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报社记者提问艺术及技巧分析

2023-04-05彭军君

传播力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报社记者预先受访者

◎彭军君

(南通报业传媒集团,江苏 南通 226000)

报社记者在面对不同场合与人物时,应当根据综合情况采用合适的提问技巧,把握与被采访人间的关系,能够站在对方立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从而保障采访的顺利进行,能够了解新闻事件的全部信息,便于进行后续的新闻加工处理。在整个过程中,被采访人与新闻受众均能有较好的流程体验,在此基础上完成的新闻创作在真实性与全面性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利于传统报社媒体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与创新。

一、新时代背景下报社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变化

(一)采访形式更为多样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报社记者所能采用的采访工作形式更为多样化,传统的面对面采访与远程电话采访的形式均能够得到拓展,如视频采访、网络采访等新形式,有效提升了采访工作的效果,使得面对面的新闻采访不再局限于特定的空间,远程采访的画面捕捉等需求也能得到有效满足。然而采访形式的多样化同时意味着报社记者需要根据形势变化,掌握更新型的采访艺术与技巧,有利于通过对形式表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探究,从而保证在新时代背景下仍能够符合工作要求。

(二)更加注重权威性

在融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冲击,其生存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而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传统媒体也有新的机遇,由于部分新媒体与自媒体对流量的过分追求,导致其权威性通常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受众在期望获取与自身相关的重要新闻内容时,大部分会优先考虑报纸等传统媒体。为此,报社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需要更为注重采访内容的权威性,从而维持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下的独特优势。

(三)被采访者更为复杂

在传统模式下,报社记者的新闻采访对象通常较为明确,人物形象在正式采访前基本可以确定,记者可通过提前做好相关功课,来保证采访流程的顺利进行。而在当今时代下,报社记者无法有效确定受访者的具体特征,故此对其随机应变能力的要求更高,以往通过提前全面准备已不再适合当下的情况,因此对报社记者的能力要求更上了一层台阶[1]。

二、报社记者新闻采访工作的原则

(一)相互尊重原则

相互尊重是新闻采访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也是后续提问艺术及技巧构成的关键前提。报社记者应当与被采访对象处于同等地位,保证整体采访过程更类似于平等的沟通交流,而非单方面的审问或诱导,在此过程中记者不应采取带有明显结果导向的诱导性提问语言,通过各类旁敲侧击的方式迫使被采访者回答记者期望中的答案,而是尊重受访者及其所表达出的言论内容。同时,在采访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尽可能在主观上规避使用可能导致受访者陷入尴尬境地的问题,当整体采访处于偏离情况时,报社记者应当承担调节气氛的责任,坚持相互尊重的原则,从而保证整个采访流程的顺利运行[2]。

(二)倾听原则

记者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具有维持整体采访流程正常运转,引导受访者表达特定内容的作用,但需要注意把控引导行为的“度”,明确自身在此过程中应当是倾听者,需给予受访者足够的自主表达空间,使其能够完整叙述事件的经过。在此过程中,作为倾听者的记者不应频繁打断受访者的发言,在受访者完整叙述完毕内容前,不应凭主观意愿切换至下一话题。同时,在受访者讲述的过程中,多采用肢体表达或简单词句方式表明自身的倾听者态度,以及有所针对地复述受访者的语句内容来引导其回答对应模块的内容,杜绝采用带有较强诱导性质的语句,暗示受访者说出指定的内容。

(三)计划性原则

在能够确定受访者身份的前提下,记者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将能够通过预先调查获取的信息内容从采访流程中摘取出来,保证新闻采访的时间能够投入到更为有效环节中,同时根据受访者特征完成采访流程的整体设计,科学地挑选采访的场地,并营造能够使受访者感到轻松愉快的氛围,所提出的问题在形式上也能够更契合受访者的思维模式。通过从多角度提升采访效率,以便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应的采访任务。

(四)研究性原则

在部分新闻采访中,受访者的语言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通常不支持其独立完成对事件进行表达,从而降低了新闻采访整体的效率,增加了后续的新闻信息整理难度,并导致新闻报道的价值降低。研究性原则指记者应当在开展采访前,通过对受访者的性格特点、逻辑思维形式与社会角色等进行预先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安排提问内容与方式,来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

