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咳嗽

2023-04-05李峪欧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年4期
关键词:水液肺气脏腑

李峪欧 王 祺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0

咳嗽是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疾病[1]。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繁多,外感六淫、七情、痰饮、疠气等均可引起咳嗽。如《素问·咳论》有咳嗽为“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咳”“六腑咳”等观点,说明外感之邪侵袭肺脏或其他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影响肺气运动者,均可导致咳嗽的发生。《医原》中也提出,咳嗽病因不外乎气滞不宣、气逆不顺、气虚不固三点。由此可见,各脏腑在生理及病理关系上互为影响,其他脏腑气机失常亦影响肺气的运行,故咳嗽的发生与气机升降失常的关系极为紧密。

1 “气机升降”理论溯源及发展

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指出,“气”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构成物质,是万物中最小的存在,故言“其细无内”;他充斥于宇宙各处,故又言“其大无外”,是人类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气之变化运动称为气机,其基本运动形态为升、降、出、入,并从始至终的贯穿于生活中,是维持机体正常活动的根本。当其升降运动失去平衡时,则可在呼吸循环流通、水谷运化吸收、津液代谢输布及机体气血运行方面等均有体现。如《景岳全书·诸气》中讲道:“气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机升降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散见于各篇,从动态角度出发,讲述气机在人体气血津液的生成、转化、代谢的全部过程及脏腑的生理特点,使人们对脏腑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更加实际且具体[3]。金元年间,金元四大家开启了各派系争鸣的鼎盛局面,并对气机升降学说进一步充实发展。张从正作为攻邪派理论者主张以攻邪法治病,尤以“吐法”论升降;刘完素则更为重视玄府气机升降出入及心肾水火之升降;李东垣重视脾胃功能,认为脾胃即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善于使用升发之品以升举脾阳;朱丹溪则认为阴阳运动互有升降,与李东垣的“阳升阴降”理论的侧重点相互补充[4]。明清时期的气机升降理论发展到顶峰,如黄元御重视脾胃的升降平衡运动,在论著《天人解》中,将人体气机运动总结为“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说法,即全身气机流通均以脾胃为中心进行升降出入的运动状态,主张“中气之治”;近代彭子益更是继承了前人的学说并加以发展提出了圆运动,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对后世影响极深。

2 气机升降失常与咳嗽发病机制

2.1 肺气失于宣降,则咳作矣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五气所病……肺为咳。”明确将咳证的病位定在肺部。肺主气司呼吸,肺呼吸运动的正常运作,是“气”生成的根本保证,是故有“诸气者,皆属于肺”之论。肺主宣发肃降,“宣发”意为向上向外布散较清轻的部分于头面及腠理肌肤,“肃降”即清肃肺脏浊液,通调水道,此乃脏腑自身“小升降”[5]。通过肺不断的呼出浊气、吸入清气做有规律的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才促进了体内代谢的顺利运行,对人体气机升降运动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肺居高位,是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外合皮毛,通过气道、鼻窍与外界直接相通,故易遭受六淫邪气的侵袭。且随着现代环境变化及空气污染的加重,使本就娇嫩的肺脏不堪重负,极易招致外感邪气的反复侵袭,导致肺气功能失常,肺气逆而下行不畅,故发为咳[6]。同时肺朝百脉而通于他脏,其他脏腑的功能失常更是影响肺脏功能的正常运作的重要因素。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肃降功能如常,则上焦水液下行输往膀胱无碍,维持全身机体水液的平衡运行。久咳肺气亏虚则气不布散,气滞则运化水液失司,聚而成痰,病情易反复。由此可见,肺气和,则五脏六腑气机出入有常;肺气失于宣降则呼吸之气和全身之气均难以维持人体所需。故治疗时宜加入杏仁、紫菀、厚朴之品以肃降肺气,并根据其生理特性,在降肺气的同时加入少量升发药,如桔梗等,一宣一降,以防肃降太过而壅遏气机。

2.2 脾气失于健运 脾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作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而通达上下。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有“脾升则肾肝亦升,胃降则心肺亦降”的记载,指脾胃既可牵动肝气、肾阴的升发,助济心阳,促进机体气血运行不滞不壅;又带动肺气、心阳的下降温煦肝肾,如此循环往复,影响着整个脏腑的正常气机升降运动。故当脾胃之气升降功能障碍时,不仅阻碍中焦水谷运化,更可牵动其他脏器的气机升降失常。

