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疫情的参与治理:基于国民信息传播视角的个案分析
2023-04-05肖新平
肖新平
(山东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时至今日,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已三年有余,但仍未得到全面彻底控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人能孤立旁观,战胜空前的新冠肺炎疫情需要建立全民防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公共责任就是每个人的责任,集体的责任需要个体用行动践行。作为普通国民的一分子,全民防疫期间“我”能做点什么?
一、信息疫情研究概况
(一)信息疫情简介
信息疫情(infodemic)是information与epidemic的组合,“通常被用来概括传染病疫情暴发后出现的错误信息与正确信息相混杂的危险现象,但它并非一个新概念”[1]。世卫组织全球传染病防范事务主任SylvieBriand曾指出:“信息疫情是发生在疫情期间的信息超载,其中有些信息是准确的,有些信息是不准确的,这导致人们在需要时很难找到可靠的信息来源和可信赖的指导。”[2]目前关于“信息疫情”还没有统一与明确的界定。信息疫情通常伴随着一定的疫情信息过载、谬误、失真及虚假、片面、真假难辨信息的传播。在网络社会和全媒体时代,正向信息与负向信息都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大范围传播,如果缺乏有效引导、约束及各方的自律、自治,信息的多次、快捷、广泛、持续传播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与后果,有效控制信息传播是应对信息疫情的重要举措。
(二)信息疫情研究
信息疫情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的研究主要伴随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而逐渐受到关注与重视。中国知网文献主要是2020年以来的,且研究总体成下降趋势,其中2020年46篇,2021年42篇。截至2022年7月15日,中国知网文献关键词“信息疫情”检索共计102条,其中外文30条,基本都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国内研究主要内容有信息疫情的界定、特征,产生的原因、作用机理、危害影响、防治对策,公共健康、公共卫生、国外做法与借鉴等,主要研究领域是医学、新闻、传播、出版、传媒、情报、社会治理,研究对象主要为媒体、编辑、公众、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舆论引导等。信息疫情的治理涉及政府、社会等公共组织及主流媒体、自媒体、社交平台的信息编辑、动态追踪与调整、舆论监督与引导等。已有研究内容较多的是提升公众信息与媒介素养的治理举措。公众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教育、医疗健康知识方面有待改进与提升,还存在信息疫情参与治理意识与能力不强问题。
检索已有研究防治举措尚未发现从国民个体接受者信息自治与再传播的微观治理视角的研究,关于公众素养方面的举措主要为局部论证,缺乏比较系统的分析,如从信息传播过程角度的个案研究,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案例、调查、实地研究等方法,通过深度访谈进行个体案例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获取相关信息,并从信息传播过程角度对国民个体积极参与信息疫情的治理进行个案分析,希望对于提升国民利用信息参与公共治理的意识与能力能够有所启发与帮助。
二、个体国民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案例及其分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各方扑面而来的疫情相关信息既令人应接不暇,又令人心怀忐忑,希望、期待、观望、忧虑、恐慌、疑惑、不安等情绪交织。“甲”说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自己不是医生,不是护士,更不是实际工作中的领导者,如何为疫情的防控出点力呢?尤其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更好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价值?经过权衡与考量,“甲”选择做一名自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网络编辑者与再传播者,主要进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信息的收集、阅读、筛选、追踪、核实、修正、评论、补充、转发、分享等工作,并且不厌其烦、不遗余力、坚持不懈,积极参与信息疫情的治理也彰显了公共治理中个体应有的公共责任意识与自我价值。“甲”如何做的?
