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探索
2023-04-05夏莉艳
夏莉艳
(扬州大学商学院,江苏扬州 225127)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研究农林生产单位的投入产出效率、涉农企业管理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就业以及关乎十四亿人饭碗的粮食安全,“三农”问题始终是最高决策层关注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对“三农”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政府部门对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吸纳的饱和,越来越多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进入企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从以政策研究为主向政策研究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并重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愈加强烈。《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要求未来的大学生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习教育是关键。研究表明,实习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和个人软技能(包括团队合作、人际沟通和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1]。然而,现实中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状况却不容乐观,部分高校对实习教育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学生认为实习对学生的就业和后期学习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笔者根据多年来农林经济管理系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实习做法和经验,对完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的重要作用
实习教育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素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扬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分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在核心专业课修完之后安排的一次实习;毕业实习则放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以工作场所为依托,设置类似职前培训的项目和计划。毕业实习环节是学生获得论文选题与素材、培养管理实践能力、开展科研训练、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和经历的过程。农林经济管理实习对于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能力和提高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1.1 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和认知虽然农林经济管理系很多学生来自农村,但今天的大学生都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读书上来的,对我国农村很多现象、问题并不了解。通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课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有所掌握,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脉络有所了解,但仍然缺乏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感性认知。大卫·科博的学习理论认为,直接的经验是观察和反思的催化剂,而这种催化会构成抽象理论思维的基础[2]。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将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我国农村现实相验证,了解农村一线劳动者对国家现行农地制度和涉农政策的真实反馈,激发学生对“三农”问题的思考,认识到“解民生之多艰”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1.2 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社会调查是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调查中学生们面对的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个具体的农村现实问题。通过抽样调查、走访农户、制作调查问卷、收集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和反思,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分析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学生通过参加社会调查、参与项目,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毕业论文的素材和资料[4-5],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
1.3 了解涉农企业经营实践,增强学生的企业实训体验和职场适应能力农业经济学科对生产环节的投入产出效益和“三农”政策进行研究。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产后的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和销售环节越来越重要,创造的附加值也越来越高,相当一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是涉农企业。学生通过到涉农企业实习,了解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状况,将企业管理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实践情境中,通过具体业务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学校对实习教育不够重视,实习效果欠佳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共有2次实习,专业实习被安排在大三学年,毕业实习被安排在大四最后一学期。然而,部分学校对学生实习不是很重视,2次实习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些学校专业实习采取参观的方式。国家号召高校与地方建立产学研实习基地,很多农林经济管理实习基地的建立是依托于校友资源,仅仅是名义上的挂牌基地。在实习当天挂牌签合作协议,并由系里教师带领学生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或邀请基地负责人作报告,与学生进行浅层次的交流,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参观结束后就基本中断联系,之后也很少再次利用,起不到实习基地对学生了解专业、了解社会提供真实环境的作用,也谈不上对基地的长期利用和有效管理。毕业实习则采取学生自择实习单位的方式。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通常并未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监督,一些学生利用这段时间找工作,或是把精力投入各类资格考试或与就业相关的事情中,没有根据实习实践撰写毕业论文,而是利用网络上的一些资料作为毕业论文的素材;作为教师,明知学生没有真正深入基层实习,论文资料并非第一手数据,但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教师不愿意因实习影响学生毕业,使得实习流于形式。
2.2 存在实习证明材料弄虚作假的现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放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时间长达3~4个月。在漫长的实习期间,虽然是“放羊”式实习,学校也会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来约束和管理学生,比如聘请校外指导教师,要求学生每周撰写实习日志,将实习的内容和感受进行小结式记录。实习结束后,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和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和鉴定,实习鉴定由校外导师签名、实习单位盖章。然而,由于缺乏对过程的监督和与实习单位的深度沟通,这些措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按要求每天去实习,而教师很容易识破学生的实习造假。
