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诊断与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3-04-05张小利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脾虚胃肠道综合征

张小利

(南宁市中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近年来提出的具有中西医结合意义的新病名,泛指婴幼儿一次、多次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后出现的一组与中医“脾虚证”类似的综合证候群。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概念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神,又具备现代医学综合意义,实现了中西医结合辨证的新概念[1]。与传统中医学中的“脾虚证”相比,当前针对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自身特有的发病机制、病因病理学基础、临床证候表现、诊断标准和相应的治疗方案,临床中西医医师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更高[2]。本文就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中医治疗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1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病理基础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虚弱,感受外邪,可表现为饮食失调、寒热失节、神疲乏力,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日久则健运失司,寒邪直中,造成脾阳虚损。现代医学通过测定胃肠道功能相关指标,发现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多存在以下病理生理变化:D- 木糖吸收率偏低、血清胃泌素含量偏低、血胰功肽试验结果异常、胃肠道排空运动加快等[3]。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的主要病理特点是胃肠道分泌、排泄、吸收及运动功能降低,并呈现出一种虚损性疾病状态,表现为神经-体液调节及免疫调节紊乱、营养代谢低下等,此证候所产生的机制为胃肠道虚损性功能低下及失调。

2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1)食欲不振。食欲不振是脾虚证的重要表现。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中,90% 的患儿有食欲不振的表现,并可引起进行性形体消瘦。但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诊断中食欲不振无特异性诊断价值。现代医学指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生与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心理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而机体的各种器质性、功能性及精神性损害均会影响舌体味觉,形成食欲不振[4]。2)腹部胀满。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主证之一为腹部胀满,发生原因主要是胃肠道积气过多。一旦小儿胃肠道功能下降,造成食物蓄积,就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酵解增强、产气增多,进而形成腹胀满闷,而腹部胀满是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就诊的主诉症状之一[5]。3)腹泻便溏。当前,约有73% 的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表现为大便软烂、稀溏,少部分患儿表现为大便干硬、排便费力,腹泻便溏的出现与患儿胃肠道功能减弱有关。小儿胃肠道功能减弱可引起食物积蓄,无法及时消化,引起容积性腹泻,一旦肠道对食物残渣、水分吸收不良,就会导致粪便在排出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液体。当患儿出现上述证候时,会进一步加重胃肠道功能紊乱[6]。4)四肢无力、全身倦怠。四肢无力、全身倦怠是中医学中气虚证的主要表现,说明机体气化、推动、生发等功能降低。四肢无力、全身倦怠是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的继发性症状,此类患儿的机体代谢表现为负平衡状态。

3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诊断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关于脾虚证的诊断标准,或以孟仲法标准拟定:1)伴有一次或多次急性、亚急性感染,有发热病史;急性感染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依然存在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常见的症状及体征表现。2)以厌食、乏力、多汗、头晕、大便失常(便溏、大便干硬、便秘、便次增多)、睡眠不良、兴奋、咬牙、异嗜、腹痛为表现。3)消瘦,与同龄人群相比,身高及体重均落后;面色苍白、萎黄、少华,伴有花斑及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肺部有病理性呼吸音,心脏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舌苔花剥、光红、白腻或黄腻。4)实验室检查:合并轻度贫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尿液中淀粉酶含量、细胞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如IgA、IgG 偏低,免疫复合物增高;头发微量元素测定中锌、铁、铜、钴等含量偏低。当小儿存在1)项中表现,并伴有2)、3)项症状及体征中的任意3 项或3 项以上,且符合上述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的任意2 项,即可确诊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

4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4.1 药物治疗

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因反复感染引起脾气亏虚,脾虚则运化无力,引起厌食症状,无法运化水谷,造成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营养不良。若厌食长期未得到改善,可致气血生化乏源,机体抗病能力降低,此时若感受外邪可引起感染,导致疾病迁延难愈[8]。当前针对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治疗,推荐口服健脾益气类中药。有研究指出,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伴厌食患儿采用参芪健脾合剂(由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白扁豆、鸡内金、大枣、甘草等中药组成,甘而不腻,补而不滞,具有健脾益气、和胃消食之功)治疗,可改善胃动力,增强胃的舒缩功能,加快胃排空,从而可增加患儿的食欲及食量[2]。于宙等[9]研究指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人参五味子汤,可发挥益气健脾、理气化痰的功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有显著疗效。人参五味子汤中,人参可补中益气、和胃生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能加快淋巴细胞增殖;白术可健脾益气、燥湿止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术能使小肠蛋白质合成增加,调节机体免疫力[10];茯苓可健脾渗湿,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茯苓能抑制胃酸分泌、抗菌;五味子可敛肺止咳、止泻止汗,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五味子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本方遵循“百病以胃气为本”的理论依据,注重防病于未发之时,对改善患儿体质、增强其机体免疫力有显著疗效,能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刘芳等[6]以104 例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为试验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益生菌培菲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自拟健益方(由黄芪、防风、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山药、山楂、鸡内金、黄芩、甘草等组成)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血清微量元素中锌、铁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铅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免疫力得到显著提升。由此可见,采用中药自拟健益方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疗效显著。本方以二陈汤、玉屏风散为基本方,方中的黄芪、防风可补肺、益气、固表,疏补结合,抵御外邪;白术、茯苓可温中补虚,半夏可燥湿化痰,陈皮可理气助运,山楂可消食开胃,配伍黄芪可燥湿、清肺热,配伍山药可健脾补肺,与鸡内金、甘草联用,可鼓舞胃气以和中。诸药合用,肺脾同调,收效甚显。

