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后致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23-04-05邹雪君郝巧蓉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前臂内瘘动静脉

邹雪君, 郝巧蓉, 王 慧

(1.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血液透析室, 湖北 宜昌, 443001;2.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护理部, 湖北 宜昌, 443001;3. 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 骨科, 湖北 宜昌, 443001)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理想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基本条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行动静脉内瘘术8~12周以后,医护人员评估内瘘达到成熟条件后,可进行首次内瘘穿刺。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部位的选择、穿刺的方法、有无血肿形成等对于保证内瘘血流量、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充分性至关重要。本文报告1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后,因按压止血无效,血液严重外渗致左上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总结正确处理方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4岁,在科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于2021年5月22日行动静脉造瘘术。2021年7月10日,首次为患者穿刺左侧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治疗时间4 h,血流量180 mL/min。治疗过程顺利,回血前测血压147/102 mm Hg。拔针后,护士发现穿刺处有一处小血肿形成,直径约2 cm。立即给予重新压迫止血,嘱患者在候诊区休息、留观。稍后患者反映肿胀范围扩大,发现患者左前臂肿胀,漫延至整个前臂,肿胀处变硬,检查动静脉内瘘震颤存在,可闻及杂音,再次重新调整压迫部位压迫止血、局部冰敷。给予鱼精蛋白24 mg缓慢静脉推注。持续观察,患者肢体肿胀仍进一步扩大,漫延至手掌。前臂局部可见两处水泡,直径约1 mm,之后水泡逐渐增多、扩大,漫延成片。行床边血管彩超,彩超下见穿刺部位皮下仍有活动性出血,由彩超定位确定压迫部位并压迫止血。

立即请手外科医师会诊,手外科医师查看患者后,诊断为“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随后立即将该患者送往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左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切开减压术”。术中探查见:左前臂肘关节严重肿胀,前臂多处张力性水泡。前臂远端桡侧见出血点,出血不止。于左前臂掌侧设计两处各约6 cm弧形切口,切开皮肤、浅筋膜及深筋膜,减压前臂掌侧骨筋膜室。给予创面止血,部分缝合左前臂伤口,无菌敷料包扎。

切开减压术后,给予补液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患肢抬高。术后第4天,患者伤口敷料干燥,伤口无红肿,渗出较之前明显减少,转肾内科继续治疗,行伤口定时换药、消肿、止痛、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降压、营养神经及改善尿毒症并发症等治疗。

切开减压术后4周,查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彩超。示左侧头静脉远心段内径约0.45 cm,最大血液流速约120 cm/s,桡动脉远心段内径约0.44 cm,最大流速约108 cm/s,2 d后该患者出院。

切开减压术后6周,再次为患者穿刺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穿刺过程顺利,透析中血流量200~220 mL/min,结束后按压止血顺利。后持续10次穿刺动静脉内瘘血管,均无异常,遂予拔除颈内静脉临时导管。

2 护理

2.1 原因分析

本案例中,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处出现血肿,并逐渐漫延至整个左前臂的可能原因如下。

2.1.1 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时机不成熟:操作指南建议最好在手术8~12周以后开始穿刺使用动静脉内瘘,特殊情况也应大于1个月,动静脉内瘘成熟后开始穿刺[1]。适当延缓初次穿刺时间将有助于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1]。本案例中,患者于术后第7周行首次穿刺,尚未达到指南要求的时间,动静脉内瘘血管可能未充分成熟。未充分成熟的内瘘血管,其血管壁较薄,血管直径不足,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发生穿刺失败、血管破损、皮下血肿等。

2.1.2 动静脉内瘘使用前评估不到位:首次穿刺前,应对动静脉内瘘血管行充分评估,测定自然血流量>500 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 mm,距皮深度<6 mm[1]。本案例中,首次穿刺前,视诊患者动静脉内瘘伤口愈合良好、皮肤完整,听诊患者动静脉内瘘处杂音清晰,触诊血管扩张均匀有弹性,随即为患者进行穿刺,并未按要求行血管彩超评估,未确认相关数据指标。之后该患者住院期间,内瘘术后11周查左前臂动静脉内瘘彩超示左侧头静脉远心端内径约0.45 cm,桡动脉远心端内径约0.44 cm,尚未满足“穿刺段静脉内径≥5 mm”。由此确认,该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时,评估不到位、内瘘血管未充分成熟。