(一)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个体认知与决策
1.个体认知:国民个体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主动自觉承担信息防疫的公共责任。疫情防控,人人有责,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居家隔离也是防疫,感染者不到处乱跑更是事关疫情防控成效。国民个体参与信息疫情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人划桨开大船,现代国家的善政善治离不开每一个人的支持、配合、自觉、自律与守法、自治,现代社会的高效治理离不开具有公共责任意识与参与意识的高素质公民。我国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取得了长足发展,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已经具有相当规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手机网民数达10.0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即时通信用户规模9.83亿,占网民总数比例达97.3%[3]。此外,网民主体主要是广大学生、在职及从业人员,尤其是青壮年群体,他们自身的信息理解力、传播与扩散的影响力也是可观的。一方面,国民个体主动关注与传播疫情正向信息,有助于“健康传播”,增进对疫情的了解与认知、提升自身的判断力,从而不轻信谣言或用事实辟谣,让负面信息不攻自破;另一方面,国民个体在工作群、朋友圈发送相关正向信息,可靠度、可信度、传播力、影响力、接受度、执行度都会更高,如果说主流媒体信息传播有广告与宣讲的作用,那么国民个体面向周边人的信息传播则更具有直销的效力,从而作为正式组织疫情治理的有效补充,更好发挥基层与国民个体的参与治理意识、能力、资源的作用,真正实现防疫共同体人人共建的目标。
2.自我定位:信息传播中国民个体自我身份意识与防疫责任角色定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治理人人尽责。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融媒体时代,受众以产消者合一的身份,平等地参与信息的生产、制作、转发、评论的全过程[4]。“甲”说“我”是十亿网民的一分子,而且“我”的信息通过网络各平台的传播其影响力是指数级增长的,比如经常看到一些重要信息的阅读是“10万+”的量,由此,一条正向疫情信息的传播会惠及数万人,而一条谣言或片面信息则可能影响数万人的心理与生活。误导或谣言对于扰乱人心、制造恐慌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现代通信发达与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蝴蝶效应非常明显,比如疫情期间“双黄连”事件使各大药店很快遭到抢购,又比如有消息说要封城会导致市民疯狂抢购生活物资。国民个体不是社会治理的旁观者或者纯粹的受益者,而是作为社会一分子在信息传播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心齐,泰山移,面对不受出身、阶级、种族、国别差异影响的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每个人都难置身其外,遵守规定居家隔离是防疫,不随意发表不实、不可靠信息,积极传播与扩散正向疫情信息同样也是防疫。此外,每位国民自觉自律进行疫情信息的自我管理,不盲目跟风或者人云亦云或者传播谣言,既可以减少对于社会正常秩序的干扰,也可以以身作则为身边人树立榜样。所以,“甲”认为自己作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成为一名具有公共责任意识与公共参与意识的个体网络信息编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很有意义。
3.信息来源:筛选与传播正向信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报刊、广播、电视与微信等媒体的相关信息发布迅速、及时且丰富多样。网络与通信技术发达的全媒体、融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力巨大,其舆论导向作用和对国民心理冲击的广度与强度也是空前的。各大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都积极进行相关信息的报道,如感染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信息,这些都是信息再传播的重要来源。通常,信息的产生、发布、传播、进展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所以信息筛选也要与时俱进。“甲”的信息筛选总体原则是,对疫情期间更多国人的生活、心理与当下疫情防控能有所助益,内容主要为比较权威、综合、深入、实用的信息与学习、娱乐、文化等资源分享,涵盖各大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信息公开与扩散、感人事迹、疫情科普防控、共享信息与学习资源、娱乐休闲、节庆文化、教育教学等方面,而非仅仅是疫情直接相关,有的看似不相干但可以使受众转移注意力,淡化疫情焦虑,让生活更加趋于寻常化。信息主要来源于各种媒体,主要为各大官方及权威媒体微信公众号或网站、微信群,朋友圈转发、分享的信息以及亲身经历,或亲友、熟人、同事等的经验与做法,比如进电梯带一只不带笔芯的中性笔,按电梯键时拔下笔帽以减少接触。此外,如城市大洪水期间,有人主动编制需要救助群众的信息上传到网上,这既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是信息参与治理的有效方式,反映出国民个体在参与治理中重要的作用。
