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策略思考
2023-04-05黄富强
黄富强
从当前初中化学教学情况来看,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如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手段缺失、教学过程疏漏等,这不仅影响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还对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以及实际呈现的交互形式,对教学活动与师生互动的高质量推进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活动细节,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交互衔接,保证主体活动的顺利实施。因此,文章从教学问题、教学建议、教学策略三个部分入手,就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展开以下分析。
一、 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偏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的主要来源。但在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定设计较为主观,仍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进而会忽视教材中的核心内容或创新模块,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与课程架构未能得到更新和拓展,这对其后续发展造成根基不稳、动力不足等问题。
(二)教学手段缺失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交互过程中所需用到的方法和策略,如教具、信息技术、媒体设备等。其教学手段的有效与否,与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高低有着紧密且直接的联系。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实施过程中,手段缺失、方法单一等现象较为突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交互质量和发展效果。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方式上,过于依赖电教化手段,缺乏必要的教学机制和策略,导致双方反馈存在一定隔阂与矛盾。
(三)教学过程疏漏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把控教的内容,又要关注学的状态,以此才能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但在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其过程细节缺乏相应的关注与分析,往往以指标化的数据为牵引,缺少过程性培养策略,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同时,部分教师为完成考核任务,大多会提高或加快教学节奏,简略交互时间,进而造成学生缺少思考与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四)教学目标空泛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中所期待以及所要达到的某种学习结果或发展层次,其科学、合理且有效的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端正心态、明确路线、持续发展。目标繁多、空泛、缺乏操作性是现阶段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中较为典型的问题和现象。一方面,教师难以抓住教材的重点,其笼统的目标极易导致学生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未能与学生的学情挂钩,其目标设定无实际意义和价值,这也是当前教师所要关注和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 新课标对化学课程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以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系统规划化学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发展的全面性和进阶性。对此,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制定方面,需要结合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进行评定与规划,既要对每一个学习主题目标的选定进行整体性考量,又要以学生的核心发展为侧重点,根据其已有的经验、技能展开科学设计,以此推动其可持续进步。另外,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教师还要避免生硬照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个性化分析,如观念、思维、实践等,以此做到育人、培智、强思的目的。
(二)以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
大概念是新课标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所提出的重要理念,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融合,可进一步落实化学课程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发展目标,并促使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树立正确价值。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课程体系。根据每个学习单元的内容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重视学科之内的要素理解,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跨学科内容的学习,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综合运用,以此推动其全面发展。二是课程理念。基于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发挥其统摄作用,既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又从大概念中发展其核心素养。
(三)以实验活动增进教学理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化学实验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概念或理论的理解,还对其全面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开发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化学实验刺激和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为其创设生动、有趣且符合现实需求的学习情境,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培养其学习方法,促使其形成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另外,在化学实验的设计和导入方面,教师还需避免空泛化、程式化、表面化等现象发生,正确处理好引导探究与自主探究之间的相互关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深度学习。
(四)以核心导向促进教学转变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核心素养的导向价值,又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发展机制,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要素情境,引导其真正从学习中发现问题,深化讨论,以此促使其实现自我发展。此外,教师还需坚持核心导向原则,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探究式、建构式、混合式等,以任务驱使学习、以兴趣引导探索、以情境推动解决,这将有利于落实核心目标。
三、 优化初中化学教学方式的具体策略
(一)有效备课,规划细节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做好备课,一方面,可帮助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并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指引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可明确学习目标,清晰组织思路,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压力得到有效调节和释放。其一,研读教材。教材是备课的关键和重点,也是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对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课标以及教参书目,明确相关的重点与难点,使教与学的目标更为明确,其所要思考的方向也更为清晰。其二,拓展知识。故步自封是备课的一大禁忌,也是教师常被经验主义蒙蔽的问题之一。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得到迅速和广泛的传播,教师应不断吸收和补充自身的知识储量,提高专业水平,及时为学生拓展和引入新领域、新知识、新方法,以此帮助其获得持续化发展。其三,了解需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备课的核心。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进行备课,既要将复杂的知识简易化,又要将深奥的概念浅显化,使学生在学习理解的过程中易于保持积极求知的态度与行为。其四,充分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例如,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备课中,考虑到这是一节概念课,其核心知识是溶液与浊液的区分以及溶液、溶解、乳化等概念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可选择多媒体教学、微视频演示、小组讨论等方法,通过一些生活化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了解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知识,并在演示、讨论的过程感受化学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
