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研究

2023-04-05陈志鹏王铁英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喀左辽西古籍

陈志鹏 王铁英

(1.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 锦州 121001;2.喀左县图书馆,辽宁 朝阳 122300)

1 引言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1]。”《意见》将民族古籍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作为今后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图书馆作为文化阵地,在少数民族古籍的挖掘、转化和利用方面应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 辽西蒙古族古籍概况

辽宁省的蒙古族主要杂居于辽西的阜新和朝阳地区,聚居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蒙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县)。辽西的蒙古族于明清交替之际从河套地区迁徙到辽河以西地区,其中蒙古贞部游牧于以今阜蒙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喀喇沁部游牧于以喀左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在与当地汉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这两个蒙古族部落逐渐由从事游牧业转变为农业,并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和谐共生形态,也形成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融合、具有浓厚喇嘛教色彩的辽西蒙古族文化,并留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蒙古族古籍。

2.1 纸质蒙古族古籍

纸质蒙古族古籍主要收藏在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蒙语委、高校图书馆、寺院、民族事务和宗教委员会(民宗委)。在朝阳地区,喀左县档案馆现存喀喇沁左旗王府档案5446件[2],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宗教、户籍等内容,是全面记录喀左地区蒙古族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朝阳市图书馆整理蒙古族古籍435册,喀左县图书馆整理蒙古族古籍214册[3],另外朝阳市的各级民宗委收藏蒙古族古籍262册[4]。这些古籍反映了朝阳地区蒙古族喀喇沁部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创造出的凸显民族特色的喀左蒙古族文化。在阜新地区,阜蒙县蒙语委收藏58本蒙古族古籍善本[5]及大量古籍文献和非正式出版物共168种[6]约5000件[7]。非正式出版物以手抄本为主,以蒙文古典四大名著为代表,是蒙古族贞部积极交融汉文化、汲取汉文化思想的写照。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收藏蒙古族文献4000余册[8],文献以文献集、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学术专著为主。阜蒙县档案馆和图书馆收藏整理蒙古族文献989部(篇)[9],内容涉及农业、军事、历史、宗教、蒙医、民俗、文学艺术等。阜蒙县佑安寺和瑞应寺收藏喇嘛教古籍和蒙医古籍200余册[10]。这些喇嘛教古籍和蒙医古籍反映了寺院、喇嘛教和蒙医独特的文化传承。上述纸质古籍以蒙文、汉文、满文、藏文多种版本记录了辽西蒙古族文化交融与发展的历史。

2.2 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承古籍

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承古籍以辽西广大蒙古族同胞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其素材最贴近辽西蒙古族的生活和情感,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在民间故事方面,如广泛流传于蒙古贞地区的蒙古贞民间故事,反映民族交融背景下喀左蒙古族精神生活的“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在宗教文化上,如喇嘛寺的管弦乐“经箱音乐”,以及具有浓厚喇嘛教风格的“茶马舞”。在民族艺术上,如具有蒙古族热情奔放性格的“勒津安代舞”及曲牌,有辽西活化石之称的蒙古贞“胡尔沁说书”及唱词,“勒津好来宝曲牌”及唱词,反映辽西蒙古族粗犷、豪放性格和欢快、质朴农耕生活的“东蒙短调民歌”和“喀左蒙古族民歌”。其中“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胡尔沁说书”和“东蒙短调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阜新市图书馆和阜蒙县文化馆搜集整理蒙古贞民间故事达450多篇[11];阜新市各级文化部门搜集整理“勒津安代舞”及曲牌唱词近千行、“勒津好来宝曲牌”唱词近千段、“胡尔沁说书”作品80余部[12]、“东蒙短调民歌”350多首[13]、蒙古族谚语500多条[14]。喀左县民宗局和喀左县图书馆共搜集整理“喀左蒙古族民歌”近100首[15]。喀左县文化馆和喀左县图书馆搜集整理“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近1000篇[3]。辽西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承古籍内容涉及伦理道德、英雄轶事、生产生活、婚姻爱情、喇嘛教等。这些口头传承古籍,历经几代蒙古族艺人的锤炼,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

2.3 蒙古族民间技艺

辽西蒙古族由游牧到农耕过渡时期,在适应环境改变的同时,保留自己的民族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在饮食文化上,仅阜蒙县就传承蒙古贞美食50多种[16],并流传大量民间食谱。如与喇嘛教文化紧密相连的“喇嘛糕”“喇嘛炖肉”“喇嘛粥”,具有辽西蒙古族风味的“蒙古馅饼”“手把羊肉”“全羊汤”“牛犊汤”等,成为辽西蒙古族待客佳品。在艺术技艺上,有口耳相传的建平剪纸、勒津服饰、勒津刺绣、马头琴和四胡的制作技艺,有宝音陶格陶艺人的酥油花、冰花技艺,有师徒、父子相传的蒙古贞寺院画派、海棠山摩崖石刻造型艺术,还有蒙古族民间艺人的“驴皮影”等。这些辽西蒙古族民间技艺伴随着民族交融的历史孕育而生并发展和演变,以其独有的特色反映出辽西蒙古族的社会生活、技艺创作及精神追求。

