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前景化语言教学策略探究

2023-04-05

考试周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前景平行语篇

黄 漫

一、 前景化的内涵

前景化的基本内涵是,对未来事物有一个预先的设想,并在想象中把这种设想具体化,使之在想象中得到体现。这个过程就是前景化,也就是说,前景化实际上就是想象的创造过程。因为一个物体被想象成有一定前景的时候,那物体就会在人的脑海中产生一个虚拟物体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没有明确地将某个概念和某个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他们就无法实现前景化,也就是说,想象不等于现实。但是如果学生在明确地建立了某种场景、对象或事件之间关系(如有一定距离、有一定速度等)之后,当他真正在这个场景或对象面前进行实验时就会发现前景化是可能发生的。因此,学生如果能建立起对某一特定情境进行想象的能力时,也就掌握了一种将现实与想象联系起来的技能。文章所说的前景化主要是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展现其陌生化,给读者以新奇的感觉,产生独特的效果。

二、 前景化语言的表征

(一)书写偏离

文章中的“书写偏离”指的是人在进行写作时,由于主体自身认知或思维、情感等原因,而产生文字书写上的偏离现象。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将之分为两类:一类是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文字书写偏离(比如,“非”与“外”),另一类是语言因素造成的文字书写偏离。“非”与“外”并不等同,“内”不一定等于“外”。事实上,我们在进行语言书写时可以将非语言因素与外部因素同时考虑进来。这种以非语言因素为中介作用来表达主体自身认知和情感的现象称为语言偏离。其中包括:主观性特征和客观化特征。主观性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主观;二是对客观事物有一定程度的主观看法;三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客观化。这三个特征以前景化为代表:非“内”外、非“外”内、非“内”外中均具有体现或者说是一种主观性特征。

(二)词汇偏离

“词汇偏离”是指一种语言的词汇被另一种语言中的词汇所替代,造成该语言缺乏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或词组,从而使该语言丧失在其他文化中被使用的能力。根据“词汇偏离”的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①非语义偏离:一种非语音因素引起的单词或词组替代。例如,英语中的一些形容词被另一个词所替代;②语义偏离:一种非语音因素引起的单词或词组替代。词汇偏离是指一种语言中存在着一种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了该语言所具有的部分词汇特征,从而使该语言丧失或被另一种文化而替代。这类语言往往表现出词汇系统上与其使用文化背景相分离,甚至完全脱离其原始形式而独立存在。词汇偏离产生于不同语言系统之间,同时也可能在不同国家之间发生转移。当词汇偏离发生时,可以通过翻译或拼写方式进行表达和传递,也可以通过语义分析方法来实现。文章对前景化语言表征在理论上的讨论和对前景化语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自己认为相对合理的前景化语言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三)语段内语言平行

“平行”是指语段中“非常规的重复选择”,具体表现是语段中某些语言单位的超过一般量的重复或排比。具体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其中重复出现的某个语素,某个短语,或者某种叙事结构,就是一种平行现象,这使得读者的注意力被吸引,从而达到语言前景化的目的。就某语段而言,常见的语言平行手段就是运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比如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文中,“我的母亲”复现次数较高,特别是第19段中的连续三句话,“我的母亲”就重复出现了3次。这种特定短语的复现实现了语言前景化,突出了作者对母亲的特别情感。

(四)语篇内语言平行

当人们从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通过视觉感知进行的;第二,是通过大脑加工过程进行的。当人们在一个场景中看另一个场景时,他们可以在看到对方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当我们试图理解“去意识形态化”或“主观性”时,我们需要考虑“视觉-语言平行”的关系。因此在前景化语言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关注语篇内的语言平行关系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首先,语篇内的语言平行与语义平行是不同的概念。语义平行指“语篇中存在的意义一致”“意义不一致”等不同形式,其表征模式也不相同。因此,语义平行通常指“存在着一个意义系统”“意义和用法之间是相对独立”;而语篇内语言平行则包括语篇外两种形式:一种为语篇内语言平行,即“语篇中存在着语义关系”“语义和用法之间是相对独立”;另一种为语篇外语言平行即“语篇中存在着语义关系和用法之间相对独立”。

