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密度对生姜种植效果的影响研究
2023-04-05宋开慧
宋开慧,付 瑶
(沂水县农业农村局,山东临沂 276400)
0 引言
生姜作为一种兼具养生功能和调味功能的农作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姜具有促进肠胃蠕动和加强新陈代谢的作用,适当食用能够起到很好的养生效果,此外,生姜能够将许多肉制品当中特有的怪味消除掉。生姜属于一种比较容易种植的作物,种植门槛较低,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经济作物。因此,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生姜种植效果的影响,很有必要。
1 生姜的特点
1.1 营养价值较高
不可否认的是,家家户户每年都会食用一定量的生姜,生姜在我国的烹饪体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烹饪食材。生姜内部存在姜辣素以及挥发油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够以自身原有的气味去掩盖肉制品当中的肉腥味,以此达到去腥的效果,也正是因为生姜去腥的效果极佳,因此生姜早已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调味剂之一。
此外,生姜不仅仅局限于烹饪、调味等,农民通过种植生姜也是一条致富之路。此外,生姜具有良好的养生效果,将其与一些食物进行特殊烹调,能够制成各种兼具口感和美容功效的产品,如姜茶便是很受青年人喜欢的一种自制养生茶,能够治疗风寒感冒的同时,还能缓解女性痛经,同时促进肠胃的蠕动并加快新陈代谢,帮助人体去除多余油脂,以此达到美容养颜的效果。许多中医在为患者进行配药的时候也喜欢抓取姜片来增强药效,姜片与其他中药放在一起使用,可以帮助患者解毒、驱寒、止咳。
1.2 生姜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
生姜从植株入土开始到最终获得生姜的成熟根茎,往往需要等待漫长的200天,而这漫长的生长周期里,种植人员需要定期地检查生姜植株的生长状态并根据其生长状态适当的调整管理方式。我们不难发现,生姜生长每一个阶段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具有阶段规律性,因此,我们往往会将生姜生长具体分为发芽阶段、幼苗阶段、生长阶段以及休眠阶段。发芽阶段的生姜是较为脆弱的,最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该生长阶段的生姜植株主要是借助自身具备的养分在维持生长,对外界养分的摄取能力是比较有限的,而度过发芽阶段到幼苗阶段后,便到了生长阶段,幼苗阶段的植株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生姜植株能否健康地长大、能否获得较为可观的产量。生姜生长阶段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生长环节,其各个器官正在形成,生姜的根茎叶都在显著的生长成型,但是这种生长过程并不是无休止的,由于生姜自身并不具备耐寒性,因此为了对抗恶劣天气和较低温度带来的威胁,生姜往往会在经历了霜冻天气之后,马上出现植株茎叶枯萎的现象,而可食用的根茎部分则慢慢进入了休眠状态,休眠期的到来能够避免生姜营养物质的流失,保障生姜可以安全平稳地度过寒冷的天气。
2 生姜一系列的种植条件
光照。由于生姜本身具备较强的耐阴性,因此对于光照的要求并不严格,需求不大,生姜只需要在其成长的幼苗阶段采取适当的遮光处理即可。
土壤。生姜对土壤的质量和状态有一定的要求,种植生姜的土壤必须具备较好的透气性和排水功能,土质较硬的土壤不适合种植生姜,必须选择土质疏松的种植环境。此外,生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的依赖自身自带的养分,而是也要通过向土壤进行索取来达到自身生长的目的,种植人员应该挑选营养成分更高的土地来种植生姜。
温度。生姜是一种热带植物,原产于我国,由于我国气候多样,因此生姜往往在温暖气候地区的产量是最为理想的,极寒天气是非常不适合种植生姜的,因为生姜会很快进入休眠状态,也正是由于生姜本身具有的不耐冻的特性,因此种植人员必须对生姜的生长温度进行把控,选择温暖的环境供其成长,若是遇到极端天气,工作人员需要立刻采取保温措施。
水分。生姜和其他根茎类作物相比,其根茎是不太发达的,而且由于生姜的根基非常的浅,因此工作人员在培育生姜的时候,必须要在生姜的生长过程中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土壤的湿润程度,以此来避免生姜在生长过程中出现萎缩的情况,生姜一旦叶片萎缩,那么会直接影响到生姜的成活率和最终的产量。
3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生姜最终种植效果的影响
3.1 种植密度影响生姜群体生长状态及最终产量
