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3-04-05于国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小学部255430
于国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小学部 255430)
德育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不仅关乎当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还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在教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严格约束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细化教学目标, 明确德育方向
学习和远航一样都需要“灯塔”来指引方向,教学目标就是这个“灯塔”,指引着教学方向和学生学习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案的策划,忽视教学目标的选择设计,最终导致教学方向不明,学生也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不仅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还要围绕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精准设计教学目标,将目标细化,保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能够体现目标要求,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
例如,在学习“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时,教师要根据德育要求对教学目标细化设计,明确教学方向,确保德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以有效渗透。这就需要研读教材和剖析核心内容,如古代科技取得的伟大成就,明确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在此基础上,再细化目标方向:第一,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事迹以及伟大的科学发明,开阔学生眼界和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储备量。第二,分析历史资料,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我国古代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和科技创新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三,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对科技发展的历史了解,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动力。在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搜集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习资料,提高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同时,其也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趣味性元素,既要确保教学目标既不偏离教学要求,又要能引领德育的整体方向,突出课程内容的核心价值。
二、与生活相融合, 推进德育开展
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的教学内容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影响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使抽象知识具象化展现出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知识内容的认知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此外,教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好朋友”内容时,学生需要掌握辨别益友、损友的方法,理解友谊的含义,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主动维护、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给同学介绍身边的好朋友,包括自己和朋友相识的过程,为什么两人能够成为知己等。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还要认真思考友谊的含义,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随后学生就教材中提及到的人物进行分析,哪些人物可以和其交朋友,哪些不适合做朋友,说一说自己的理由。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深入理解友谊的含义,明白友谊的珍贵之处。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珍惜和朋友之间的情谊,也学会远离损友和广交益友。
三、引导角色扮演, 丰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自主组织语言并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扮演的角色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道德行为的认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培养,还能活跃课堂氛围,增强课程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时,学生需要明确农业对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了解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从而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场景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将教学内容以表演的方式立体呈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和理解。如可以模拟现实中农耕的场景,借助虚拟网络为学生打造一块农用田地,学生可以扮演耕种的农民,完成农作物的播种、施肥和浇水等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对农作物耕种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还能明白农田耕种的艰辛和不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珍惜粮食的品质。再如,在教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如主动给公交车上的老人让座位,搀扶需要帮助的人过马路等,学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在表演中,学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对学生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发展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四、理论结合实践, 提升人格素养
实践是丰富情感体验、增强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付诸行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德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和言语,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提升人格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应用的机会,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打造和谐生活,创造美好的未来。
例如,在学习“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校园中的美丽景色,唤醒学生对校园环境的保护欲望,再组织学生开展“我为校园做贡献”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维护基础设施,打扫校园卫生等。学生还可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校园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为实现让校园明天更加美好的愿望出谋划策。这一实践活动,不仅能达到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激发学生对校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能让学生更加珍惜校园生活,爱护美丽的校园环境,进而延伸到爱护公共环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新德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寻找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德育相融的结合点,实现德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凸显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锻炼和培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