4.信息渠道:微信为主多管齐下
自媒体是国民个体参与信息防疫的便捷工具与途径。信息可以通过微信、QQ等自媒体得以转发或分享,其信息传播速度、范围与效果是惊人的。“甲”选择主要利用微信源于其作为自媒体在信息防疫中具有显著优势:一是微信信息传播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与广泛等特点。微信具有融媒体的特点,音视频、图像与文字等传播媒介兼备,可以转发或分享传统媒体、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的内容,如转发网站、微博、抖音、QQ的信息以及今日头条的内容或链接,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微信的推送与转发还具有一定的“直销”效应,有研究表明“运用微信新媒体进行线上公共应急健康教育,公众接纳度和满意度高”[5]。二是受众对于微信具有使用优势。相对而言微信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便利、快捷、广泛、高效,便于转发与扩散,尤其网民对于微信具有较普遍的依赖,微信使用率、使用频度相对更高。三是微信信息防疫有利于健康传播。健康传播指“大众传媒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大众健康而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有利于“记录疫情下的人间百态、打通线上与线下救助渠道、抵制谣言抗击信息疫情”[6],“甲”的亲身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此外,“甲”利用了自身优势(不同个体可以因人而异,如选择微博、QQ等):一是自身朋友圈群体的特点。主要基于“甲”自己朋友圈群体及所在几个微信群成员的身份与影响力,且熟人信任可以增加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二是“甲”关注了众多权威官方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信息来源广泛、搜集更便捷。比如有的信息多家媒体同时报道,但是角度不同,这样就可以在转发时加以汇总、评论与补充或者同时转发,成为一个专题系列,从而做到信息互补,让信息的传播更全面、客观、理性。从实际反响来看,“甲”所发送的信息较受欢迎,也经常被讨论,具有一定的实际传播效力与影响力。
5.传播范围:信息传播范围的可及性与多轮次
“甲”信息发送范围主要为个人的朋友圈、微信群、好友及QQ群、QQ空间等,这些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基本是本科以上学历。微信群与QQ群主要是工作群、会议群、校友群、专业教师群及各门课程的学生班级群。此外,“甲”的通信录有500余人,主要是亲友、新老同事、教师、同学、学生等。此外,不含学生课程班级群的微信群主要有7个,群成员彼此交叉较少,总计2000余人,主要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两个全国高校教师群各近500人,基本是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一个本校教职工群500人(分布全国各地,主要是省内);1个某省某慈善机构群300多人(职业与身份多样);另外3个群为全国高校博士群,绝大多数成员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基本没有交叉,分别为120多人、150多人、160多人。信息直接影响总计约2000人,同时还可以间接影响他们周围的人,考虑到即使有少数人转发或者转告身边的人,这样的信息传播也是有现实传播力与价值的。
“甲”的这种信息传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信息防疫方式,也是普通个体进行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从疫情信息再传播的范围来看,“甲”的信息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影响力,从周边亲友及工作、学生群的直接阅读者,到这些信息直接接触群体的多次传播影响到的周边线上线下人员等间接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再轮传播者,信息传播犹如涟漪层层扩展,某种程度上具有指数级增长的效应。所以这种“信息扩散”的现实的传播力、宣传力、接受度、影响力是比较可观的,而且其不厌其烦、尽心尽力的多次转发与分享也显示出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参与与自觉的责任意识。因此,“甲”的具体决策与做法体现出的公共治理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值得借鉴、学习与推广。此外,作为教师,这种以身作则持续分享与传播正向信息的行为既可以让学生直接受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言传身教的教书育人手段,有助于熏染、引导学生形成对于社会事务的关注、参与意识与主人翁的责任感。
(二)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具体执行与操作
信息疫情参与治理的具体执行与操作跟公众的信息素养、自媒体传播的自律意识及国民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公共秩序的维护意识、法律遵循意识与公共责任意识密切相关,并进一步影响信息传播的质量与效果。“甲”具体怎么做的?