2.1.3 穿刺针拔除后后按压力量或位置不正确:本案例中,护士拔针后发现穿刺处有一处小血肿形成,判断血肿形成的原因为按压部位欠准确。给予重新压迫止血后,护士未充分观察按压止血效果,嘱患者离开病室到候诊区休息留观,而再次按压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血肿进一步扩大。

2.1.4 封管肝素的使用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在早期动静脉内瘘启用期,由于穿刺血管的不稳定性,通常仍需要使用肝素封管液进行导管的封管,以保证导管的通畅性、保证透析治疗。而导管封管不当导致的患者出血,往往被医护人员忽略。为防止肝素封管液推注过量,操作中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导管标记的管腔容量推注封管溶液。通常采用 10 mg/mL的普通肝素钠溶液封管,高凝患者可以采用更高浓度的肝素钠溶液直至肝素钠原液[2-3]。本案例中的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当日,治疗结束后,护士按管腔容量进行颈内静脉临时导管封管,其使用的封管液为浓度25 mg/mL的肝素钠盐水。即使按容量封管,封管液会不可避免地会从导管尖端溢出,从而影响全身凝血功能[4]。导管封管液存在早期的快速漏出和后期的持续缓慢漏出现象,封管后,1 min漏出率为26.6%~46.0%,2h漏出率39.2%~67.2%,24 h漏出率56.5%~71.5%,48 h漏出率63.7%~82.1%,96 h后封管液漏出率高达71.4%~87.9%,漏出的封管液进入人体后会导致出血的风险[5]。因此,该案例中,不排除透析结束后的肝素封管,导致患者凝血时间延长,不利于穿刺点压迫止血。

2.1.4 护士警惕性不足: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数量急剧增长,对血透护理人员数量的需求增强,致使低年资的血透护士比例增加。低年资的血透护士,上岗前虽然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专业培训,但临床经验积累尚需要一定的过程。案例中的严重血肿在本科室尚属首发,拔针护士缺乏相关经验,对事件发展结果缺乏一定的预见性,未引起充分的重视,盲目安排患者离开透析厅,导致不良事件升级。

2.1.5 人员分工欠妥当:本案例中事件发生时间为中午,血液透析室处于上下机的高峰期,工作量大且集中,人员精神紧张,容易疏忽细节;且科室缺乏备用留观床位,导致患者离开治疗厅,在候诊区留观,距离治疗厅工作人员有一定距离,导致观察不到位。另外,对早期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科室更注重穿刺环节,安排高年资的护士进行了上机前穿刺。但是在下机拔针时,未指定高年资护士负责,导致低年资护士拔针后处理不当,不良事件发生。

2.1.6 患者知识缺乏、认识不足:针对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医护人员已做好充足的宣教,尤其是首次穿刺的患者,护士反复强调动静脉内瘘保护和按压秩序的和重要性,但由于患者的接受能力各有不同,一旦患者知识掌握、重视不足,可能会引起严重后果.

2.2 护理对策

2.2.1 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时机不成熟:在病情及多方因素允许的前提下,应给予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充分的成熟时间,尽量在术后8周以后,且经过充分的评估,确认符合穿刺条件,再考虑进行动静脉内瘘的首次穿刺。

2.2.2 动静脉内瘘使用前评估不到位:动静脉内瘘首次穿此前应充分评估,除常规的视诊、触诊、听诊之外,还应借助超声影像等技术,提供准确的信息,严格把握动静脉内瘘穿刺指征,选择最优方案,以更好地保护内瘘血管和患者安全。建议最好在AVF成形术8~12周以后开始穿刺使用,特殊情况也要至少1个月的内瘘成熟期后开始穿刺。AVF成熟的判断主要包括:①物理检查:吻合口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 弱或消失;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可供穿刺的区域,瘘体血管壁弹性良好,可触及震颤,无搏动增强或减弱、消失。②测定自然血流量>500 mL/min,穿刺段静脉内径≥5 mm,距皮深度<6 mm[1]。

