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研究
2023-04-05郑婉霞
郑婉霞,王 恒
(1.日照市东港区陈疃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19;2.日照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山东日照 276826)
0 引言
蓝莓作为一种享誉世界的水果,其普遍具有色泽亮丽、果实饱满、酸甜可口的特征,在无公害技术的栽培下,其果肉变得更加细腻,口感也更加爽口。但在其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多种病虫害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其生长质量,这要求栽培人员加大防治力度,为蓝莓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蓝莓的生长质量及产量与栽培技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培育人员需要加强对无公害栽培技术的重视程度,运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为蓝莓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1 蓝莓无公害主要栽培技术
1.1 建园
首先,蓝莓的种植地普遍在丘陵地区。由于其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在选择培育地时,要选择土壤pH值在4.0~5.5,大多数口感上佳的蓝莓的土壤性质通常为沙质土壤,这种土壤普遍具有土质疏松、营养含量高的特点,是蓝莓最喜爱的土壤。再结合蓝莓喜光的特征,要求培育人员在建园时,须要将园地建在山区或丘陵区,还要保证所选区域排灌条件好。
其次,培育人员在栽培蓝莓的1~6个月前,要对园区内的土壤pH值展开检测。若发现存在pH值不合格的土壤,立即对其进行改良。若土壤的pH值高于5.5,需要通过化学手段对其进行降值,可利用硫磺粉达到降值的目的,由于沙土壤的特殊性质即便其pH值没有超高,栽培人员也需要在培育地,施加20~35 kg/667m2的硫磺粉,而普通土壤则需要施加40~85 kg/667m2的硫磺粉。蓝莓的栽培需要使用旋耕机辅助培育人员开展工作,旋耕机需要将土壤深耕至20 cm左右的深度,在完成深耕后,需要使用各种草木炭以及河沙等材料,对土壤表面进行覆盖。若仅是部分土壤pH值超高,则无需对整体土壤进行改良,仅需在挖定植穴环节对pH值数低的沙质土壤,施用10 kg左右的硫磺粉;pH值数高的,施用20 kg左右。
最后,蓝莓建园的关键环节,整地。由于蓝莓的建园区在山区,因此培育人员需要进行整地作业。如山坡坡度<5°,在进行挖定植穴的栽培作业时,要确保其植穴深度在0.4~0.5 m。其直径为0.4~0.6 m,并且需要在其所挖穴的底部,施用有机化肥,完成施肥工作后,还需使用碎树皮或酸性泥土等材料对植穴顶部进行覆盖,覆盖高度要高于原土壤表面30 cm左右。此外,培育人员也可以采用挖定植沟技术,需要注意的是,作业时,培育人员要保证植沟深度在0.3~0.4 m,植沟宽度大体为0.6~1 m,并且用有机肥或秸秆等材料对其植穴顶部进行覆盖。覆盖物料中,严禁加入鸡粪,覆盖高度要高于原土壤表面约25 cm[1]。
1.2 栽植要求
蓝莓品种的选择对其整体生长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选择品种,品种的选择与其种植土壤以及种植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条件等息息相关。这要求选品之前,需对培育地的气候特征及周边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考量。选择蓝莓品种时,尽可能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以及出果率高的种子,不要选择在种植地没有培育过的种子。同时,还要选择能够辅助蓝莓健康生长的授粉种。不同蓝莓品种对栽培的密度要求也存在显著的不同,栽培过程中,须根据不同蓝莓品种的独特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密度。
蓝莓不同于大多数果类,其没有主根,这要求栽培人员要严格控制栽植深度,其最佳栽植深度在10~20 cm,并且其种子不能够与底肥进行直接接触。此外,蓝莓植株的选择必须具备根系发达、长度高于50 cm、苗木分枝在2枝以上的硬性条件。若蓝莓品种为裸根苗,其缓苗期要长于其他品种,这种蓝莓品种的成活率可高达92%,主要在秋季对其进行栽植。若想要在春季栽植,须在土壤解冻后、苗木萌芽前开展栽植作业。
1.3 土肥管理
蓝莓栽培过程中严禁使用除草剂。这主要是为了帮助栽培土壤锁住水分,为将土壤的pH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培育人员可以将粉碎的树屑或落叶等覆盖在培育土表面,以此提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此外,也可以在园地内种草或施用绿色肥料。蓝莓栽培的土肥管理环节的重点工作内容是严格管控土壤的pH值,使其一直保持在达标状态,为保障蓝莓的生长质量,可在蓝莓园内施用少量的氮肥,但绝不能在此基础上再施用硝态氮,也可施加少量的钾肥,但严禁施用氯化钾。可以大量施用农家绿色肥料及有机肥等[2]。