辽西蒙古族古籍是蒙古族从马背文化到田园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记录着辽西蒙古族贞部和喀喇沁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这两个部落的文化传统、价值体系、民族交融等。这些蒙古族古籍涵括民族学、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经济学等几十门学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3 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对蒙古族古籍的开发和利用

作为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挖掘蒙古族古籍的时代和社会价值,利用文化阵地的优势服务社会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3.1 蒙语言文化培训

喀左县图书馆蒙语藏书内容涉及辽西蒙古族的渊源、迁徙、语言、宗教、体育、风俗、文学和艺术等,为满足蒙古族读者查阅、研究、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喀左县图书馆建立蒙文阅览室,并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蒙语人才1800多人,使蒙文阅览室成为研究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平台[17]。喀左县图书馆还将培养民族艺术人才作为自身服务的工作重点。多年来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有奖征文、民族语言经典诗文诵读大赛、蒙古文书法大赛、蒙古文书法作品全县巡回展,并成立喀喇沁蒙古文书法培训基地,培养蒙文书法人才[18]。

3.2 二次文献开发

阜新市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高校,致力于让蒙古族古籍走进校园。该校图书馆对蒙古族古籍进行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开发,建立蒙古贞文化文献书目数据库,并将图书、期刊、文艺文件、内部印刷文件和手稿等蒙古族古籍编制成二次文献《光绕辽西,造福阜新——蒙古贞文化四百年记》,还积极开展民族文化阅读推广活动,利用文化讲座、读书竞赛广泛宣传蒙古贞文化,对蒙古贞文化古籍的开发起到积极作用[8]。如今,该校图书馆已成为阜新地区蒙古贞文化古籍的研究中心之一。

3.3 民族技艺传承

具有蒙古族萨满教文化和移民文化相融合特征的建平剪纸艺术,于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伴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建平剪纸艺术濒临失传。建平县图书馆联合文化馆举办“跟我学剪纸”培训班,把民间老艺人请进图书馆,现场传艺,鼓励当地群众积极参与,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剪纸艺术接班人[19]。朝阳市图书馆利用其微信公众号“品读朝阳”专题展示朝阳地区蒙古族非遗文化及美食技艺。阜新市图书馆充分利用当地蒙古贞的民族技艺,在节假日将蒙古勒津服饰、蒙古文哈旺体书法、马头琴制作技艺、传统胡琴制作技艺、蒙古族刺绣等17个蒙古贞传统技艺进行现场制作并展示[20],该馆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网上展厅”和“阜图荐读”等专题来分期介绍阜新蒙古族民族技艺。

3.4 民族艺术体验

喀左地区是“喀左蒙古族民歌”的诞生地,为丰富暑期少儿阅读生活,喀左县图书馆在暑假期间开展“喀左蒙古族民歌体验培训”活动。活动依托喀左县图书馆馆藏喀左蒙古族民歌古籍,邀请民歌专家给孩子们授课,并为孩子们普及喀左蒙古族民歌的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热爱民歌、热爱家乡文化的热情[21]。蒙古贞“胡尔沁说书”早年在阜新地区的民间甚为流行,但随着各种娱乐媒体的出现,如今的青年人很少关注。阜新市图书馆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七天听书打卡”系列活动,听书内容为传统胡尔沁说书,每天听书30分钟,坚持7天拿大奖,让读者体验胡尔沁说书的艺术魅力。

3.5 民族文化送书下乡

喀左县图书馆在全国图书馆宣传周期间,开展“民族文化送书下乡”等系列活动,在社区书屋、乡镇图书室、农家书屋开展蒙古族图书送书下乡活动,赠送蒙古族文化图书。图书内容涵盖文学、历史、蒙医药、农牧业等多个种类;为乡镇中小学图书室赠送蒙古族历史、民俗、服饰、民族团结等相关汉、蒙文书刊,并根据读者要求不定期更新[22]。喀左县图书馆的“民族文化送书下乡”活动不仅丰富了全县广大乡村蒙、汉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利用书刊向乡镇中小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蒙古族历史与文化,让他们从小就熟悉蒙古族文字,弘扬民族团结精神,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3.6 民族文化推广与交流

