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探索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及展望

2023-04-05翟考超邱娟娟尹诚悦

当代化工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翟考超 邱娟娟 尹诚悦

(山东省固体废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中心 山东 250117)

生态文明属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着眼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互助的关系,西方环境治理是尊崇建立在“生命共同体”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在我国,生态文明的概念最早由生态学家叶谦吉提出[1],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之一。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将进一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西方生态考明的发展历程

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传统工业的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加速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和掠夺,引发了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整体循环和平衡,造成了无数的自然灾害和生态危机,导致人与自然陷入不和谐的困境。

(1)西方生态保护的启蒙。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都是由于废气、废水、废物等“三废”无节制排放导致的,造成了严重的生命损害和巨大财产损失,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层面恐慌,对全球造成的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是不可估量。例如,1940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短时间内造成当地死亡人数达到400余人,1953年至1959年,日本水俣湾的因水体污染造成的水俣病事件,导致中毒283人,死亡60人……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将加快经济增长作为共识,刘易斯等人更是研究提出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理论,致使有些国家片面追究经济增长,忽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直至生态危机的爆发。这些频发的环境公害、危机和灾难事件,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更是不可逆转的损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可能潜在的影响了人类未来的生存质量,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疾病、残疾甚至死亡悲剧,人类也终于从不断承受污染迫害的痛苦中逐步觉醒。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欧洲、美洲、亚洲等西方世界先后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集体环境保护倡议和抗议污染的运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自发组织开展了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地球日”的系列活动。从此,在全球逐步兴起的生态环保和污染治理浪潮逐渐拉开了全球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2)西方生态伦理发展。20世纪40年代,霍克海默等人在《启蒙的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生态文明”一词,他的观点是我们追求的不是对自然的统治,而是同自然的和解[2]。1949年,利奥波德等在《沙乡年鉴》一书中第一次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态学思想引入伦理学领域,标志着生态伦理学的诞生。1972年,麦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提出如果工业产出、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等保持现有增速的情况下,将在未来的一百年达到地球的增长极限,人类将面临不可避免的经济衰退和资源枯竭[2]。虽然该研究得出的人类应达到零经济增长率的结论并不完全科学、正确,但此次研究第一次严肃提醒了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对生态伦理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

(3)西方生态治理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卡逊等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讲述了滴滴涕等有机杀虫剂类等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滥用给人类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了全球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标志着西方生态政治学的起步。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组织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向世界发布的《人类环境宣言》一文中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全世界各国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这是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是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里程碑。自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一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工业社会转型,逐步摒弃片面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的传统现代化建设模式,开始重视和认真的生态环境治理,到80年代,大部分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环境污染,较好的解决了生态环境问题。1992年里约会议后,世界逐步迈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有序发展时代,环境保护原则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4)当代西方生态文明的新进展。随着当代西方生态环境保护从理论走向实践,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治理与环境保育、生态身份与微观政治等领域的政治生态学的研究发展,不仅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了生态保护运动,更使生态保护事业从民间扩大到国家决策层面,使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3]。基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和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大致形成了三种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和多元主体的环境治理模式。当前,世界各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生态环境领域合作,不断探索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路径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和挑战,全面合作,权责共担,共同迈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2.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起步。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大致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的,斯德哥尔摩会议后,我国政府逐步意识到环境问题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1972年,北京市政府组织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同时河北省相继设立三废处理办公室。1973年,国家在建委部门下设置环境保护办公室,后又逐步发展成为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一直发展至现在的生态环境部。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市召开,会议宣布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32字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方针和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方案)》,并向全国发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动员令。会后,国家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同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逐步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机构,各地环境保护机构通过组织相应的环境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开展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的环境治理等内容为工作重点,对部分污染严重的地区开展了重点污染治理相关工作。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治理措施,官厅水库与桂林漓江等地区的污染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改善,此次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也为后来的城市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和实践支撑,并摸索出切实管用的方式方法和可复制的经验。

(2)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从1979年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加剧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使污染问题从局部型、单一型污染走向全局型、复合型污染[4]。江河湖泊污水横流,城市雾霾蔽日,部分土地受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严重,部分沿岸居民饮水困难,呼吸道疾病多发,土壤沙化、盐渍化、贫瘠化严重,政府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我们付出了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只有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长远发展。由此,国家开始制定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规划,并通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监测等手段,拉开了生态环境污染规范治理的序幕。

(3)我国政府带领下的环境治理。20世纪80年代初,受西方部分环境污染事件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等生态环保思想的影响,我国政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政策上也逐步发生了明显变化,研究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应和环境发展同步施策、同步推进,政府应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实施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通过调整能源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散乱污”企业治理,落实关停取缔、整改提升、搬迁入园等系列措施,调整运输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开展大气、水污染治理,组织农用地土壤调查和工业用地土壤详查等系列措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地开展环境污染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5]。党的二十大更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进行统筹谋划,明确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任务,统筹协调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措施,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为分步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真正承担起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担当添砖加瓦。

3.我国生态环保事业面临的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工业企业迅速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过度的能源资源消耗和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虽然我们在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方面实施了政策措施和治理手段,但都没有从根源上去防治,没有有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造成了今天环境污染严峻的形势[6]。

(1)环保技术支撑能力薄弱。我国的环境污染监测预警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等方面距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控等高科技手段应用不足。在原材料的初加工、科学技术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能源资源消耗高的企业众多的情况下,环保产业技术人才、绿色产业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匮乏,环保技术研发不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对滞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环保设备与污染防治技术落后、先进技术生产设备国产能力弱、环保技术成果转化难度大、转化效率低等问题[7]。

(2)企业环保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企业主要负责人片面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生态文明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保护知识匮乏,环境污染治理能力十分有限,故意忽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维护等社会责任,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废气、废水偷排乱放、固体废物非法倾倒填埋行为突出,造成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频发。企业环境保护责任落实的缺失是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加剧的直接原因。

(3)社会参与等监督机制不健全。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治理的意识薄弱,不能及时维护自身环境利益。民间环保组织在监督政府、企业履行环保职责上发挥作用不够,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尚未形成。

4.展望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保护生态环境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不能独善其身,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也需要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在人类200多年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但真正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数量不超过300个、人口数量不超过10亿,而今要在我们这个1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其影响将是世界的。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下一步我们要不断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绿色低碳产业中深耕,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统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同时,坚持考虑先立后破,通过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推进碳市场建设等方式方法,通过环境规划、开展清洁生产、征收环境税、明确环境资源产权、推行排污交易、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扩大公众参与等相应的政府行政干预和市场经济手段,坚持不懈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开启人类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加强农业环境污染防治的策略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应坚持三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