现阶段,蓝莓施肥技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整园播撒,另一种是按沟施肥。按沟的施肥方式,要求培育人员须将沟宽合理控制在20~25 cm,而深度则需控制在10~15 cm。秋冬季节,培育人员可结合实际栽培情况,适当增加宽度,但研究表明,秋冬季节的最佳沟宽在30~35 cm,最佳沟深在25~30 cm。在园内施加绿肥时,可采用翻挖压青埋入土中的施肥方式。此外,还需要在每年的5月下旬,对蓝莓植株施加壮果肥,提升其生长质量。
1.4 采收
蓝莓的采收作业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高丛蓝莓,另一种是矮丛蓝莓。矮丛蓝莓相较于高丛蓝莓,其成熟期较长且果实较为坚固,因此在采摘此类蓝莓时,可在果实全部成熟以后,统一对其进行采摘。高丛蓝莓,需要在其果实成熟后的4周左右对其展开分批次的采摘,通常隔1周进行1次采摘。
2 蓝莓常见病虫害的类型
1)刺蛾类害虫。幼虫极其喜欢蚕食蓝莓的植株叶片,对蓝莓的健康生长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当这种虫害对蓝莓植株进行侵袭时,其叶片表面会逐渐形成较为密集的透明虫斑。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的不断成熟,虫斑会慢慢遍布叶片的所有角落,如不对其展开有利的防治措施,会导致蓝莓叶片出现严重破损。
2)衰蛾类害虫。又叫避债虫,这种害虫在蓝莓病虫中以小衰蛾居多。蚧类害虫。对蓝莓植株的破坏力十分强,经常出现在蓝莓的枝干和叶片上,对其进行长时间的蚕食,若未对其展开有针对性地防治,很有可能直接导致蓝莓植株的死亡。
3)金龟甲害虫。特点是植食性。在其幼虫时期,会对蓝莓植物的根系进行蚕食,导致其根系严重缺水,致使蓝莓整体植株的死亡速度十分快。作为蓝莓最严重的病虫害,给其培育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野蛞蝓害虫。被蓝莓培育户称为鼻涕虫,其不喜光,喜欢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其繁殖季和生长季会对蓝莓果实和叶片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3 蓝莓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施药防治
每年的4~5月份,对蓝莓树苗进行施药,将敌敌畏和多菌灵进行混合,混合比例为50%多菌灵的500~600倍溶液和80%敌敌畏的1 300~1 500倍溶液,隔10~15天施药1次,施药周期为2次。在每年的8~10月,需要对蓝莓树苗进行2周期的施药,施药次数可结合蓝莓的实际状况以及病虫害的破坏程度进行确定,同4~5月份一样,采用敌敌畏和多菌灵混合进行治疗,也可将多菌灵和溴氰菊酯乳油进行混合,对蓝莓树苗进行防治。
3.2 杂草清除
每年的11月份,须将园内的杂草进行全方位的清除,将冬眠的病虫彻底清除干净,并将带有虫卵的果枝消减。在12月份,需要将园内的土壤展开深挖,开挖深度不得<20 cm,目的是将土壤深部的害虫进行彻底杀除。
3.3 改进和提升防治措施
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应将各类病虫害的发生频率以及产生原因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在使用化学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一定要合理控制药剂的用量,严禁使用含毒量大的药剂,在蓝莓果的采摘期不可使用任何化学药剂。
蓝莓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培育人员通过丰富的防治经验,不断改进防治手段,创新防治措施。在蓝莓植株生长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培育人员都须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发现植株存在生长缓慢、叶片枯萎的情况,须立即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在治理过程中,尽量采取物理手段进行防治,若灾害情况严重,一定要采用化学手段,尽可能选择低毒量的药剂施加在蓝莓植株上。
3.4 利用新型防治设施设备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蓝莓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时,可以引进先进的农药喷洒设备以及虫害监测设备,利用新型防治设施,减少化学药剂对蓝莓的副作用,推动蓝莓产业持续高质量健康发展[3]。
4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推进我国蓝莓产业的不断发展,扩大种植规模,培育人员需要对蓝莓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并且不断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为消费者培育出健康美味的蓝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