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青少年音乐文化自信的培养
2023-04-05殷肖肖
殷肖肖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山东淄博 255025)
中国被称为“礼乐之邦”,中国音乐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风格。作为中国“走出去”和“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部分,音乐是最好的传播手段之一,比如歌手刘英、贾磊和他的民谣,还有年轻人用音乐展现中国文化自信[1]。但中国音乐文化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不占优势的事实不容忽视:在平均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偏好逐渐形成,音乐得到一定程度的欣赏[2]。
1 文化自信的概述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严格来说,文化是指人产生灵性的能力,是精神创造的结果。在心理学上,自信是个体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实力的信心,是自我认识的一部分[3]。个人成功经验和消极经验的程度是个人自信的关键因素。由此,文化信任是从人类社会所有物质和精神丰富的个人所申明的广义上理解的。严格地说,那是对人类精神创造结果的肯定。其民族在青少年历史发展的框架内,创造和传达了鲜明的精神创造,即民族文化[4]。考虑到“文化自信”概念制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国家给出的文化定义,“文化自信”可以解释为个人对国家历史发展中精神创造结果的完全肯定和坚定确信。个人产生精神成果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经历会影响文化自信的程度。
2 音乐培养的价值与文化自信的培养
审美文化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美育最早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简书》中提出。新中国成立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渗透,是国家文化目标和事业的组成部分。艺术是美育的主要手段和内容,从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入手。中国古代有“六艺”文化;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认为音乐文化可以美化心灵;19世纪和20世纪,艺术学科,如音乐和美术,逐渐在世界各地的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2.1 音乐文化的价值
笔者认为,音乐文化作为艺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交流和文化自信的培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上关于音乐文化的价值有多种观点,指称说、形式说、表现说对音乐文化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称说认为音乐是有意义的,是“音乐的外在感知、运动、情感状态和特征”,如“山”“水”“人物”“花鸟”,即音乐是指音乐以外的意象。可见,音乐是它在哲学语境中的法律参照物。根据形式说理论,音乐的重要性在于对艺术作品中各种音乐关系的感知和理解,即对个体认知过程的关注。表现说认为,音乐中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听者的感受和情绪,即关注个体的情感过程[5]。形式说和表现说对音乐的解释都仅限于音乐,即音乐是它的规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音乐与人文学科教授伦纳德·迈尔(Leonard B.Meyer)觉得上述3 种观点受到听者的情绪、文化体验等因素的限制,从而得出了类似于风格心理学中“相似性”的结论:情绪体验的形式应该与引起它的音乐作品的形式相似,作品引出意义的能力取决于听者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换句话说,学习实际上是音乐潜在意义与人类审美感知和情感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从审美哲学的角度看,音乐文化的价值可以分为“本体”价值和“非本体”价值。具有“非本体”价值的音乐文化是艺术之外的一种功能,它服务于智育和德育。美国音乐训练哲学家贝内特·拉米尔(Bennett Lamill)为了实验和理解某些美学原理,即音乐形式“身体”的价值,断言“音乐训练是一种美学形式”。
2.2 音乐培养与文化自信培养的关系
根据上文对文化的定义,音乐是人类思想、情感和生活的艺术表现,无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此,肯定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就是肯定人类的文化遗产。根据自信的定义,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自信的积累。从音乐与人的情绪、情感的关系,推导出音乐具有让个体创造“同类型”情感的属性,而学习是唤起这些“同类型”情感的桥梁。从音乐文化中学习音乐的审美属性和“身体”价值,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6]。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包括增强个人思维能力和提高道德品质,也符合“德育”的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素质培养理念。
3 现阶段我国音乐培养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
音乐培养是一种以音乐艺术为基础,以审美为核心的培养形式。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需求不仅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学前、小学和中学的音乐培养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建设和改革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艺术培养的一个分支,音乐培养的改革和发展也引起了学者和培养工作者的关注[7]。
3.1 音乐培养改革符合音乐培养发展的基本特征
音乐培养的改革和发展,围绕着音乐本身,围绕着音乐的各种成分和文化内涵,围绕着如何根据音乐本身的价值来促进青少年对音乐的热爱,甚至围绕着学习音乐和获得情感共鸣的方法。在音乐培养真正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音乐培养的改革与音乐培养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不断鼓励青少年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3.2 改善音乐培养对提高青少年整体识字率有积极影响
在培养大纲中,音乐专业的培养和非音乐专业的培养,可以帮助提高音乐课程学习的一般技能。音乐不仅可以培养感情和情感体验,还可以促进情感人生观。音乐培养改革能有效地促进培养过程的改进和效率。作为持续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一部分,教师和青少年都有机会提高。
3.3 丰富音乐培养的内容
目前,我国非音乐专业培养内容有限,主要作为选修课,培养的内容可以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改革,音乐培养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进步,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优秀的音乐文化。
4 文化自信对青少年民族音乐传承的意义
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传承、维护与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相辅相成。文化自信促进青少年积极传播、创新、传承民族文化,青少年民族音乐的传承又增强了青少年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4.1 提高青少年的民族音乐意识
在素质培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家长开始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培训。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学习西方音乐。青少年经常谈论大提琴、小提琴、钢琴、键盘、萨克斯、吉他等乐器;熟悉西方音乐形式,如歌剧、轻歌剧、音乐剧等。对于中国民族乐器,很多青少年表现出尴尬的局面:不知道长笛,古筝等。笔者在明星小程序中以问卷的形式做了一个“青少年的民乐常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的青少年认为中国戏曲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有27%的青少年认为中国传统管弦乐蕴含着外国音乐文化不可比拟的内涵,有29%的青少年对中国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感兴趣并有学习意愿。可见,青少年不仅对中国民族音乐知之甚少,而且缺乏文化自信。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的传播和传递,才能提高青少年对民族音乐优秀品质的认知。
