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模式的MPAcc产教融合体系设计研究
2023-04-05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国栋
■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李国栋
随着对于会计专业人才需求数量的快速攀升,以及高水平应用型会计人才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会计专业硕士(MPAcc)研究生人才教育和培养作为我国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的重要部分应运而生,2004 年我国首批24 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会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试点工作。到2021 年,具备MPAcc招生和培养资格的单位增加至269 家,年招生人数已超过1.8万人,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目前,全国各MPAcc 办学单位均在立足自身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对MPAcc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探索和优化,从而通过打造“优势+会计”模式将原有的会计专业知识与交叉学科、实践需求等充分融合,进而实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创新,充分发挥“既有优势”赋能会计人才培养。部分学校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将行业、企业作为MPAcc人才培养的实践基地,发现、探索行业或企业领域会计实践问题的重要来源,进而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实现新突破。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我国MPAcc人才培养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新发展背景下的新挑战,特别是新技术发展对于高质量会计人才培养形成的新要求。因此,如何结合企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并结合会计学科人才培养特点及规律,实现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色培养模式创新和供给侧改革,就成为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
一、我国MPAcc人才培养问题剖析
(一)培养目标及特色有待强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确定是引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根本遵循。MPAcc作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类型之一,与传统学术型会计研究生培养不同的是,其更侧重创新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发展的综合素养培育。但由于MPAcc 起步相对较晚,不少培养单位在设置MPAcc人才培养目标时多参照学术型研究生进行微调,而未能从根本上把握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忽略了后者更偏重理论研究深度的挖掘及学术科研能力培养,后者实践应用环节相对关注不足等特点,从而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走向误区。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众多高校MPAcc培养目标普遍存在高度同质化和特色不足问题,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会计人才需求市场。未来,我国各培养单位应当结合全国会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和各行业的特殊要求,通过企业调研、专家研讨等多种方式切实将现实高水平会计人才需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更科学地引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二)课程体系设置同质化较为严重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MPAcc教学课程主要集中于审计、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并以此核心课程为依托设置相应的研究方向。但是正如前面所述,由于MPAcc 培养单位在培养目标及特色方面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在培养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不足,仍以传统的会计类课程为主。随着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快速涌现,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知识融合不断加深,而与之相关的课程却受限于多种条件限制未能实现跨学科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二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构失衡现象突出。目前,MPAcc培养单位在课程体系设置仍多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单向传授,而相关实践课程安排受限于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基地等建设问题,导致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落实。即便是设置了部分会计实践课程,但是往往是以研究报告等成果形式考核,从而使得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初衷流于形式,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支撑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师资队伍胜任力有待提高
兼顾理论与实践水平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确保MPAcc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然而,目前我国MPAcc 师资队伍存在三个严峻挑战:一是会计学领域师资队伍偏重理论研究而缺乏实践经验。由于MPAcc 脱胎于原有学术型会计人才培养,所以我国各MPAcc培养单位师资也多依赖于原有偏重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师资队伍,而这部分师资在会计实践领域的教学经验相对欠缺。而MPAcc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导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团队应该是由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构成。二是MPAcc教学队伍难以实现多学科交叉融通。随着信息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各行各业渗透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传统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知识结构也面临亟待优化的现实挑战。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各高校的MPAcc 师资队伍中有高学历的会计学专业师资,但是能够有效兼容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等新技术知识的复合型MPAcc教学队伍极度匮乏,而由计算机等学科领域教师所讲授的“新技术”又难以实现与会计学应用领域的有效融通,从而难以实现“1+1>2”的效果。三是导师队伍难以实现校外专家与校内导师的良性互动。目前MPAcc的“双导师”制中,由于校外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不够完善,导致校外导师很多时候只起辅助教学作用,一般只负责校外实践环节,无法发挥校外导师的优势。因此提高当前MPAcc 师资队伍的实务教学水平,纳入其他专业教师,完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等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若想实现会计专硕培养目标的行业特色化,应广纳贤才,丰富教学队伍,展开特色教学课程。
(四)教学模式相对低阶单一
目前,我国MPAcc 培养单位在研究生教学模式设计及应用方面仍多停留在低阶单一阶段:一是MPAcc 人才培养仍局限于理论知识讲授层面,而非实践问题研究解决层面。受限于师资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等短板限制,现有MPAcc 教学过程中仍多停留在基础理论授课阶段,而未能有效地将现实企业会计实践问题转化为牵引学生兴趣的授课内容,从而难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问题解决的有效链接。二是教学模式仍多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案例教学等。MPAcc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虽然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方式试图增加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互动性,但是学生仍只能停留在对于企业案例的抽象理解和认知中,企业的场景感、画面感不足,从而限制了学生参与理论教学的积极性和投入度。三是MPAcc人才培养教学成效考核仍偏重于知识记忆和掌握,而对创新性解决实践问题能力考查不足。MPAcc培养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切实反映学生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打造以学科竞赛模式为依托的产教融合体系破解MPAcc发展困境