1.信息鉴别与获取:坚持原则与价值意识,谨慎辨识信息真假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法规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国民的自觉自律与自我约束,言论与信息传播的获取需有底线、有遵循、有担当,不能误导舆论,不能随心所欲,亦不能基于炫耀或吸引眼球的目的而对信息随意转发或传播,更不能唯恐天下不乱或为了增加个人的流量而造谣、传谣等。传播和发布信息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则与价值考量,如是否对他人与社会有效用、有价值,负面影响有哪些,负面效应是否大于积极效应、是否会造成恐慌或者压力等。如“甲”看到央视新闻公众号《查询工具来了!跟你同程的乘客是否有确诊患者,速查》一文,第一判断是很有价值、应该转发,且文中包括飞机、火车、公共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查询起来十分方便,但转念一想,如果有人担心而不敢查询或者引发恐慌怎么办,或者有人查后就放松警惕而忽视后续信息的更新怎么办,放松容易麻痹大意,恐慌容易导致压力,考虑再三,“甲”还是转发了,不过加了一句评论:“还是要提高警惕。”本来写上的“注意信息更新”又删除了,考虑这容易造成压力,或许一般人也会想到。不久后公众号“学习大国”转发了《人民网评:警惕疫情“第二波”,哪怕“十防九空”》,于是“甲”松了口气,顾虑全消,立即转发。
2.信息核实与编辑:坚持责任与追踪意识,注重核实而非盲信
为了更好应对疫情,疫情严重期间各地倡导线上教学与居家办公。学习资源的分享应出于善意,但也要谨慎行事,如一些公众号或者图书馆推荐的古典诗词,由于打字或校对问题而出现错别字,如央视新闻公众号2022年6月8日《读懂了〈红楼梦〉里的诗,就读懂了人生》一文推送了“好风频(实为“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知情者一旦不查阅而接受,很容易被误导,而如果分享可能导致以讹传讹,所以这样的转发就要加一句评语。文章发出来了,编者想修改但已经有很多人阅读了,因此校对很关键,尤其是权威媒体,虽然出错误在所难免,但是需要知错就改,不能讳疾忌医。所以,传播者也有一定的校对责任,这可以弥补相关信息内容的不足。再如疫情暴发后,一些学术资源库或者高校课程宣布免费限时向公众开放,如电子图书免费阅览或者有声书免费听,这是很好的公益之举,然而最好也要点击与确认一下,有的链接一点开发现“文章已删除”,这就很尴尬。如知网论文免费下载的信息,是某知名师范大学的一位辅导员转发的,并且注明学校让转发给学生,于是“甲”毫不怀疑地转发至其他群。后来群里有人提示,刚测试了知网还是有收费,于是,“甲”又陆续转发了公众号“中国大学教育”《真的假的?知网、维普免费开放!原来不一样!》和《知网可以免费下论文了?蹭国难热点实属不该!》。
由于信息发布的平台、国民的鉴别力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微信的信息传播也存在一定漏洞、风险,比如谣言、不完全信息、不同步报道等,因而也容易引发网络舆情事件。信息的分享与扩散者需警惕信息传播的漏洞与风险,积极主动澄清事实,承担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甲”在借助微信进行信息搜集、鉴别、筛选、编辑与传播、扩散时就十分注意通过网络、期刊、百度百科、词典、书籍、请教他人等进行查询、补充、核对。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某当地人员发朋友圈“发连花清瘟不如发两棵大白菜”,并附上“丁香医生”的提醒“连花清瘟不预防新冠疫情”(阅读10万+);还有信息称配送连花清瘟占用了运输防疫物资的人力与资源,政府花费人力、物力,积极筹集有限的连花清瘟抗疫的善意遭到误解,不但少有感恩,或还心生抱怨。“甲”偶然阅读了关于“丁香医生”的深度报道及其他资料,又百度了“连花清瘟”的说明书,说明书中本就写明连花清瘟治疗轻度症状,未写预防,“丁香医生”却利用其广泛的影响力大做文章,是疏忽、是以偏概全还是……?于是“甲”将相关内容发送朋友圈与微信群。类似误导信息本应由官方出面澄清,然而政府、主流媒体及编辑、社交平台由于人力、物力、精力有限,可能来不及或者不能及时发现,或也较少去阅读其他同行公众号相同内容不同角度的报道,因而网络信息编辑对多方信息加以整合后再传播,有助于疫情信息的系统阅读,有效降低受众认知的错误或偏差。
3.信息评判与抉择:具备耐心与思考意识,阅读信息深入理智