三、新闻采访中报社记者提问艺术及技巧的强化手段

(一)尊重对方人格,营造和谐氛围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应当遵循相互尊重原则,以保证能够与受访者间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使其能够信任记者并愿意回答记者的问题,采访的本质仍然是交流,唯有受访者将记者作为平等的交流对象时,其所陈述的内容方能更具备新闻价值。而多次进行敏感问题或语气不善的提问,会导致气氛陷入尴尬的境地,使平等的沟通过程变为单方面的逼问,在这种氛围下受访者普遍不愿意配合,进而影响采访的顺利进行。因此,记者在准备提出问题时,首先应当设身处地考虑:受访者在面对该问题时会不会感到不适,如果可能的话是否应当更换问题内容或提问方式,以及是否需要控制提问的频次,避免受访者的紧张情绪被进一步放大[3]。

记者首先应当从根本上规避使用部分态度不和谐的提问方式,如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强迫受访者回答等,在安排面对面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应当与受访者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会给受访者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不会让其感受到刻意的疏远感,如果时间条件允许,记者可选择以日常话题切入,提前将采访氛围定调为平等的沟通交流,利用此段时间培养双方的关系。在针对问题进行提问时,对于与采访目标关系不大的敏感问题,记者应当主动选择规避,不进行提问以免破坏氛围;而对于与采访目标高度相关的关键敏感性质问题,记者应尽量采用迂回的提问方式,在句式的构成中多使用态度温和的请求语气词语,对关键部分可以选择避重就轻,从不会引起受访者负面反馈的角度进行提问,保证整个提问过程均处于和谐氛围中,受访者在此过程中能够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记者的尊重,原先可能产生的戒备心理则通常会逐步消失,认为将新闻内容向记者透露是回馈记者尊重的形式,通过贯彻相互尊重的原则,从而保障采访的顺利进行。

(二)重视倾听环节,给予表达空间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的核心目标是从受访者处获取特定的采访内容,此目标限定了受访者才是整个采访环节中的信息提供者,采访过程中记者所有的语言行为从本质上均是引导受访者将特定内容表达出来。记者应当高度重视倾听环节,能够从受访者处快速获取相应的信息,倾听同样是提问艺术与技巧的构成部分,在倾听的过程中记者应通过特定反馈,使受访者感受到自己所说的内容是对方所需要的,进而形成继续表达的主观动力。同时,记者也需要通过进行简短的反馈来引导受访者,保证其表达内容符合记者自身的获取需求[4]。

记者需要找准时机,给予受访者对特定内容的表达空间,当完成采访问题的提出后,记者首先要从身体姿态上表现出自己倾听的态度,如在面对面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当适度将身体前倾,并在受访者说出关键节点内容时,适度搭配点头等身体行为,来向受访者传达自己正在倾听的态度。当受访者所表述的内容在方向上发生偏移时,记者需要用尽量委婉的方式对其进行提醒,例如从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中挑选自身期望获取的关键环节,并表达自己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询问受访者是否可以延伸讲讲等。在整个受访者进行表达的过程中,记者应当利用语言技巧,巧妙地引导受访者进行发言,但不应喧宾夺主,剥夺受访者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一问一答虽然是新闻采访的常见形式,但记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度修改,首先提出范围较大的宏观性质的问题,将其作为引子,引导受访者对其进行谈论,并由记者通过提问其他小型问题来引导受访者表达,此模式能够给予受访者足够的自主表达空间,使其思维能够更为顺畅,表述的内容也能更为清晰,有效提升新闻采访的效率。

(三)预先做好调查,构建完整流程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报社记者需要预先做好调查工作,首先是从多角度对受访者进行分析,明确其性格特点与社会地位等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决定提问的形式与内容。其次是对新闻本身预先了解,预先知晓其中的关键人物、事情经过、产生原因等,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采访的大体框架,从而保证采访能够以较高效率顺利进行。在完成预先的调查与准备工作后,记者在面对受访者时能够更为迅速地进入采访状态,不需要将大量采访时间应用于熟悉受访者及了解事件的基础性质内容。

