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武山鲁班山与鲁班信仰考

2023-04-05彭伟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丹霞地貌鲁班信仰

彭伟伟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保护研究中心,甘肃 天水 741300)

甘肃省位于祖国的西部地区,地处黄河的中上游,地域辽阔。与宁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陕西相邻。东西蜿蜒约1600多千米,面积约45.3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版图面积的4.72%。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较短,气温高,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0~16摄氏度,由于各地的海拔不同,气温差别也比较大,日照充足。

全省的年降水量为36.6~734.9毫米,从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乌鞘岭以西的降水量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的降水偏多。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2%~76%。全省范围内无霜期的各地差异较大,大多数地方的海拔为1500~3000米,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

武山史称宁远,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渭水河畔,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西汉以来,这里就是丝绸之路南路通道的必经之地,也是中西经济文化汇合的要塞。追溯历史,远在38000年前,境内渭河两岸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原始先民早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史前文化。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在此建县。

武山素有“秦陇咽喉,巴蜀锁钥,屯戍要塞”之称,是“全国武术之乡”“中国韭菜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县”,有着“陇上书画之乡”“玉器之乡”的美誉。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景色秀美。武山不仅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古代中原与少数民族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区域之一。

清《嘉庆一统志》卷二千三百一十五云:“宁远县鲁班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上有洞,俗传鲁班凿此以居,名鲁班洞。”《甘肃通志》卷五亦载:“(鲁班山)上有洞,俗传鲁班凿此,名鲁班洞,山下又有大佛峡。”上述文献所记载的鲁班山为陇上名山,在武山县榆盘乡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是一座集丹霞地貌、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丹霞地质公园。鲁班山全境的景点有“鲁班试斧”“松林晓月”“五虎出山”等处。传说鲁班在这里是当年建造殿窟的众多技术出众工匠们的代称,同时也是工匠们借鲁班而自重的反映。

鲁班山的地质地貌是丹霞地貌特征,是水帘洞石窟群丹霞地貌的延伸部分。西北地区广泛发育的丹霞地貌,一类是黄土覆盖下的古丹霞,另一类是干旱区片流侵蚀和泥乳贴膜的丹霞。丹霞作用是对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化剥落等多种地质作用的统称,其产物就是丹霞地貌。岩性控制和崖壁片流垂蚀是丹霞作用的两种特殊机理。红层盆地的沉积相及其岩性差异决定着丹霞地貌的发育及其景观类型,据此在地貌发育的构造、外力和时间三个因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岩性因素。在南方比较典型的红层盆地中,边缘处的冲积扇相比较粗碎屑岩地区可以经历青年、中年和老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盆地中央湖泊中的泥岩和粉砂岩,却不能经历悬崖绝壁的发展阶段。暴雨水流在丹霞崖壁上发生近垂直向下的侵蚀作用叫作片流垂蚀作用。其中冲蚀作用形成了竖状沟槽或者竖状洞穴,涡蚀作用(借助风力吹动发展成垂直崖壁的涡旋)形成圆锥状洞穴或者串珠状洞穴,后者使洞穴沿软弱岩层分布,进一步扩大成扁平状洞穴。这些洞穴形成年代具有垂向一致性,不具有上老下新的变化趋势,而在水平方向上不同部位洞穴的形成年代可能不同。

我国已经发现的丹霞地貌有723处,以红色陆相的碎屑岩为主要特征,其基本的地貌特征是顶部平整,崖体陡峭。丹霞地貌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红色砂砾岩,因为硬度不大,所以比较适宜雕刻,整个崖体垂直节理的发育,一般会形成数十米高度的悬崖峭壁,在这种崖体上开窟造像,更有利于突显佛像的庄严肃穆。红色砂粒岩的水平层理结构,由于受到不同作用力的侵蚀,容易形成各种不同的额状洞,只要稍微开凿一下就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石窟,如利用屋檐凸起的坚硬岩层,对石窟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由于西北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以红色砂砾岩为主要构成成分的丹霞地貌顶部表层都是覆盖的黄土层,下雨时,表层黄土在雨水不充分的侵蚀下逐渐下渗,形成表层坚硬的黄土覆盖层,这样黄土底下的红层就不容易被侵蚀,在这种崖体上开凿的石窟更加坚硬稳固。所以丝绸之路沿线的丹霞地貌地区就成了开凿石窟的最佳选择,各种岩石的不同性质是决定石窟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因素,由于组成物质的不同,岩石的整体硬度和受力大小也各有不同,所以利用不同崖体开凿的石窟形式也会各不相同。例如:白垩纪时期,岩性结构均匀,适合于精雕细刻;第三纪时期,坚硬粗糙,适合制作石胎泥塑;第四纪时期,胶结性比较松散,更适合作壁画彩塑。

