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之要素*
2023-04-05刘焱格桑次仁西藏大学
刘焱 格桑次仁(西藏大学)
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对“形式”的研究来达到“造型”目的的科学。绘画的笔迹在空间中被凝结,从而形成了特定的视觉语言与新的表现方式。“艺术是表达观念和知识的视觉形式。”由各部分组成的一切可见之物,其中各部分的范围、数量和边界就是形式。形式更多地诉诸理解,而构成绘画的要素更多地诉诸感觉。
语言是人类用以交流信息、传达情感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的符号系统。形式语言指创作者运用基本的感官语言按照一定的形式美法则,构成一定的语义和意念,实现与观赏者交流、沟通或共鸣的一种信息语言形式。
本文对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的演绎逻辑进行有效的文化阐释,从五个要素展开:
第一、线条造型法则;
第二、形态与比例;
第三、韵律与色调;
第四、象征与符号;
第五、材质与视觉。
一、线条造型法则
(一)线条
作品所构建出来的线条造型就是以某物代表另外某物,以尺度、比例规范赋予形象线条化且共同遵守的造型法则。绘画中的线分为再现性线条和表现性线条两种,它们是最基本的绘画要素之一。“线”是东方民族绘画共有的特点。西藏传统绘画是以用线造型、视觉效果平面装饰及符号化的东方绘画体系,它是通过痕迹在绘画中富有情感的直接反应,将情绪状态构成各自的感应力及独有的笔触表现力。在西藏传统绘画创作群体中,以线条造型为主,淡化了形象的立体明暗关系,因此对形式语言的探寻已成为主要方向,它所吸收的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汉族及于阗的各类影响都是在东方文化圈内。其内容以传统信仰文化作为一个形象或象征,通过运用线条的组织构成画面,喻示着人类生命的真谛。西藏传统绘画在造型的语言方式上与周边地区的绘画没有本质区别,用线平面化造型特点与之保持着一致。
(二)理论体系依据
藏族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法则是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的来源和基础,它在漫长的传承吸收和融合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样式和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从而构成其独特意蕴和视觉形态的绘画形式语言。
(三)线条构成法则
西藏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的线条构成法则:统一,即多数部分归于一点,故亦称“多样一致”;统一是多样之一致,变化是一致之多样;对称,为中央一轴,而左右相等。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注意方圆对比及弧线与直线的统一。线条勾勒保持工整细密,形象刻画精细入微,格调高雅,风格独特鲜明。
藏人用线条绘制人物要符合教义中最严谨部分所规定的标准,因此细微的变化要在控制范围之内,其中充分可以展现想象力的是绘画作品中的教义传言与绘制者摆脱约束之间的对比,西藏绘画现在所拥有的独特的形式语言从来没有背离过这种公认的传统与体验。
线条构成法则所组成的图案化、程式化、符号化的绘画语言,凝聚着绘画者的个性意识,将其观察的外部世界的能量转向对内在世界的察觉,经过无数智慧的沉淀后,从而成为成熟的形式语言系统。
(四)内容与意义