在对受访者进行预先分析的过程中,记者需要根据受访者的综合情况安排接受采访的时间与地点,如对于年龄较大的基层岗位工作者,在安排时间时应当尽量选在其工作时间外,采访地点也应当设置在氛围较为安稳沉静的场所,而当面对年轻学生时,采访时间则可以定为放学后,地点也可以选择如咖啡厅等氛围较为轻松化、年轻化的场所。并且在问题设计上记者也需要积极参考受访者的具体情况,对于部分受访者正常生活节奏无法接触到的内容,记者则无须将采访时间投入其中。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记者需要对采访事件本身进行预先了解,提前从其他渠道获取基础信息内容,避免在进入采访环节后自身对事件仍然毫无了解,导致前期采访内容的价值偏低。在提前掌握基础内容后,记者以此为基础所准备的采访内容通常会更具有实际价值,在此框架下受访者无须过度顾及记者,可以将重点放在关键内容的陈述上。

(四)做好引导提问,掌控采访节奏

由于受访者身份的多样性,若记者将采访节奏的把控全部交给受访者,则可能导致新闻采访整体效率降低,记者迟迟无法获取关键信息。为此,报社记者应当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掌控采访节奏,通过做好合理引导提问,使受访者的回答高度契合采访目标,当可能由于受访者主观心理而发生内容偏移时,记者需要及时通过语言手段修正受访者的发言方向,此过程应当尽量保证平稳和谐,记者应当在实际掌控整体节奏的同时,尊重受访者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避免使用较为强硬的语气,保证受访者的积极性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5]。

在陈述新闻事件的相关内容时,可能由于受访者本身思维模式的差异,从而表现出对特定内容的偏执追求,而该内容本身可能并非记者期望关注的采访方向,贸然以强硬语气要求切换话题,易导致受访者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感到自身不受尊重,进而影响接受后续采访的积极性。为此,记者在此阶段需要以柔和的引导性提问方式,使受访者逐步在潜移默化中讲述更深层次的内容,如记者可从受访者的发言中提取重要性更高的关键信息,并以此为主题进行引导性提问,安排受访者针对该方面内容重新开始讲述,通过对该方法进行循环应用,从而使受访者所讲述的内容与记者的采访目标高度重合,达到提升实际采访效率的目标。此外,记者需要将自己的采访目的融入问题内容中,使受访者能够在反复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记者真正注重的方向,从而在主观上能够围绕该话题进行后续的内容表述。

(五)秉持公正思维,保证内容客观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报社应当把握好自身作为传统媒体的基本盘,即内容的权威性优势,为此在进行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记者需要适度更正自身的态度,在初次面对新闻事件时,不应根据自身的思维模式预先做好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在通过采访等方式掌握事态全貌后,再决定新闻编写的大体方向。若记者选择在开始采访前就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定调,则其在采访过程中进行信息获取时,通常会在潜意识中以自己的思想对信息本身进行加工处理,并且在安排引导提问时,也可能不由自主地采用诱导式的提问方法,使受访者回答自己希望得到的答案。

因此,记者在正式开展采访前,需要提醒自身消除对新闻事件本身的预先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不应在获取足够信息前进行主观判断,将采访内容的公正客观作为本次采访的准则。在实际开展采访后,针对可能由于受访者主观情绪而产生较大偏差的内容,记者需要预先斟酌自己进行提问的方式,代入受访者视角思考如何进行提问才不会干扰其态度。此外,在记录受访者讲述内容的过程中,记者应当摒弃断章取义的思维,从更为整体化宏观化视角了解事态全貌,当面对受访者对关键节点内容表述模糊不清的情况时,记者不应对其态度进行猜测,而是需尽量获取受访者的准确答复,进而保证采访内容的公正性,维持新时代下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权威性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报社作为传统媒体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新闻采访是报社的基本工作环节,作为主要执行者的记者,应当在遵循职业原则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对提问艺术以及技巧的应用,从而提升新闻采访的效率。在面对不同的受访者时,能够快速进行换位思考,保证自身所提问的形式与内容不会引发对方的负面情感,使双方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采访活动。

猜你喜欢

报社记者预先受访者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多媒体环境下报社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方法
预先抛废技术在低品位磁铁矿中的工业应用
面向新媒体环境的报社记者技能与素质培养方法
浅析新时期报社记者如何寻找和亲近采访对象
新媒体环境下报社记者技能与素质培养
国片需自强!2017年12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