阜蒙县图书馆利用世界读书日举办“蒙古贞文化”主题书展,精选蒙古贞相关图书300册,图书种类涵盖文学、历史、法学、民俗、宗教、音乐、舞蹈等学科,多视角、多领域展示蒙古贞文化。在主题书展的基础上,阜蒙县图书馆还举办“蒙古贞文化”读书会系列活动,活动邀请优秀读者利用PPT,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及对蒙古贞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23]。图书馆通过民族文化的推广和交流活动,不仅发挥了图书馆文化阵地的职能,更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4 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的不足

据笔者采用网络调研法和文献调查法统计和分析,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的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主要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社会影响,但图书馆对蒙古族古籍的征集力度有限,且古籍典藏地分散,导致读者不易查找;在古籍开发工作中科技元素运用较少,没有形成固定的品牌活动,也没有在文旅融合中成为蒙古族古籍开发的文化热点而吸引更广大的读者。

4.1 古籍征集整理力度有限

公共图书馆有义务和责任对本地区的特色文献开展持续征集工作,将这些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的古籍收集并加以珍藏保护[24]。通过调研发现,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辽西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缺乏人力资源与经费,在古籍征集工作中缺少主动性,更没有形成持续征集模式,只是不定期在官网上发布古籍征集的公告,古籍征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图书馆古籍部门缺乏古籍整理复合型人才,工作思想陈旧,造成古籍整理方式囿于传统,内容也局限于纸质文献的分类、拍照和影印,而没有主动去挖掘民间口头传承古籍和民间技艺,并建立多媒体资源库,蒙古族古籍征集和整理效果有限。

4.2 古籍检索系统不完善

目前,辽西蒙古族古籍典藏机构较分散,古籍不仅庋藏于公共图书馆,也散见于当地高校图书馆、档案馆、蒙语委、旅游局、政协文史办、民宗委、寺院等处,由此造成典藏机构众多,读者不易查找。而读者想要查阅古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公共图书馆。盘锦市图书馆积极与区、县、高校、儿童馆等9所图书馆联合建立《盘锦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并制作成检索平台公布于官网[25],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反观辽西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没有建立完善的古籍检索系统,给查阅蒙古族古籍的读者造成不便,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4.3 缺乏文化品牌活动

通过对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网页和公众号推文阅读量进行统计,有关蒙古族古籍的推文阅读量均不超过200人次,最少为12人次,由此可见,图书馆在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中文化影响力有限,未能吸引更多的读者。通过调研发现,辽西民族地区部分图书馆工作中只重视图书的阅读推广,忽视读者的多种参与方式与体验,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文化特色去打造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建设可以提高活动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很好地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使其保持对古籍的长期关注,使活动具备一定的连续性和读者群体的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增强读者对古籍内容的深入学习和认知,促进古籍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26]。缺乏文化品牌导致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活动建设性、创新性不足,活动文化影响力有限,无法持续发展。

4.4 科技含量较低

调研显示,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古籍中的蒙文、满文、藏文和古汉语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晦涩难懂,传统的展览和阅读推广方式已不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比如,阜新市图书馆微信公众号2020年6月15日发布的“小编带你一起了解阜新非遗传统文化”推文阅读量仅有135人次,而发布的“用声音传递力量”“线上马拉松”等系列活动阅读量均在400人次以上,由此可见,传统的开发方式限制了古籍内涵的传承与创新。信息时代,5G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侧重对用户阅读行为的分析,通过采集用户的相关数据,形成立体化、交互性强的数字资源推广模式,进而有的放矢地为图书馆服务提供精细化指导[27],阅读体验也由二维平面向立体生动的三维世界转变[28]。因此,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在蒙古族古籍开发工作中要转变思想,积极引入科技元素,以读者数据为导向,增强针对不同受众的设计,增加读者的阅读体验,让科技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快乐。

4.5 未积极参与文旅融合

公共图书馆应坚持注重地方特色,从广度、深度、高度挖掘地方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开发和展示地方文化特色资源[29]。在文旅融合中,图书馆文创产品具有文化性和创新性的特征,文创产品在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情况下,对外展示图书馆藏品的内涵,不断传播当前的图书馆文化理念[30]。通过调研发现,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未积极开展文旅融合探索蒙古族古籍开发的新领域和新模式,也未开发出将当代生活价值与蒙古族古籍有效融合的文创产品。文旅融合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发蒙古族古籍的新途径,应以此来活化蒙古族古籍,实现蒙古族古籍的多元价值,为当地旅游业提供新的活力。