2.2.3 穿刺针拔除后后按压力量或位置不正确:透析治疗结束后,需要对穿刺部位进行有效的压迫止血。保证按压有效的前提是准确按压针眼、力度合适,方能达到压迫止血目的。动静脉内瘘穿刺拔针时,应将纱布垫放于针眼上面,拔针同时纱布垫及时按压住针眼位置;拔针后拇指迅速按压针眼处,按压时间10~30 s;拔针瞬间按压力度要大,持续5~15 s后逐渐减轻按压力度,以即不出血,又能触及震颤为宜[6]。血液透析治疗中,各种急性并发症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很高,除了规范操作之外,护士对相关护理操作的不良后果和并发症应有高度的预见性,遇特殊情况应保持警惕,采取规范正确的处理措施,必要时及时求助高年资护士帮助。

2.2.4 封管肝素的使用导致患者凝血功能异常:通路的通畅与否决定患者能否顺利地进行透析治疗、延续生命。出于对导管堵管的担忧,医护人员往往不敢轻易尝试降低肝素封管液的浓度。针对肝素封管液渗漏的相关数据和危害,应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学习,并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作出适当调整,并坚持个体化观察研究,在保证规范封管、导管通畅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肝素的用量,以减少肝素渗漏给患者带来的伤害。针对新穿刺内瘘的观察期,由于患者多数尚未拔除中心静脉导管,需要定期封管。针对此类患者,除了在封管液剂量上的精准之外,也可以尝试避开透析当天封管,以减少内瘘穿刺部位出血的风险,但是该方案对于门诊透析的患者,需要患者更频繁地进入医院,因此实施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

2.2.5 护士警惕性不足:血液透析室由于其治疗的特殊性,风险无处不在。因此,血液透析室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之外,更要掌握相关的风险预案,具备预见、判断、处理风险的能力,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警惕性,减少或杜绝不良事件发生。

2.2.6 人员分工欠妥当:血透室治疗高峰期,由于工作量大且集中,护理人员往往是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出于对患者安全的考虑,尤其是早期动静脉内瘘和特殊情况时,更应小心谨慎。治疗结束,为患者进行拔针时,建议由穿刺者拔针,穿刺护士熟悉进针角度和方向,避免造成血管壁的二次损伤[6],且按压部位更准确有效。精准的按压止血可最大限度减少患者发生皮下血肿的风险。另外,针对早期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以及自理能力差的患者,穿刺针拔除之后,不建议患者立即离开,应在责任区域内由专人负责观察,直至初步止血完成后尚可离开。

2.2.7 患者知识缺乏、认识不足:针对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医护人员做好宣教之后,还应及时评估患者掌握的情况,并根据实际掌握情况作出个性化的处理方案,对于依从性差、知识缺乏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3 讨论

骨筋膜室综合征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其作为创伤骨科常见并发症,多发部位为前臂掌侧与小腿,如患者未经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则可能引起肌肉坏死,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出现肢体残废,威胁其生命安全[7]。动静脉内瘘穿刺后血肿是透析患者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动静脉内瘘首次使用中较为罕见的并发症之一[8],一旦发生,除上述后果外,动静脉内瘘患者更是有可能因此血管塌陷硬化,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本案例中,患者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后致骨筋膜室综合征,虽及时行切开减压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较好、动静脉内瘘功能良好,未导致肌肉坏死和截肢的恶果,但手术创伤和长达1个月的住院治疗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且对于当事医护人员也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因此,对于早期动静脉内瘘的启用,血液透析室管理人员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务必从穿刺时机、动静脉内瘘评估、导管封管、抗凝剂的使用、人员管理培训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不断完善流程和制度,方能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生命线、保证患者安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前臂内瘘动静脉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8要点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动静脉内瘘应用单纯纱布折叠指压法压迫止血效果观察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