时代要求形塑党内政治文化。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构与这一现实背景直接相关,面对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并存的社会现实,中共中央总结经验教训,对党内政治文化建构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发展,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引,健全组织制度和党纪党规,充分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党的政治建设确立根本遵循和根本准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灵活调整政策策略,积极肩负起抗日救国的民族重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全党上下紧密团结一起,注重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统一,对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认识进行坚决斗争,加强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建构新型党内政治文化。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系统建构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党内政治文化价值取向,突出无产阶级政党特性,主动自觉地建构党内政治文化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内思想文化,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规范的党内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形成了以三大优良作风为根基的党内作风文化。

第一,党内政治文化建构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政治文化建构价值取向引领建构行为、决定建构内容。党内政治文化建构必须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领下才能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容,并采取正确务实的党内政治文化建构方式和建构措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为目的建构党内政治文化,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价值取向明确。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存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与国民党的政党文化存在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共产党始终坚持中国人民的利益至上,以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根本利益作为党内政治文化建构的理念导向。为挽救处在危亡之中的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联合抗日大旗,把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基本策略。中国共产党的方针从“反蒋抗日”转变为“逼蒋抗日”再到“拥蒋抗日”,体现了战略上的灵活性。中国共产党以维护中华民族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构党内政治文化的理念,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也充分强化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基础,极大增强了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群众的动员能力,使党与广大民众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党内政治文化建构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为党内政治文化深深打上了人民性烙印,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党内政治文化的人民性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维护和实现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需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夺取政权,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依据这一历史任务,制定正确的斗争纲领和路线。毛泽东多次谈到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将团结和依靠广大民众作为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作为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行动准则。1943年7月2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抗战六周年纪念宣言》中谈到:“共产党员生根于人民之中,他们是人民的儿子。”[4]1944年9月,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正式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重要价值观,强调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建设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维护人民大众根本利益这一价值取向,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普及基础教育和文化艺术,解决群众吃穿住、教育、卫生、婚姻等实际问题,为根据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使广大民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代表他们的利益,进而接受党的政治号召,积极参加到革命的进程中。

第二,党内政治文化建构充分凸显无产阶级政党党性

任何政党都是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阶级性和革命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建构党内政治文化的过程中明确将“为什么人的问题”作为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突出反映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特征,通过党内斗争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观创造性地应用于党的建设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彻底革命性。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不同阶级的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进行了深刻分析,阐明了革命的敌友问题,认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新生产力代表,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对农村无产阶级和城市的游民无产者进行引导,可以使之成为革命的力量。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并不排斥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与其他阶级结成同盟,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摒弃“关门主义”倾向,积极吸收农民、小资产阶级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其进行无产阶级的思想改造,巩固和保持党的阶级性特征。

革命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胜任重建社会的工作。”[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被称为“革命党”,既有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内涵,又有刀刃向内进行自我革命的内涵[6],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激烈的阶级革命斗争的同时,勇于直面党内自身存在的问题,不隐瞒不掩盖自身缺点错误,积极反思并接受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延安整风期间,在党中央的带领下全党认真反思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党内高级干部主动反思和袒露自己在历史上存在的问题,这场运动在党内影响深远,不仅有效肃清了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而且使党的正确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彻底贯彻落实。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全党思想、政治、作风不纯的问题,是党一次伟大的自我革命,深刻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性。

第三,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党内思想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延安时期指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伟大飞跃。1945年6月,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修改的党章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以毛泽东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南。毛泽东思想是党内政治文化的灵魂,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方向。

从本质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灵活运用于中国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显著特点和最大优势。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问题,在两次国内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作了大量有关中国革命的著作,他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地位作用,阐述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对党内照搬“本本”和苏联经验的做法进行深刻批判。遵义会议纠正了给党和革命造成严重损失的“左”倾路线错误,选举毛泽东为党和军队的实际领导人,肯定了毛泽东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正确性。此后,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中国革命经验和抗日战争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政策,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成熟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保证,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党的七大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革命事业有了坚强领导核心。延安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是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由此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引。

第四,建立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规范的党内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

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在党的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要集中统一,把分散的党员凝聚在一起,把党内成员的分散意见凝聚成党的统一意志,因此,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具体原则,是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凝聚力的基础。

