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3-04-05李文辉杜文彬唐诗龙
李文辉 李 生 杜文彬 唐诗龙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对马列主义“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重要思想的强调重申,是对中华“农耕诵读”优秀文化的传承弘扬,是对国家“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具体落实,是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乘势而上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时代背景下对教育目标提出的新要求[1]。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伟大征程中,使每个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学会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践行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成为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当前,青年群体的“佛系”“躺平”“巨婴”现象比较突出,“躺赢”“不劳而获”“锦鲤”“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现象也暴露了当前劳动教育被弱化、被忽视、被淡化、被功利化的尴尬境地[2]。另外,“人工智能”“数字化革命”也对人类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构成巨大冲击,“重脑轻体”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被轻视、被忽略、甚至被鄙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作为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本应在劳动教育方面占据优势,但劳动教育同样陷入被淡化和弱化的尴尬境地。鉴于此,如何扭转劳动教育被弱化淡化的现象以及有效遏制劳动教育功利倾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让“躺平青年”变为“奋斗青年”“有为青年”成为新时代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面临的重要且紧迫的课题。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调查
对“如何培育人”这个问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虽然给出了总体指导,但仅就大中小学阶段而言,而对各类院校如何实施开展劳动教育尚不明确。为充分了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本文采用抽样法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了1 200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统计,总结梳理出三个典型问题:
(一)劳动观念错位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了解不够、理解不透、认同不深。虽然对“劳动最可贵,职业不分贵贱”这个问题的认同度较高,达92.3%,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劳动观念呈现出狭隘性、片面性和功利化的特点,比如对“为什么劳动”这个问题的回答,55.2%的学生认为“劳动是为了维持生计”“现在辛苦劳动就是为了将来脱离劳动”;35.6%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劳动观念存在问题,但并不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忽视的是,希望“不劳而获”的学生比例达到7%。从问卷可以推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正确劳动观的理解与认同不深,存在“重技重智、重智轻劳”的倾向,缺乏正确的劳动意识与劳动观念,不爱劳动、漠视劳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实践渠道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从事劳动实践主要是日常家务劳动和校内日常实践活动。校内劳动实践方面,第二课堂、团学活动、创新创业实践及专业实习是大学生接触最多、体验最广的实践劳动,比例分别为75%、66%及30.7%,其余的劳动实践则相对匮乏。团学干部与普通学生相比,对学校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机会更多、劳动技能锻炼机会更充分,普通学生的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由于医药类学科和专业具有生产性、操作性、实践性特点,医药类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生产性劳动实践的体验机会是比较充分的。66.3%的学生表示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生产劳动实践,比如中药生产种植、中药炮制加工、针灸推拿训练、康复治疗实操、美容技术练习等,仅有33.73%的学生表示在校期间未亲身体验过任何生产劳动。尽管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充分,但多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学科化严重,参与劳动实践的体验渠道及途径比较单一。
(三)期望值高,但顾虑多
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期望值高但顾虑较多。结果显示,91.5%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对自己的成长成才有积极作用,仅1.5%的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毫无意义,可有可无;有7%的学生对劳动教育有着模糊的认识,不清楚劳动教育的作用。另外,有79.4%的大学生感觉参与劳动实践过后会有轻松愉悦的心情,并伴随成就感,获得成长进步。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当前的劳动教育有诸多顾虑。其一,39.93%的学生对现行的劳动教育不满意,认为现行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实际效果一般甚至没有效果;其二,有58.43%的学生认为现行劳动教育的内容简单、渠道单一、形式呆板;其三,超过47.57%的学生认为开设劳动教育课会挤占专业课的学习时间,耽误专业课学习。
二、重庆三峡医专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具体实践
医学院培养的医学生绝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只有在身体和精神上都经历了磨砺锻造后,才可能真正成为体格健壮、心智成熟、意志坚定的人,进而承担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重庆三峡医专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教大会精神以及新职教法,坚持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作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强化职业精神,培育劳动精神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大板块内容。理论课由理论教学和主题宣讲两大板块内容组成。由教务处、学工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具体实施,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组成劳动教育教研室,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理论课授课。主题宣讲则由院部计划部署,主要以新生入学教育、实习岗前培训、职教活动周、劳动主题电影播放等活动形式为载体,结合专业内容开展主题宣讲。此外,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实践教育活动和素质拓展课程,将学生参与自主管理、志愿公益、双创等综合性实践活动及技能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其中,并列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培养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培育涵养劳动精神。
2.以赛为龙头促进教学改革,优化完善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师生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检验技能竞赛等技能比赛中取得佳绩,通过比、拼、赶、超、学、赛提升师生劳动与专业技能本领,形成并弘扬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风尚和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氛围,师生在比赛竞技中接受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的熏陶与洗礼,既强化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也涌现出一批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中抒写人生华章的优秀学子,他们用技能激扬青春梦想,为职业院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学思悟用结合,厚植职业精神,践行劳动精神。一是“请进来”,各专业学院每学期制订并实施劳动教育主题宣讲工作方案,邀请劳动模范、行业专家、优秀校友、创新创业导师等进校园,以典型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影响、感染、教育、激励学生。二是“走出去”,结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特点,学生每学期定期走进医院、药企、社区观摩学习,接触了解行业典型人物和劳动模范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事迹,观摩其精湛技艺、感受其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3],领悟劳动精神的精神实质与核心要义。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融合专业知识,结合职业院校的特点,加以引导、总结提炼,引导同学们思考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如何“独具匠心”,培育与践行工匠精神,以技能报国,成为新时代的伟大奋斗者。