清代名医黄元御创立了“人体圆运动学说”和“四象概念”,认为脾胃不全是实体脾胃,包含气化概念,更多称之为己土、戊土,特点为规整圆融,便于构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学术体系,反映了脏腑机能的动态变化。郭志辰教授提出了“人体空间医学”概念,认为人体的组织器官、脏腑、系统乃至整个人体均由功能相同、相近的细胞群构成,细胞间可相互制约也可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并实现人体各种生命运动与生理机能的天人合一、天道合一。以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为依据,并遵循中医学整体观念、阴阳思想得出,人体空间能量分布不均衡可引起一系列疾病,而疾病部位、性质及程度存在千差万别,但依托阴阳五行、公转畅通理念可进行调整。从宏观层面来看,中医健康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包括人体内环境的和谐、人体外环境的和谐。当前有学者将中医学中的腧穴作为定位基础开展中医研究并阐述空间理念,认为腧穴与循经路线相关联,结合空间医学将腧穴至经络再到脏腑描绘出一幅人体四维地图[11]。一旦其中连接的某个腧穴脏腑发生病变,就可及时反映机体的相应变化。部分学者将“中医五体”与“空间结构”相结合,在中医“五行理论”的指导下,将“皮、脉、肉、筋、骨”作为人体重要的组成结构,称之为“中医五体”。病邪在五体间按照“皮、脉、肉、筋、骨”的顺序由浅而深依次传变,由此可知疾病的进展与人体空间结构存在一定的关系[12]。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表现以脾虚为主,从空间医学角度来看,脾区生理为脾细胞群的能量运动方向向上,为能量清升的动力,可增加公转动力。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并发挥宣中作用,为中焦能量生化创造条件。“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表明脾区能量对肺区能量有推动作用。脾区为中焦,传统中医学指出中焦为营气生发之地、能量之源,能量浓度较高且极易下行。中焦能量需受到下焦能量的推动,经能量相互撞击及混化异化的过程,才能实现清升浊降。以人体空间医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中草药治疗,可进一步发挥协同作用。药物功能主治与疾病相互对应,灵活应用一言本草,利用中药的特有功效来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临床多能获得显著成效。正坤散由香附、九节菖蒲、独活、蒲公英组成,在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治疗中能发挥显著作用。其中香附可提升膈下中焦部位的能量,使之经公转路线越膈而上至膻中,有承上启下、疏通三焦的作用;独活运行于外焦空间,可使头部能量充足,化解外焦空间的能量积聚;蒲公英药力起于会阴,经下焦、中焦、上焦,到达头部,可增强下焦的蒸腾之力及动力。诸药合用,可起到“清除污染、疏通河道、能量搬家、公转畅通”的作用。当前,此类治疗方法在临床使用已有5 年之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4.2 非药物治疗

有研究以47 例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为观察对象,采用健脾调中精油推拿手法治疗,通过补脾经、补大肠、揉板门、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等推拿操作,有效提升了患儿的整体疗效[13]。有研究将毫火针联合穴位贴敷应用于脾虚综合征患儿的治疗中,选择神阙穴贴敷生姜汁调制的参苓白术散并联合天枢穴、上巨虚穴、阴陵泉穴、大肠俞穴行毫火针,隔日1 次,以4 周为1 个疗程;经毫火针联合穴位贴敷干预后,患儿的临床症状评分、IBS 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各结肠黏膜组织中5- 羟色胺受体3 和5- 羟色胺受体4 的mRNA 表达及免疫功能指标均得到改善;由此认为,行毫火针治疗可使机体经脉气血运行于体表穴位处,此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吸收度和敏感度较高,药物敷脐后可快速吸收,故患儿的整体疗效甚佳[14]。有研究指出,采用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用2 mL 注射器抽取1 mL 黄芪注射液垂直刺入一侧足三里穴,进行提插操作,无回血后,快速推注药物,退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可使患儿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15-16]。有学者认为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是肠道功能低下,认为治疗本病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饮食调控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治疗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时,加强对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干预,如减少甜食、油炸食物、生冷食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并多食用菌类、绿色蔬菜等,对改善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提升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意义[17-18]。

5 小结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根本病机为脾虚,表现为纳呆、易疲劳、消瘦、消化不良等脾虚诸症。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可引起营养吸收障碍,导致机体免疫力偏低,更易造成反复感染。在反复感染与脾虚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患儿出现久咳不愈、厌食、呕吐等肺脾两虚之症。当前中医学对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认识逐渐加深,且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方面具有显著成效。但由于本病的患病人群为小儿,存在着服药不便、胃肠道反应明显等诸多缺点,如何改进中药的给药途径、提高患儿的治疗耐受性是当前中医治疗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面临的挑战及重要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脾虚胃肠道综合征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考前综合征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连花清瘟胶囊致胃肠道不良反应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