丝绸之路沿线的丹霞地貌分布区石窟众多,正是得利于崖体表层覆盖黄土的保护,特别是岩石所含的钙被溶解后将岩石胶结,形成坚硬的黄土盖层,在提高岩石硬度的同时,又保护了下面的红层。这种结构较为稳定,有利于深雕细凿,所以是开窟造像的最好选择。就全国范围而言,甘肃、新疆、四川这三地是我国石窟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中新疆和甘肃的石窟基本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丹霞地貌地区,四川的石窟几乎全部分布于四川盆地边缘的丹霞地貌地区。丹霞地貌的崖体表层颜色为红色和紫色,这两种颜色历来在中国象征着庄严、富贵和吉祥,是中华民族各阶层普遍尊崇的色彩。红色的崖体被阳光照射时,金光闪闪,让人产生幻觉,仿佛看到了佛光普照。历来在开凿石窟时,红颜色的岩石更容易得到开凿者的青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帘洞石窟群所在的鲁班峡谷就是利用丹霞地貌特征开凿的石窟寺。

武山县水帘洞石窟群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处的鲁班峡谷中,始建于北周,后经隋、宋、元、明等时期的续建重修,据文献记载曾经有“七寺五台”的规模,但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现仅存四个单元:水帘洞、显圣池、拉梢寺和千佛洞。整个石窟群保存有历代的窟龛约69个,塑像约160余尊,壁画2400多平方米。其中精华单元拉梢寺的主体部分开凿于高宽60余米的半圆形弧形崖面上。

水帘洞石窟群的丹霞地貌崖体主要构成物质是下三纪时期的紫红色块状细砂岩,因为岩石性质比较坚硬,砂石的颗粒粗糙,不适合开凿大型石窟,所以主要以浅浮雕为主。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都是利用天然的半圆形崖窟,先磨平崖壁,开窟造像,最后敷泥皮绘制壁画。拉梢寺单元保存有现存世界最大的摩崖浅浮雕大佛释迦牟尼像,大佛连同佛坐通高42.3米。这种浅浮雕技艺是先把天然的崖体磨平,再浅浮刻出佛和菩萨的造型后,一层一层敷泥皮而成。先敷粗泥,后敷细泥。粗泥加麦草,以增加泥皮的附着力;细泥加有塑像坚固剂。据元代《塑画记》的记载,古代雕塑时所用的材料有糯米、粳米、小油、黄蜡、桐油、皂角、土布、铁条等十几种。工匠们把这些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既保证了泥塑具有磐石般坚实,又确保了陶瓷般莹润的质感效果。

纵观中国古代史,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和璀璨夺目的手工技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鲁班是中国工匠的代表性人物,被视为“百工祖师”“行业神”。在中国古代,行业神一般是将具有高超技艺的真实历史人物奉为本行业的保护神。这种行业信仰是民间祈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尊崇的特定仪式和活动。民间谚语有“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行”的说法。在我国,行业祖师、行业神的信仰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汉唐时期,繁荣于宋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行业神鲁班实际上是中国工匠精神的集成体现。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能工巧匠,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鲁般。木、石、泥、瓦等行业都奉鲁班为他们的祖师,这种膜拜逐渐演变为“多行一神”的行业祖师。汉朝时期“鲁班”的称呼正式出现,从《淮南子》《论衡》等典籍中可看出对鲁班技艺的神化。至唐代张骜的《朝野佥载》记载:“鲁班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屠,作木鸢……”这时鲁班信仰已经有了祭祀的具体化表现,到明清时鲁班信仰达到了鼎盛。

鲁班信仰的产生与封闭的手工业发展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手工技艺有着严格的传承制度,这使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技术传播链,而是多依赖家庭式的技艺传承。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各行各业间的交流,分散的不同行业间需要一个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精神象征以作为行业联合的主心骨,鲁班信仰随之产生。鲁班是历史上人们口口相传的能工巧匠,技艺高超,涉及行业范围广阔,符合各行各业的信仰需求。除此之外,社会地位低下的工匠们需要从行业神中汲取精神力量,来增强自己对行业的认同,从而使自己的行业能够受到社会的肯定。鲁班由木匠行业领袖演变为行业的神,也表达了百姓祈福消灾、祛邪除厄的美好诉求。

鲁班的传说历史悠久。最早关于鲁班的记载见于《墨子》一书,除记载了鲁班制造攻战的云梯、钩强外,还记载有:“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发明了类似于今天风筝一样的东西,三日不下,有夸大的说法,更具有神奇的色彩。可见,从鲁班传说的源头上看,鲁班虽然是人,但已经有神的成分。《历代帝王京宅记·卷五载》:“金马门,宦者署门也,门旁有铜马,如名。武帝时相马者作铜马献之,立于鲁班门外,更名鲁班门。”东方朔等人皆待诏于鲁班门外。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中有关鲁班的记载就更具有神话色彩:“渭桥,旧有忖留神像。此神尝与鲁班语,班令其人出。忖留曰:我貌狠丑,卿善图容物,我不能出。班于是拱手与言曰:出头见我,忖留乃出首。班于是以脚画地,忖留觉之,便还没水。故置其像于水,惟背以上立水上。”这时的鲁班已经具有趋神的法力了。宋代李昉所编的《太平御览》也有记载。到明清时,民间庙宇的祭祀,香火鼎盛,除了神异的想象功能外,已经具有保佑信众平安、行业发展的祈福文化功能了。

