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及改善对策
——以青岛高校为例

2023-04-05吴欣刚

黑龙江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跟踪调查毕业生

吴欣刚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着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此间,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每年均高于85%,累计引领大学生自主创业2.5万人。

“十四五”时期是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机遇叠加,为提升城市能级拓展了战略空间,也将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创造良好条件。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领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趋势,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就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加快,“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也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高校与城市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发展优势为双方的互动发展提供了现实性[1]。

1 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情况调查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是综合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状况,对在青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电话调研。调研高校涵盖了公办本科、民办本科、公办高职等不同办学主体和办学层面。

1.1 高校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毕业生跟踪调查是高校评价自身人才质量和办学质量的重要反馈手段。从调研情况看,在相关省级主管部门对高校就业工作考核结束后,极少数高校对毕业半年内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进行了详细调研。截至2021年12月,各高校对当年度应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帮助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就业的相关工作主要由生源地人社部门承担。建议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就业评价体系,将毕业生毕业半年后与中长期就业情况统计作为重点,引导高校转变就业工作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1.2 高校毕业生首次就业离职率偏高

被调研的高校均存在毕业生首次就业两个月内离职率偏高现象,其中本科院校离职率约占年度毕业生总数的1%,高职院校离职率超过15%。以青岛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对毕业生解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解约毕业生中43.3%的毕业生表示前期缺少对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与职责的了解,不适应公司现行工作模式,正在考虑选择其他单位;16.67%的毕业生表示在校期间缺乏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指导。建议政府主导,深入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1.3 高校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形式单一

虽然有部分高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但基本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缺少与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调查内容相对简单,不能完全体现出毕业生情况和用人单位意见。2020年9月,教育部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启动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建议相关省级主管部门面向其他高校委托独立第三方组织实施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为政府、高校提供多元化的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报告,为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服务。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毕业生“求稳”的就业意愿明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为稳定的公务员、国企、事业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首选。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根据学校前期开展的毕业生就业意愿调研,毕业生首选就业单位中,超过30%的毕业生选择到机关、事业单位就业,40%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就业,选择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约占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2021届毕业生求职期待及就业准备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倾向到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72.29%)、科研院所(42.64%)、党政机关(37.11%)等单位就业。

2.2 高校毕业生考研热持续升温

随着高质量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考研成为众多毕业生的重要选择。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曲线就业,提升自己,以谋求更好的发展。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3 317人考取境内研究生或出国(境)学习,占本科生总数的36.02%,比2020届提升0.15个百分点。考研失利毕业生中,选择考研二战的毕业生多数将复习备考当成当前的唯一选择,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就业工作的推进。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为例,根据学校调查,仅有25.58%的2021届本科生意向就业,2021届未就业毕业生中,58.2%的学生准备二战考研或考公考编。

2.3 高校毕业生供需矛盾依然存在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岗位总量减少,同时高校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2022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超过1千万。在今后很长时期内,高校毕业生规模将维持在千万人以上。市场竞争白热化,整体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复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毕业生对外部就业环境和自身能力素质的认识及定位仍然不清,就业期望值偏高现象依然存在,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就业难与招聘难的两难现象并存。

2.4 慢就业、不就业现象依然存在

毕业生中以体验社会、尝试更多可能性为目的的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愈加凸显,个人就业选择趋向多元,社会、家庭对于毕业生慢就业、不就业现象体现出了较多的包容与理解,毕业生错过了最佳应聘期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3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对策

