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趋势与完善对策
2023-04-05周亚祥
周亚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 476000)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全球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问题。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来提升老年居民及其子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老年居民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本研究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分析了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老年人对健康、有效的养老服务有着强烈的需求。老年人虽然有家属子女照料,但他们同样有社交、娱乐、就医等方面的需求,由于老年人长期居住在社区中,社区养老服务是应对其多元化养老需求的有效方式。
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管理运营,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同时引入市场参与者和社会资源,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联系。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构建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社区养老的作用。在社区工作者的协助下,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作为老年居民服务的强大平台,不但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而且可以通过合理利用所有资源,缓和家庭养老的缺位以及社会养老机构鱼龙混杂所带来的养老问题。社区养老服务的突出优点是能够高效、及时、便捷地对老年居民进行看护照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包括娱乐活动、生活看护、文化建设、物质帮助、精神疗愈、环境建设等,可满足老年“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综合需求。动员老年居民个体自助系统和社区内部的支持体系,以形成全身心、全方位的整体照护机制,使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且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获得精神满足。
2 社区养老趋势与挑战
2.1 社区养老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歩,以就近养老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被广泛推广,“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及“医疗结合”将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结果发布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策、社会压力、生育观念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前我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头重脚轻”的倒三角形态,且靠近顶部的中年劳动力也在逐渐老化,反映在现实层面,则体现为家庭规模的缩小化和年轻子女养老负担的不断加重,因此急需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从而舒缓家庭照护的压力,提升养老服务的水平及质量。
在社区发展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模式。与简单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养老具有相当大的优势。①社区养老更有效率,成本更低。社区有着其他组织所没有的资源,而社区网络正是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基础,社区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还能够将闲置资源二次利用,提升资源利用率。②社区养老方式比较灵活,针对性强。社区作为老年居民小范围居住的圈子,社区工作人员对所在区域的老年居民更加了解,可以根据老年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服务。③社区养老服务功能相对完备。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括自助活动、学习咨询、心理咨询、医疗与照顾。④社区养老能够更有效地满足老年居民心理方面的需求。多姿多彩的社区生活环境为养老服务搭建了有效的平台,也使居家养老服务具备了地理优势,使老年居民获得精神慰藉,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⑤社区养老有助于发展社会友好型社区。社区养老服务充分发掘了大多数居民的友好情谊和互助精神,这是联系社区成员的纽带,加强了他们对社区的强烈归属感和凝聚力。在此基础上,互助合作的精神将对更多的社区居民产生影响,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氛围。所以,不论是为回应养老服务重心下移的内在要求还是为契合老龄群体的实际所需,社区养老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的重心和重点。
2.2 社区养老面临的挑战
虽然社区养老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推进社区养老依然存在一定的阻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社区养老服务意识不强。部分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视程度不高,造成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应当把养老服务事业提高到一定的战略高度,使其成为助力社会稳定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多囿于针对老年居民人口进行统计,并未针对人口老龄化做出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前瞻思维。
2)投资规模较小。中国的城市养老事业在政府指导下不断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并辅以社会资金筹措,筹资渠道较少,不存在支持性筹资方式。鉴于养老问题日益严峻,投资规模过小、投资模式不完善将难以解决发展养老事业的根本性难题。此外,各地区之间的资金、资源分配不平衡也对社区养老产生一定的影响。老年居民的家庭护理服务有显著的公益性,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导致形成高成本服务和低社会关注的局面。资金投入不充分、不稳定,致使大量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难以深入、系统地开展。
3)服务范围小、服务内容单一。目前,对老年人的照顾主要集中在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老年居民群体,对一般老年人的关注较少,许多老年人没有享受到养老服务。另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很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造成养老服务的辐射比例较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不充分,社区养老服务质量出现地域失衡问题。我国养老服务的相关社会治理体系缺失,社区养老发展不全面,不深入,作用不明显,养老活动内容个性化和适用性低,主要侧重于娱乐、休闲和医疗等普通养老生活服务,而在情感支持、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和精神护理方面的服务很少。
4)服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专业人才紧缺等现象,缺乏专业服务技能,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家居维护和家政服务,难以满足老年居民对多元化护理服务的需求。由于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任务重,沟通有障碍,导致参与的人不多并且服务热情不足,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因素。社区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配置不恰当,缺乏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导致养老服务整体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深入发展。
3 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
3.1 “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
“嵌入式”养老模式是以老年居民所在的社区为载体,利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活力和竞争性,有效地整合社区资源和社区服务功能而采取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将社区养老服务纳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竞争机制倒逼市场创新,达到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提供量身定做式养老服务的效果。“嵌入式”养老模式的服务中心一般位于社区内部,具有较便利的区位优势,政府购买服务,市场负责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的运营,通过日托和其他方式,为社区中有需要的老年居民提供养老服务,不但可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且可以减轻子女的养老压力。“嵌入式”养老模式旨在打造一种灵活性高、规模小的新型“就近养老”模式,区位需求低,对社区日常生活影响不大。
3.2 “互助型”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是指为满足社区老年居民的养老需求,居民之间相互帮助,营造一种舒适愉快的互助氛围。通过社区构建便利的沟通系统,帮助空巢老人相互组队,形成“一组一”或者“多组多”的自助模式。采用合理的组队规则,以自愿为基本原则,组织社区内的老年健康居民参与互助活动,并为这些有需求的老年居民建立互助协会,为不同类型的家庭提供不同类型的互助服务。这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具有灵活性、独立性和可预测性,还能发扬志愿精神和自主精神,充分迎合了老年居民对友谊、邻里和家庭关系的需要。互助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鉴于我国养老服务相关配套设施机制的不完善,互助式养老是在创新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3.3 BOT政府购买式养老服务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政府购买服务是指政府将自己承担的事务移交给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街道社区,再由其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政府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绩效评估,以支付养老服务经费。目前,政府获取服务的主要方式有:①国家补贴资金直接拨给在特定时间为享受公共购买政策的老人提供特定服务的居家养老机构。②提供代券和服务券。老年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服务时间、服务机构以及服务内容。建立全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是巩固我国养老基础地位的有效途径,也是改革我国养老体系的一项有效创新。
3.4 PPP 模式
PPP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为多样化的养老项目提供不同选择的一种商业模式。例如,政府与社会力量签订协议,或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养老机构,并在合同到期后免费向政府移交相关设备设施。PPP模式可以更好地与社会资本所需的资源相结合,进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同时,该模式可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和避免劣势,显著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中国养老服务业具备巨大的私人资本投资潜力,随着PPP模式与社区养老服务结合,与之有关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逐步改善,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的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也将迎来创新发展机遇。
4 结束语
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可进一步鼓励和推进养老服务连锁经营和品牌经营,为社区养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新形势下,落实养老服务多样化、养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应合理配置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并根据养老服务业的定位提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本土化”养老服务概念,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城市社区养老是应对老龄人口增多、迎合老年人需求、促进养老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老龄化人口的不断增多,应发挥社区多元化养老的作用,不断更新、发展、完善各种养老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体制完善等方式和手段,做好我国养老服务工作,探索出符合我国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养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