2.3 企业单位缺乏对大学生实习的积极支持教师不追究学生的实习造假行为,并非教师不愿意求真,主要是学生找一个实习单位不容易。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准毕业生要去企业或公司实习,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企业接收实习生的政策激励机制,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普遍缺乏接收大学生实习的意愿,缺乏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研究表明,除了医学类、师范类和高职高专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有较多的实习岗位外,其他学科学生获得企业实习的机会非常有限,仅5%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超过70%的企业或机关单位不愿意接纳实习生[6],没有把大学生实习作为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纳入统筹规划。根据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我国仅11.7%的学生有实习经历[6-7]。虽然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某些专业学生仍很难找到稳定的实习岗位,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2.4 政府在大学生实习中协调和管理不到位2000年以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实习主要依赖于教育系统内的计划管理体制,高校把每年的大学生实习报送所属部委,部委把大学生实习任务统筹分配给所辖的各个企业单位,同时把接收大学生实习任务的企业单位反馈给各高校。高校与企业单位对接,安排大学生到相关单位实习,并由实习单位提供大学生住宿、餐饮、实习岗位和实习指导教师等资源。但是,随着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和企业经营的市场化改革,高校大学生实习的计划管理模式逐渐被高校、企业双方的市场化选择所取代。企业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愿意承担因接收大学生实习所付出的高额成本。政府对大学生实习更多地依赖社会和市场力量,对扩招后高校安排实习能力和实习条件缺乏有效关注,没有利用行政手段协调企业单位接收大学生实习,没有给予企业社会责任的压力和接收大学生实习的激励机制。
3 关于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质量的建议
针对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参与大学生实习的高校、学生、企业和政府各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3.1 高校应加强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8]。在企业单位不愿意接收大学生实习的情况下,更需要高校帮助落实实习单位。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请担任乡镇或县区领导的农林经济管理系校友出面联系一些行政村,与其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组织农林经济管理系学生对这些行政村的人口、劳动力、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调查和跟踪,让学生深入农村生产一线体验、考察、调研;教师现场举办讲座,增进学校与农村、学生与农民、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交流,将学术概念与我国农村实践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勇气。建立村级经济发展数据库,供长期教学和科研使用。
3.2 借鉴国外大学经验,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当前学生对找实习单位不够积极,除了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外,也有实习是学校要求的,并不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原因。一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认为,实习对自己未来发展和就业没有多大帮助,更愿意将主要经历投入各种资格考试和与就业相关的事情中。祝成林[9]研究表明,源自内心需要的实习愿望、在实习中获得身份认同等实习动机与实习成果及个人发展成正比。有效的实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学生行为主动、态度主动,才能取得不错的实习效果。要想达到这个效果,需要社会对学生实习的认可。在发达国家,由于企业招聘注重实习经历,学生把实习作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投资,通过实习了解自己的专业兴趣与职场匹配度(因为美国等国家大学生是可以随时转专业的),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能,建立社会人脉网络,获得工作资质证明和就业机会。美国大学本科教学计划中并没有硬性规定实习环节,学生们通常利用寒暑假申请各个公司的实习机会,有时申请实习机会竞争非常激烈,公司通常把实习生作为候选员工考察,让他们参与一些项目,实习结束后项目组长给出评语,对实习生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价,作为企业将来是否聘任该实习生的参考依据。即使将来学生去找其他工作,也需要曾经的实习单位具体负责人提供推荐信;如果学生在就读大学期间没有经历过校外实习,想很快找到工作是非常困难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学生实习参与率只有3%,90年代末77%的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完成一次实习工作,现今几乎所有的学生毕业前都有不止一次实习经历[10]。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很多美国公司在同等情况下会将有限的实习机会留给美国学生。对外国留学生来讲,能否找到实习公司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志和体现。国外学生参加实习是主动的、积极的。随着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我国高校在可预期的未来将与国外一流大学接轨,用人单位必将越来越看重相关工作经验和实习经历。专业实习作为学生顺利就业的条件,即使学校不统一安排,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寻找、认真对待。
3.3 构建诚信社会,减少实习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学生校外实习对将来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除了有大批公司愿意招收实习生外,还得益于社会整体的诚信度高,即在是否实习上学生无法造假。任何个人或公司都不会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背书。不管是多么无足轻重的事情,人们都不会拿自己的信誉冒险。在美国上学、找工作甚至租房都需要人推荐,而推荐信既是对推荐人的一种信任,也是对诚信的考验。如果一个人有一次违约行为,就会立即出现在他的诚信记录中,对他未来的求职、工作和生活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十分重视诚信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诚信水平还不高,招聘单位对实习证明和推荐信的真实性还不那么认可,使得实习经历在就业招聘中的重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一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与个体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更应该杜绝实习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为建设诚信社会做出表率。
3.4 政府应利用行政手段,赋予企业社会责任压力和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完善大学生实习机制,不仅需要高校自身努力,而且需要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企业等校外实习单位作为大学生实习的主要承载者,需要认识到接收大学生实习不仅是一项义务,而且是一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所,配合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个方面。鉴于实习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企业实习问题,引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学生实习安置。建立接纳大学生实习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如为企业提供适当的优惠政策和实习薪资补助;要求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每年必须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把接纳大学生实习视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接纳大学生实习纳入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考核、评价体系,对执行良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经济补偿,反之,对拒不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和单位给予必要的社会责任管理方面的警戒,从制度上对企业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进行强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