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质量文化引领构建高职教育核心文化价值体系
2023-04-05袁力周泽王继辕
袁力 周泽 王继辕
引 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与目标中提出,职业教育要在5—10年内实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这表明,追求内涵式发展,使办学质量得到整体改善已成为职业院校的发展关键。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握目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结合办学实际,从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入手,选择正确的质量文化建设路径,在全体师生中全面树立质量文化的价值理念,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构建高职教育核心文化价值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以质量文化构建高职教育核心文化的现实意义
1.核心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提升整体实力为重点,以事物的内部因素和资源作为动力的发展模式。通过精准施策,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中,核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据核心影响力的地位,对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起到极为重要的思想引领功效,对高职院校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持续激励师生的重要精神财富。因而,核心文化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本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2.质量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育人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
没有质量作为保证的数量,只能是表面的繁荣;没有质量作为支撑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粗放式”发展。在我国追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结构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据有关统计分析,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总空缺达1.65亿,人才供求矛盾凸显。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高职教育是解决现阶段就业问题和高技能人才供求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新的历史机遇和困难挑战,高职教育更需要依靠质量文化,以这种超越技术手段的方式谋求发展。
3.质量文化是高职院校谋求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质量文化是与学校教育质量或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管理人员的思维角度和工作方式等,是全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理念、行为规范和最高目标,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教育品质和人才培养品质。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联系最为紧密,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最为紧迫,对育人质量的反馈也最直接。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将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中,融入学校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中,在高职院校“双元”育人培养模式下,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质量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领域,2015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质量文化建设自此以点带面、自上而下地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质量文化因其所具备的“文化引擎”作用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但关于构建高职院校质量文化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很少,目前还没有成熟规范、成体系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和参考,且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质量文化意识普遍不强
近年来,随着职教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逐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规模迎来急剧扩张期。据统计,我国当前超过1万名在校生的高职院校有276所,超过2万名的有10所,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面对快速增长的学生数量,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基础薄弱、优秀师资紧张,同时,又受传统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激烈竞争环境下育人质量提升的紧迫性认识程度不高,对教学质量提升采取漠视的态度。部分高职院校对于提高质量缺乏系统的思考和科学的指导,仅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环节中以引导、要求、命令等方式来提升师生的质量意识,“无暇”站在文化的高度,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全面谋划。
2.高职院校质量文化体系尚不成熟
当前,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体系尚不成熟。构建质量文化体系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顶层设计、全员参与,应结合职业教育及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形成特色鲜明且科学有效的质量文化体系。要想形成全校上下的文化共识,成为成熟的质量文化体系,需要高职院校在坚持执行质量体系标准的前提下,重视质量文化建设,并将其摆在重要位置持续推动,引导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共同将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理念与个人的价值观及社会准则相融合,使质量意识与质量责任内化于心,并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
3.质量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尚不清晰
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教学设施、育人环境、教学氛围等,涵盖了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以往关于质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要么过于笼统或面面俱到,实际操作困难、效果不理想;要么片面地从某个单一角度进行研究,难以形成合力。质量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多途径多方式地进行构建,逐步形成师生所认同和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业务技能,以及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
高职院校以质量文化构建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实践路径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从质量文化顶层设计、质量监督管理制度、质量理念认识提升、质量文化环境建设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实践,建设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鲜明高职教育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为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文化支撑。
1.质量精神文化层面
聚焦崇德向善,对师生的行为引导应从外部规范上升到文化自觉的高度,使质量意识与质量责任内化于心。在人才培养中要突出教育教学质量理念,使师生坚持质量价值观、质量道德观,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全员追求卓越。
(1)凝聚师生的质量共识
通过调查研究、主题讲座、专题研讨、系列宣讲等形式,在全校上下对质量文化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加强对质量理念、质量目标建设、质量价值观、质量标准等内容的梳理和归纳,凝聚师生质量强校、质量兴校的共识,激发师生全员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为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思想保证。同时,充分发挥校园各媒体平台宣传阵地的主渠道作用,加大对质量文化的宣传力度,树立践行质量文化的标兵模范,营造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2)培育师生的法制精神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严格遵循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高职院校要以多种形式在全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特别是加强对新颁布的职业教育法的学习领悟,组织师生深刻理解和认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政策、新理念、新要求,逐步形成完善的依法治校、依法治学格局。同时,每年要组织“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系列普法、学法活动,引导师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3)塑造师生的质量品格
本着“以史为鉴、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思路,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一脉相承的文化资源的内涵,深入挖掘校史、校友资源中的质量因素,不断丰富凸显质量内涵和“匠心育人”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充实校训、校风、校歌等学校的精神理念体系。在教育教学中,应将行业企业质量品质意识与大国工匠精神结合起来,以品质精神武装师生头脑,使师生树立共同的质量品质信念,以质量品格打造品质精神文化。