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是调控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一环。同时脾又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供养着整个机体的后天气血,为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中,脾肺为“母子关系”,脾土健运则肺金得养。在经脉络属中,有“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的记载,使二者关系更为紧密。《素问·经脉别论》有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其精微上输于肺以营养肺体,又依赖肺气的宣肃,进而输布全身供养机体。故脾气失于健运,土衰则金无所养,肺宣发肃降功能受损害,肺气虚衰日久则发为咳。反之,肺气虚亦累及脾气功能失调,即“子盗母气”。肺气虚损不行宣降之责,脾气必然壅滞不行,致使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水停而聚则为痰[7]。由此可见,肺气的盛衰更多取决于脾气的充盈与否,复肺之升降的重要治则即健脾涤痰,痰去则气自顺,咳病自愈。如《临证指南医案》言:“咳久非客症……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咳。”

2.3 肝气失于疏泄 《素问·刺禁论》有“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论,其“左右”之说并非代指肝脏与肺脏的解剖学位置,而是根据两者的升降功能及阴阳特点所述。即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也是阳气生发之端,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居西方,为阴藏之始,故肺藏于右[8];肝木之气由左升发,其经上注于肺,肺金之气从右宣降,如环无端,周而复始,后世称之“龙虎回环”之势,突出了脏器气机升降之特点[9]。

肝为将军之官,有“将领”“统领”之意,是为刚脏,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肺以宣降为顺,不耐寒热为娇脏,二者一柔一刚,一降一升,共同为调节全身气机维持气血调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从经脉分布来看,足厥阴肝经和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连,气血周流,维系着人体一般的生命活动。且由肝经分支者贯膈上注于肺又复合于肺经,故二者相互衔接,关联紧密,其经脉通利更是直接关系人体经络气血的盈亏盛衰[10]。

根据五行生克理论,肺金应制约肝木升发太过,以使木火不燃,维持木气升降如常。一旦肝阳过于升发,肺阴无以敛降,即出现“肝升太过,肺降无权”的状态。《金匮钩玄·卷一·火》言“气有余便是火也”,故肝气升发太过则易导致郁而化火,或肝经实热循经上逆伤于肺部,肺气失于宣发,升多降少,即而成咳,称之“木火刑金”。若遇患者肺气本虚日久,感受外邪后,则木旺更易侮金,则咳证更为严重且多夹杂胁肋疼痛等症状。诚如《素问·咳论》中写道:“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转则两胁下满。”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绪的异常波动常造成肝气郁结,此时肺金过于制约肝木即呈“金气过收,则木不达”之象,全身气机降多升少无以畅通,气滞则津液输布有碍,为痰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则进一步造成气机的壅滞不通,肺气愈发肃降无权[11]。

2.4 肺肾失于权衡 李东垣言:“所谓权衡者,肺肾是也。”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内寓元阴元阳,是平衡各脏腑气机上升下降的原动力,也是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运动的根本。肾主纳气作用与肺主呼吸之职二者相辅相成,以求维持一定的吸气深度,防止呼吸浅表[12]。诚如《类证治裁》云:“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反之,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则气浮于上;若久咳肺气亏耗,迁延难愈则喘息之症伤肾更甚,人体生命之源虚弱,则肺愈虚。这一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则必然导致患者肾气功能下降,故多出现肾气亏虚的咳吐浊唾涎沫,甚则喘脱。如《仁斋直指方》所提出:“肾气亏虚……上逆于肺致咳致喘也。”

“肾主水”理论出自《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指津液由胃进入,经由肺脾等脏腑的运化输布代谢,但整个机体水液代谢过程都是由肾脏所调控[13]。肺肾二者在五行关系上金水相生,下源之水依赖肺气肃降而行水功能,使水液向下输入肾与膀胱;肺气肃降功能更是依靠肾气及肾阴阳的共同促进。只有肺肾之气权衡得宜,才可使体内的水液输布及排泄的正常运作。

