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中心、两融合、三坚持”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模式构建

2023-04-05傅旭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融合大学生

王 辉,聂 慧,傅旭东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教育模式改革

根据学校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需求,提出“一中心、两融合、三坚持”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理念,整合了学校创新创业优势资源,以学生兴趣导向和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坚持创新引领和创业实践相结合,充分切合社会需要,依托电子信息技术,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实现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的无缝衔接。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新理念:一中心、两融合、三坚持

一中心:四创协同育人中心,该中心将进一步整合社会、学校和二级学院三层次创新创业资源,通过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开展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引入企业加强创业孵化等形式,打通创新创业通道,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成效。

两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基于学生未来进入企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实现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融合。桂电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及“创新创业实践”三个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坚持创新实践与创业孵化融合。充分发挥综合性电子院校的学科优势特点,以项目和赛事为主导,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团体性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三坚持:坚持兴趣导向,充分切合学生个性需求,在第二课堂搭建阵地平台,组建学生组织,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切合学校和学院的学科特色,紧密联系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入门级的学习渠道;坚持面向社会,充分切合社会市场的需要,促进成果转化,依托电子信息技术,以项目为主导,扩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出口路径。

1.2 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打通创新创业通道

对校内实践平台、校际互通平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所合作平台,采用分类建设,按照平台特点,同步推进;针对课程设计、工程实训、毕业设计、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科教协同等项目由基地、学院、教务处分类管理,按步骤计划实施;统筹规划、集体协调,充分利用校校、校地、校企、校所平台,各单位协同共享。

组建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创业学院为中心,各二级学院创业学院、校院二级青年导师工作站、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新学院、大学生科技园、国家级众创空间、高新区信息产业园、校外实践基地等为辐射的创新创业阵地群,整合社会、学校和各二级学院三层次资源,按照培训、实践、创新、转化、孵化、创业“六个步骤”,全方位提升创新创业技能,打通创新创业通道。

1.3 构建普适、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学习教育平台

1.3.1 组建三层次课程体系实施三类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素质-技能-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启蒙基础课程,实施普适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普及在校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课程,实施重点创业教育,提升参与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类省级以下赛事创业技能,储备一批重点创新创业项目,组建创新创业项目库;完善创新创业精英班课程,实施精英创新创业教育,全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业技能(孵化企业)和冲击省级一等奖以上创新创业赛事水准的精英团队。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积分办法。研发创业教育在线学习系统,与漓江学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线上知识学习和情景体验。设置更多科学的创业训练和体验内容,鼓励学生通过申请和认定获得相应积分。

1.3.2 构建三级创新创业赛事体系提升创业文化氛围

凝练各学院一院一品创新创业赛事;打造一批校级创新创业赛事;利用各省级以上创新创业赛事;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以创新文化养人,以创业实践育才,创新创业教育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桂电重视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发展。

推进创新创业沙龙等交流互动活动,不定期邀请创业学生或校友,分享实战经验,讲述创业故事;组建一批创新创业型学生社团,开展多样式创新创业体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度和参与度;举办创业训练营等活动。

1.4 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信息库与服务平台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领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实现导师、场地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素质-技能-实践”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搭建,实现网络课程共享;通过三级创新创业赛事体系的构建,实现创新创业赛事的资源共享;通过打造“一站式”联合育人平台,实现“校、企、政”三方资源的共享[1]。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整合,最终实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为大学生提供基础入门、全面学习、实践锻炼、赛事提升、创业孵化等一套的创新创业信息平台。

通过创新创业信息库与服务平台的打造,形成具有桂电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

2 形成系统科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桂电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把培养电子信息特色创新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把创新驱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实施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突破口,以考核方式的改革为着力点,形成“一个岗位群、三个层次、六个步骤、两融四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2.1 完善顶层设计,打造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实践教育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下发《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计划(试行)》,明确学生需修满8个创新创业积分方可毕业,所有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与特点,选择创新创业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并参与无限次考核获得创新创业积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也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学校成立“教学实践部”,打造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共享公共实践平台。

同时,还要坚持强化保障,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一是体系保障。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质量保障体系。二是人力保障。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制订了教师培训、教学资格水平认定等一系列师资培训制度,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条件保障。作为一所地方工科院校,学校集中办学资源优势,通过加大投入、资源共享等途径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撑。

2.2 加强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实践育人基地

桂电坚持实践导向,打造创新实践育人大平台。学校依托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强化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实践基地,由校团委负责管理,基地坚持“创新之根在实践,创业之魂在创新”的理念,按照项目化管理模式,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为开展科技创新、就业创业和技能实践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2]。