绘画形式语言的线条造型法则是以文字、图形、姿势、物品、甚至观念符号的美之形式来表现内容与意义。以考古发现约公元前5000-4000 年的卡诺遗址两大岩画为代表:西藏古代前期岩画的代表是藏北加林岩画,其内容为牧、猎和驯兽场面,兼有日月、“目田”和树形符号,通体为实心剪影式造型,多用坚硬石块在岩石上以麻点敲凿制成,表现手法古朴稚拙;阿里日土任姆栋是西藏古代岩画的后期代表,为敲凿轮廓线造型,用线流畅,图案颇显视觉张力,动物身体趋于个性化。这是文化传入之前的西藏本土美术的最初线条造型概况之一,藏族先民在岩石上表现牦牛等动物被猎获、驯服的线型画面。用骨器、石器等绘制在泥土和石头上的图案是远古时代已有的现象,而这些线条造型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劳动密切相关。岩画作为西藏传统绘画中的一部分,由形式语言所构建的文化现象,映现出多样与独特的当地文化,它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普遍、持久的文化现象。岩画在远古时代是藏族先民最初的美术作品和文献。岩画是绘画或刻制于岩石上的图像,它的主体部分既是原始先民的作品又是人类连续性的篇章。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七十个国家发现有岩画遗存,亚洲地区的十三个国家有各个时代的古代岩画。这种以线条创作为本体思想意识的呈现构建出西藏传统绘画艺术造型法则的审美趣味,它通过千百年的锻炼在西藏绘画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形态与比例
(一)形态
绘画是一种语言,绘画作品就是绘画这门语言的具体形态,它是表达人们内心思想和精神活动的一种方式。在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要素中,尺度可规范造像比例,但造型仍需要具体的形态、形象的美学规范和造型标准,这很显然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合称为“相好”。这种艺术形态的形成与西藏一年四季的垂直气候影响有关。“山则一本万殊,水则万殊一本。”所谓的“一本万殊”强调山的整体态势包含多样的形态。
(二)比例
在西藏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中,许多形态与比例的呈现都是追求调和,各不相同的因素之间互相适当的配合,力求揭示人体比例结构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无要求协调各方放弃自身特点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三、韵律与色调
(一)韵律
在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中,如线条、块面、体积、质量、空间、光影、明暗和色彩等,按照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不同的技法和方法,不同的材料和风格去组合,形成画面整体的韵律和色彩调子,这也是西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笈多派绘画在表现壁画舞蹈造型时,姿态优美,且以女性形象居多,动态、身姿、肩、胯有较大的扭动,线条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韵律感在西藏传统绘画中普遍存在着,用很单纯的或接近原色的色彩平涂,在平涂中产生节奏,在单纯的色素与色度关系中得以调和。画面所构成的形式语言要素一般采用综合的方式,总体呈现出与当地环境和文化保持和谐一致的美感。
(二)色调
色调(色彩调子)是画面色彩构成中呈现的整体色彩的基本倾向以及部分的光亮程度。在西藏传统绘画艺术中,色调是建立在主观色彩关系上的,一种画面色彩的总的倾向,它是高纯度在画面中对比调和所形成的独特的色彩形式语言。
西藏传统绘画色彩自成一体,如十八世纪的杜玛·格西《彩绘工序明见》、丹增平措撰写的19 世纪《论调配色彩》、阿旺·单增曲琼所著的《调配色彩之方法》以及工珠·云丹嘉措的《知识总会》等都是涉及色彩的论著。在藏民族绘画色彩体系中把白、黄、红、绿、蓝作为原色和主色,观察与分析色彩的变化与条件色的光色原理,在色彩的调子与对比的关系中运用拟人化的比喻,把韵律和谐的调子与不和谐的颜色表述的淋漓尽致,如:颜色之间的和谐与否,犹如世间的人与人之间是否和谐一样,和谐的如彩虹东升,不和谐者如仇敌相遇。红黄相配是颜色中的“上师”与“徒弟”,黑白相配是颜色中的“主人”与“仆人”。
在这种色彩布局结构的绘画中,一般只采用两种颜色,即背景色和勾勒形体的单一金色或红色来构成画面的色彩与色彩结构,限量色彩的唐卡是这类色彩结构的典型绘画,在一幅黑底唐卡中覆满了黑色背景的亮金色的形体线条与深色背景,形成了强烈的明度对比的同时,也形成了黑与黄交融的典雅的色彩调子。
