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163”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研究

2023-04-05王朝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育人

刘 娟,王朝晖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460)

发展型资助育人是高职院校目前解决学生贫困问题较为创新和有效的途径。发展性资助育人要求将扶困与扶志相结合,从而构建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相融合的长效育人机制,打破当前“输血式”扶贫引发的教育问题,通过探索实施发展型育人资助的方式方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摒弃不劳而获的消极心态,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树立信心,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由此看来,发展型资助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资助模式的创新突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和作用。

1 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163”发展型资助育人

目前,我国高校资助已经建立了“奖、勤、助、贷、补、减”为一体的基础型保障体系,然而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和社会的新要求,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帮扶体系成为高职院校急需探索的新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推动高职院校实现教育公平,还能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能够深化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使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真正发挥应有的效果,从而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

1.1 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部分高职院资助体系主要采取物质上的帮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和精神上的关注,忽视了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境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部分接受帮助的学生产生不劳而获、不思进取的消极心理。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由于贫困而产生的不自信、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促使学生打破当下自我封闭、不愿交流的心理障碍,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以更健康的心理面对自我。另外,通过正面教导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培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正确对待以及使用学校资助金。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与自身成长规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激励学生更多地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1.2 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解决学生就业难题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原有的资助模式忽略了提升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主动性,未能注意到“过程激励”的重要意义。发展型资助育人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校园活动中,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技能,获得应得的奖金和名誉上的奖励,从而助力更多的贫困生投入到学校举办的资助活动中,也能促进贫困生提升专业水平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摒弃懒惰的思想,通过更加正面的途径获得相应的“报酬”。帮助广大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获得感和成就感,在校园范围内形成正能量的传播氛围。另外,也能够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锻炼,为学生步入社会提供经验指导,助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强化社会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就业履历,间接解决学生目前就业难的问题。

1.3 完善高职教学体系,深化德育教育理念

部分高职院校将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划上,忽略了对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和教育,尤其是资助育人过程中,仅仅达成了物质资助,并未真正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发展型资助育人丰富了学生获取物质资助金的渠道和途径,更注重在此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健全学生的人格体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另外,也有助于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将这份爱心传递出去,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从而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1]。

1.4 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打造和谐稳定社会

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资助体系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物质上的困难,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锻炼机会。学校在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促使学生养成不惧困难、不轻易退缩的坚定意志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这些都为学生日后实践工作的开展夯实了基础。另外,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仍是广大寒门学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的过程中,为学校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帮助贫困生接受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及实践锻炼,帮助学生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障,也能够激励学生在步入社会后,积极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从而构建良性循环体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2]。

2 目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不足与挑战

高职院校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是一项长期践行的工作,目前较多高职院校尚且处于摸索前进阶段,还存在一些不足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院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健全,未能达到精准帮扶的效果。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资助育人模式缺少创新性,导致构建过程缺少动力支持。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不到位,也未能通过就业创业途径为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2.1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不健全

精准帮扶的第一步是实现精准认定,目前院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审核不够严谨。一方面,主要依靠学生提交贫困生认定表,容易出现部分学生家庭条件不符合认定标准,却在认定表上虚假填报信息;也会出现部分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自卑敏感等心理不愿意填报的现象。部分院校选取的认定方式是班级内部直接投票评选,很容易因为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产生不公平的结果。另一方面,院校未将资助育人计划纳入高职院校的整体教育计划中,导致管理人员以及规章制定等配备不到位,并没有建立以学校为统领,细分到院系以及班级的系统性育人体系。此外,资助育人的评估体系不健全,学生认定评价标准不一,导致最终结果不仅与院校的初衷大相径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以及院校的长远发展。

2.2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师资力量不足

院校育人体系构建中,师资力量建设是极其重要的动力支持。目前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班级辅导员全权负责,辅导员负责的工作较为繁杂,并不能保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其次辅导员的能力有限,部分辅导员对于心理辅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了解少之甚少,这就使得精神帮扶以及德育教化未能跟上资助育人的步伐。由于缺少专门的资助育人部门以及团队,导致在评选的过程中无法做到客观,也未能对学生的真实情况开展深入调研,这就导致部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仍未享受到学校的政策福利,也造成本不需要帮助的学生大肆挥霍的浪费现象,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后,学校的教师团队中也缺少心理辅导老师以及德育老师,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不能被及时地发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也就发挥不出思政教育在资助育人中的引领作用。