(一)产教融合是支撑MPAcc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可知,相对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更注重提升职业能力,掌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且有较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MPAcc培养中,通过深入展开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一体、实习就业一体等多元化的教学实践体系,使学生能参加多项校内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课堂培养模式,存在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增强了学校与行业的互动性,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企业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是推进MPAcc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关键。
(二)学科竞赛是推动产教融合汇集资源的重要载体
学科竞赛本身的特点,以及产教融合的内在要求,使得学科竞赛成为破解MPAcc 人才培养困境突破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一是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教材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传授较多,而实践方面内容相对较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几乎来源于课堂理论教学,因此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度严重不足。通过引入会计学科竞赛,学生可在学科竞赛中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以实践的方式进行运用,可有效反映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知识应用创新能力,且可将学科竞赛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生动案例适当融入教学,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是以学科竞赛为手段,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科竞赛平台是展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绝佳舞台,学科竞赛提出的挑战在给学生增加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可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以多种形式、多途径获取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交流与学习,树立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一方面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合作交流和职业道德等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学科竞赛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
三是以学科竞赛为平台,可有效加强校企双方互动。MPAcc培养单位通过聘请会计专家或行业专家指导学科竞赛项目,使学生主动与行业企业精准对接。
三、基于学科竞赛模式的MPAcc产教融合体系设计原则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即强调在设计基于学科竞赛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时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让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的同时充分了解、掌握理论知识。让学生在深入企业模拟实践案例的同时,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进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基于学科竞赛的MPAcc 产教融合教学体系设计也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造全新的会计实践应用场景,促使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
(二)以职业标准为主线
基于学科竞赛的MPAcc产教融合体系设计必须面向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任职岗位要求,在科学设计MPAcc 人才培养实践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会计人才工作岗位要求,树立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工作的实际任务(项目、情境)来设计学科竞赛项目,从而确保将职业标准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
(三)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在MPAcc 学科竞赛设计时,应遵循会计专业任职要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推进校企互动,让行业企业依据发展趋势提供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标准,确保培养目标的市场化;其次是校校联合,共同制定MPAcc 人才目标定位和培养标准,确保培养目标的本土化;最后是国际协同,引入国际会计标准和能力框架,确保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四、基于学科竞赛的MPAcc产教融合体系设计思路
(一)校企合作共建学科竞赛平台
MPAcc培养单位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创建学科竞赛平台,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让其成为MPAcc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学生利用平台自主报名参与会计学科设置的竞赛活动,并依据平台中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可线上咨询校内外专家、教师解决学习或竞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扩大学生学习资源获取范围。为促进学科竞赛体系和平台的完善,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学科竞赛的设计、宣传和学生培训工作。
(二)借力学科竞赛实现课程体系衔接
为保证MPAcc 产教融合的正常运作,需要依托学科竞赛,不断优化MPAcc 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可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深度融合的联盟,依托MPAcc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导师聘任大会、会计实务高端访谈等平台,共研课程标准,共研课程内容,共研课程实施,共研课程评价。
由于面向MPAcc 学生开设的课程,既要重视基础性经典理论、学科前沿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各MPAcc 培养单位可以将本学科竞赛内的新理念、竞赛标准及竞赛案例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由此研发相匹配的教材、案例库等教学要件。
(三)完善激励制度激发竞赛参与热情
一是加强设立MPAcc相关学科竞赛参与激励机制。将导师的指导内容、指导效果、科研成果等客观指标,结合MPAcc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成果等指标一起纳入考核体系中,不断完善导师考核体系。对于在指导学科竞赛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导师,MPAcc 培养单位可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在督促导师的同时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从学生角度,要加强学科竞赛成果对评奖评优作用,应该提升学科竞赛成果得分在评奖评优体系中所占比重,可有效调动学生参赛的积极性。
二是加强完善学科竞赛评审体系。为保证学科竞赛作品的整体质量,可通过答辩评审,选拔优秀团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通过答辩评审一方面对学生的参赛作品提出修改建议,提高作品质量,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保障竞赛培育品质
高校要以学科竞赛为契机,邀请应用型行业专家来高校任职或兼职,以MPAcc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学校应可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积极交流,定期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学习,了解各个企业对相关MPAcc创新人才的需求,避免教师与行业脱节,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学生开展学科竞赛保驾护航。
五、研究结论
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MPAcc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火热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之一,并且通过打造“优势+会计”模式促进了我国高端会计人才差异化发展。但是,目前我国MPAcc 人才培养存在培养目标及特色、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问题,而以学科竞赛为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则是推动MPAcc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认为,MPAcc学科竞赛模式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主线为设计原则,并且通过学科竞赛平台共建、课程体系衔接、激励制度设计、教师素质提升等方面推进,从而为提升MPAcc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