(三)色彩关系
在众多的色彩理论中,色彩关系是通过色彩对比来实现色彩之间的相互差别,当不同的颜色搭配在一起时,它们所体现出的综合效果会对视觉产生一定的冲击力,两种色由于性能不同达到明显的差异,这就是色彩对比产生的魅力所在。在西藏传统绘画中,色彩使用把线条语言和色彩转译成训诫达到使其失去精神的作用。
西藏传统绘画艺术的色彩在表现上,可以不顾及客观物体色彩和光色的变化规律,而纯粹从画面色彩构成与主题表现的内容所需来配置色彩,运用主观秩序法则来处理色彩调子,从而达到画面预期的表现效果与特殊的色彩语境。在一幅由众多色彩组合的绘画中,合理安排好每一块颜色、合理处理好色块之间的关系(调和);在高纯度的画面结构中,用平衡面积上的大小来追求视觉上的有序,以及通过形体的穿插、重复及分割来达到色彩的和谐与统一;在纷繁复杂的画面形体与色彩中,为了突出主题则通过色彩的面积、色块的视觉效果以及色块的位置与重复等多种手段来改变色彩调子。色彩间关系准确,画出来的东西就一定是和谐的。和谐是这种色彩对比与调和所构成的色彩关系。韵律是美,美在于和谐,和谐源出于多样统一。
四、象征与符号
(一)定义
“象征”是通过惯例、习惯、或者直接通过其形式、色彩,唤起无法明确表达的一些观念。“象征是一个普通的类型或规则,也就是说,是一个规则符号(legisign)。”
“符号”在绘画中是使之辨认出自身所处的世界和传达对其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诉诸视觉感官的造型艺术,符号体系是按照自然原型塑形,静态性的,具有视触觉感的实体存在。
(二)象征
西藏传统绘画将色彩和线条上升到了语言的高度,而且是一种类比的语言,色彩因在与形状的关系中属于一个纯粹的视觉世界而获得独立性。一个有特定器物或替代物内涵的符号作更为精确的解释,或许就是“清净”。
(三)符号
西藏传统绘画的符号特征表述了复杂的直观直觉,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从印度那里继承得来,而又通过自己的经历使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由符号组成的形象所表达的力量,似因大地涌动而看不见的图形。绘制者了解这些符号的本质规则,凭其千百次勾勒轮廓的经验使符号活灵活现地出现,绘画中塑像内部构造的精确描绘与颜色结合会引出一个与世界密切联系的复杂问题,这是一种微妙的感情的个人体验。“艺术的语言”是用图像去描写一个成熟的图示系统,原始艺术使用一种象征符号语言,不同于“自然”符号。在颜色的符号中:白色代表法界体性智,其意义自性清净;蓝色代表大圆镜智,其意义法性不变;金黄色代表平等性智,其意义增益行愿;红色代表妙观察智,其意义平和安适;绿色代表成所作智,代表一切成就。颜色符号是建议、求证与暗示。从符号学上来界定颜色代表另外某物,其形式是颜色。而在西藏传统绘画中,颜色只有作为一种符号被认可和阐释时才会发生作用。符号学提供的不仅是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而且也理解艺术家、观者,以及广义的文化怎样创造这些意义。
任何东西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一项事物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下才有意义,情景通常由其他符号、概念、事物和关系提供。德立达的有关评论如下:重述的可能性,由此带来识别的可能性。符号暗含在每个代码中,使其成为可交流的、可传递的、可判读的图案,第三方能复述,从而大体上使任何可能的使用者也能复述……符号化形式的统一只能由其可迭代性组成,它不仅有在指示物缺乏的情况下被复述的可能性,而且还由已定的表示成符号化的意图也缺乏的情况下被重述的可能性组成。
五、材质与视觉
(一)材质
绘画史向人们提示了一个规律:绘画艺术的发展往往得益于新的材质。从材质语言的角度全面认识、继承与借鉴优秀的传统并从容变通,如何应用与开发是文化横向关系中所必经的审美基础,从绘画本体语言研究方式上属于二维范畴,而从材质艺术研究上属于二维至多维,以艺术材质与材质艺术的多重复合形式的技术文化与精神观念来界定,不同媒介的材料品质引发不同的文化审美趣味、审美判断以及不同的绘画方法从而形成不同的绘画视觉特点。