2.3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缺少创新性

目前,院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具体实现途径缺少创新性,仅仅依靠讲座和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等较为简单的形式推行,未能深入探讨研究适合学生成长发展的高层次资助育人模式。首先未建立资助平台,未能将需要帮扶的学生按照学业就业困难或是物质困难等展开精细化针对性的帮扶。对于直接给予资金补助产生的不能确保学生资金的实际用途,高职院校未探索更有效的方式保证资金投入用在学生学业能力的提升上。其次,未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慧化信息平台对贫困生的信息实现动态监测,无法保证后台直接利用数据信息对学生给予隐性的学业就业以及资金方面的帮助[3]。

2.4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校企合作不到位

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根本途径。当前企业对于学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的参与性不强。一方面表现在对于学生就业创业的心理辅导不到位,部分贫困生性格内向,不愿意表达自我,也不愿意参与到社会实践等团体合作中,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并未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及时疏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另一方面表现在学校和企业并未成立专门团队,未能创建有效的项目活动,从而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双创意识。

3 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163”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高职教育背景下,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帮扶、就业指导展开全方位的改革创新,从而完善高职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向前迈进一大步。

3.1 建立健全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首先,院校要建立健全资助育人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以及建立由院校到班级的分级管理团队,保证评选公开公正,达到对学校贫困生的精准认定与精准帮扶。其次,在对学生资助帮扶的过程中,也要对学生的帮扶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如物质帮扶、学业帮扶、就业帮扶、心理帮扶等方面,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精准资助,真正实现长久性育人目标。最后,加强后续的评估监管流程,对受资助的学生进行回访和调查,保证对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定向精准帮扶,真正构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完整体系。

3.2 强化发展型资助育人师资力量

提升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效果,必须加强院校师资力量建设,首先,设立班主任制度,将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职业分化开来,明确各辅导员的职责,同时增加班级辅导员的数量,加强对各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校内资助工作考核机制,将资助育人工作与薪资待遇等挂钩,督促辅导员认真做好班级的资助育人工作。立足心理将康教育,引导积极健康心态。学期初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普查,并定期特定学生群体进行心理测评;通过以困助困的方式进行心理帮扶,组织建立心理社团、心理协会,积极主动招收贫困学生,承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通过团体辅导释放心理压力,培养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的同时,也可以让贫困生以自己为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帮助其他学生走出困境,不仅减少学生了心理隐患,还提高了贫困生的自信,使其收获成就感和被需要感[4]。

3.3 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多元化模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多元化的资助育人模式。学校应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促使学生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去,在获得创新创业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扩大学生的就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学业就业帮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定期开展资助下乡宣传及义务支教、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感,帮助学生进行从受助者转为帮助者的角色转变,形成良性的资助反哺体系,共同构建和谐稳定有爱的社会环境。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分体系中。设置学期劳动周,开展由院系组织的专业性劳动实践及由后勤服务育人为载体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勤俭、创新、奋斗、风险的劳动精神。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资助育人体系提供了更加便捷与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在现今的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在学校的各类消费占比大大提升,可以有效地收集学生在校内的消费金额,购买商品类型及消费频率等数据,同时加以有针对性的座谈访谈,为学生建立动态的资助信息档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长期长效的资助育人计划。

3.4 深入落实发展型资助育人校企合作

首先,学校和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中的主要主体,应主动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开展“造血式”帮扶计划。企业与院校联合,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贫困生定向提供就业岗位,包括兼职以及长期任职的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其次,校企联合共同铸造双创教育的完善和发展,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针对有能力的贫困生提供创业上的技术指导以及资金支持,为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将校企合作企业融合入资助育人工作中,企业可在高职院校设立技能竞赛项目等奖学金,变助困为奖优,给表现良好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表现的机会,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专业职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感恩意识,锤炼诚实守信和自立自强的品质,培养创新进取的意识。最后,邀请创业成功的学长为学生开展座谈会,以当事人现身说法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提升学校贫困生的信心,促使学生发愤图强,不断进取,在历练自身的同时获得成长[5]。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型资助育人是目前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完善教育体系较为创新有效的资助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促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就自我、回报社会,而且也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珠”育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