列宁首次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概念,并在其提议下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确立下来。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没有明确使用“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但在党的组织章程和党章中对于“领导机构由选举产生”“少数服从多数”“遵守党的纪律”等有所规定。随着革命环境日趋复杂,制度上的不健全导致党内个人专断盛行,党内民主被破坏,党员不满情绪高涨。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广大党员对党内民主的要求十分强烈。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写入党章[7],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三项根本原则。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党内极端平等,绝对自由”的极端民主化与过分强调集中的论调仍然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尤其是王明在党内占据领导地位期间,民主集中制被完全破坏,党内出现严重混乱,党的革命事业与党自身遭受重大损失。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是党内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开端和典范。

民主集中制理论在延安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逐步走向成熟。1937年5月,毛泽东在苏区党代表会议上提出:民主集中制原则能够调动全党积极性,团结全党的力量。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时期,必须把民主制与集中制紧密结合起来。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党内生活中具体贯彻民主集中制,一是要严格党的纪律,遵守“四个服从”[8],二是要开展党内民主的培训,使党员知道民主与集中制的关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等规定,将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1945年4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党内民主集中制进行了详细系统的阐述,指出我们的党“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9],要保证这个“有机体”的良好运转就必须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党内民主。他强调民主集中制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党内执行民主集中制需要两个层面互相配合,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及其负责人“应当成为服从决议、服从多数的模范”[10]。党的下级机关和广大党员必须绝对无条件地执行党的决议,这样才能保障党在组织上行动上的统一与团结。

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根据地的政权组织形式和陕甘宁边区党的基层支部生活实践中有许多生动体现。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中,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确立了以“三三制”为主体的新型建政原则,建立了以选举为核心的民主制并创造了许多新的符合边区实际的选举方式。《解放日报》曾经专门报道过赤水县一个农村党支部改选支干会的情况,投票选举前先召开支部大会,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选举程序也完全按照民主集中的原则,以豆子当选票,让不识字的农民也积极参与到民主选举中来[11]。边区人民领悟到了“民主”的真谛,成为农村支部改选工作中实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经典诠释。历史学家范文澜在《解放日报》撰文称:“民主集中制就是一个圆融的整体,好比胸和背合成身躯,不能加以分割;没有集中,民主就无从实现;没有民主,集中就失掉力量。”[12]在延安时期走向成熟的民主集中制是党内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党内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根本规范,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建立的组织制度和制度文化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具体内容,是党的组织文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真实体现。

第五,形成以三大优良作风为根基的党内作风文化

党风是指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生活中,通过某一政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而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想方法、行为风格、士气和精神状态,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13]。党的七大对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进行总结,指出其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基,给全党工作提供了思想引导和行为上的规范坐标。在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容体系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是思想基础,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价值取向,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活力源泉。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照搬苏联经验的错误路线,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规律,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使党在思想作风上走向成熟。调查研究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4],毛泽东在《论政策》《新民主主义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等著作中都阐明了调查研究对于正确决策的重要意义,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为全党养成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密切联系群众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同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党才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延安时期,党系统形成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工作方法。1944年,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同志的演讲中,强调我们党和党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5年,毛泽东深刻阐述了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内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行为规范。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克服困难、赢得胜利的一大法宝,载入了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把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和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局部执政的根本目的,在根据地将群众路线贯彻于推进经济建设、切实改变民生的具体实践中。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保持生机、发展壮大、增强战斗力的重要武器。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的武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可以把错误的东西清除掉,就能真正地团结了”[15]。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纠正错误的重要方法,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延安时期,党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作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与原则,创造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在党内营造了生动活泼、有错就改、积极上进、民主团结的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成功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坚持真理,改正错误,使全党更加团结。党的七大对党的优良作风进行系统总结,将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化写入了党章,这既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构的经验传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党内政治文化的系统建构,推进了党内政治文化走向成熟完善,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好思想路线和理想信念的“总开关”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最大成就就是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加强党内思想政治建设,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关乎党和国家发展命运前途的根本问题。在党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数次面临危机、遭受挫折,都是因为偏离了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1930年,毛泽东针对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斗争策略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空谈理论、安于现状实际上背离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1937年,毛泽东先后写出《实践论》和《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哲学上的系统论证,从多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成为解决党的思想路线的标志性著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借用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这一成语,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将其作为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并赋予其新的内涵。为消除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影响,延安整风运动深入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改变了党内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问题,改变了全党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政策制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人民群众,因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党内政治文化建构奠定了牢固思想基础。

