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职业院校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价值理念及路径
2023-04-05高树平
高树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1],提出了新时期职业院校劳动育人的总目标。依据《意见》文件精神,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为提升劳动价值观育人效果,有必要结合劳动的具体形态及价值基础,从劳动与个体、社会的关系层面凝练劳动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探寻培育路径。
一、新时期要求职业院校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
(一)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诉求:重塑新劳动形态的劳动价值观
新劳动形态的劳动价值观要求人们重新思考劳动对个体、社会的功能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步入后工业化时代,劳动形态发生了极大变化,传统手工劳动、工业机械化生产以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化生产等多元形态并存且持续更迭的态势,形塑了多元取向的劳动价值观。“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耦合从而衍生出多样的数字化产业和劳动形态,引发劳动时空与技术形态发生变革,新劳动形态领域的伦理建设滞后,滋生了暴富、不劳而获、非法牟利等劳动失范乃至违法行为。新时期劳动对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依赖逐步增强,劳动的性质逐步发生变化,催生了新的劳动形态,而职业院校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滞后,主要围绕体力劳动传递劳动艰辛、光荣等价值理念。在后工业化时代,新形态劳动要求人们对劳动的价值进行新的认识和评价,其目的在于重新认知劳动在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精神世界中的功能和意义。新劳动形态要求劳动者不仅应具有高水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应具备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能够解决复杂技术难题,不断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诚信合法地劳动。然而当下部分职业院校热衷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忽视关于劳动的思想性教育,如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教育,导致职业院校人才供给愈加不适应新劳动形态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应引导学生树立一种发展的劳动观念,回答“何种劳动,什么价值”。
(二)劳动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鹄的:为劳动生活做好道德准备
预防学生劳动思想异化,为学生面向劳动生活做好热爱劳动的道德准备。劳动价值观是劳动习惯养成的动力机制和感情基础,激发学生不断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学生劳动思想异化主要表现为不爱劳动、未富先懒、轻视体力劳动等。调查显示,“80%的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抵触参与劳动活动,认为自己到学校的目的是学习知识,参与劳动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没有作用”“40%以上的学生在参加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逃避现象,总认为工作就是到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所长”[2]。“87.5%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劳动观念存在偏差,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9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缺少吃苦精神,工作态度散漫”[3]。究其原因,人们对劳动生活没有做好充分的道德准备,从而引发劳动思想的异化与行为上的危机。为学生做好道德上的准备,应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学生已经对某一种劳动有了一定的经验,能够自觉地参加劳动,从而有意识地确定了自己从事这种劳动的志向”[4]。主体对劳动的作用和意义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劳动生活,劳动价值观教育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纠正学生错误的劳动观念,使学生自觉建构劳动的精神世界。
二、新时期职业院校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基础和核心理念
(一)劳动价值观的价值基础:经济价值、存在价值及伦理价值
劳动价值观是主体关于不同形态劳动的功能和意义的思考。从应然上看,劳动价值观应是劳动功能满足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概括。然而在实然状态下,劳动价值观因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和劳动形态的多样化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劳动是价值观建构的逻辑起点,劳动价值观的内在结构包括劳动价值取向及劳动价值评价尺度等方面。人是劳动与自然、社会的连结点,劳动与个体、社会之间的内在关联为审视劳动的合法性基础提供了视角。
人在改造自然的物质对象化实践中同时完成了自身精神对象化,换言之,人在劳动中建构着精神世界。“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人化自然其实是一种满足生存需要的生产性劳动,体现了生产和消费的劳动经济功能。在满足谋生需要之后或物质富裕的情况下,需要重新审视劳动除了经济价值之外的其他价值。人在人化自然的劳动实践中不仅获得了“劳动”的类本质特征,还实现了自身精神世界的建构,劳动成了人的存在方式,为人的劳动提供了道德上的合理性,因此,劳动价值观应建立在存在价值基础之上。在人化自然的实践对象化过程中,劳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生关联的联结点,而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交往活动的共同体,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劳动关系应以伦理价值规范为前提。生活、生产、社会分别构成了劳动的活动场域,存在价值、经济价值、伦理价值等维度为审视劳动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何种劳动,什么价值:劳动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诠释
价值基础是学生劳动价值取向建基的基点。劳动价值观涉及两个问题,指向劳动和价值两个层面的内容,即“何种劳动,什么价值”。为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职业院校有必要结合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有针地选择和凝练劳动价值理念,为劳动价值观提供合理性的价值基础和合法性的辩护。