建构起一个对比系统:知晓艺术媒介的起始特性,关注物体相似但品质不同的类型,品质相似但中介参与不同又异化出不同的品质类型等;关注品质的差异及潜在的可能性;材料构成无限的、不可分割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绘画是精神物化的视觉表现。元代的汉藏文化交流使得藏地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大为丰富,西藏的金属雕铸工艺因藏区的艺术家借鉴尼泊尔加德满都河谷纽瓦尔艺术家的造型手段出现了金铜造像的黄金时期。西藏传统绘画颜料材质使用的历史伴随着藏族美术的发展,在史前岩画中有使用矿物颜料材质迹象,红色的火焰、黑色的木炭、白色的雪山、蓝色的天空、四季的变换等展现了人们对颜色的最初认识和利用情况。
独特的材料形成独特的视觉画面与特征。在一幅作品里要传达怎样的立意与美感,材料的选择和应用起重要的决定因素,绘画材料的特性直接影响着绘画的表现形式与视觉效果,不同的材料传达着不同的感情,一种绘画形式与风格的形成与其使用和选择的材料是密不可分的。
(二)视觉
绘画是用以表达“内心视觉”的形象艺术,形象的完成是视觉的感觉,它的方法是通过表现形象特征使其打上生活的烙印。
绘画材料让其产生的视觉感受更突出、更加强大。而西藏传统绘画视觉材料除了矿、植物本身的特性之外,还有制作工艺、使用的媒介、复杂的画面基底制作程序,以及绘制技法的运用,这也是绘画作品的色彩历经千年仍保持鲜艳长久不变的缘由。如,“藏孜”画派视觉特点是设色饱和、浓艳,线条简略而流畅,单线平涂结合晕染,追求曲线变化;尼泊尔画派着重用色,多用色线勾勒,层层晕染,讲究左右对称。古格壁画将两者兼容,体现写实与质朴的传统特征。使用西藏传统矿植物颜料绘画的作品色彩鲜亮,纯度、饱和度极高,特别是其颜料中的藏青、雄黄、红土、铜绿、仁布白等更是颜料中的极品,其视觉呈现的鲜亮、典雅、饱和、凝重的色彩效果不是别的颜料所能替代和企及的。这种画面视觉效果与材料的质理、技法的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独特的绘画材料在表现视觉语言特征的形成阶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它推动着自身绘画艺术的发展。
综上所述,绘画艺术是一种人类用于说明对世界的认识的语言体系,表达思想感情以达到心灵交流的一种手段或途径。
我们从艺术形态学揭示出艺术形式有两层含义:一是物化结构形式;一是传达内涵的符号体系的形式。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之要素都围绕这两层含义建构,在相互沟通中提高并“净化”人类自身,展示人类精神生活。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藏传统绘画在内容、形式语言、风格诸方面也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六、结语
藏族地区自有了人类之日起便有了藏族绘画,在日后的西藏传统绘画艺术形式语言探索中一定会呈现多样的民族艺术样式。本文试从线条造型法则、形态与比例、韵律与色调、象征与符号、材质与视觉五个方面,对西藏传统绘画形式语言之要素进行阐释,旨在揭示西藏传统绘画发展的形式规律,通过对其规律的认识可以了解西藏文化藏民族精神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当代绘画的社会学转型,西藏传统绘画也开始与本民族的思想渊源结合,呈现出新的绘画形式语言。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社会的进步,生产和生活的现代化,与人们的心灵、品格、审美意识的和谐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也与西藏传统绘画的形式语言探索保持步调协同,它不同于西藏当代绘画所谓的“个人创作”,而是仪式与修习过程的展现。
因此,应从现代艺术发展的角度对西藏传统绘画艺术形式语言进行重新审视、研究,挖掘它的审美价值,这也是西藏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