3.1 深化政校企合作,聚力共建人才高地

以毕业生就业工作为切入点,推进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在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关系,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和就业创业工作。搭建覆盖全市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平台,组织送岗位进校园等活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毕业生留青就业工作。青岛有大批大型企业、高科技企业、瞪羚企业等优质企业,但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相互了解少,导致岗位信息不对称。建议编辑公布优质企业名录、组织校企合作交流会等,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3.2 支持高校“配齐、配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流失严重,就业指导效果不佳[2]。建议在就业指导师资配备方面给予资金、资源等支持,同时推动企业专家进校担任校外就业导师。学校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兼职,通过“内外兼修”方式,解决高校就业师资问题,间接提升毕业生求职能力与竞争力。同时,加强毕业生思想引领,促进毕业生就业期望。高校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积极为毕业生与企业对接牵线搭桥[3],为社会输入优秀人才,开展从入校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从线上到线下、从学业到就业的全程教育引导,让毕业生过高的就业期望靠近现实,把更多的毕业生引领到求职招聘场景中,减少慢就业、不就业现象。

3.3 加大优惠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促进招才引智政策落地落实

宣传就业政策,加强毕业生思想引导[4]。把毕业生留青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讲清、讲透,激发学生留青就业创业的热情,加大留青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形成信息闭环。用真实、鲜活的事例来佐证优惠政策的落地落实,让毕业生口口相传,成为优惠政策的义务宣传员。目前青岛出台一系列引才优惠政策,受到广泛好评。但在引才的同时,不能忽视当地高校和本地大学生,因为这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更加强烈,应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资源支持,通过加强对驻青高校的支持力度,比如选调生条件门槛定向降低,使城市引才与留才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4 分类指导与拓展岗位相结合,实现精准帮扶

在青高校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成立了就业帮扶工作专班,宣传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广泛参与的前提下,邀请就业合作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创业校友定期来校指导交流座谈,实施“点对点”“一生一策”指导帮扶。同时,开展就业胜任力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施“智慧就业工程”,采取“互联网+校园招聘”“微信精准推送”,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健全覆盖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全过程服务体系,强化职业指导、职场体验、创业实践等标准化就业服务保障模式,加大青年就业见习实习规模,提升适应市场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能力。持续深化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服务举措。持续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保持网络招聘热度不减、线下招聘有序开展,促进市场供需匹配。搭建良好的网络平台,开拓和优化无形市场[5]。将海外留学回国毕业生纳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就业创业支持政策。

3.5 经济资助与提升技能相结合,实现多元帮扶

在青高校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成长与成才齐驱,为大学生提供有温度、有情怀、有质量的多元帮扶,将扶困、立志、明德、扶智打通融合,提高学生自我解困、自我发展的能力。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无法回避的[6]。高校每年为特殊群体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学费减免、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设立就业实习实践专项资金,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实习见习、毕业求职等。通过举办求职能力提升培训、“资心·助力·成长”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有针对性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技能短板,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

3.6 加大住房补贴力度,缓解大学生留青就业压力

提高留青就业大学生住房和生活补贴的金额和资助周期,通过现金补贴的方式提升留青就业毕业生的实际收入。提供更为优惠的人才公寓和廉租房,缓解留青就业毕业生的住房压力。提高购房补贴金额,缓解留青就业毕业生购房压力。均衡教育资源,缓解留青就业毕业生子女就学压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保障留青就业毕业生带薪休假等合法权益,体现人文关怀。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支持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7]。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聚青行动,统筹高校毕业生小微企业社保补贴、住房补贴、安家费等支持毕业生来青就业政策。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金融等13个重点产业,开发更多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应届毕业生力度,国有企业新增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落实“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农村、社区基层就业创业。

3.7 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扩大内需创造就业岗

顺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培育新一代消费热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实物消费提档升级,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扩展城乡消费市场,全面升级浮山湾等重点商圈,建设符合新消费理念的特色商业街,打通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为扩大就业提供支撑。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支持发展新零售、宅经济、首店经济、智慧物业、智慧街区等无接触交易服务,培育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创业投资企业予以引导基金扶持,政府项目对接等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文明等领域投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

猜你喜欢

跟踪调查毕业生
老年失能、社会支持与养老居住意愿——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的分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法科学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研究——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2010届本科毕业生为例
201名新大中专毕业生入职昌飞
榆树市玉米收获机质量情况跟踪调查分析
毕业生上演现实版“欢乐颂”
五华县开展补贴机具质量跟踪调查暨安全宣传活动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