2.3 加强协同育人,推进企地校合作科教融合

为无缝对接桂林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建成了广西第一个大学生创业服务基地,并联合校内外机构共建了8个学生创业事务代理服务中心,实现校内创业服务基地与校外创业园“双头并举”的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已与天津通广、柳州长虹、桂林机床三家企业合作共建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及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致力于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师生科技成果转化,2015年学校建设成立了“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2016年国家科技部授予第三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是广西唯一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众创空间的高校。在充分利用地方与企业资源的同时,学校挖掘校内科研资源,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2.4 强化资源整合,推动创新实践育人工作上新台阶

学校投资1.4亿元建设的“四创”协同育人中心投入使用,运营模式上,“四创中心”将吸引社会高科技企业特别是校友企业入驻,企业可自带科研项目,借助学校科研资源,大量招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学分认定相关内容,学生可在校内实现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相关内容。

构建“素质-技能-实践”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级创新创业赛事体系,打造“一站式”联合育人平台,既满足了不同层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充分发挥了综合性院校多学科专业并存、交叉融合的优势特点,将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功能达到最大化;通过以项目赛事为主导,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个体的团体性融合,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打造“校、企、政”共建的三个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了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衔接。

3 开创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反哺创新的良好局面

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协同融合的作用,引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入驻四创中心,企业可根据自带项目寻求校内合作导师、招聘在校学生参与项目开展,也可挑选适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校内创新项目进行扶持和培育,通过“项目对接、就业招聘、校外实习、校内培训、成果转化”等五个功能为一体,实现校内资源流动、校外资源互动的良好局面,最终形成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项目团队为核心,以交叉创新和持续创新为关键,以“学校和校友”双向接力培养为保障,从而实现了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反哺创新[3]。

3.1 加速创新创业“入口”融合

学校重视实践导向的电子信息学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紧紧贴靠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创新知识和技能的打磨。围绕“基地”与二级学院共建了机器人中心、飞思卡尔智能车训练中心、电子设计训练中心、数学建模中心等一批学科创新训练中心,实现了“一院一品”。同时,“基地”搭建了青年导师工作站,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维持场地建设与科学研究,启动了“博士化工程”“青年骨干人才培养”等,免费输送青年博士到高水平大学、高科技企业等进行交流访学,培养具有高水平的“双师型”导师团队,实现了青年博士自身能力和“双创”师资水平的双提升。

通过不断探索“体验教育、兴趣引导、企业介入”的创新创业育人思路,学校提出了两个融合,即围绕学生未来进入某一行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第一课堂教育与第二课堂教育融合;以项目为主导,实现不同专业背景学生个体的团体性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

3.2 扩宽创新创业“出口”渠道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其忠实“粉丝”,根据这一现象,学校主动出击,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触网,让互联网将创新创业资源“网罗其中”[4]。学校为搭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改善的、社会黏合度高的“出口”渠道,自主研发了“桂电人”信息平台,平台集“项目对接、成果转化、就业创投、校内培训、校外实训”于一体,并配套了《学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科研能力有效提升。

首先,以行业实践性为导向,补齐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扩大企业项目与高校人才供给,逐步完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库资源,培育创新创业“出口”新动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平台目前实现了近50万元的资金流动。

其次,去除了校企之间的过剩中介环节,最大限度给企业等校外机构减负,激发了其主动融入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活力,让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具针对性。其中,2016年孵化成功的企业桂林芯承科技有限公司获“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再次,平台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创意展示与融资,为学生创新创业开辟新空间,培育新的成果转化或项目孵化增长的“双创基数”。像平台上发布的一个“儿童数字读物”学生创意,就被校内导师与佛山新媒体产业园相中,该项目学生参与2015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西赛区获一等奖并获10万元现金奖励。

最后,清除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淘汰或合并传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同类项,让学校7家“僵尸企业”或“潜水机构”自动“离职”或重组。化解5项类似“挑战杯”参赛作品等过剩的高校师生科研成果库存,促进学校成果转化工作合理科学地进行。

3.3 孕育创新创业“高能”成果

学校既注重“卓越工程师”式的大众化培养,让学生在毕业时比一般大学生更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又注重“青年企业家”的精英式教育,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具备创业素养,拥有在未来合适时机创业的能力,不一味强求学生创业率,而是致力于学生创业的存活率和创业质量。

4 结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围绕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创新创业实践为抓手,课内课外结合,实践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启迪创意思维,提升创造能力,造就创业人才。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推进科教协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遵循“以人为本、能力为重”“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校内与校外协同融合的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桂电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新模式。

猜你喜欢

育人融合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