1.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自立自强意识。日常生活劳动是个体维持生理需求所必须从事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私人场域正确处理自身与劳动的关系,树立劳动自立自强意识,认识到劳动具有实现人自身目的性存在的内在价值。自立指从依赖的人或物的对象中脱离出来走向精神或经济独立,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价值;自强则意味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向上奋进,始终保持一种开拓进取、奋勇前进的精神状态。虽然国家在政策层面对“热爱劳动”的价值理念予以确认,但是这一观念并未真正完全内化为普通民众的劳动价值理念。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出于子女升学和情感“偏爱”,选择包揽子女的日常生活劳动,以至于部分学生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从生计角度诠释了劳动自立的必要性,把自立自强的价值取向建立在劳动经济价值基础之上并以之为前提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个体将会过于看重劳动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劳动的其他价值,易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劳动的唯一标准,使人们异化为劳动控制的对象,导致劳动伦理规范的断裂。“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但是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劳动还具有创造“人”的本体性存在价值,即人因劳动获得了人类存在的本质特征。创造物质财富以满足人类谋生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只是劳动的外在驱动力,人的本体存在才是劳动的内在驱动力,而人的存在又是一种意向性的存在,若失去了意向性,人生将变得虚无,人的生命的连续性便失去了真正意义。因此,自立自强应建立在劳动对个体的存在价值的基础之上。
2.在生产性劳动中引导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生产性劳动是人们改造自然谋取生活资料的对象化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协调人与生产的关系上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试行))的总体目标要求职业院校“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6]。工匠精神体现了劳动者采用合法性的劳动手段在满足生存需要和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道德风貌。精益求精是一种技术精进的技艺追求和产品质量意识,追求卓越则体现了个体技艺劳动的人生境界,具体而言可以表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生产性劳动不仅具有创造物质财富和提供社会发展物质基础的外在性工具价值,还具有增进人民幸福和促进社会文明的内在性存在价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应建立在劳动的存在性价值之上,如此,新“劳动”的价值取向应从满足物质需要转向追求美好生活。
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科技和文化迅猛发展,劳动形态及方式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了以体力、脑力、情感等多元复合劳动形态为主。职业院校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要适应劳动形态的新变化,探究“如何创造并实现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现实、历史和具体的统一”[8]。新时期劳动生产工艺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增强,要求劳动者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创造性劳动,不断增强产品的质量意识。尤其在新兴的劳动领域,由于劳动的伦理规范建设滞后,资本视人为谋利的工具,人被异化为流水化生产线上的零件,人失去了存在的本真,沦为数字化精确管控的对象,如此,劳动成为奴役人的手段,引发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劳动生成了人改造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合作生产的关系。面对劳动的异化,职业院校应引导学生乃至社会关注生产性劳动的存在价值及伦理价值。即通过生产性劳动引导学生树立生态伦理观,让学生在体验人在物化自然过程中的创造性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在合作性劳动中享受对话交流带来的精神愉悦和获得情感上的归属感,实现精神性的对象化。
3.在服务性劳动中引导树立“服务于人、责任担当”的服务意识。服务性劳动是人们为维护民众的公共利益和增进社会福祉的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在协调劳动与社会的关系时树立“责任担当、服务于人”的服务意识。服务性劳动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取向,其价值基础应建立在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伦理价值的基础之上,引导人们从关注谋利的工具性价值取向转向增加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在性价值。
在职业院校劳动育人实践中,部分教师机械地将价值观教育简化为既定劳动价值观念的灌输,劳动价值观并未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理念,因此,有必要为服务性劳动的价值理念提供合理性的辩护。在数字世界中人异化为字符,社会的伦理规范与秩序被遗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被践踏。劳动之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沦为增加物质财富的手段,数字劳动领域的伦理规范亟待建构。社会是人类交往的共同体,人通过劳动与他人发生关联,人的社会规定性要求个体服务于人。人作为社会人,具有交往的内在需要和群体的归属感。劳动是人与人交往的联结点,能使人结成交往关系,如通过公益活动、社区活动等劳动方式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互助,不仅使人适应社会生活,还能感受到服务于人的快乐,确认个体存在的社会意义。在杜威看来,劳动本身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活动,“劳动受人推崇,为社会服务是很受人赞赏的道德理想”[9]。从服务性劳动本质上看,人们开展服务性劳动是个体个性不断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劳动不仅唤醒个体的交往理性,而且促进人从私人生活领域走向公共生活、从“经济人”转向“社会人”。在公共生活领域,个体在满足自我利益诉求的同时树立责任担当意识,兼顾他者的价值诉求和服务社会整体价值的需要,以精湛的技艺服务他人。
三、新时期职业院校培育劳动价值观的路径
(一)构建劳动价值观协同育人体系,凝聚劳动育人的合力
部分职业院校倾向于劳动价值观知识讲授、观念阐释,以及在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教学中渗透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劳动价值观念。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囿于课堂教学而较少地接触和体验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无法对劳动本质以及价值意义形成正确的认知,更不利于践行劳动价值观。因此,学校有必要面向生活和社会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劳动价值观协同育人体系。家庭是劳动价值观塑造的初始地方,学校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劳动价值观的专门场所,社会则是践行和检验劳动价值观的场所和试金石。
劳动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学校需要与家庭、社会交换能量,互动合作、协同育人。一方面,劳动价值观教育应从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氛围。社会采用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劳动精神、劳动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辛勤劳作、尊重劳动、服务社会的劳动氛围,批判坐享其成、违法牟利等不良劳动行为,合理平衡好劳动内容与劳动回报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劳动价值观教育面向家庭日常生活。劳动价值观教育应从学校走向生活,学校和家庭合作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以体验式教学促进劳动价值观建构,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采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确证劳动的功能与意义。劳动价值观是人们对劳动本质、关系以及意义等观念的抽象概括与哲学反思,属于意识范畴,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性。《纲要(试行)》提出:“依托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任何职业都很光荣,都能出彩。”[6]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建构,“创造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从中获得感知体验、论证体验、感悟体验和验证体验,进而构建观念、发展 能力、形成价值观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策略”[10]。采用体验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各种具体形态的劳动中体验和确证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
