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3-04-05孙风朝
孙风朝
(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 044004)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黄河流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地区,在经济活动、人口活动方面,比较主要。不过在经济水平上,仍然有较大不足。此外,在生态环境方面,黄河流域也非常关键,但长久以来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由于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不具备很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1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
1.1 揭示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
目前,在黄河流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各省区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不具备较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以,在环境和经济二者协调发展进程中,应当致力于将区域分工协作程度低、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现代化生产要素储备不足、产业结构低端同质化、水沙关系不协调、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等问题解决[1]。在新时期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在黄河流域的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状态事实等基础上,对二者协同发展客观规律进行厘清,辅助决策政策制定。
1.2 探寻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中,需要对二者之间相互依从的动态关系进行了解,根据各种相关的理论和课题,重新梳理各个发展环节,依托差异化发展理念、制度安排、科技水平、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明确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表现形式、影响机理、作用方向、非线性关系。结合当下的发展特点、实际情况、未来趋势等,需要推进环保和经济的转变,应从无序、不稳定、矛盾、对立转变为有序、稳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并对其均衡状态、结构突变点、演进路径、比较优势、驱动因素加以探寻[2]。
1.3 明确协同发展的良好效应
在黄河流域中,实现环境、经济的共同进步,主要是为了造福于人民,黄河流域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榜样,所以,对二者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效应进行明确,包括金融、累积循环、溢出、规模、学习、资源配置聚集等层面。从整个流域经济的视角出发,结合各个构成要素的因果关系、相互反馈特点、系统科学指导思想等,在系统内部结构角度上,总结黄河流域生态不佳的深刻内涵,从而在发展当中,获取更好的发展途径。进而促进黄河流域在环境、经济双方面的共同进步,明确具体的良好效应。
1.4 推进协同发展的机制设计
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目标需要明确,是环境、经济双重发展,不断完善、建设和培育黄河流域现代治理体系、现代经济体系和现代化发展新动能。用现代化手段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能够达到持久稳定的协同发展状态[4]。应当针对协调发展的机制进行重新构建,确保市场、政府等都能够发挥良好功能,加强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达到有效的合作、协商机制。确保在环境、经济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进而促进流域产业的优化升级及有序转移。能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有效机制设计,确保顶层设计、战略规划科学合理。
2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因素
2.1 创新发展驱动因素
在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的进程中,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要用创新的力量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等两者协调发展。应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牧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2.2 现代要素驱动因素
元素升级以现代元素为基础,其在环境里保护方面,经济发展方面,都能发挥出较好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将现代要素引入协同发展中,能够实现新业态生成,对增长体系加以重塑。推动绿色金融及数据的发展,实现市场化改革。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的运用,推进优势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构建上中下游产业协同配合和产供需有效对接[4]。
2.3 现代产业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现代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促进产业基础能力优化升级,达到产业链现代化转变的要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同时,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加强资源型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兼顾农牧业的发展,推进绿色农业、节水型农业的转变。
2.4 空间格局驱动因素
对黄河流域空间格局进行重塑,在发展模式方面,需要重新决策,调整人口密度。在生态脆弱的地区,使人类活动尽可能减少,不要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减少过度旅游等。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系统稳定平衡[5]。针对产业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确保合理性与可行性。
2.5 乡村振兴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乡村振兴能够发挥较大的驱动作用。包括新型农村经济主体构建、农村经营模式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等,从而在环境和经济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借助乡村振兴驱动力,对乡村规划布局进行重新整理,打造特色乡村,拉近城乡距离。还要发挥农牧业的优势,在产业融合方面大力推进,进而实现特色化和专业化乡村。
2.6 开放发展驱动因素
要进一步加大黄河流域开放发展的力度,对新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以新发展阶段为主,将新发展格局融入,提供更为优质的发展服务,进而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驱动力。构建多向并进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对外开放新门户[6]。结合一带一路,扩大黄河流域开放发展路径,对各项机制和环境加以完善。
2.7 基础设施驱动因素
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重点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体系。对主要产业链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整个流域的协调和跨领域发展。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体系加以完善,使各个城市之间加强联系。构建安全化、绿色化、智能化、便捷化的综合交通网络,包括省际、市际交通体系的衔接。
2.8 平台建设驱动因素
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平台体系加以完善,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市场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各平台作用。进而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提供充足的驱动力[7]。以整体的角度构建平台,从而为黄河流域的环境、经济二者共同发展提供更完整的后备支撑。
3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策略
3.1 体制机制创新
在黄河流域环境、经济二者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体制机制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在体制改革方面,应不断深化,确保机制创新取得理想的成效。对于地方政府协同治理体制机制要予以创新,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入手,保证体制机制能够满足协同治理要求,使地方政府能够发挥出更好的协同治理功能。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机制进行创新,以资源市场化交易机制、利益约束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横向财政转移机制、生态问题联防联控机制、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区域合作机制为中心,对新的工作推进体制机制加以建立,达到分工协作和有效配合。此外,构建利益协同机制,使各个利益主体可以实现流域内利益的共享性和一致性[8]。
3.2 推进机制建设
大力推进机制建设,对于主体功能,需要进一步优化划分,将各个层面上的发展目标加以明确,从而达到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功能协同及利益协调。对流域产业分工体系加以建立,使要素流通得到促进,将产业同构、市场分割等不良现象消除,在上下游产业之间进一步强化关联性。整合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保证产业协同的目标达成,在黄河流域的环境、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动能。要对流域管理机构及管理平台进行搭建,将传统陈旧的管理方法,用新的管理方法进行替换,将空间发展目标实现,达到利益、治理相互协调的标准。还要建立网络化、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实现各方目标激励相容,提高协调发展程度。
3.3 保障机制构建
在黄河流域的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对于保证机制也要大力构建,在实际执行的时候,注重对制度保障的强化,形成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满足共享、共治、共建的要求[9]。对于黄河流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机构的监测作用、监督作用、协调作用、指导作用,都要充分发挥,提升管理协调机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监管体系满足齐抓共管、协同联动、条块结合、权责清晰的要求。此外,对于黄河流域的水资源节约集约、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法律法规制度等加以完善,使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要求,构建和优化相应的现代治理体系的制度支撑、空间治理支撑和组织支撑体系。
3.4 治理体系完善
在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应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确保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转变[10]。基于协同推进发展的具体要求,应当以流域经济治理的协调性、统筹性、全域性为出发点,遵循共享、共治、共建的基本原则,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达到文化、社会、空间、生态、市场、利益、主体等多方面协同。对于黄河综合治理体系及能力的建设要予以强化,全面统筹由中央负责,分工协作由部门负责,执行落实由地方负责,保证管理体制各个环节可以有效衔接。
4 结语
黄河流域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生态环境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久以来的粗放式发展,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而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未能达到理想的成效。对此,基于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在黄河流域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进而在黄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满足环境、经济二者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水平的提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