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充分发挥党内政治文化的整合功能,发挥其凝聚全党精神的纽带作用,使广大党员在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上保持高度统一,促进全党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团结统一。按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全党上下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心态,要“接地气”,要深刻认识中国实际情况,在工作中凝聚党心民心,汇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巨大能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取得新辉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视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实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警惕其理想信念动摇和精神滑坡,抓好主观世界改造。

第二,加强组织建设,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确立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是一个政党自身建设的关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构与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紧密关联,党中央权威的确立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形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构提供了组织保障,消除了错误路线带来的党内分裂,实现了全党上下令行禁止,党员干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

从建党之初到遵义会议之前,由于中国共产党尚处年幼期,自身力量薄弱,革命斗争经验不足,党内一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统一领导集体,党内频频出现“左”、右倾错误路线,导致中国革命多次陷入低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损失惨重,被迫进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李德、博古的军事错误,对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进行揭露批判,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也是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开始。中共中央和红军到达陕北开启了陕甘宁边区十三年局部执政和党自身系统建设的进程,这一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构伴随着与错误思想作斗争、不断总结党的建设经验、解决中央集中领导权等问题而展开。抗战初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进行抵制和斗争,获得了共产国际支持,明确表示支持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解决统一领导问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全面纠正王明右倾路线错误,在政治上肯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从此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历史实践反复证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构的重要依托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必须以核心意识引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全党形成增强核心意识的政治文化氛围,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新时代党内政治走向积极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和组织纪律

严明的组织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战斗力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党的纪律的重要性。延安时期,根据地党组织分散,与党中央存在着空间距离,为维护中央权威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需要强化组织制度和党纪党规对党员的约束,以保证党内良好政治生活和组织纪律。1941年,毛泽东在《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讲话中作出了“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16]的著名论断。党中央不断深化这一认识,要求以强化党性教育、锤炼党性修养等方式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形成了以突出党的政治纪律为特色的党纪党规制度体系。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党的纪律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和“全党服从中央”,这四项纪律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党的统一的重要保障。在这次会议上,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保障党内组织纪律制度化的多项决定,通过了关于党规党法的报告,保证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构的有效性。在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推动党员纪律教育,成为肃清党内山头主义与宗派主义思想、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途径。为了强化党员纪律意识,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指出统一纪律是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党员及党组织增强党性建设的具体措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探索实践形成了这样一条历史经验,即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必须保持党性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党性自觉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党的教育,尤其是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同样离不开外在制度的有力约束。党性自觉与制度保障二者不可或缺,完善的制度是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外在保障,加强党性修养“绝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是一个终身不懈努力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克制、不断升华”[17]。在新时代,党的事业面临新挑战,坚持党性教育强化于制,使党性修养经常化、制度化,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可靠保证。

第四,加强作风建设,坚定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就在于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光荣传统,构筑起牢固的党群关系。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没有高高在上、趾高气昂的态度,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在于人民群众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构建了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也培育了光耀千秋的延安精神,树立起良好的政党形象,有力打破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污蔑和造谣。延安精神最初是从抗大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等一系列具体范例中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的不懈奋斗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理想信念、作风品德的结晶[19]。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延安精神的本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显著特征。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和基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现了坚持正义、勇于自我革命形象,形塑了廉洁守纪、艰苦朴素、勤奋节俭的良好形象。这一时期,党的形象发生了巨大转变,从国民政府主张剿灭的“共匪”转变为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爱国党派。经过延安十三年的执政实践,中国共产党探索出自身建设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由弱到强,逐步走向胜利。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牢固树立并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涌现出了无数真诚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和榜样。建设党内政治文化要始终坚持践行群众路线,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党的作风建设要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导向,坚持“党植根于人民群众”这一根本原则,充分凝聚人民群众力量,与人民群众形成牢不可破的亲密关系。

三、结语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走向定型与成熟的历史关键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建构具有无产阶级政党特性的新型党内政治文化,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党内政治文化内容,积累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丰富的宝贵经验,为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新时代建设好党内政治文化这一“伟大的工程”必须发扬延安精神,传承延安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经验。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延安时期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