(二)实施产教融合,学思悟用并重
1.融合专业,着眼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探索并建立产教融合的劳动教育方式。结合职教特点与学生专业学习过程,围绕并结合现代医学、现代中药种植技术、医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新兴产业,融合医药区块链大数据,综合学校、社区、社会资源,将劳动实践作为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自主开发或与企业合作开发劳动教育校本实践课程。如医药虚拟仿真实训、药用植物园实践、田间杂草清理、中药材种植、中草药手工作品制作、医疗器械设备实际运用操作等。通过“沉浸”式劳动,既让学生真实体验劳动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艰辛过程,又感悟劳动之美。同时,在发挥传统技艺、传统工艺实践育人的同时,瞄准聚焦产业行业科技发展与变革趋势和走向,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与劳动实践的新业态、新方式、新变化,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2.实践导向,让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劳动过程,提高劳动能力。全面对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操作的生活、生产和社会性劳动任务情境,实施岗位真实参与,让学生置于“真实环境、岗位参与”的模拟环境中,学思悟并用。一方面,既增强学生的劳动感受,强化劳动习惯,唤醒与激发学生职业成长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使学生置身于真操实练环境中练就过硬本领技能,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应用型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核“硬实力”。另外,对接行业标准,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教师躬亲示范,以良好的专业技能、勤勉的工作态度和高尚的师德师风,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参加劳动实践,师生在共同成长中同步提升劳动实践与科研能力。
3.科学设计,构建“学校—社会”联动劳动教育机制,激发学生成长发展的内驱力。首先,劳动实践方式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集中劳动与分散劳动、统一劳动与自主劳动、体力与脑力劳动相结合,除了让学生参与一些掌握劳动生产技术、劳动知识的生产性劳动外,引导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医院,瞄准行业新业态、新变革、新技术,聚焦现代生产技术,将劳动教育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相贯通融合。其次,常态化劳动锻炼方面,统筹兼顾,引导学生科学安排课内外时间,实施公寓、教室和公共区域的卫生自主管理劳动实践活动,广泛参与美化校园、文明劝导、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打扫、帮助老人整理内务等劳动实践。除此之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从事志愿公益和校外劳动锻炼,如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计划”“红色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等。通过劳动社会实践,不仅提高了生活技能,也培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宝贵品质,与学校“三风”建设相互促进。最后,实践平台搭建方面,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搭建开辟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紧扣学生实际生活需求,面向全校大学生招募岗位工作人员,设置形式丰富、技能多样的劳动实践岗,如科研助理岗、学工助理岗、文明监督岗、防疫助理岗、食堂服务岗、三馆解说员、社团劳动岗等,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教室环境美化、实训室清扫、勤工俭学等劳动项目,让学生亲历劳动实际过程,培养勤劳品质以及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技能。
(三)实施文化育人,培育劳动文化精品
1.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人,发挥劳动文化育人作用。以“一书、三馆、四节”为载体,以护士节、国医节、中医药文化节、公寓文化节等学校文化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营造富有医学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文环境;通过常态化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文化主题教育,比如药膳PK大赛、中药炮制大赛、针灸推拿大赛、护理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实践活动以及最美微笑天使、最美校园人物的评选,将劳动教育与医学技能实践、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在技艺切磋、烹饪手工、种植园艺等劳动实践中领悟劳动之美,淬炼医德和仁心仁术,为成为德技兼备的合格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发家庭劳动教育系列课程,以家风文化培育涵养劳动精神。“崇尚劳动、艰苦奋斗”历来是中国的优秀传统,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题中之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受到人们的忽视甚至轻视,重智轻劳的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家庭教育孩子“ 两耳不闻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结果,让本应该由孩子做的事情全由家长代理。长期以来,使孩子养成懒惰、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能力不足等弊病。今天的大学校园,懒惰、挥霍、享乐、浑浑噩噩的大学生不在少数。爱享受,铺张浪费、脆弱,容易崩溃,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佛系、躺平、幻想一步登天……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群像特征。针对此类社会现象,学校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盘活并利用好“家庭教育”这本活教材,连续10余年来常态化开展寒假“回家·知家·爱家——家庭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在家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引导他们在“知家恩感家恩·报家恩”中学习父辈吃苦耐劳、勤劳朴实、艰苦奋斗、节约朴素的光荣传统,传承中华优良家风文化。在学习继承父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通过家务和农务劳作培养提升劳动技能,锻造勤劳、勇敢、坚韧、担当的优良品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阳光、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秉承“学者恒心 医者仁心”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校风,通过持续开展劳动教育文化主题活动,在“学—做”文化育人中让学生接受医学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洗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每年一度的公寓文化节,是学校参与人数最多、举办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校园特色文化节。以“公寓·我爱我家”为主题,贯穿劳动育人主线,从加强个人管理、卫生保洁、向学向善、优良学风、争优创先方面营造出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调动青年学子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以绘画、书法、手工、摄影、文艺、微视频拍摄等多种形式展示各行业劳动人民的劳动风采,诠释与讴歌他们心中新时代最可爱的劳动者。除了盛大的公寓文化节外,学校还推出“在青春赛道上奋力奔跑——健康长跑”系列活动,让学生们纷纷远离网络与游戏,走出寝室,走到体育场上,每天以健康跑打卡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将打卡记录纳入体育成绩和综合发展素质成绩。学校注重以文化人、以体育人,在体育锻炼和文艺活动中实现学生“身”与“心”的协调发展,既达到“健其筋骨、野蛮其体魄”之功效,又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高尚情操,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健全了人格,既磨炼意志又砥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