对于网传有科研人员专心发论文而贻误疫情研判的信息,“甲”乍看感到义愤,认为其做法不可取,是本末倒置、轻重不分。后来,科技部文件《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出台了,面对疫情等重大现实公共事件,广大科研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应是积极提出对策与建议,更需要决策咨询式的金点子,研究动机应是解决问题与有助于实践,而非单纯发表论文,针对重大事件的对策或研究更应关注现实、对接现实,这也是相关科研的应用价值所在。在特定情境下,疫情信息的网络分享与传播时效性、影响力远重于学术与科研结果。恰当处理好科研的理论与现实应用的关系也可以消除社会对于有的学者注重研究而不关注现实的误解与质疑,更好发挥科研成果对于疫情防治的推动作用。所以,遇到一些令人义愤或不可思议的信息,要沉着、冷静,经辩证、系统、多角度分析后再做评论,不能凡事只往坏处想,也不能盲目乐观或者随意转发。网络文章、信息或者链接的转发或分享需要基于全面的阅读,既要阅读全文也要查阅评论(且有些评论有数量可观的点赞或者批判),进而判断是否有转发或共享的必要或价值,以避免偏激或片面的观点。文本的评论可能并非每个人都会去读,然而必须认识到文末的点赞、在看与评论对于信息的再传播有较大影响力,比如阅读量10万+的文章通常比较容易引发关注。故阅读量高的文章,最好看看评论再转发,因为有的评论一边倒,有的偏激。发评语要深入阅读与思考后理智发声,现象不等于本质,遇事要有耐心,要做到客观与辩证理解,不能意气用事,等等再下结论往往比较妥当。
4.信息缓冲与包容:具备理解与包容意识,落实执行需要过程
一次,“甲”在朋友圈转发“紧急寻人车次信息”,有人回复:火车飞机票、汽车号牌都是实名制,且汽车上路都有连续监控,实在不理解××这种方式……“甲”的解释:可能一一联系核查较难操作与执行且用时较长,主动上报的治理成本应该更低且更快捷,尤其属地管理下总体协调与执行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读者又回复:技术上应该不难,定点发短信就可以了。后又一篇信息也有类似的疑问,编辑的回答是:这样更快一些。“甲”的思考:谁发,通过什么平台,比如移动还是联通,如果是总部怎么处理?如果属地发送信息,各地通信运营商收集信息也有一个过程。另外,哪一级政府发或者哪个部门发,谁牵头、谁付费等都缺乏现成的方案或流程。后“央视新闻”公众号的乘客信息查询工具出来了,这至少说明技术不是问题,而时间与执行才是问题,具体的落实与执行需要过程。当然,这也暴露了我国重大公共事件应急预警与管控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完善的地方。故遇到类似情况应尽量不立即加以批判,在做到具有包容性的换位、深度思考后,往往会发现其必要或合理之处。针对管理部门对于疫情相关事项的处理,每位国民需多一分耐心、包容与理解,现实情境复杂多变,信息的真切与完整呈现很多时候需要一个缓冲的过程,何况偌大一个国家,事情的进展总是需要时间与过程的,具备一种理解与包容的心态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问题的妥善解决。
5.信息把关与分享:评论、补充、整合、扩散、主动澄清与交流互鉴
待分享与交流信息的最后把关,即核实、鉴别、及时修正、追踪与更新非常必要,做好这些也是负责任的体现。一些非权威发布、未经核实或者负面的信息要审慎转发,最好不发,以免混淆视听、误导公众。有的只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如前文提到的“中国知网今起免费开放”。因此,不能只看标题,不能望文生义,即使对信息或链接的善意转发或者传播,也需有所鉴别与思考,查清是否属实,发现问题或者错误附上注释、评语与说明再转发,力争将错误信息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转发分享时引用或摘录文章部分关键内容做评论或者加入自己比较客观、得当的总结与评价更容易引发关注,也便于他人阅读与抉择。鉴于微信应用的不足,如老年人或文盲使用困难,也可通过家人、社区志愿者等转播相关信息或视频予以学习使用的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的分享,减少信息不充分、不及时给特殊群体带来的不便。另外,分享好的做法也可以被借鉴,如“甲”所在省中医院疫情期间出入可以刷健康码也可以刷身份证。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在党和国家的领导,重点在落实过程中每位国民的自我管理与积极配合。当前,全世界仍然面临疫情的威胁,由于各种因素,各地疫情时有反弹,后疫情时代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更加需要充分发挥国民利用信息参与治理的功能与价值。面对信息疫情,需要全体国民的共建共治、积极参与。每位国民既要有网络安全、遵纪守法意识与疫情防控的整体意识,也要有网络公共责任、公共道德意识及公共利益共同体与社会治理共同体意识,更要有积极主动的参与治理意识,既需慎思、慎言、慎行,注意言论的影响,更需顾及公民自身、所在组织或地域的形象、责任与声誉。信息疫情防治需社会共建共享,人人有责尽责,信息传播需有所遵循与担当——这需要每位国民从我做起、提高警惕,自觉参与到信息疫情治理中来,积极传播与扩散重要而有益的信息,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