鲁班的发明创造非常多,在农业机具、土木工具、仿生机械、古代兵器等方面都有发明,比如曲尺、钩强、石墨、墨斗、雕刻、刨子、锯子、斧头、云梯、伞等。各种发明的启示和寓意各不相同。

锯子的发明,传说有一次鲁班上山砍伐树木的时候,手不小心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下树叶仔细观察发现,原来叶子的两边排列着非常锋利的锯齿,于是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地划了一下,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鲁班从这件事上得到启发,心想要是有这样锯齿状的工具,应该能锯断树木。后来鲁班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最终发明了锋利的锯子,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木工的工作效率。

曲尺最早被称为“矩”,又被命名为“鲁班尺”,传说也是鲁班发明的。《墨子·天志上》说:“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曲尺由尺柄和尺翼两部分组成,相互成直角。尺柄比较短,主要用途是测量长度;尺翼的长度不确定,最长时为尺柄长度的两倍左右,主要用于测量直角或者平衡线。

云梯是古代用于攻城的器具。《墨子·公输》记载:“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写到墨子往见公输般时说:“闻公为云梯。”《淮南子》曰:“鲁班即公输般,楚人也。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古代水战用的争战工具——钩强,可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墨子·鲁问》:“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楚人顺流而进,迎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难。越人迎流而进,顺流而退,见利而进,见不利则其退速,越人因此若埶,亟败楚人。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量其钩强之长,而制为之兵,楚之兵节,越之兵不节,楚人因此若埶,亟败越人。”

据传鲁班把两块坚硬圆石的两面打磨凿成密布的浅槽,然后把浅槽的两面合在一起,借助人力或者畜力让其转动,在浅槽里加入米或粮食就能磨成粉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在此之前,人们加工粮食时是把谷物放在石臼里用工具反复捣,而石磨的发明把完全的人力劳动变成了借助外力,实现了间歇工作到连续运作的转变,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重大突破。

鲁班信仰的民间祈福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影响深远。《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描述:“于是乃募良工,访其杞梓。贸材运斧,百堵俄成。鲁国班输,亲临胜境,云霞大豁,宝砌崇墉。”可见当时陇右的百姓在建筑房屋上大梁以前,要举行一种诵唱“上梁文”的仪式,以祈求根基牢固,房屋能够平安长久。古代民间在建造房屋时,按照一定的礼仪规定进行。水帘洞石窟《鲁班经》载:“上梁之日,须用三牲福礼,攒扁一架,祭告诸神将、鲁班仙师。”《鲁班经·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中罗列了不同地区工匠在修建房屋时使用的富含多种寓意的吉祥物品。例如:南方人在制造船舶时,把船头朝内,表示能够进财,反之船头朝外则要出财;如果想让家中人考取科举,就得把桂树的树叶藏在斗中;想要长寿,可以把名为“不拘”的枝条藏在任何地方;如果把写有大吉、平安、太平词语的竹片,藏在房屋的脊梁顶上,可以使家人平安吉祥;如果在门缝中间放上毛笔,家中世世代代就能出贤能正直的人才;在房梁上画上乌纱帽,门槛上画上官靴,就能考中科举;若在正梁上放一枚钱币,可以享受长寿福禄,代代兴旺。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民俗文化中鲁班在工匠行业中具有祈福消灾、镇宅除凶的神力,工匠和屋主人都希望通过鲁班的神力来保佑家人平安、事业昌盛。至今在陇中地区,人们在盖房时仍然会“屋梁挂红”,贴“鲁班造就五福门;周公卜定三吉地”的对联,门楣上贴“上梁大吉”,以祈求健康、平安、顺遂。此外,武山民间每年农历的六月十三日鲁班诞辰日,工匠们都要到供奉鲁班神祇的鲁班殿(祖师殿)祭拜,保佑做工平安顺利、财源广进。

“几处去峰惊鬼斧,万年木屑化灵花”,这是举人李克明赞扬鲁班山的名句,千百年来鲁班信仰和工匠精神就像诗中的“万年木屑”一样不断赓续和传承,化作了绚烂夺目的匠心“灵花”。作为中华民族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信仰神,鲁班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跨越了时代,超越了不同地域,早已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演化成了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以鲁班为代表的行业祈福文化信仰源远流长,超出了行业信仰的范围,遍及华夏大地,深入人心,是中华传统民间祈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深厚积淀,在民众生活习俗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广细微的渗透影响。这些古老的行业信仰习俗虽夹杂着迷信色彩的因素,但更多的民间信仰则转化为人们追求心理安慰的俗信,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总之,鲁班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同时又是一个智慧的使者。在不断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鲁班信仰,是历代人们尊崇鲁班的工匠智慧、追求鲁班精益求精的高超技艺的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在某个历史人物身上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丹霞地貌鲁班信仰
丹霞地貌——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下)
赵雪作品
美丽丹霞地貌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聪明的鲁班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