5 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路径

5.1 加大古籍的征集和整理力度

要提升古籍开发的社会影响力,让全民了解古籍,让社会重视古籍,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古籍工作人员必须转变观念,提升业务水平,甘于奉献,积极拓展蒙古族古籍征集和整理的新途径。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蒙古族读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交流,持续搜集散落在民间的蒙古族文献。除纸质古籍外,蒙古族民间的口头文学、民族风俗、民族技艺、民族美食、美术作品、民族乐谱等也是征集的重点。在线下征集的基础上,图书馆要积极开展蒙古族民间口头传承古籍和民间技艺线上持续征集活动,并定期邀请专家对征集的蒙古族古籍进行甄别和再生性保护,形成多媒体资源库。另外,公共图书馆还要与当地文化部门和宗教民族团体积极联系,建立蒙古族古籍征集和整理体系,通过复印、交换、捐赠等方式搜集和整理蒙古族古籍。

5.2 开发联合目录

辽西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可邀请专家确定本地区蒙古族古籍开发的相关主题,将地区内各机构特色馆藏与收集整理的蒙古族古籍,按不同专题进行分类和标引,最后汇编成地区蒙古族古籍联合目录,供读者通过官网进行检索。

5.3 打造文化品牌

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依托蒙古族的节日文化,展示蒙古族古籍,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辽西蒙古族在民族交融发展中形成“那达慕”“祭火神”“祭敖包”“祭商石树”等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公共图书馆可在那达慕大会期间通过各种媒体和平台来展示蒙古族古籍。例如,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将蒙古族民间故事改编成“驴皮影”戏,录制歌颂民族团结的胡尔沁说书,视频分享那达慕大会期间的民族美食及其制作,征集并展示那达慕大会期间的摄影、绘画、民间剪纸、蒙古族刺绣等作品。通过一系列线下和线上文化活动的整合,打造图书馆那达慕文化品牌活动,凸显图书馆在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影响力。

5.4 科技赋能

科技的运用是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蒙古族古籍开发的重要方向。笔者认为,引入数字模拟和大数据技术具有可行性。在数字模拟技术方面,可将3D技术、AR技术、沉浸式数字场景、全息投影、虚拟可视技术、微信语音导览等技术运用于蒙古族古籍开发中,将晦涩难懂的古籍模拟成配有语言导览的三维场景。通过数字模拟技术改变读者的阅读行为,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在大数据技术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统计出读者经常关注的蒙古族古籍信息,整理出读者感兴趣的蒙古族古籍种类,再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推送相关的古籍文献。通过科技的运用,打破蒙古族古籍开发单一的模式,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使蒙古族古籍“活”起来。

5.5 开发文创产品

随着辽西蒙古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文创产品成为开发蒙古族古籍和宣传蒙古族文化的载体。游客通过具有浓厚蒙古族文化风格的文创产品激发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助推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辽西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东蒙短调民歌、蒙古贞寺院的精美壁画、海棠山具有喇嘛教文化的摩崖石刻造型群等,都可作为文创素材。图书馆在推广蒙古族古籍的同时,应积极鼓励读者去领悟蒙古族古籍的内涵,寻找文化创意切入点。线上、线下向公众征集文化创意作品,并进行线上展示,通过投票、专家把关,选出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创作品。让蒙古族古籍文创产品从公众中来,到公众中去,既推广了蒙古族古籍,又传播了蒙古族文化,将成为蒙古族古籍开发新的文化热点。

5.6 建立主题分馆

建立文旅融合的主题分馆不仅开发和利用了蒙古族古籍,更能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繁荣。“图书馆+蒙古包”是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可以实践的主题分馆模式。通过“图书馆+蒙古包”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艺术进行跨界融合。蒙古包可设在馆内,旅游旺季时也可设在旅游区,以蒙古族文化为主题,每座蒙古包配置蒙古族文化书刊500~1000册,还配备蒙古族传统服饰并提供蒙古奶茶。书刊涉及蒙古族历史、民间故事、蒙古美食、蒙古族民俗、蒙医药等,并配备借还设施及相关制度。蒙古包内定期举行蒙古族古籍讲座,读者可以穿蒙古族服饰席地而坐,品蒙古奶茶,听古籍讲座,阅蒙古族文化书刊。图书馆还可以开展蒙古包线上服务,蒙古包内的读者可以通过关注当地图书馆微信公众号,通过检索系统及时获取所需的阅读信息、电子资源及书刊。“图书馆+蒙古包”使主题分馆成为宣传蒙古族古籍的平台,让图书馆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的打卡地。

6 结语

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背景下,辽西民族地区图书馆应深入挖掘蒙古族古籍,探索创新蒙古族古籍资源共享和阅读体验的新模式,提炼蒙古族古籍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价值,从民族文化传承角度树立文化自信,弘扬民族团结进步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喀左辽西古籍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喀左县卧龙岗元代窖藏清理简报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辽西地区葡萄园作业历
我是古籍修复师
长白松在辽西地区引种试验
黑果枸杞在辽西地区的栽培技术
喀左官大海出土两块金代买地券
试析喀左紫砂壁画创作题材选择的三个策略