首先,创设教育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情境,为学生感知和体验劳动价值观提供教育载体。学生偏好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排斥抽象思辨的概念学习,可以开展一些课外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农场参与劳动生产、观看手工工艺过程、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为避免职业院校陷入“有劳动无教育、有教育无劳动”的教育误区,在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中注入道德性的教育内容,使之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劳动育人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活动的场域中,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具体实践等亲身感知和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意义,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建构自身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初步的劳动价值认知。其次,组织关于劳动价值的辩论,更正错误认知。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的劳动价值认知是零碎的,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尚未领悟劳动价值观的本质内核,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与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澄清错误的价值观念、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和体验劳动的意义,提炼生成劳动观点。最后,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确证劳动观点。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劳动活动周”,让学生身临真实的生产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情境,认识到劳动是一个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在生产劳动中验证、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及劳动创造价值等价值理念;在敬老扶弱、社区建设等服务性劳动活动中深刻领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借助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
劳动价值观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价值导向性。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将日常生活作为载体,在经验性的生活中渗透思想性、抽象性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把劳动价值观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和劳动认知。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日常生活同样蕴含着教育性,因此,应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避免劳动观念与日常生活疏离。
日常生活劳动主要处理人与自身在劳动中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为自我服务的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与生存能力,还能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劳动价值观。职业院校应为学生步入社会做好道德上的准备,着重引导其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提高个体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导学生明白自立自强是个体生活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高年级学生的择业观塑造处于关键期,应从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转向树立劳动自立意识,教导学生明白自立自强是个体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以日常生活劳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其认识到自立自强是个体创造美好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途径。
(四)营造浓郁的劳动文化育人氛围,涵养劳动价值观
以文化引领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具有厚重感和生命力,劳动价值观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文化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11]劳动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蕴含着“文化弘扬、文化发展与文化创造”的劳动文化育人逻辑,不仅需要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现代先进文化以及时代精神,而且需要发展和创造体现劳动价值观的文化。营造浓厚的劳动育人文化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融贯劳动价值核心理念,使学生在劳动文化熏陶下认同劳动价值理念。
营造浓厚的劳动文化氛围,厚植劳动价值观教育的生态环境,创新劳动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以劳育人。校园文化是隐性的劳动价值观教育课程,需要职业院校挖掘文化教育资源并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其一,加强学校劳动文化建设,以文化人。营造具有浓厚劳动氛围的物质文化场景、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再现劳动生产过程、悬挂劳动箴言以及讲授劳动模范故事,使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劳动文化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劳动精神。其二,社会劳动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渗透劳动价值观。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认同和接受劳动价值观,关键在于社会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实质性结合,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发挥劳动先进人物在学生劳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引领作用,邀请大国工匠、国家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劳动先进人物走进校园,讲述自身劳动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引导学生学习劳动先进人物勤勉敬业的精神促进其不断提升劳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