4.2 增强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自觉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认真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状态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感受。现在我国的青少年不太了解我国音乐的文化内涵,所以谈不上文化信任。青少年民族音乐的实践与传承,可以让青少年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然后发现,西方歌剧是西方艺术文化的象征,中国歌剧也是东方艺术文化的瑰宝。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中国音乐文化更深厚、更包容。比如,古琴音乐文化与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生活观念密切相关;与中国5 000年的文学历史,与人们的人生视角和价值观密不可分。戏剧、民歌、民谣、说唱音乐也表达了普通中国人的心理诉求。更令人难忘的是中国民间音乐曲调的多样性,无论民歌还是地方歌曲,都可以形成自己的体系,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中国戏曲的元素也能促进西方音乐文化创作。比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它是陈钢与何占豪取材于民间传说,吸取越剧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根据剧情发展,精心设计布局,运用奏鸣曲结构丰富西方音乐文化。这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可以增强青少年的民族音乐文化自信。
5 青少年音乐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音乐文化自信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但青少年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培养的首要责任一定是学校,只有学校才能真正团结各方,最大化培养优势。
5.1 将民族音乐知识融入课堂
加强民族音乐知识的课堂融入,教师讲解音乐知识时,加强民族音乐知识的渗透,可极大丰富青少年的音乐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该以此为原则,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讲解,让青少年熟悉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歌曲、乐器和戏曲,激发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表演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诠释民族音乐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综合音乐素养。比如,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五年级音乐课本中的《梨园英秀》,共有4 个课时,在每个课时的讲解中,可以先进行视频音乐欣赏,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开始向学生介绍民乐知识。
5.2 利用多媒体巩固青少年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
以音乐训练的方式培养青少年的音乐文化自信,要求青少年需具备中国音乐的知识,认识到中国音乐的美,拾起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情,具备“登上昆仑山之巅,吹响黄钟,让中国人固有的音乐血液重新沸腾”的知识基础。音乐训练可借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开放、创意、互动的音乐训练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为音乐训练提供翔实的背景资料和人文资源,使青少年掌握各种音乐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代表性的彝族歌曲《赶集》,通过视频向青少年介绍彝族音乐,向青少年展示彝族的习俗:彝族有自己的婚礼调、葬礼调、迎宾调。彝族戏剧主要包括民歌和舞曲。然后,教师再讲解播放的歌曲,告诉青少年“赶集”就是“赶上热闹”,“李阿丽”是当地民间音乐的一个曲调。因此,学生不仅了解了歌曲,还通过视频了解了彝族歌曲的创作。
5.3 鼓励青少年独立欣赏,强化学科文化整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贯穿于每一门学科。所以,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教师不应该只是为了教音乐而教音乐。民族音乐的传承首先要让青少年学会独立欣赏。在青少年自主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科文化的融合,进一步贯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理念,为提高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素养做出贡献。比如,在讲解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3 课《牛郎织女》之前,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欣赏黄梅戏中的牛郎织女,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丰富内涵和中国音乐文化之美。再如,在讲解苏教版六年级语文第14 课《安塞腰鼓》时,可以先通过讲解安塞腰鼓的文字内容,让学生了解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的音乐特征和魅力,然后通过课后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在网上寻找安塞腰鼓的演奏视频,让学生自主欣赏安塞腰鼓,体验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这样既能加强学科知识的融合,又能让青少年乐于传承民族音乐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4 强调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青少年的即兴创作能力
文化自信就是文化包容。从而“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音乐训练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要求教师要追求高质量的音乐训练,鼓励青少年参与其中,让青少年像音乐家一样练习,增强青少年的即兴创作能力,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成就感。
比如,《龙古风》《阳关三叠》《但愿人长久》《满江红》都有对应的诗句。青少年可以模仿已有的诗词,根据曲调和情绪即兴创作,锻炼自己的即兴创作能力。再如,青少年可以把《将进酒》改编成一首歌,根据已有的音乐来唱。青少年在掌握歌谣和民调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改变歌词,将民调歌谣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5.5 巧用感受与欣赏,提高青少年的音乐欣赏水平
教师除教授教材中的音乐内容,还要为青少年提供音乐欣赏的内容,是课堂学习知识的延伸。通过巧妙运用感受与欣赏,教师可以带领青少年在选定的欣赏曲目中进行比较训练,如一部作品不同表演形式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作品的比较等,让青少年享受更高层次的音乐。
中国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可以与《命运交响曲》《捷克的原野和森林》相比较。3 位作曲家都通过自己的音乐表达了为命运和光明而战的勇气和毅力。但3 首曲子不同的音调让青少年体会到《二泉映月》音调的悲凉,而产生悲伤和痛苦;交响乐激情有力,整个音调勇往直前;《捷克的原野和森林》描述的是对家乡和祖国的赞美。
6 结语
优秀民族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和发展需要青少年的支持。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青少年课堂,可以提升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和自信心,以良好的传承精神更好地面对世界;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素养。因此,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加强青少年民族音乐的传承,从而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