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对策
2023-04-05刘凡华
刘凡华
(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山东邹城 273500)
1 邹城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1.1 主导产业崛起迅速,特色突出
在现代农业总体发展规划下,全市目前形成了以山东友和生物科技、济宁利马菌业、山东恒信生物科技、山东常生源生物科技、山东福禾菌业、山东世纪智慧农业科技等为龙头的食用菌种植及加工业;以山东金鹏、山东呱呱鸭、济宁众客食品等为龙头的生猪、肉鸭系列肉制品加工业;以山东圣锦食品、山东光头李记食品、济宁米香食品为龙头的花生制品加工业;以山东圣地源农牧、济宁禾丰牧业、邹城新希望六和、济宁海鼎等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业;以山东太阳宏河纸业为龙头的纸业加工业、以济宁万都、邹城政道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业;以山东金钢山酒业为龙头的白酒加工业;以邹城玉昕、韬歌为龙头的面粉、挂面加工业;以山东十八趟、山东孟子居、山东五康轩等为龙头的土特产加工业;以山东汇香源为龙头的调味品加工业;以山东百隆、山东傲源为龙头的纺织加工业;以山东孔圣堂为龙头的中药材加工业;以山东宇程为龙头的乳饮加工业;以山东世纪智慧农业科技、济宁鲁青生物科技为龙头的有机肥加工业等。随着新型经营主体逐步深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食用菌、林果、瓜菜、粮油、畜禽、水产等10多个产业体系。
1.2 农产品加工能力逐步提高,营销网络日趋完善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外部经济环境步入低迷,我们国家也适时调整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但是,作为人们生活基本需要农副产品加工业此时却逆势而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邹城市利用引进和建立的猪八戒、一亩田、京东、鲁南电商城等销售网络和物流平台优势,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保持了连年增长的势头,强力支撑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
1.3 产学研对接初步形成,品牌等体系建设日趋完备
农业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鲜期”,加速了农产品加工与技术成果转化,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更是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价值,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科技保障。
1.4 园区、基地的规范建设,为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邹城按照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整体规划布局,以园区带动基地发展,形成30多个特色农业园区,培育了食用菌、土豆、地瓜、草莓、核桃、樱桃、早熟桃、冬桃、杏、蓝莓、中药材、肉鸭、生猪等20多个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基地。截至2021年,全市年出栏生猪达41.94万头,肉禽839.1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0.23万hm2,食用菌工厂化种植面积 2 460万m2,产量38万t。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3个,绿色食品认证57个,有机食品认证10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7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品牌1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11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创新创业园区6家,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菜篮子生产基地5个。园区、基地的规范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运营,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生态原料,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1.5 农产品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
随着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加工主体对原材料、加工半成品、产成品甚至是下脚料(废料)采取吃干榨净的理念,从百姓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到百姓餐桌,实施全程服务,全程收益,尤其是秸秆的综合利用,既给农民创造了经济效益,又清洁了社会环境。随着农副产品加工程度逐步提高、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给生态农业种植、养殖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给农业农村带来了更大更多的经济效益,为农村稳定健康发展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2 邹城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尽管邹城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达成了一定规模的发展,农产品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发展基本形成,农副产品加工业区域经济效益也已彰显,但是这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培育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还不能很快消化当地农副产品,造成农产品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农副产品加工科研投入少,造成精深加工项目少、加工产业层次低、链条不够深入、综合效益不高。三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用工成本高、工人素质低等制约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壮大。四是部分农业龙头企业产品生产推广方式传统,经营管理不科学、不经济、效率低下,直接导致生产出产品不够精致,生产出的精致好产品卖不到好价格,影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的上档升级。
3 下步农产品加工的发展思路对策
3.1 完善发展规划,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
要坚持用工业化经营理念谋划农业经济发展,根据本地气候条件、适宜作物、传统习惯等,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规划,科学布局种植、养殖特色品种。重点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和集群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切实做到从田间地头(畜禽圈舍)到百姓餐桌,提供全程服务,从控制农产品加工原料开始,提升农产品精深、精细加工能力,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开发出农产品更高的附加值,奠定发展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3.2 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壮大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要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的优势,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百姓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目前,邹城市拥有食用菌、土豆、草莓、大樱桃、核桃、桃、瓜菜、中药材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资源,拥有规模化的肉鸭、生猪养殖资源,特别是前些年退耕还林发展的近8万亩林果,均已进入盛果期,为农业招商引资、引智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规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青岛保税港济宁(邹城)功能区设置也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因此招引一批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的食用菌、肉鸭、生猪等精深加工企业,提高当地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条已迫在眉睫。
3.3 加大扶持力度,解决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实际困难
各级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晋升作为重中之重,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的发展理念,全面整合各部门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集中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引导金融部门探索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改善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探索企业的厂房设备、生产基地的地面附着物、农产品评估折价等作为抵押担保,破解农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推进农业保险、有针对性地增加保险品种和覆盖范围。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闲置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领域流动,缓解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3.4 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全力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水平
一是信息共享服务。充分利用农业信息等网络平台,完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信息、土地流转信息,加大有关“三农”政策宣传力度,为企业提供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定期发布邹城农业产业投资指南,有效规避企业风险。二是技术登门服务。选派业务全面的技术骨干进驻重点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协助企业加强与农业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保障专业人才供给、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培训力度,鼓励企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三是管理引领服务。世界局势的新变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长期蔓延,进一步要求建设项目要向粮食等种养业企业倾斜,保障粮食供给的绝对安全,牢牢树立“中国人的饭碗要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并且要装中国粮”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