2.5 肺肠气机升降失常 《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明确指出了大肠主传化糟粕和促进排泄的功用。若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即导致废物排出不畅、糟粕沉积在体内;反之便秘也易导致脏腑气机阻滞,常以累及肺脏较为多见[14]。肺为华盖,居脏腑之极高位,大肠传阴气,位居最末位,二者虽在人体中相距甚远但功能紧密相连。《灵枢·经脉》有言:“肺手太阴之脉……下络大肠”,“大肠手阳明之脉……络肺。”由此可见,肺与大肠既脏腑相关,又经络互为表里,二者关联极其紧密。其关联具体体现在二者生理及病理关系上。生理上二者相互协调。肺属脏主气,参与人体内不断的吸清呼浊运动,以维持其肃降之则,从而使肺气下达大肠,接受从小肠泌别的糟粕之物向下传导,故魄门启闭有度,传化糟粕的同时也可将肠中矢气排出体外[15]。故《医经精义·脏腑之官》有言:“大肠之所以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传导。”同时,肺是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水液布散得当,则大肠自然濡润,取“河道不枯,舟能行之”之意。病理上二者相互影响。肺气壅滞不通,大肠传导功能失司则可见腹胀、便秘等症状。反之,腑气不通浊气上乘也势必影响肺气肃降之职,继而出现咳、喘等症[16]。

3 气机升降理论在治疗咳嗽病中的应用

3.1 固护脾胃之气 此法适用于肺脾气虚,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临床以咳嗽、痰多质稀薄为主症,伴胸闷脘痞,身重体倦,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滑等症。脾胃作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只有气机通畅则升清降浊之功能正常,气行津布顺畅,则痰症自消,咳喘自止。如《石室秘录》所言:“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以治脾……则土自生金。”现代医家在治疗咳症时也尤其重视固护脾胃之气,善用补脾益肺之品,组方用药上多配伍黄芪、厚朴、半夏等入脾、肺、胃经之材。

3.2 肝肺同调 此法适用于肝气失于疏泄,郁而化火,木火刑金的咳嗽患者,临床以随着情绪变化而增减的咳嗽为主症,兼见咳引胸痛,胁肋胀满,咽干口苦,偶可见喉中异物感,苔黄脉弦等症[17]。肝气从左升发,肺气自右宣降,“龙虎回环”之势共同为全身气血调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肝气疏泄不及,极易循肝经累积于肺,则肺气不降,全身气机无以畅通,气郁津停,为痰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咳症难以治愈,病情易反复。故治疗时常肝肺同调,疏理肝气的同时宣降肺气,助气机升降运行如常,组方选用柴胡散、四逆散等经方化裁加减而用,肝肺气机顺畅,则全身气血运行无碍,脉络安和。

3.3 补肺纳肾 此法适用于长期久咳累及于肾,导致肺肾衰惫,水湿上犯的患者,临床多以久咳难愈,咳吐大量泡沫样痰为主症,伴见气短,呼多吸少,不可肆意活动,动则气喘难续,腰膝酸软等。肾为先天之本,其元阴元阳是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根本。若久咳致肾气虚衰,则无法维持机体所需的呼吸深度及频率,即出现气短喘息等症。故多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为主要治法,其经典名方金水六君煎一直沿用至今,熟地与当归扶正固本共为君药,配以和中化湿之品,缓解咳嗽症状效果确切[18]。

3.4 通肠泄热 此法主要针对肺热腑实,肠燥津亏之证,临床以身热喘促,大便不通为主症,兼见恶心呕吐,腹胀痛拒按,苔黄燥,脉洪大等症。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气功能失调则大肠功能难免受其波及,无法散布精微物质供养机体,故易造成肠燥便秘。诚如《症因脉治·卷三》云:“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遂后人对于实证咳嗽伴腹胀不通者,尤以“釜底抽薪”法治疗肺肠同病,意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临证中多加入大黄、玄明粉等通下之品[19]。

4 结语

综上所述,咳嗽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备受古今医家关注的肺系疾病,其发生与进展均与肺、脾、肾、肝、大肠等脏腑的气机升降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本文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析咳嗽的中医藏象观,更有助于对咳嗽病因病机的深入了解,以调畅脏腑气机为核心,把握整体观念,以求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水液肺气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背后七颠百病消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针刺配合印堂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饮水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