三、 前景化语文语言的教学价值

(一)丰富语文内容,培养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单纯讲解课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在前景化教学中,教师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课文内容中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想象过程中丰富语文知识;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提升自身素质。语文知识是有结构的,既有规律可循又是无边无际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固定的规则或原则的话,他就会容易随波逐流而不知所以然地去做一些事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志向、高尚品德和情操;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对国家、社会和民族利益的责任感。在前景化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课内知识外放式地“读”课外经典名著。要善于把课本与课外读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要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上不能仅仅是“听教师讲”了;还有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读写结合。”“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在语言方面,要教会学生多读书,把文字变成声音、形象和画面来阅读理解。而在“读”这一方面,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的教学质量及效率,也为了学生能从书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内容,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中要把问题情境化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进行设计,在课堂上把问题问出来以后教师要先进行准备材料,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思考并做好笔记等准备工作。例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讲完以后,教师让学生先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并做好预习笔记,上课时根据课本内容和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来提问。

(三)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引导语文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理解课文,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应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实践来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比如,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写日记;也可以布置一次“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家乡的感受。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我们要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在生活实践中体会人物形象和情感;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章内容;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让他们能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把文中人物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让他们能从自己的视角去看故事;把自己与文中人物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做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还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形成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就让学生去“欣赏”荷塘中的景色。他们有的说:“荷叶像个大圆盘一样挨挨挤挤。”有的说:“荷叶绿绿的,像块大翡翠。”其实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想象:“在那片绿莹莹、绿油油的荷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学生想象一下在荷塘旁边有一座别致而又美丽的小亭子,让他们再看一看小亭子里有哪些美景:荷花、荷叶、小石桥等,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那座小房子?引导他们去想象:“你是住在那座房子里的人?再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美的所在:你认为荷塘中什么地方最美?”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理解和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语言文学的兴趣,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增强学习兴趣,开发阅读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兴趣是学习和发展语文能力的动力。”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对教材内容及课文特点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进行学习。其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设情景、设置疑问、设疑提问等形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 前景化语言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要语言优美、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而且还要有意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本深层的情感内涵,结合文本的内容背景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片段。通过读课文《我与闰土》《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几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怀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和本课写作背景设计“读一读”环节来学习体会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品质;最后联系学生自身经历进行理解与想象。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鲁迅先生在童年时对闰土的真挚感情、对百草园中的生活场景和儿时趣事所进行的描绘与回忆。如果教师把学生引入文章之中进行体会感受时不能联系到自己经历时也无法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那么学生会失去对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等多方面感受。而如果教师仅仅是简单地把学生带入课文中去体会课文中所描述人物形象和场景、细节描写等还不能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时也会丧失对作者情感描写效果以及教学效果的把握。

(二)注重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把这一整体看成是一条线,其中包括: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和其他素养等。我们可以把这条线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写作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文章的语言和表现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多读、多练;让他们多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多想、多写;用好自己学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等。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前景化就是将现实中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作为载体,通过运用语言把它们描绘出来供学生借鉴和学习使用。

(三)抓住关键词句,领悟语言艺术

在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内涵进行领悟。例如,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中“一片地”“一堆堆”和“一片片”这三个词语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又如,在《白杨树》这篇文章中,如果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领悟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作者十分伟大、有抱负,同时也会感叹自己的渺小与不足之处;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情感的话,学生就会觉得作者也很伟大,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四)注重想象与联想,发挥想象优势

联想就是人们通过思维对事物的感知、记忆或想象而产生的新印象。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也是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多想多写,以求锻炼思维,发展想象力,培养表达能力。例如,《小石潭记》一文中,“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潭中鱼”又何尝不是“小石潭”呢?又如,《背影》文中父亲那“高大”的背影就是想象和联想;《故乡》里朱自清先生笔下那个朴实可爱的乡下少年就在这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美好情感的环境里长大,这种情感又何尝不是他想象和联想?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不仅使自己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深刻分析理解,也使自己的感情得到深刻体验。

(五)积累语言材料,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在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材料进行想象和创造;可以对这一类材料进行积累、记忆;也可以把自己所看到、所经历的事情记录下来。对写作素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积累和运用,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比如,在上《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作:“他站在门口望着那抹夕阳渐渐下沉的光晕,心中有无限的惆怅与悲凉。”

五、 结语

前景化是从生活中提炼出的一种语文语言形式,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还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从而让语文教学变得更有意义。前景化的基本内涵是以一种具有情感色彩、形象特征的事物为载体,通过语言描绘这种情感并以此为基础赋予其意义。前景化的特征是强调对事物形象、色彩、细节等的描写。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方向,把握好语言的表达效果,把握好文章作者内心情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来全面培养学生。

猜你喜欢

前景平行语篇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
再顶平行进口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