(二)多元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习情绪的调节以及后续活动的组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旧知导入。旧知导入是化学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导入方法,以旧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支点,进而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达到巩基培智的效果。例如,在“溶液组成的表示”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在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的学习中了解到分散现象,并获悉溶液又是一种重要的分散体系,进而在本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溶液的组成以及溶液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和配制各种溶液展开深入探讨。其二,情境导入。情景化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过渡。另外,情境导入还可帮助学生获取大量的感观信息,吸引其注意力,使师生之间的交互更为便利和高效。其三,实验导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化学实验作为导入项,不仅能淡化教育痕迹,激发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产生好奇、生成猜想、验证结论,进而更易于引入新课、导入新知。其四,生活导入。正所谓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的案例或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对其探究新知的主观能动产生极大的催化作用。例如,在“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活中洗衣粉洗涤污渍的视频呈现给学生,由生活经验引出溶解性的概念,以此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探寻其中本质。
(三)媒体融合,增进理解
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相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又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感观体验,拓宽其交互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其一,微课。微课以时间短、内容精、针对强、易浏览等优势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将微课引入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之中,一方面,可改善传统的讲授模式,有助于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微视频的观看和理解,易于学生对教学主线的把握以及抽象概念的学习,使其突破难点、掌握重点。例如,在“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中,为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有机化合物,教师可从网络平台中收集有关本节的微课素材或电子模板,并加入一些生活中的有机物,如化纤衣服、塑料、酒精、橡胶等,帮助其更为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较难操作或理解的实验制作成微视频以供学生随时观看,如“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硫酸的性质实验”“中和反应”等。其二,交互白板。交互白板是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与升级,以电子屏幕替代传统黑板,可帮助教师和学生便捷地操作与观看,提升其交互效果。如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希沃白板中的学科工具,导入化学仪器、化学方程,如U型管、试管、烧杯、玻璃棒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过程,清晰实验细节,以便为下一步实验操作提供必要参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添加方程式、多媒体、联系、备注等要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知识,掌握单元内容,巩固课时基础。其三,网络课堂。借助互联信息,将一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给学生,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初中化学学习网、化学学科网等,或通过网络直播、课堂实录、跨区域连线等方式,进一步打破地域壁垒,实现均衡教育。
(四)合作交流,实现互动
合作交流可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思想碰撞,使学生在探讨、分享的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真实成长。如何实现有效合作与高效学习,教师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交际水平等因素,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定和同层次划分。一方面,教师应注重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搭配,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此形成帮扶关系,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必要的提升与突破;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群体特征或认知能力,建立合作小组,将同阶段学生进行整合,以便组间的管理和发展。二是岗位。明确学生在组内合作中的各自岗位,将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并对其自信心的提升产生一定帮助。岗位的设立还需考虑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如语言表达能力突出、擅长人际交流、喜欢绘画、操作执行能力强等,都是教师所要挖掘和凸显的重点,进而结合其特长和优势,分配不同的岗位职责,推动其素质发展。三是问题。提问题是提升小组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组内交流、组间互动的有效方法。问题的提出需要注重方式与方法,既要提出一些具有明确指向且由思考价值的问题,又要兼顾教学的重难要点或学生的易错知识,使学生在小组问题的驱使下展开有效活动。例如,在“溶液的酸碱性”的小组学习中,利用PPT课件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酸碱食物,并提出相关问题,如“食醋、草莓、酸果汁为何有酸味”“物质有酸味的原因”等,引导其对物质酸性的检验和学习。在化学实验中,教师还可提出“酚酞遇到其他物质是否会发生颜色变化”“如何区分稀硫酸、食盐水、氢氧化钠溶液”等,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实验、汇报的过程中,加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调节,深化补充
反思是认知,调节是行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反思态度,并对错误行为或低效环节进行调节与纠正,以此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反思调节也同样适用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充足的反思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自主、自觉、自发地找到并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还需做到适当的补充与拓展,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与扎实。其一,转变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优化,对实现其创造性学习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为其创造和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促使学生想学、会学以及善学,以此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自主学习是促进其个性发展的关键,也是培养其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导学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识水平,设计和推送一些导学任务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认知建构的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促进新知消化。例如,在“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中,教师可将本节内容转化为四个模块,即认识盐的组成特点和分类、了解盐的物理性质、认识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结合相关主题设计一些问题,如“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化学方程式”“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等,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意识和化学观念。其二,突出实际联系。化学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关键“推手”,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方面息息相关,教师应在教学指导中,突出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和体验化学知识的真实用途,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与兴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有效备课、多元导入、媒体融合、反思调节等环节的引入与应用,不仅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帮助,还能进一步体现化学课程学习对其核心发展的重要价值,并促使其获得全面、深刻且多样化的成长。同时,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及创新导向等原则,融合课标要求与核心任务,有效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