2.质量制度文化层面
高职院校应聚焦严谨规范,紧扣学校层面、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与学生层面的质量目标,通过定期的“废改立”,建立完善的,能够保障学校有序运转的内部组织管理制度、激发教师潜能的人事管理制度、面向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引导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管理制度、高效节约的财务资产使用制度等,发挥学校总体质量的导向作用,以制度服务学生成才、服务教师成长、服务学校发展,形成对师生质量行为产生约束性影响的制度文化,促使师生朝着质量目标持续努力。
(1)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上进展缓慢。理顺学校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完善、落实高校“一章八制”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把激励机制、管理机制、规范机制放在制度建设的首位,不断健全各项制度和措施,提倡开放性、民主性、公开性的制度制订模式,重视专家、教授在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制度的宣传学习,加大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使质量制度成为师生行为的真正标尺。
(2)引入企业质量体系标准
一方面,要学习借鉴企业质量标准系统,修订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标准,建立与企业岗位标准相适应、与行业职业标准相衔接的课程内容,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对接的角度,积极引导教师在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面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引入企业IS0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编写与教学、管理相关工作的程序文件和各岗位责任书,明晰工作程序、职责权限,确保各环节工作能够精准高效开展,促进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注意的是,企业质量体系标准的引入需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特点进行取舍或创新,简单粗暴地采用可能会适得其反。同时,标准的引入应与教师分配机制和学生评价机制相匹配、互促进。
(3)构建质量文化评价机制
制订相应的质量文化评价机制有利于检验、反馈质量文化建设成效,形成“整改—提升—再整改—再提升”的良性闭环。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本文认为,质量文化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企业。一是学校管理者应结合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职称、竞赛、年度考核等指标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二是教师对学生开展基于量化考核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三是学生对各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四是企业对学生实践实习、就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3.质量行为文化层面
高职院校要聚焦励志自强,加强教风、学风、工作作风的“三风”建设,引导师生将学校的质量价值观落实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引领师生把个人发展目标同学校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强化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荣辱与共的使命感。学校应树立典型,示范引领,形成保质创优的质量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1)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环节,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的标准深度融入“三教”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从内容设计、学情分析、策略运用、效果评价等多个维度实施课堂教学,并创新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生态,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
(2)塑造第二课堂活动品牌
梳理校外德育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特长发展活动、实践体验活动等,融通校内外两个课堂,组织开展特色鲜明、参与面广,且具有职教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体育、艺术、科技活动;宣传展示行业、企业、校园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打造崇尚知识、崇尚读书、崇尚真善美的书香校园。
(3)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认真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修订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选拔任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的先置要求,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学校可举办“最美人物”“师德模范”“质量标兵”等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同时,要严查师德失职、学术不端的行为,促进教职员工自尊自律,做好表率,以优良教风带动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4)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活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有机结合,开展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活动,建立大思政格局,形成立体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坚持开展假期社会实践调查、“四进社区”“三下乡”、大学生服务边远贫困地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引导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知识、长才干、练能力、做奉献、展风采。
4.质量物质文化层面
高职院校要聚焦创新融合,结合自身办学特色、专业结构特点,挖掘校内一切有形的质量文化元素,将其赋予质量文化内涵。在软硬件建设中,学校应在保障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借鉴公认的现代企业管理“CIS”模式,抓好校园环境建设,以及体现学校质量意识的平台建设,构建学校特有的质量文化环境。
(1)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搭建功能完善、信息互融互通的行政办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管理、招生就业等各类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同时,要结合质量管理要求,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和智慧教室,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体系,搭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服务体系,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保驾护航。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因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经费不足的原因,导致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和技术技能型师资短缺,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按照国家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建设校内实训设施。另一方面,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要积极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硬件设备和能工巧匠,按照企业质量标准组织真实环境的实训实习,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技能人才。
(3)统筹人文景观建设
高职院校应统筹人文景观建设,打造与校园环境相协调又布局合理的文化墙、主题雕塑、文化橱窗、文化石刻等人文景观。结合学校所处地域的人文历史特点、职教文化特色和质量文化目标,对校园文化景观进行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打造育人功能突出的特色景观、主题广场、艺术长廊、文化雕塑等,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对于办公区域、师生活动区域、教学区域等可打造突出特色的部门文化、院部文化、专业文化、班级文化、公寓文化等,提高广大师生对校园优质育人环境的认同感。
(4)建立学校形象识别系统
通过设立规范化的校园标识牌、指示牌、宣传牌、广告牌、文化橱窗、LED屏等校园形象识别系统(VI),将学校的形象标志与“一训三风”意识、校风、办学理念等相结合,引导师生统一、规范、认真使用,使整个校园环境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师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并成为质量文化的自觉践行者。
结 语
质量文化是高职教育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提高育人质量、谋求长远发展的基础和支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挖掘学校的质量精神积淀和质量文化底蕴,立足办学定位,融通校企质量文化,引领广大师生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将质量文化内涵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质量主体意识,树立全员质量文化观,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现代质量文化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