农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验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生姜种植密度的提高,生姜的叶面积以及分枝数目也受到直接影响。如果生姜的种植密度基数相对较小的话,那么后续给生姜的群体叶面积以及分枝数便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空间,这个提升空间是较大的。但是如果生姜植株选择的种植密度较高,那么留给后续群体叶面积以及分枝数的提升空间便被大幅度地压缩,同时也进一步地压缩了生姜的个体成长空间。因此,为保障生姜的生长状态达到最佳的状态并获得最高的出产量,种植人员必须根据其选定的种植环境为生姜挑选最为合理的植株种植密度,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适当地增加种植密度,能够显著地提升生姜的产量,但是种植密度存在一个阈值,一旦超过植密度,生姜的产量将不再有显著的提升,甚至会伴随着种植密度提升,生姜植株的死亡率也随之提高,最终直接影响到产量。
3.2 种植密度会显著影响生姜的个体生长状态
生姜产量的衡量标准基本是由平均单株根茎及其每亩生姜株数所构成,因此为确保生姜植株在生长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应严格控制平均单株根茎以及植株密度,做好二者相互协调工作。若是生姜的植株有限、种植群体非常小,那么提高种植的密度会显著地提升生姜单位面积的植株成活率,单位面积的健康植株增多会直接提升生姜的出产率,而且在合理的种植密度内,生姜个体成长健康,不会出现生姜成品体积过小等问题,但是种植密度有一个区间数值,如果选取的种植密度已经明显超过允许的最大种植密度,那么生姜植株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个体发育不良的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若是生姜的种植从6 000株/667m2提升到了8 000株/667m2,生姜的个体成长不会出现明显的波动,往往是呈现轻微弱的一种状态,但是若地将种植密度提升到了9 000株/667m2的话,生姜个体成长便会出现明显的改变,生姜植株无论是从叶面积方面,还是从分枝数方面都会发生改变,不仅植株发育矮小,而且叶面积小、分枝数少且根茎又小又轻,生姜质量受到明显影响,产量明显下降。
4 提升生姜种植产量以及质量的措施
4.1 做好土壤管理工作
土壤是许多植物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为生姜植株在内种植之前选择好优质的土壤并不代表着今后可以一劳永逸,工作人员已经做好培土工作以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因此种植土地的一系列后续管理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土壤管理主要是有以下三个环节。
4.1.1 中耕培土。中耕培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土地管理方式,生姜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为了保证土地处于疏松状态,种植人员应适当安排2~3次培土,对土壤进行疏松处理,如果出现姜块裸露,种植人员就需要及时培土。
4.1.2 定期施肥。为确保后续生姜植株摄取到足够的营养,种植人员需要在适应的时间段对植株进行施肥,通常会选择含有丰富的氮元素和磷元素等有机肥料,施肥时间也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在生姜已经播种完成之后的出苗阶段以及生长叶阶段来施肥,在初秋的阶段施肥效果最佳。
4.1.3 定期除草。定期清除杂草以确保供给生姜植株的营养不被争抢,促使土壤中的营养最大限度地被在生姜植株吸收。定期除草也要选择适当的方式,手动除草适合杂草数目不多的情况,若杂草过多,则最好选择使用农药进行喷除,农药必须不影响生姜根茎的发育成长。
4.2 重视播种以及灌溉环节
当在一定的种植密度之内,增加植株的种植数量可以加大产量并且不会显著影响到植株的个体成长,但是必须合理控制这一种植密度,若超过种植密度则会影响植株个体发育,植株成活率不仅无法保障,而且产量会大幅度缩减,种植密度在5 000株/667m2是最适合的,最大不超过6 000株/667m2,若种植小姜,植株密度可适当地提高,7 000株/667m2是适合种植小姜。生姜幼苗可以在上述选定的种植密度,可良好生长,分枝数和单叶面积更加合理,同时兼顾到了最终的生姜产量。当选定好种植密度时,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也非常关键,在播种前20天,需要晒种姜,种姜必须选择肥大、光亮的姜块,姜块上最好留有1~2个芽,在每年的3月下旬到4月下旬的时间段来实施播种工作,这时候的气候条件对生姜幼苗的成长是最有帮助、最合理的。由于生姜对水分的需求很大,种植人员可选用微灌或者滴灌的方式,防止出现干湿交替现象的同时还能保障不会出现水分过多所带来的水涝问题。
4.3 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不注重病虫害的防治会导致姜块受到损害,最终影响产量,因此必须加以管控,当结出的姜块上出现病虫害时,必须及时处理掉,当生姜已经到了收获环节,工作人员应注意在生姜收获完成后将秸秆带离栽培地,防止给下一次的生姜种植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5 结语
综上所述,生姜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作物,其种植密度需要经过严格的把控,以确保生姜幼苗可以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获得高产且不影响生姜个体的生长发育,同时在培植过程中,应做好施肥、培土和除草工作等,确保生姜能处于最合理的生长状态中,以提高种植人员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